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剪纸技法 秦石蛟

生肖剪纸技法 秦石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秦石蛟 著
图书标签:
  • 剪纸
  • 生肖
  • 传统工艺
  • 民俗
  • 艺术
  • 手工
  • 秦石蛟
  • 技法
  • 图案
  • 节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08295893
商品编码:3009996254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生肖剪纸技法

定价:22.00元

售价:12.1元,便宜9.9元,折扣54

作者:秦石蛟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082958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秦石蛟编著的这本《生肖剪纸技法》在介绍剪纸制作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图例直观示范生肖剪纸技法,同时精选了二百多幅生肖剪纸作品,包括祝福生肖、贺喜生肖、祝寿生肖、贺岁生肖、通用生肖等,供学习者借鉴、参考。 本书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推陈出新,使剪纸爱好者对生肖剪纸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创作出更多富有时代特色的剪纸作品,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内容提要


秦石蛟编著的这本《生肖剪纸技法》结合图例, 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生肖剪纸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 同时精选了多幅生肖剪纸作品,包括祝福生肖、贺喜 生肖、祝寿生肖、贺岁生肖、通用生肖等,供学习者 借鉴、参考。
书中的生肖剪纸题材丰富,栩栩如生,有的手法 老辣,形象简练;有的造型拙朴、可爱,装饰效果好 ,是剪纸爱好者学习生肖剪纸的难得素材。

目录


一、剪纸的制作方法 (一)剪纸的一般步骤 (二)如何把图形的内部镂空 1.折剪法 2.剪人法 3.剜剪法 (三)让剪纸图形连接起来二、生肖剪纸创作的基本方法 (一)生肖剪纸的组成元素 (二)生肖剪纸的造型与构图 (三)生肖剪纸的装饰 1.用基本的剪纹装饰 2.用生命符号与吉祥符号装饰 3.用花卉、果蔬进行装饰 (四)生肖剪纸图稿的设计与绘制 1.设计 2.画稿 3.调整处理好画面的黑白、阴阳、虚实关系三、生肖图形的创作 (一)鼠图形的创作 (二)牛图形的创作 (三)虎图形的创作 (四)兔图形的创作 (五)龙图形的创作 (六)蛇图形的创作 (七)马图形的创作 (八)羊图形的创作 (九)猴图形的创作 (十)鸡图形的创作 (十一)狗图形的创作 (十二)猪图形的创作四、生肖剪纸作品欣赏 (一)祝福生肖 1.配福字生肖 2.椭圆形构图生肖 3.圆形构图生肖 (二)贺喜生肖 1.配吉祥花卉、果蔬生肖 2.配双喜符生肖 3.体艺卡通生肖 4.卡通造型生肖 (三)祝寿生肖 1.配寿字生肖 2.配吉祥符生肖 3.捧地支文字的卡通生肖 (四)招财生肖 (五)贺岁生肖 1.神祗生肖 2.带地支名的生肖之 3.带地支名的生肖之二 4.带地支名的长形生肖 (六)通用生肖 1.以铰刺纹为主进行装饰的生肖 2.采用综合手段进行简单装饰的生肖 3.以花朵和弧形纹进行装饰的生肖 4.以粗短铰刺纹为主进行装饰的生肖 5.采用“明口剪入法”镂空内部进行装饰的生肖 6.以铰刺纹和毛旋纹为主进行装饰的生肖 7.借鉴青铜器纹样进行装饰的生肖 8.生肖头像 9.类似剪影的生肖

