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四库存目青囊匯刊:3:阳宅十书-王君荣,郑同 校 华龄出版社 9787516909

{RT}四库存目青囊匯刊:3:阳宅十书-王君荣,郑同 校 华龄出版社 978751690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君荣,郑同 校 著
图书标签:
  • 风水
  • 阳宅
  • 古籍
  • 传统文化
  • 建筑
  • 住宅
  • 堪舆
  • 王君荣
  • 郑同
  • 华龄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
ISBN:9787516909607
商品编码:3011119891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四库存目青囊匯刊:3:阳宅十书 作者 王君荣,郑同 校
定价 48.00元 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
ISBN 9787516909607 出版日期 2017-09-01
字数 页码 222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青囊,即古代学者随身携带实用典籍的袋子,后被用指中国古代子部典籍的别称,包含了天文地理、诸子百家、士农工商等诸方面的内容。《四库存目青囊汇刊》据《四库存目提要》,一一收集馆藏或私藏原本,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辑录出纳*经典籍的子部相关著作,简体横排,参阅诸本,点校整理,以便于当今学者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是书规模宏大,征引丰富;图文并茂,收录广泛;结构严谨,体例完备;分类详细,便于检索。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文献资料。

   作者简介
王君荣,字国庆,山东青州务本乡张孟口人。嘉靖三十七年举人。万历元年,再举于乡。性警悟,多艺能,旁通医卜五行及形家言。选光州知州,从经略宋某征倭,为大军给刍粮,费累巨万,及还,钩勘毫秒不爽。升巩昌府同知,监市还,赐金绮,升四品俸。以同事忌嫉,改判河问府。归。年七十卒。

   目录
阳宅十书卷一
论宅外形
八方坑坎歌
何知经
宅忌架桥梁歌
阳宅外形吉凶图说
论福元第二
福元说
福元入掌纹起例说
野马跳涧诀
起男女上中下元诀
三元甲子福德宫定局
东四位宅图说并东四位生人用例
西四位宅图说并西四位生人用例
西四位宅图

阳宅十书卷二
论大游年第三
吉星三
凶星五
兴废年
大游年方位十二宅
坐北向南离门宅
坐北向南巽门宅
坐北向南坤门宅
坐南向北乾门宅
坐南向北坎门宅
坐南向北艮门宅
坐东向西坤门宅
坐东向西兑门宅
坐东向西乾门宅
坐西向东震门宅
坐西向东艮门宅
坐西向东巽门宅
图说
九星祸福诀
摇鞭断宅诀
五鬼制爻
五鬼点头
五鬼穿宫
破军凶煞
九星断宅
九星明断诀
五行生克诀
金入木宫
金入水宫
金入火宫
金入土宫
金入金宫
木入金宫
木入木宫
木入水宫
木入火宫
木入土宫
水入金宫
水入木宫
水入水宫
水入火宫
水入土宫
火入金宫
火入木宫
火入水宫
火入火宫
火入土宫
土入金宫
土入木宫
土入水宫
土入火宫
土入土宫
论穿宫九星第四
附:截路分房说
穿宫十二宅图
坐南朝北开乾门图
图说
图说
图说
图说
图说
图说
图说
图说
图说
图说
图说
图说
论元空装卦诀第五
元空装卦诀
黄石公竹节赋
论开门修造门第六
修门杂忌
门尺图
门光星起例诀
门光星吉日定局
门户歌
用门尺法

阳宅十书卷三
论放水第七
放水歌
九星水法吉凶断例
贪狼星
巨门星辅弼
禄存星
文曲星
廉贞星
武曲星
破军星
阴阳山水法
阴阳山水歌
四路水法
四路水法歌
黄泉煞诀
九星来朝
二十四山放水定局
阴阳生命说
论宅内形第八
内形篇
火腌说
火腌歌
火路吉凶歌
阳宅内形吉凶图说
论选择第九
五神
命前五神定局
五虎遁诀
九宫建宅
游年变宅
行年建宅
起宅小运例法
起工动土
造地基
起工破木
定磉扇架
竖柱
上粱
盖屋
泥屋
六十年生命禄马贵人定局起例
真禄
驿马
贵人
太岁六十年禄马贵人定局
逐日太阴过宫定局
逐月太阳过宫定局

阳宅十书卷四
论符镇第十
黄石公安宅护救符镇法
五岳镇宅符
镇宅十二年土府神杀
镇四方年土禁并退方神符
镇命元建宅有犯凶神
镇行年建宅神符
三教救宅神符
镇多年老宅祸患不止
镇八位卦爻反逆
镇年月日时相克
镇分房相克
镇元空装卦未顺
六甲符咒
修造预镇神符
镇火庵远近布爻不成
镇八宅不成卦爻拆改
镇宅内移徙出火修造方道
移徙预镇神符
镇宅内误犯二十四位凶神
镇外形冲射
镇四邻起土修造误犯我家土府凶神
镇四季误犯土王杀
镇穿井不在利方
镇宅中邪气妖鬼作怪
镇宅内被人暗埋压镇
镇府州县衙门不利
镇儒学不利
镇寺观不存僧道
武帝应用灵符
跋阳宅十书后

