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 中华国学经典 豪放词 婉约词 9787512650442 团结出版社 张慧芸

正版图书 中华国学经典 豪放词 婉约词 9787512650442 团结出版社 张慧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慧芸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国学
  • 词学
  • 豪放词
  • 婉约词
  • 诗词鉴赏
  • 张慧芸
  • 团结出版社
  • 经典文学
  • 古代文学
  • 9787512650442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50442
商品编码:3010641617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国学经典 豪放词 婉约词

定价:31.00元

作者:张慧芸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126504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豪放派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 句法和字法写词。本书精选宋词中两大类别中zui ju 代表性、被大家熟知、zui 有韵味,zui富内涵的宋词佳作。

目录


作者介绍


张慧芸,原名张媛,女,汉族。从事国学类图书编辑工作,先后参编了《论语的智慧》《中华经典智慧》等图书。

文摘


序言



《千古风流:词坛双璧之豪放与婉约》 一、缘起:文心雕龙,词海扬波 在中国文学的浩瀚星河中,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长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唐诗的光辉之后,一种更为灵动、更富于音乐性的文学形式——词,悄然兴起,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席卷了宋代乃至后世的文坛。词,作为一种新兴的诗体,最初多用于歌唱,其句式长短不一,节奏抑扬顿挫,与音乐的结合天衣无缝。它更加贴近生活,更善于抒发个人细腻的情感,也更能捕捉转瞬即逝的感触。 词的盛行,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再仅仅是士大夫阶层的雅玩,而是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层面,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宫廷的宴乐到市井的酒楼,处处都能听到词曲的吟唱。而词的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 在这片 fertile 的词海中,涌现出了无数才华横溢的词人,他们以笔为刀,以墨为剑,在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艺术风格上,留下了各自的精彩篇章。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豪放与婉约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它们如同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了宋词的辉煌图景,也代表了两种极端而又互补的文学美学追求。 二、溯源:风格的诞生与演进 “豪放”与“婉约”这两个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词的发展,逐渐被文人学士所概括和提炼的。 豪放词,其根源可以追溯到《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种朴素而热烈的情感表达,以及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但真正将其发扬光大,使其成为一种独立的词风,则是在北宋。北宋时期,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边关战事频仍,士大夫阶层经历了从盛世的辉煌到偏安一隅的失落。这种时代的阵痛,催生了他们内心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于是,词便不再仅仅是风花雪月的吟咏,而承载了更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代表性的词人如苏轼,他以其旷达的胸襟,磅礴的气势,将词的境界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词,笔力雄健,感情充沛,意境开阔,充满了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他笔下的江山,不再是狭小的庭院,而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阔景象;他笔下的情感,也不再是儿女情长的缠绵,而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超脱与豪迈。 与苏轼并称“苏辛”的辛弃疾,更是将豪放词推向了极致。他怀揣着收复失地的壮志,却屡屡遭受挫折,这使得他的词充满了悲愤与抗争。他的词,充满了阳刚之气,节奏铿锵,意象壮丽,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沙场风云,又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哲思与追寻。豪放词的风格,以其雄浑、阔大、激昂、奔放的特点,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婉约词,则更多地承袭了南朝乐府民歌的细腻委婉,以及唐代仕女词的柔美风格。它更注重情感的含蓄、细腻、深沉,善于捕捉生活中那些微小而动人的瞬间。婉约词的语言,往往清丽、典雅,注重音韵的和谐,读来如清泉流淌,如春风拂面。 代表性的词人如柳永,他是北宋最受欢迎的词人之一。他的词,描绘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市井的繁华与男女的情感。他的词,语言通俗易懂,却又生动传神,善于捕捉女性细腻的情感,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相思之苦。 另一位重要的婉约词代表是李清照。她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女性大家,她的词,以其清丽、凄婉、深情而著称。她的词,写尽了少女时代的娇憨,闺中相思的幽怨,以及国破家亡后的悲痛。她的词,语言如珠似玉,意境空灵,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那种极致的孤独与悲凉;又如“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种精微到极致的相思之情。婉约词的风格,以其柔美、细腻、含蓄、清丽的特点,展现了中华文化中温婉、多情、善感的一面。 三、对话:风格的碰撞与融合 豪放与婉约,看似截然不同,实则在词的创作中,常常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苏轼的词,虽然以豪放著称,但其间也不乏细腻柔美的篇章,例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词便有婉约的韵味。而辛弃疾的词,虽然激昂慷慨,却也常常流露出深沉的悲凉与孤独,这与婉约词的情感有所相通。 反之,李清照的词,虽然以婉约为主,但其后期作品,如《声声慢》等,也展现出了一种深沉的悲壮,那种对命运的抗争和对家国的思念,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个人情感,带有一种雄浑的气魄。 这种风格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使得词的创作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具生命力。它说明,真正的文学艺术,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情感与思想的自由流淌,是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 四、价值: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豪放词与婉约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思想深度与时代印记:豪放词,以其对家国命运的关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宋代士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背景。它们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的缩影,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情感表达的多样性:婉约词,以其对个人情感的精微捕捉,对生活细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中华民族情感表达的丰富性和层次感。它教会我们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去理解人间的悲欢离合。 语言艺术的典范:无论是豪放的磅礴,还是婉约的清丽,两者都达到了中国古典语言艺术的巅峰。它们对词语的运用,对音韵的把握,对意象的营造,至今仍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审美情趣的塑造:豪放词的雄浑壮阔,满足了人们对宏大叙事和英雄主义的崇敬;婉约词的柔美细腻,则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情感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文化传承的纽带: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阅读豪放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豪情壮志;品味婉约词,我们可以体会古人的细腻情怀。它们是连接古今、沟通心灵的桥梁。 五、结语:回响在时代的永恒之音 豪放与婉约,这两种看似对立的风格,实则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铸就了宋词的辉煌。它们以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穿越了历史的烟尘,至今仍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共鸣。 它们是时代的印记,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通过对这些经典词作的品读,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高超的文学技巧,更能够体悟到中华民族深沉的文化底蕴和不朽的精神追求。这正如一首永恒的旋律,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响,生生不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时,那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雅致的烫金字体,立刻就透露出一种不凡的气韵。我尤其欣赏他们对于古典韵味的把握,既没有流于俗套的陈旧感,又能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温度。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考究,触感细腻,油墨印制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这种对细节的精雕细琢,无疑是提升阅读体验的关键一环,让人在翻阅的每一个瞬间,都能体会到出版方对“经典”二字的敬畏之心。装帧上的用心,本身就是对内容价值的一种无声的肯定,它告诉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集合,更是一件值得收藏和反复品味的艺术品。特别是考虑到这套书的定位,如此精良的制作,使得它无论是放在书架上作为装饰,还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都显得体面而有格调。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方式,这本书的选篇角度相当独到,它没有简单地罗列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而是穿插了一些相对冷门却意境深远的佳作。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注释和赏析部分的处理方式非常人性化,既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作为支撑,又避免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那些对特定历史背景的解释,对生僻词义的梳理,都像是老友在耳边娓娓道来,让你在理解词作表层意象的同时,能更深入地触碰到词人那颗跳动的心。例如,其中对某位词人晚年贬谪之作的解读,那种细腻入微的情感剖析,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位古代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对话。这种兼顾知识性与可读性的平衡感,在同类书籍中是相当难得的。