作者介绍


秦石蛟,1938年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一个剪纸世家,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会员,曾任湖南省剪纸研究会会长,现任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曾先后应邀赴日、德、法、意等国作剪纸艺术交流。2004年获全国“十大神剪”称号,参与过《湖南民间美术全集》和中小学美术、手工劳动教材的编纂,出版有《民间剪纸图形》、《秦石蛟剪纸千鸡图精选》、《望城民间剪纸》以及“巧剪系列”等剪纸专著16部。其创造的“摇剪法”、“交织套色法”、“综合折剪法”、“逆序剪纸法”丰富了剪纸品类和表现手法,特别是破解了逆向对称图形(喜相逢式、太极图式)折剪的历史难题,其艺术成就已收入《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当代剪纸家》等多部辞书,两次被拍成电视专题片在中央台播放。他私人创建了我国家剪纸专题博物馆——华夏剪纸博物馆。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传统戏曲脸谱绘制与传承》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包含您提供的图书信息,力求自然流畅。 --- 图书名称:传统戏曲脸谱绘制与传承 作者:王云飞 出版社:华夏艺术文库 定价:128.00 元 字数:约 35 万字 开本:16 开 --- 传统戏曲脸谱绘制与传承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度剖析中国传统戏曲脸谱艺术的专著。它不仅是一本技术指导手册,更是一部凝聚着文化记忆与美学精神的艺术史诗。脸谱,作为中国戏曲舞台上最直观、最具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承载着角色性格、命运走向乃至哲学思想的复杂信息。本书旨在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和细腻的技法解析,带领读者走入这个斑斓而深刻的艺术世界。 全书共分六个主要部分,结构清晰,层层递进,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到微观的绘制细节,为戏曲爱好者、艺术院校师生以及文化研究者提供了一部全面而深入的参考读物。 第一部分:脸谱的源流与文化意蕴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戏曲脸谱的艺术源头。它探讨了脸谱艺术如何从远古的图腾崇拜、傩祭活动中汲取养分,并逐步演变为成熟的舞台程式。书中详细考证了戏曲脸谱与古代“画皮”、“假面”的关联,分析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如元、明、清三代,在不同剧种(如昆曲、梆子、京剧)中的发展轨迹与地域差异。 重点阐述了脸谱所蕴含的文化哲学——“相由心生,形随理定”。脸谱的色彩、线条、纹样并非随心所欲,而是高度符号化的结果。例如,白色代表奸诈或清高,黑色代表刚直或鲁莽,红色象征忠勇或热情。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些色彩密码背后的儒家、道家乃至民间信仰的影响,揭示了脸谱如何以抽象的视觉语言,完成了对复杂人性的概括和提炼。 第二部分:京剧脸谱的体系构建与经典范式 京剧脸谱因其规范化和程式化程度最高,被置于重点研究地位。本部分详细介绍了京剧脸谱的“三类九种”基本分类法(整脸、三块瓦脸、十字脸、歪脸等),并以大量的图例和文字说明,解析了数百个经典角色的脸谱结构。 经典范式解析: 整脸(如关羽、包拯): 重点分析了其对称性、主色调的纯粹性以及纹样的主次关系,探讨了如何通过“眉纹”的粗细变化来凸显角色的威严或悲怆。 三块瓦脸(如典韦、窦尔敦): 侧重于描述其几何分割的逻辑,以及如何通过中间的“鼻梁”和两侧的“眼窝”来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特别是那些性格复杂、亦正亦邪的角色。 碎脸与花脸: 针对如孙悟空、哪吒等神怪类角色,深入剖析了其复杂的图案设计,如何将动物特征、神话元素融入人性化的面部结构中,以达到“神似”而非“形似”的艺术效果。 本书不仅展示了最终的成品,更还原了绘制的步骤逻辑,使读者理解一个脸谱从草图到定稿的思维过程。 第三部分:脸谱绘制的技法精要与工具材料 本部分是本书的实践核心,面向有志于学习脸谱绘制的读者。作者王云飞先生结合自己数十年的舞台实践经验,详尽介绍了传统绘制的工艺流程和所需材料。 材料与准备: 详细对比了传统矿物颜料(如朱砂、石青、石绿)与现代丙烯颜料的特性、附着力和色彩表现力。讲解了如何正确调制颜料的浓度,以及对“油底”的处理,这是保证脸谱持久性和光泽感的关键步骤。 核心技法解析: 1. 勾线(Outline): 强调笔触的力度与流畅性,这是区分专业与业余的关键。书中图解了不同笔锋在勾画“眉纹”、“眼眶”时的微妙变化。 2. 填色(Filling): 讲解了“罩色”与“醒色”的技巧,即如何通过底层颜色的铺垫,使主色调更具穿透力。 3. 点睛与烘托: 深入探讨了“点睛”的精妙之处,如何通过瞳孔周围的细微色彩晕染,赋予角色以生命力。 书中特别收录了“疑难脸谱”的专项解析,如如何处理“鬼脸”的非人结构、如何平衡“歪脸”的畸形美感。 第四部分:地方剧种脸谱的地域特色与比较研究 中国戏曲百花齐放,不同剧种的脸谱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地域风格。本部分拓宽了视野,将研究对象扩展到川剧、秦腔、滇剧、豫剧等主要地方剧种。 川剧“变脸”与“贴脸”: 专门辟章节讨论了川剧脸谱在材质、厚度以及与服装配合上的特殊要求,及其与“变脸”这一魔术化表演技巧的紧密联系。 秦腔与梆子脸谱: 分析了其用色大胆、线条粗犷、装饰繁复的西北地域特色,探讨了这种风格如何反映了西北人民豪迈奔放的性格。 地域共性与差异: 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脸谱艺术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其色彩偏好、纹饰主题(如动物、神兽的运用)上的异同,突显了中华文化在区域间交流融合的脉络。 第五部分:脸谱的数字化转型与现代应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脸谱艺术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部分探讨了当代艺术家如何将传统脸谱语言运用于现代设计领域。 内容涵盖了脸谱元素在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动画制作中的借鉴与创新。重点分析了当代艺术家如何保持脸谱核心符号的“形神兼备”,同时在材料和媒介上进行大胆突破,例如利用光影技术、新型复合材料来重构脸谱的舞台表现力。同时,也对过度商业化和符号滥用现象进行了审慎的讨论。 第六部分:脸谱的收藏、修复与保护建议 基于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提供了关于戏曲脸谱实物保护的实用指南。 包括对老旧脸谱的湿度、温度控制建议,如何安全地清洗和修复因年代久远而出现的颜料剥落或虫蛀问题。