   编辑推荐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华夏古籍珍赏:宋明清之际的学术风貌与艺术典藏 导言: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典籍财富。这些文献不仅是历史的载体,更是古代哲学思想、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的精粹体现。本选集聚焦于宋、明、清三代,精选一批在不同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古籍善本,旨在展现彼时士人阶层的治学风貌、审美情趣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规避了当代出版、易学专著的常见范畴,转而深入探寻那些在文献学、地方志、诗词韵律、以及特定工艺领域中独树一帜的作品。 第一卷:经史子集——文献学的再发现 本卷收录的古籍,主要侧重于对儒家经典的注释、史籍的整理与地方文献的搜集,体现了明清时期“实学”思潮的兴起和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梳理的努力。 1. 《说文解字注疏合参》 (宋刻本影印) 本书并非一般的说文校注,而是汇集了清代段玉裁之前,宋代学者对许慎原著的早期注疏成果。特别收录了若干已佚的宋本中的独有考证,如某位不知名学者对“部首”归类的独特见解,以及对早期篆书笔法的精细描摹。此版本着重于字源的音韵分析,而非后世的训诂,对于研究汉代文字形态的演变,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其版式疏朗,多用朱墨套印,凸显了宋人雕版艺术的精妙。 2. 《大明会典摘录:刑法志》 (明嘉靖重刊本) 我们精选了《大明会典》中关于刑名律例的部分进行校勘和辑录。此版本选取了明中叶的司法实践案例作为附注,展示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律法条文是如何在具体执行中被诠释和应用的。不同于流传广泛的完整版,本摘录更专注于法理的逻辑结构,其中对“十恶不赦”罪名的界定和量刑幅度的演变,提供了清晰的脉络。装帧采用传统的线装,纸张经过特殊处理,以保留其岁月的包浆痕迹。 3. 《徽州文书辑存:宗族契约卷》 (清乾隆抄本) 此书收录的并非官方正史或文人笔记,而是清代徽州地区(今安徽南部)大量保存下来的家族财产分配、婚姻嫁娶、以及田产买卖的原始契约文书。这些文书以手抄本形式保存,不仅展现了古代契约文书的书写格式、用词规范,更从侧面揭示了徽商家族内部的经济结构、伦理关系乃至社会流动性。其书法风格古朴,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 第二卷:诗词曲赋与山水文学——雅致的抒情传统 本卷着眼于古代文人的情志表达,重点关注那些在格律、意境或题材上有所创新的诗歌总集与山水游记。 1. 《江南竹枝词笺注》 (清道光刻本) 不同于唐代的“竹枝词”多为民歌体的拟作,清代的竹枝词在地方风俗的描绘上更为细腻和生活化。此笺注本详尽考证了道光年间江南各府县的服饰、节庆、婚俗乃至市井俚语,将其融入诗歌的解读之中。其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幅生动的、微观的清代江南社会风俗画卷,是研究地域文化的重要文本。插图中包含少量根据诗意绘制的木刻插图,笔法精细,颇具地方画派特色。 2. 《云水禅心录:僧诗选集》 (明万历刻本) 收录了明代一批著名禅师及隐修僧侣的诗作。与一般收录于佛典的偈语不同,此集更侧重于诗人们在山林中体悟自然、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其语言风格冲淡平和,禅意蕴含于景物描摹之中,不着痕迹。此版本的珍贵之处在于其残存的“扉页题跋”,记录了当时士大夫对僧诗的品鉴态度。 3. 《滇南游记补遗》 (清中叶抄本) 此书是一部未被纳入主流游记的云南边陲游记。作者是一位随军幕僚,其笔下的云南并非仅有奇珍异兽,更详细记录了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药材的采集方法以及少数几个边境关隘的防御部署。其文字朴实,具有新闻报道式的纪实风格,为研究清代西南边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第三卷:工艺美术与博物学——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本卷精选的古籍,反映了古代工匠和学者在观察自然、制作器物方面的知识积累与技术传承。 1. 《髹漆图说》 (清康熙官修本) 本书是清代官府为规范宫廷漆器制作而编纂的技术手册。它详尽记录了从生漆采集、脱水、配制颜料,到层层堆叠、雕刻、打磨的全套流程。不同于后世流传的民间漆艺书,此本强调了材料的化学特性和温度湿度的控制,具有极高的工艺科学价值。书中包含大量精确的结构图解,展示了如螺钿、戗金等复杂技法的内部构造。 2. 《奇石鉴赏录:太湖石考》 (清乾隆仿宋刻本) 这是一部专注于太湖石鉴赏的博物学著作。作者不仅描绘了太湖石的“皱、透、漏、瘦”等标准,更尝试将这些自然形态归类,并将其与古代园林布局的哲学思想相结合。此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其配图——采用仿宋代的白描手法绘制了数十种太湖石的典型形态,笔墨苍劲有力,极具艺术感染力。 结语: 以上选本,旨在提供一个不同于传统主流视野的古代文献切面。它们是历史的边角料,却也正是构筑起整个文化大厦不可或缺的基石。通过审视这些经史子集、诗词游记与工艺秘典,我们得以窥见古人严谨的治学态度、细腻的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对自然万物深入探究的渴望。它们共同构建了一幅丰富、立体、充满生命力的中华古代学术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典文献有着深厚情结的读者,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的装帧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复古的韵味,让人在触摸书页的瞬间,便能感受到跨越时空的连接。我一直相信,好的书籍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匠心的艺术品。《{RT}四库存目青囊匯刊:3:阳宅十书-王君荣,郑同 校 华龄出版社 9787516909》显然属于后者。书中的字体选择、排版风格,都力求还原古籍的原貌,这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古代学术原典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我一直对古代的建筑理论,特别是与居住环境相关的学问非常感兴趣,而“阳宅十书”作为其中的经典之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能有机会通过这本书,接触到经过王君荣、郑同先生精心校注的版本,我感到十分荣幸。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古代先贤的对话,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探寻。

