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城市副中心
定价:100.00元
作者:王峥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30493298
字数:
页码:25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落实北京“四个中心”定位、优化提升首都功能、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京津冀世界城市群、推动三地一体化发展的有力举措。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要以首善标准补齐当前城市运行中的短板,还要秉承全新的发展理念,对标全球城市,实现城市空间、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了北京城市发展的阶段性需求、通州建设现状以及外特大城市建设副中心的经验,提出了体制改革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路径。
目录
篇 建设副中心,开启北京发展新篇 章
1 北京城市发展历程
1.1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北京城市发展
1.1.1 城市概要
1.1.2 正式建都
1.1.3 新中国成立前北京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1.2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北京
1.2.1 北京城市定位的确立与演变
1.2.2 北京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
1.3 改革开放以来的北京
1.3.1 城市功能的再调整
1.3.2 城市空间发展
2 北京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2.1 北京城市发展中的人口压力和社会治理难题
2.1.1 人口规模持续增长
2.1.2 城市治理面临困境
2.2 人口过度扩张带来的自然环境恶化
2.2.1 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2.2.2 水资源短缺压力持续
3 特大城市多中心发展的国际经验
3.1 特大城市:规模扩张与范式转换
3.1.1 特大城市的界定
3.1.2 特大城市的发展规律
3.1.3 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
3.2 特大城市多中心发展的理论探讨
3.2.1 增长极理论
3.2.2 经济梯度推移理论
3.2.3 空间扩散与“核心一边缘”理论
3.2.4 都市圈理论
3.3 特大城市多中心发展的国外实践
4 北京城市多中心规划建设的探索
4.1 2005年以前的探索
4.1.1 历次城市规划申的卫星城
4.1.2 2005年以前的卫星城发展情况
4.1.3 2005年以前卫星城建设的问题
4.2 2005年以来的多中心设计
4.2.1 2005年北京城市总规划的新城设计
4.2.2 2005年版规划中重点新城的发展思路
4.2.3 2005年以来新城发展中的问题和2017年新规划探索
第二篇 聚焦通州,步人城市建设快车道
5 通州的历史发展
5.1 通州历史沿革
5.1.1 大运河开渠以前的古县
5.1.2 元明清时期的都城漕粮仓储重地
5.1.3 民国以来的通州
5.2 通州历史特色
6 通州发展现状
6.1 地理区位与自然环境
6.1.1 地理区位
6.1.2 自然环境
6.2 经济发展
6.3 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
6.3.1 城市建设
6.3.2 文化传承
7 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的背景
7.1 落实京津冀一体化战略需要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7.2 特大城市多中心发展呼唤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7.3 通州规划建设副中心历经长期思考
第三篇 他山之石:外典型城市副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8 东京
8.1 东京及其都市圈发展历程
8.1.1 东京城市的发展
8.1.2 东京都市圈的发展
8.2 东京副中心及其发展历程
8.2.1 东京的副中心和卫星城
8.2.2 东京的典型副中心一一新宿
8.3 东京副中心建设经验
8.3.1 正视城市发展规律,合理设计规划
8.3.2 完善各功能区的网络联系,强化区域协作
9 巴黎
9.1 巴黎及其都会区发展历程
9.1.1 巴黎城市的发展
9.1.2 巴黎都会区的发展
9.2 巴黎的城市副中心
9.2.1 巴黎的副中心和卫星城
9.2.2 巴黎城市副中心拉德芳斯的发展历程
9.3 巴黎副中心建设经验
9.3.1 打造差异化城市空间景观,提升整体风貌
9.3.2 以非营利性专业开发机构牵头,理顺建设管理责权
10 伦敦
10.1 伦敦及其都市圈发展历程
10.1.1 伦敦
10.1.2 伦敦都市圈和副中心
10.2 伦敦的卫星城与副中心
10.2.1 英国的新城运动与伦敦周边的卫星城
10.2.2 伦敦副中心道克兰的城市更新历程
10.3 伦敦副中心建设经验启示
10.3.1 出资完善基础设施,激发市场参与热情
10.3.2 保护基层社群利益,防止过度市场化
11 上海
11.1 上海的多中心城镇体系发展历程
11.1.1 上海城市的发展
11.1.2 上海城市的多中心体系
11.2 上海的城市副中心
11.2.1 会展型副中心:花木
11.2.2 科技型副中心:五角场
11.2.3 综合型副中心:徐家汇
11.2.4 生产服务与公共活动型副中心:真如
11.3 上海城市副中心建设经验
11.3.1 有序建设多层次的“城市中心一副中心一新城”体系
11.3.2 完善交通网络实施分期开发,形成副中心差异化发展格局
第四篇 砥砺奋进,缔造光辉的明日之城
12 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
12.1 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面临多重挑战
12.1.1 城市公共服务量质不足
12.1.2 城市运行韧性尚待提高
12.1.3 城市自然与社会环境亟须改善
12.1.4 城市经济发展路径仍不清晰
12.2 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的机遇
12.2.1 城市副中心是京津冀一体化的“桥头堡”
12.2.2 城市副中心将成为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节点