此外,还介绍了当前戏曲脸谱的收藏市场概况,指导爱好者如何鉴别传统手绘脸谱的真伪与价值。 结语 《传统戏曲脸谱绘制与传承》不仅是对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的记录,更是对一种民族审美心理的深层挖掘。它期望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古代的匠心与当下的创造力,让这方寸之上面具中的万千气象,得以在新的时代继续光耀。 --- 推荐读者: 戏曲研究者、舞台美术设计专业学生、民间工艺美术爱好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 附录: 经典脸谱图谱(高清彩印)、常用符号词典、绘制工具材料选购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古朴又不失灵动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传统艺术的氛围里。我特地选了一个阳光很好的下午,摊开这本书,首先被吸引的是内页的纸张质感,那种微微泛黄、略带纹理的纸张,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感。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到技术细节中,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导读部分,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选材和编排上的用心。特别是那些早期剪纸艺术家的介绍,文字叙述得非常生动,像是老故事的娓娓道来,让人对这门手艺的传承脉络有了初步的认识。排版上,图文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视觉的舒适度,又留出了足够的空间给那些精美的古代剪纸拓片欣赏。整体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法书,更像是一部微型的民间艺术史鉴赏手册,光是放在书架上,都能提升整个房间的文化品味。我尤其喜欢它在引言部分对“剪”这一动作的哲学思考,那种将日常行为提升到艺术哲思层面的笔触,非常引人入胜,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一直对手工技艺有着根深蒂固的迷恋,尤其偏爱那些需要极度耐心和精准度的传统门类,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恰恰是这种“磨砺心性”的精髓所在。我之前尝试过一些零散的剪纸教程,往往是直接跳到步骤,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这本书的结构性非常强,它似乎是从最基础的“纸张的选择”和“工具的磨合”就开始讲起,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这种对基础的尊重,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和教学经验。我注意到其中一章似乎专门探讨了不同地域剪纸风格的差异,比如南方那种细腻婉转的线条和北方那种粗犷大气的造型,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和图像来区分和教授的,这一点让我非常好奇。我期待着书中的示范图例能够清晰到可以“复刻”的程度,而不是那种模糊不清、让人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图片。如果能配上一些实用的“避坑指南”,告诉我新手最容易在哪里栽跟头,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的动机比较功利,我正在为一个即将到来的文化主题活动设计视觉元素,需要一些具有传统韵味但又不能显得老旧的作品。这本书的标题虽然直指“技法”,但我更关注的是它如何将“生肖”这一传统母题进行创新性表达。我希望从中找到一些突破性的视角,比如如何用现代的构图理念去解构传统的十二生肖形象,使得它们在今天的语境下依然具有生命力。我快速浏览了一下插图部分,发现了一些非常别致的动物造型,它们不像我们常见的那种脸谱化的生肖图,而是融入了更多自然生态的元素和夸张的艺术手法,这正是我所需要的灵感源泉。如果书中能有专门章节讲解如何进行“主题衍生”和“风格混搭”的案例分析,那对我的项目推进将是巨大的助力。这本书看起来像是一本可以被“拆解”和“重组”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本只能从头读到尾的理论著作,这一点深得我心。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表达方式,给我一种置身于老匠人工作室的沉浸感。它没有那种冰冷的学术腔调,反而充满了对民间艺术的敬畏和热爱。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于“意象”的解析,比如某个特定的纹饰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吉祥的哪种寓意,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具象的剪纸语言的。这种深入到文化内核的讲解,远比单纯的“剪哪里、怎么剪”要来得有价值。在我看来,学习一门手艺,如果只停留在技巧层面,那么它很容易被新事物取代;但如果能领悟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和精神内核,那才是真正的传承。我推测,这本书在讲解过程中,一定会反复强调“留白”的重要性,因为剪纸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不剪”的部分,那份留白所承载的想象空间,这本书能否有效地传授给读者,我很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密度让人感觉非常扎实,不像市面上很多速成读物那样追求短平快。我关注到一个细节,似乎书中对不同年代剪纸工具的演变也有所涉及,从最原始的剪刀到后来的美工刀等现代化工具的应用,这体现了作者对技艺发展史的全面把握。更令我欣赏的是,它似乎并不局限于传统技法的复刻,而是鼓励读者在掌握基础之后,去探索个性化的表达。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将剪纸作品数字化存档或应用于现代设计领域”的实用建议,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的时代,传统艺术也需要找到新的载体。如果这本书的附录部分能提供一些可供练习的、难度递进的模板图样,哪怕只是作为参考线索,那也能极大地提高读者的学习效率,让学习过程变得更有成就感。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严谨、深入,并且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关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