评分

刚收到这本《{RT}四库存目青囊匯刊:3:阳宅十书-王君荣,郑同 校 华龄出版社 9787516909》,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翻阅,但仅仅是触感和装帧就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书的纸张厚实,略带复古的泛黄,散发着淡淡的书墨香,仿佛穿越了时空,能感受到几百年前古籍的质感。我特别喜欢它的字体,虽然是印刷品,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古朴与典雅,让人阅读起来格外舒心,不像有些现代排版那样过于追求字号大小和行距的“舒适”,而是保留了古籍原有的韵味。封面的设计也相当用心,简而不失大气,青色的底色配上烫金的繁体字,既点明了“青囊”的主题,也暗示了其内容的珍贵。我一直对传统文化,特别是风水学中的宅居理论颇感兴趣,市面上虽然不乏相关的书籍,但大多是解读、普及性质的,真正能触及古籍原貌的却不多。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希望能从中一窥当年王君荣、郑同先生的校注风采,感受阳宅学最本真的传承。这种对于古籍的珍视与复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守护,让我觉得非常值得。

评分

这本书的质感,真的让我爱不释手。从封面到内页,都透露着一股沉静而古雅的气息,仿佛它本身就是一件穿越了时光的文物。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建筑和居住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总会渴望去寻回一些属于过去宁静而智慧的生活方式。阳宅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如何选址、如何布局,更是一种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营造安宁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哲学。这本书的出现,给了我一个深入了解这份古老智慧的机会。我期待着,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去体味古代先贤在住宅规划上的深邃思想,感受他们对“天人合一”的追求。这种对古代经典文献的尊重和复刻,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文化传承,让我对未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

拿到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分量”。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其所承载的文化厚度。我一直对古代的建筑哲学和人居环境的理论非常着迷,总觉得古人在对待居住空间上,有着一种现代人难以企及的深刻理解。阳宅,作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问,其背后隐藏着的是古人对于天地万物规律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到非常兴奋,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直接接触古代原典的途径。不同于市面上那些经过层层解读和转述的书籍,我期待从这里获得更纯粹、更原始的知识。书的纸张和印刷都透着一股古朴的气息,仿佛能闻到油墨和纸张混合而成的独特味道,这种感觉非常治愈。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去领略古人在规划和建造居所时所遵循的原则,感受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东方智慧。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厚重”。翻开书页,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纸张的质感、油墨的色泽,都仿佛是带着历史的温度。我并非专门研究风水学,但对中国古代的建筑美学和人居理念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阳宅,顾名思义,是关于活人居住的房屋,这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方位学,更是一种古人对于天地人和谐共处的哲学思考。想象着当年的士大夫们,在建造自己的居所时,是如何审慎地考量每一个细节,如何将自然环境与人文需求融为一体。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殿堂的大门,让我有机会去探寻那些失落的居住智慧。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书中的每一个术语和推演,但仅仅是阅读和品味,就已经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它让我思考,在现代高楼林立、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我们是否遗失了与自然连接、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一些重要原则?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别样的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