12.2.3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副中心城市建设新动力
12.2.4 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扩张,有效弥补发展短板
13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未来愿景
13.1 北京城市副中心承载的使命
13.2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理念
13.2.1 深化“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
13.2.2 全面推进城市建设运行管理的区域协作
13.2.3 依靠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引导发展
13.2.4 打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宜居城市
14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管理机制创新
14.1 创新城市规划设计与实施机制
14.1.1 建立多元参与的城市规划设计平台
14.1.2 改进规划的实施监督与评价机制
14.2 优化城市管理领导与执法机制
14.2.1 强化横纵向部门统筹,明确责权分工
14.2.2 聚焦基层落实管理权能
14.3 调整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14.3.1 将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作为城市发展新动力
14.3.2 扎根社区民生增强服务精细度
14.4 建立跨行政区合作机制
14.4.1 加快推进通州全区的新型城镇化
14.4.2 联合廊坊“北三县”实现一体化发展
14.5 健全完善法治保障机制
14.5.1 强化副中心建设的法制化保障
14.5.2 更新完善城市建设管理技术标准
15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方式创新
15.1 建设高质量的宜居绿色城市
15.1.1 建设绿色城市的愿景
15.1.2 建设绿色城市的经验与举措
15.1.3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绿色城市的思路
15.2 建设高效率的智慧城市
15.2.1 建设智慧城市的愿景
15.2.2 建设智慧城市的经验与举措
15.2.3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智慧城市的思路
15.3 建设高稳定性的韧性城市
15.3.1 建设韧性城市的愿景
15.3.2 建设韧性城市的经验与举措
15.3.3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韧性城市的思路
15.4 建设多元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新城市
15.4.1 在智慧技术支撑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
15.4.2 打造宜居宜业与经济发展双向促进的新城
结语: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历史重托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篇 建设副中心,开启北京发展新篇 章
1 北京城市发展历程
1.1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北京城市发展
1.1.1 城市概要
1.1.2 正式建都
1.1.3 新中国成立前北京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1.2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北京
1.2.1 北京城市定位的确立与演变
1.2.2 北京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
1.3 改革开放以来的北京
1.3.1 城市功能的再调整
1.3.2 城市空间发展
2 北京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2.1 北京城市发展中的人口压力和社会治理难题
2.1.1 人口规模持续增长
2.1.2 城市治理面临困境
2.2 人口过度扩张带来的自然环境恶化
2.2.1 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2.2.2 水资源短缺压力持续
3 特大城市多中心发展的国际经验
3.1 特大城市:规模扩张与范式转换
3.1.1 特大城市的界定
3.1.2 特大城市的发展规律
3.1.3 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
3.2 特大城市多中心发展的理论探讨
3.2.1 增长极理论
3.2.2 经济梯度推移理论
3.2.3 空间扩散与“核心一边缘”理论
3.2.4 都市圈理论
3.3 特大城市多中心发展的国外实践
4 北京城市多中心规划建设的探索
4.1 2005年以前的探索
4.1.1 历次城市规划申的卫星城
4.1.2 2005年以前的卫星城发展情况
4.1.3 2005年以前卫星城建设的问题
4.2 2005年以来的多中心设计
4.2.1 2005年北京城市总规划的新城设计
4.2.2 2005年版规划中重点新城的发展思路
4.2.3 2005年以来新城发展中的问题和2017年新规划探索
第二篇 聚焦通州,步人城市建设快车道
5 通州的历史发展
5.1 通州历史沿革
5.1.1 大运河开渠以前的古县
5.1.2 元明清时期的都城漕粮仓储重地
5.1.3 民国以来的通州
5.2 通州历史特色
6 通州发展现状
6.1 地理区位与自然环境
6.1.1 地理区位
6.1.2 自然环境
6.2 经济发展
6.3 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
6.3.1 城市建设
6.3.2 文化传承
7 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的背景
7.1 落实京津冀一体化战略需要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7.2 特大城市多中心发展呼唤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7.3 通州规划建设副中心历经长期思考
