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饮中国茶 9787553702902

辨饮中国茶 978755370290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韬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茶
  • 茶叶
  • 茶文化
  • 品茶
  • 饮茶
  • 茶艺
  • 鉴别
  • 茶叶知识
  • 生活方式
  • 休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02902
商品编码:3013719074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3-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辨饮中国茶 作者 李韬
定价 98.00元 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53702902 出版日期 2013-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1.403Kg

   内容简介

150多款常见茶和名贵小种茶,600多张干茶、茶汤、叶底、茶舞原色图片。辨好茶,赏茶舞,雅俗共济。
辨茶、买茶、泡茶,只要三步,就能喝到正宗的中国茶。作者30年的喝茶经验,教你辨茶不被“”,买茶不花钱,泡茶一步就上手。文字、选茶、配图,处处精妙,无论是初次接触茶的新手,还是在茶中了数十年的老茶客,都不能错过这一本。
既有中国茶的科普知识,又有艺术美学的展现,更不缺文人雅意的点评:茶史、茶技、茶文化、茶养生……让好茶不仅在舌尖绽放,更在心尖上留香。
全彩精装,无论送人还是家中收藏,就选这一本。


   作者简介

李韬,藏传佛教徒,非文人,餐饮美食家。


   目录

识茶篇
壹 饮茶之初
片茶
茶香滋养我们的生命
吃茶-煮茶-点茶-泡茶
贰 辨识茶叶前要弄清的概念
四大产区各有名茶
中国茶的分类
什么是乔木茶?什么是灌木茶?
什么是古树茶?
什么是高山茶?
春茶、夏茶和秋茶
什么是生态茶和有机茶?
普洱茶是霉菌茶吗?
叁 慧眼识茶
茶的大标准就是'好喝'
茶叶评价基本术语
选茶要看、闻、尝、摸
弄不准的茶叶要冲泡
茶叶品质好坏有三个决定因素
花茶就不是好茶吗?
辩证看待明前茶
……
辨购篇
壹 绿茶
西湖龙井
碧螺春
黄山毛峰
六安瓜片
安吉白茶
太湖翠竹
嵊州辉白
信阳毛尖
……
贰 白茶
福鼎大白毫
白牡丹
寿眉
金牡丹
叁 黄茶
君山银针
霍山黄芽
肆 青茶(乌龙茶)
铁观音
金观音
金钱叶
水金龟
大红袍
铁罗汉
白鸡冠
武夷肉桂
……
伍 红茶
祁门工夫
坦洋工夫
红香螺
金丝藏香
正山小种
金骏眉
银骏眉
……
陆 黑茶
湖南茯砖
广西六堡茶
四川藏茶
湖南千两茶
广东广云贡饼
柒 普洱茶
蛮砖茶
巴达山茶
纳罕茶
……
捌 花茶
茉莉花茶
桂花红茶
玖 非茶之茶
昆仑雪菊
螃蟹脚
纳西雪茶
茅岩莓
非洲如意茶
泡茶篇
壹 好茶要配器
选择合适的茶具
常用茶具介绍
如何选购茶具?
说说紫砂
贰 宜茶之水
选好泡茶用水
把握好水温是关键
怎样煮水科学?
叁 新手泡好茶
置茶量、水温和冲泡时间
如何才算泡了一壶好茶?
体会茶叶在冲泡过程中的变化
新手要多泡多实践
学点泡茶礼仪
盖碗冲泡(以冲泡红茶为例)
紫砂壶冲泡(以冲泡乌龙茶为例)
玻璃杯冲泡(以冲泡绿茶为例)
……


   编辑推荐

喝茶,无非是用水泡茶。可是为什么,有的人泡出的茶香气萦绕,有的人泡出的茶毫无乐趣?在茶圈久了,更有人说,想喝到好茶,受难免的,算是交学费。其实,中国茶没有那么神秘,因为平常不会接触那么多的茶,所以才会显得捉襟见肘。你不妨跟随老茶客的笔迹,看看每种茶的门道与讲究:怎么辨识好茶而不被''?想送人选什么茶?如何泡出某款茶高扬的香气?茶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泡茶用什么水?高山茶、古树茶、台地茶,这些概念都代表着什么?作者李韬说,自己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在书中都能找到答案。看似*世俗的文字解析,却能满足大家*真实的需求。