评分

坦白说,我过去对“词”这类文学形式的认识比较片面,总觉得它受限于格律,表达上不如诗歌来得奔放直接。然而,这本书通过其结构安排,巧妙地展示了不同流派在艺术手法上的巨大差异与魅力。读到那些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的篇章时,那种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完全打破了我原有的刻板印象。它让我意识到,即便是最工整的格律,也无法禁锢住真正伟大的灵魂所要释放的情感洪流。相比之下,那些婉转低回、缠绵悱恻的篇章,又像是丝绸拂过心尖,在极度的克制中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展现了另一种极致的美学高度。这种对“刚”与“柔”的并置与对比,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古典文学体裁多样性的认知。

评分

我通常是个比较挑剔的读者,对于任何声称整理“经典”的出版物都会保持审慎的态度,生怕遇到校对不严、注解舛误的情况。但就我阅读到的这部分内容而言,其严谨性令人赞叹。无论是引文的准确性,还是对版本差异的说明,都显示出编者团队付出的巨大心力。我特意对照了几首熟悉的词作,发现其引用的底本似乎都经过了细致的考证,减少了以往阅读古籍时常遇到的“张冠李戴”或是“断句错误”的问题。这种对文本源流负责任的态度,是衡量一部学术普及类书籍是否值得信赖的试金石。对于渴望建立扎实国学基础的读者来说,能够拥有一个可靠的知识源头至关重要,这本书显然做到了这一点。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收录了多少名篇,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供沉浸的阅读体验。我发现自己不再是机械地“看”文字,而是在跟随着词人的脚步,在历史的烟云中漫步。这种体验是通过其排版布局的巧妙辅助来实现的。例如,在展示长调时,适度的留白和恰到好处的行距处理,使得阅读节奏得以自然舒缓,让人能够细细咀嚼每一个意象。它引导我慢下来,去体会那种“慢文学”带来的韵味,而不是像现代快餐文化那样追求速度。这种对阅读节奏的自觉引导,使得原本可能显得高高在上的古典文学,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生命力,让人忍不住想要一读再读,每次都有新的感悟浮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