第三篇 他山之石:外典型城市副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8 东京
8.1 东京及其都市圈发展历程
8.1.1 东京城市的发展
8.1.2 东京都市圈的发展
8.2 东京副中心及其发展历程
8.2.1 东京的副中心和卫星城
8.2.2 东京的典型副中心一一新宿
8.3 东京副中心建设经验
8.3.1 正视城市发展规律,合理设计规划
8.3.2 完善各功能区的网络联系,强化区域协作
9 巴黎
9.1 巴黎及其都会区发展历程
9.1.1 巴黎城市的发展
9.1.2 巴黎都会区的发展
9.2 巴黎的城市副中心
9.2.1 巴黎的副中心和卫星城
9.2.2 巴黎城市副中心拉德芳斯的发展历程
9.3 巴黎副中心建设经验
9.3.1 打造差异化城市空间景观,提升整体风貌
9.3.2 以非营利性专业开发机构牵头,理顺建设管理责权
10 伦敦
10.1 伦敦及其都市圈发展历程
10.1.1 伦敦
10.1.2 伦敦都市圈和副中心
10.2 伦敦的卫星城与副中心
10.2.1 英国的新城运动与伦敦周边的卫星城
10.2.2 伦敦副中心道克兰的城市更新历程
10.3 伦敦副中心建设经验启示
10.3.1 出资完善基础设施,激发市场参与热情
10.3.2 保护基层社群利益,防止过度市场化
11 上海
11.1 上海的多中心城镇体系发展历程
11.1.1 上海城市的发展
11.1.2 上海城市的多中心体系
11.2 上海的城市副中心
11.2.1 会展型副中心:花木
11.2.2 科技型副中心:五角场
11.2.3 综合型副中心:徐家汇
11.2.4 生产服务与公共活动型副中心:真如
11.3 上海城市副中心建设经验
11.3.1 有序建设多层次的“城市中心一副中心一新城”体系
11.3.2 完善交通网络实施分期开发,形成副中心差异化发展格局
第四篇 砥砺奋进,缔造光辉的明日之城
12 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
12.1 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面临多重挑战
12.1.1 城市公共服务量质不足
12.1.2 城市运行韧性尚待提高
12.1.3 城市自然与社会环境亟须改善
12.1.4 城市经济发展路径仍不清晰
12.2 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的机遇
12.2.1 城市副中心是京津冀一体化的“桥头堡”
12.2.2 城市副中心将成为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节点
12.2.3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副中心城市建设新动力
12.2.4 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扩张,有效弥补发展短板
13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未来愿景
13.1 北京城市副中心承载的使命
13.2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理念
13.2.1 深化“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
13.2.2 全面推进城市建设运行管理的区域协作
13.2.3 依靠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引导发展
13.2.4 打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宜居城市
14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管理机制创新
14.1 创新城市规划设计与实施机制
14.1.1 建立多元参与的城市规划设计平台
14.1.2 改进规划的实施监督与评价机制
14.2 优化城市管理领导与执法机制
14.2.1 强化横纵向部门统筹,明确责权分工
14.2.2 聚焦基层落实管理权能
14.3 调整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14.3.1 将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作为城市发展新动力
14.3.2 扎根社区民生增强服务精细度
14.4 建立跨行政区合作机制
14.4.1 加快推进通州全区的新型城镇化
14.4.2 联合廊坊“北三县”实现一体化发展
14.5 健全完善法治保障机制
14.5.1 强化副中心建设的法制化保障
14.5.2 更新完善城市建设管理技术标准
15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方式创新
15.1 建设高质量的宜居绿色城市
15.1.1 建设绿色城市的愿景
15.1.2 建设绿色城市的经验与举措
15.1.3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绿色城市的思路
15.2 建设高效率的智慧城市
15.2.1 建设智慧城市的愿景
15.2.2 建设智慧城市的经验与举措
15.2.3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智慧城市的思路
15.3 建设高稳定性的韧性城市
15.3.1 建设韧性城市的愿景
15.3.2 建设韧性城市的经验与举措
15.3.3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韧性城市的思路
15.4 建设多元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新城市
15.4.1 在智慧技术支撑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
15.4.2 打造宜居宜业与经济发展双向促进的新城
