基本信息
书名:线装藏书馆-西游记
定价:299.00元
作者:吴承恩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8025060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线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580kg
编辑推荐
神魔皆有人情 精魅亦通世故孙悟空的非凡的出身和神通广大的本领令人神往,凸显人类希冀自身能够产生超自然能量,从而从容打碎身上桎梏的梦想。孙悟空的横空出世及不同凡响的作为,为其以后去西天取真经作足了“武装准备”和“实战演练”。西行路上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智慧与勇气,洞察一切的慧眼,冲破一切阻力与束缚的决心,就是真经所在。
内容提要
唐代贞观年间,僧人玄奘违反朝廷当时禁止百姓擅自西行的规定,从凉州偷渡出关,只身前往天竺拜佛求经。 玄奘游历、拜谒沿途佛教遗迹,耗费十七年时间,方到达天竺,并求取六百多部梵文佛经典籍。回到长安后,玄奘奉旨持佛经翻译工作。他的弟子辩机以其西行见闻和经历为內容,写成《大唐西域记》。玄奘逝世后,他的另外两名弟子慧立、彦惊将玄奘的生平以及西行经历又编纂成一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了弘扬师傅的业绩,他们在书中进行了一些神化玄奘的描写,其神异的色彩越来越浓厚。此后取经故事在社会流传,后来,人们也普遍认为,这就是《西游记》早的起源。
目录
卷一
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第五回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八回 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附录 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
第九回 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第十回 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
第十一回 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璃正空门
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像化金蝉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
卷二
卷三
卷四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向来对历史文献的考证和梳理工作抱持着敬佩的态度,因为这背后需要的耐心和细致程度,非一般人能及。这本关于古代史料整理的书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辨伪”和“存真”上的严谨态度。作者似乎对每一个引用的细节都进行了反复的交叉比对,书中呈现的注释和旁证体系非常庞大且清晰。读到某一节关于某一历史事件的争论时,我清晰地看到了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剥开迷雾,最终指向最有可能的真相的。这种实证精神,对于一个追求知识准确性的读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不像有些通俗历史读物那样为了追求戏剧性而牺牲真实性,而是老老实实地站在历史的肩膀上,呈现出最接近原貌的图景。读完这一部分,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冲动,想要去档案馆查阅一下作者引用的原始档案,看看作者的推理逻辑是否真的无懈可击,这足以证明这本书的论证力量。
评分最近读了几本关于古代文学鉴赏的著作,总觉得有些理论性太强,读起来枯燥乏味,缺乏生动的案例支撑。恰巧朋友向我推荐了这本,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阅了一下,没想到它在叙事方式上做出了很大的创新。作者似乎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视角,而是像一个资深的“说书人”,用非常接地气的语言,将那些深奥的文学概念娓娓道来。比如,在分析某一特定体裁的演变时,它没有堆砌佶屈聱牙的术语,而是通过讲述几个虚构的、但又极具代表性的“场景”,让读者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其核心特征。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对我这种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成功地拉近了传统文本与现代读者的距离,让那些原本望而生畏的经典,变得可亲、可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下去的强烈欲望。
评分市面上的很多文学理论书籍,往往侧重于宏大叙事,对于个体生命经验的细微之处关注不足。然而,这本书却像一个显微镜,将焦点对准了古代士人在特定社会结构下的“微观情感世界”。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闲适”与“忧愤”这对矛盾情感的论述。作者通过解读大量的私人信札和日记片段,勾勒出了一个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挣扎的古代知识分子群像。那些在诗词中看似轻描淡写的句子,在作者的梳理下,立刻鲜活了起来,充满了血肉和温度。它让我体会到,即便是遥远的古人,在面对生活压力、人生选择和道德困境时,所经历的内心挣扎与现代人并无二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完成了对历史人物的“去神圣化”过程,将他们还原成了有血有肉、有烦恼有欢笑的个体,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共鸣感。
评分作为一个常年与古代典籍打交道的学者,我对于那些关于文化符号和意象流变的探讨,有着永恒的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符号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符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命力”和“变异性”。例如,书中对“龙”这一形象在汉代与唐代审美趣味差异的剖析,就非常精妙。它不仅仅是描述了形态上的变化,更深入到当时的政治哲学和社会心理层面,解释了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艺术表达。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让这本书的厚度大大增加。它让我认识到,文化符号的解读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每一次的重塑都折射着时代的精神内核。阅读体验是极其烧脑的,因为它要求你同时调动历史学、宗教学乃至社会学的知识储备,但这种智力上的挑战,正是阅读的乐趣所在。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就被它的装帧给吸引住了。那种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线装的工艺一看就是精心制作,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偏爱的人,尤其是喜欢那些带有历史沉淀感的物件,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那种味道,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现代印刷品能比的。翻开之后,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墨香淡淡的,让人忍不住想多看几页。我不是那种一拿到书就急着翻到目录或结论的人,我更享受那种慢慢品味的过程。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不仅仅是内容,光是作为一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值回票价了。我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每次路过都会多看一眼,心情都会因此变得宁静许多,仿佛穿越到了那个讲究慢工细活的年代。这本书的出现,让我重新审视了“阅读”这件事,它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获取,更是一种仪式感的回归。我期待着能沉下心来,好好体会一下这种老派阅读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