   文摘




   序言

穿越时空的茶韵:一部探索中华茶文化的百科全书 书名: 茗香溯源:中国茶艺与文化史纲 ISBN: 978-7-5537-0305-6 (虚构) 作者: 赵文清 (虚构) 出版社: 华夏文渊出版社 (虚构) 定价: 88.00 元 (虚构) --- 内容简介: 《茗香溯源:中国茶艺与文化史纲》并非一部关于具体品饮技巧或单一茶类评鉴的指南,而是一部宏大而细腻地梳理中国茶文化发展脉络的学术性著作。本书以历史分期、地理变迁、社会功能为三大核心主轴,深入剖析了茶叶如何从一种单纯的药用植物,演变为承载数千年中华文明精髓的“国饮”。 本书的叙事结构严谨,力求还原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全景图。它首先将中国茶史划分为“萌芽期”(先秦至魏晋)、“奠基期”(唐宋)、“转型与鼎盛期”(明清)以及“近代重塑期”(近现代)四个关键阶段,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时间坐标。 第一部分:溯源与萌芽——从“荼”到“茶”的身份转变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茶叶的植物学起源及早期在西南地区的生存状态。不同于侧重品饮细节的著作,本书将大量的篇幅投入到考古发现与文献考证之中。作者详尽考察了《神农本草经》、《尔雅》等早期典籍中对“荼”的模糊记载,并对比了不同地域的早期采集和煮食方式。 重点在于,本书阐述了茶叶如何摆脱单纯的药用或食用属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被士大夫阶层“文人化”的过程。通过对竹林七贤、玄学清谈的分析,作者揭示了茶在早期如何被赋予“清、静、远”的精神内涵,成为名士们寄托隐逸情怀的载体。 第二部分:茶的黄金时代——唐宋的制度化与艺术化 本书认为,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第一次高峰,其核心标志是“饮茶的制度化”。 在唐代篇章中,作者摒弃了对陆羽《茶经》的表面解读,而是将其置于唐代科举制度、驿站系统和佛教禅宗的影响力下进行审视。本书详细分析了“煎茶法”的工艺流程,更着重探讨了饼茶的制作、贮存以及在不同地域(如四川、江南、岭南)的流通和税收制度。 进入宋代,茶文化进入“艺术化”的阶段。本书将重点放在宋徽宗主导的斗茶风尚及其背后的审美体系。作者利用宋代绘画、诗词、笔记等一手资料,重建了宋代点茶、击拂的细腻技艺,并深入剖析了建盏、吉州窑等瓷器在斗茶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宋代的茶,是与理学、美学、园林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文化现象,本书力图展现这种复杂交织的美学体系。 第三部分:明清转型——散茶的胜利与茶馆的兴起 明代是茶文化史上的一次“范式转移”。本书认为,朱元璋废团茶立散茶的政策,是导致中国饮茶习惯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关键历史事件。 在明清篇幅中,本书不再聚焦于皇家贡茶,而是将笔触转向民间和商业的活力: 1. 制茶工艺的革新: 详细梳理了炒青、烘青等新的制作技术如何诞生,并解释了绿茶、红茶、乌龙茶等不同茶类的地理和技术路径。 2. 茶的社会功能扩展: 深入剖析了明清时期茶馆作为城市社交、信息流通中心的功能。本书通过分析《金瓶梅》、《红楼梦》等小说中关于茶的描绘,展现了茶在不同阶层(从市井小民到贵族家庭)中的普及程度及其所扮演的角色。 3. 地域文化融合: 探讨了不同茶区(如武夷山、福建、云南)如何依托茶叶贸易,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和商业网络,如早期的茶马古道和南洋贸易。 第四部分:近代重塑与全球视野 本书的收尾部分,聚焦于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茶文化的自我调整与复兴。作者探讨了机器制茶技术的引入对传统手工技艺的挑战与保存;介绍了西方传教士和商人如何将中国茶引入全球市场,以及这种全球化进程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国内的品饮习惯和标准化要求。 最后,本书以当代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再发现”为结语,呼吁读者从历史的高度去理解每一片叶子背后的社会、经济和精神价值。 《茗香溯源》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宏观的视角和扎实的史料支撑。它不是教人如何泡茶,而是教人如何“读懂”中国茶的历史与灵魂。 读者将在这部著作中,领略到贯穿千年的中华民族对自然、对秩序、对和谐的独特理解,而这种理解,恰恰深藏于那一盏盏清澈或浓酽的茶汤之中。本书适合历史爱好者、文化学者、以及任何渴望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听说了一本叫做“辨饮中国茶”的书,虽然我并没有机会打开它的扉页,但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品饮的智慧。我常常在想,我们每天都在喝茶,但有多少人真正懂得“辨饮”二字背后的含义呢?这本所谓的书,我猜它一定在探究着如何从一片茶叶中,品味出它的出身,它的故事,以及它所蕴含的风土人情。或许它会介绍龙井的明前嫩芽,如何才能泡出那“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四绝;又或许它会讲述安溪铁观音的“岩韵”,那种在舌尖上跳跃的、带有兰花香的奇妙滋味。我脑海中勾勒出这样的场景: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不同茶叶的色泽变化,从翠绿到金黄,再到深褐,每一种颜色都诉说着它自己的生命历程。然后,关于香气,从清雅的豆香,到浓郁的花香,再到醇厚的果香,甚至还有隐约的烟熏味,这些都仿佛在耳畔低语,引导着我们去捕捉那转瞬即逝的芬芳。而品味,更是重中之重,书中大概会教我们如何分阶段地品味,从初入口的清冽,到回甘的悠长,再到喉韵的绵延,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探索的乐趣。这本书,它仿佛是一把钥匙,能开启我们对中国茶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