结语: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历史重托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这个词,让我对这座正在崛起的新城充满了好奇。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规划和发展一直备受关注,而副中心的建设更是意味着未来城市格局的重大调整。我一直对城市发展、规划理念以及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很感兴趣,所以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我早就想一探究竟的作品。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了解到副中心选址的深层考量,它是如何与北京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建设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挑战?有哪些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应用?我尤其关心它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等方面的规划,这关系到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本书的出版方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这让我对内容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描绘蓝图,更能深入剖析规划背后的逻辑和实践,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去理解这座未来之城的宏大愿景和现实步伐。
评分作为一名对北京历史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普通市民,我关注这本书,更多的是因为它承载着北京这座古老城市迈向未来的宏大叙事。提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我脑海里浮现的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拔地而起,更是这座城市在新时代的蜕变和革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讲述副中心的故事,而不仅仅是堆砌数据和图表。它是否能让我感受到建设者们的匠心独运?在规划中是否融入了对北京深厚文化底蕴的传承与发扬?副中心将如何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设计、公共空间布局,甚至是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设想。我想了解,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民生需求,如何让副中心成为真正意义上“人民的城市”。这本书的书号是9787530493298,看起来是一本正版书籍,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更加放心。
评分最近听到不少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新闻,虽然知道大概的方位和一些基本信息,但总觉得隔靴搔痒,不够深入。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主题,让我觉得是一次深入了解的绝佳机会。我特别想知道,这个副中心是如何定位的?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是作为行政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还是文化交流中心?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阐述其在产业布局、功能分区上的具体规划,以及未来将如何吸引人才、促进产业发展。同时,作为一座现代化城市,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也是我关注的重点。这本书是否会提及这些方面的详细规划和建设进展?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信息,比如新的交通枢纽、教育资源的引入、医疗机构的布局等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未来生活在副中心的人们的切身利益。
评分这本《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了城市发展的各个层面,而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对城市生态和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项城市建设都无法回避其对环境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副中心在绿色建筑、海绵城市、低碳交通等方面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例如,它会如何利用自然景观,如何建设生态廊道,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又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城市环境?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关于新能源的应用、垃圾处理、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详细论述。能够了解一个新兴城市如何在规划之初就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这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这本书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感觉其在科学性、技术性上应该会比较有深度。
评分我一直关注着北京这座城市的脉搏,从故宫的红墙到CBD的霓虹,这座城市总在不断演进。当得知有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书籍出版时,我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我想知道,这个“副中心”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将如何与北京现有的城市格局相互作用,又将如何塑造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这个新兴区域的规划图纸,去感受设计师的智慧和决策者的远见。它是否能够让我看到未来城市生活的图景,比如更便捷的公共交通,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更丰富的文化活动?我特别想了解,在建设过程中,有哪些前沿的技术和理念被应用进来,又有哪些挑战被克服。这本书的书号9787530493298,让我觉得它是一本有条理、系统性的著作,希望能从中获得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