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天工开物 | 作者 | (明)宋应星 撰,邹其昌 整理 |
| 定价 | 79.00元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010146867 | 出版日期 | 2015-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天工开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为丰富的一部。全书内容丰富,几乎涉及到工业文明以前的所有农业、手工业各部门各领域各工种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设计文化以及诸多问题。全书依据“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原则,进行理论架构,形成了中华传统造物设计理论特色的“天工”“开物”体系,并与《考工记》、《营造法式》共同完成了中华“考工学”设计理论体系建构。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转型性的集大成之作,《天工开物》是中华传统“考工学”设计理论体系和工匠文化精神的代表性著作,值得我们认真阅读、研究、传承与开新。此次校勘出版,旨在为建构当代中国设计理论体系而发掘、积累、探索与开新,版本上采用了1927年出版的《喜咏轩丛书》,该版*的特色,就在于配图的完整性和现代性,有很高的设计学价值。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天工开物》校勘说明 《喜咏轩丛书》书影 《天工开物》序 《天工开物》目录 《天工开物》正文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最近读了一本让人耳目一新的历史著作,它没有聚焦于宏大的政治军事叙事,而是深入挖掘了古代社会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人间烟火”。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从农业耕作到手工业生产的完整链条,每一个环节的细节都令人叹为观止。比如书中对水利灌溉系统的介绍,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描述,更融入了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翻阅这本书,仿佛能亲手触摸到那些粗粝的泥土和打磨光滑的工具,感受到彼时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辛酸。它打破了传统历史书的刻板印象,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完美结合,让人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对传统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到,真正的历史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汗水和创造力铸就的,而非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那种对生活本真的探求,让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获得了一种难得的心灵沉淀和对传统的敬畏。
评分我通常阅读历史书是为了寻找宏大叙事下的逻辑线索,但这次的体验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次对“物性”的深度冥想。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他似乎在对抗着一切浮华和表象,直抵事物的本质。书中对原材料的挑选、加工过程中的气候影响、甚至季节更替对物产的影响都有细致入微的描写。读到关于纸张制造的部分,我才真正理解“纸”这个日常之物背后的复杂心血,从竹子的砍伐、浸泡、蒸煮到最后的抄捞,每一步都充满了对自然界限的尊重与挑战。这种对“物”的敬畏感,在当下这个追求效率和替代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慢下来的视角,提醒我们,人类文明的根基在于对物质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有效利用,而非仅仅是概念上的创新。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讲述“生产细节”的书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会非常枯燥。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它巧妙地将技术描述穿插在对社会结构和民俗文化的阐述之中。例如,当它详细讲解制盐的流程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盐税对朝廷财政的重要性,以及盐商阶层的崛起与权力博弈。这种多维度的叙事,让原本可能晦涩的技术内容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情味和历史张力。它成功地证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绝非简单的单向决定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塑造的复杂网络。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某个行业衰落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惋惜之情,那不仅仅是对技术失传的遗憾,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和集体记忆消逝的叹息,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评分这是一本极其考究的社会学田野考察报告,只不过它的考察对象是几个世纪前的中国。我最欣赏的是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他似乎不满足于书面记载,而是试图重建当时的物质世界。书中的插图——那些精细的木刻版画——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技术手册,清晰地展示了纺织、冶金、制瓷等复杂工艺的每一个步骤。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着那些描绘工具和流程的图示仔细琢磨,甚至忍不住去查阅现代的材料学知识,对比古今技术的演进。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它不像一本冷冰冰的教科书,更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匠人,耐心地向你拆解他毕生的绝活。读完后,我不仅对古代的生产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对“工匠精神”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是一种将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提升到艺术和智慧高度的境界。
评分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一种罕见的、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清晰度的文体。它没有刻意追求辞藻的华丽,但其精确性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尤其是描述某些精细的度量衡和材料配比时,那种近乎数学公式般的严谨,反而带有一种古典美学中的对称与和谐。它成功地将“实用性”的文本提升到了“知识性”文献的层面,其文字的密度和信息量是惊人的,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回味那些拗口的专业术语,并试图在脑海中构建出三维的模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保存了多少古代知识,更在于它展示了古代人如何用一种系统化、实证性的方式来理解和改造世界,这对于任何从事设计、工程或传统文化保护的人来说,都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