评分

“辨饮中国茶”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的书,更像是一张通往中国传统文化深处的门票。我能想象,书里会充满着许多关于茶的典故和故事,从茶圣陆羽的《茶经》,到文人墨客围炉煮茶的雅趣,再到寻常百姓家日常的问候。我猜测,作者一定用了大量的心血,去挖掘中国茶的每一个角落。它可能会带我们去探访西湖龙井的茶园,感受春日里茶叶初生的嫩绿;它或许会带我们去武夷山的岩壁,倾听茶树在大山深处汲取矿物质的低语。而“辨饮”这两个字,更是点睛之笔,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喝什么茶”,更是教我们“怎么喝好茶”。它可能会详细讲解不同茶叶的冲泡方法,水温、茶量、冲泡时间,这些细微之处都会对茶汤的口感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它可能还会涉及到茶具的选择,不同的茶具,又会对品饮的体验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仿佛已经看到了书页中那些精致的插图,描绘着各种各样的茶具,从古朴的紫砂壶,到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每一样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寓意。这本书,一定能帮助我,将喝茶从一种习惯,升华成为一种品味,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

读到“辨饮中国茶”这个书名,我脑海里 immediately 涌现出的是一种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一种对味蕾的深度探索。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不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茶人,坐在你面前,用最生动、最形象的语言,为你娓娓道来关于茶的一切。它可能不仅仅会介绍那些耳熟能详的茶叶,比如祁门红茶的“祁门香”,西湖龙井的“豆香”,信阳毛尖的“鲜爽”,还会挖掘那些隐藏在民间,或者已经濒临失传的独特茶叶。想象一下,书中会详细描述不同茶叶的冲泡过程,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科学和艺术的融合。比如,水温的细微调整,会如何影响茶汤的醇厚度;投茶量的微小变化,又会如何影响茶汤的浓度。而“辨饮”的核心,我想一定是关于感官的训练,如何通过眼睛去观察茶叶的干茶形态,茶叶舒展后的叶底,如何通过鼻子去捕捉茶叶的香气,从干茶的香,到湿茶的香,再到茶汤的香,每一种香气都可能蕴含着不同的信息。最终,则是通过舌尖去品味,从第一口的甘甜,到回甘的悠长,再到茶汤在口中停留的“体感”,以及饮后留在喉咙里的“喉韵”,这一切,都将在这本书中得到细致入微的阐释。这本书,它必定能让我,从一个简单的饮茶者,蜕变成一个真正懂得欣赏中国茶的品鉴家。

评分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关于中国茶的书,虽然我并没有真的读过它,但光看名字“辨饮中国茶”就让人心生向往。想象一下,在一个飘着细雨的午后,手捧一杯温热的茶,翻阅着关于茶的书籍,那种静谧而充满韵味的感觉,真是难以言喻。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各样的茶,绿茶的清新,红茶的醇厚,乌龙茶的层次感,普洱茶的陈香,还有那些我从未听闻过的,只存在于古老传说中的奇特香料茶。书名中的“辨饮”二字,更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究竟该如何辨别,又该如何去品饮,才能真正领略到中国茶的精髓呢?是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还是感受其韵?我想,这本所谓的“辨饮中国茶”的书,或许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茶道宗师,循循善诱地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关于茶的奇妙世界,让我们在文字的海洋中,也能感受到茶的温度,闻到茶的芬芳,甚至尝到茶的甘甜。它应该会讲到不同茶叶的产地、制作工艺、冲泡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品鉴来区分不同茶叶的优劣,这对于我这样对茶只是略知一二的普通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宝贵的知识启迪。这本书,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美好想象和向往。

评分

对于“辨饮中国茶”这个名字,我脑海里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种循循善诱的教学过程,一种充满仪式感的体验。我总觉得,品茶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解渴,它更像是一种与自然对话,与历史对话的艺术。所以,我猜想这本书,它可能会详细地剖析不同种类的茶叶,比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以及黑茶。它不会满足于简单地列出它们的名称,而是会深入到它们的起源,它们的生长环境,它们的采摘时节,以及它们独特的制作工艺。例如,为什么碧螺春的卷曲如同螺旋,又为何它的香气如此清雅?为什么普洱茶需要经过岁月的沉淀,才能散发出那独有的陈香?这些背后的故事,我想这本书应该都会一一娓娓道来。更重要的是,“辨饮”二字,一定包含了如何去“辨”——如何从外观上区分茶叶的品质,如何通过嗅觉捕捉茶叶的香气特点,如何通过舌尖去感受茶叶的滋味和口感。书中或许会有很多实用的技巧,教我们如何避免被劣质茶叶所蒙蔽,如何找到真正符合自己口味的好茶。我想,这本书一定能教会我,如何在一杯看似平凡的茶水中,品出不平凡的韵味,如何让喝茶成为一种更具深度和乐趣的生活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