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范孟竹和张淑惠合著的《28款经典配方的**手工皂》为台湾**本畅销的**手工皂制作图书。全书介绍了可用于手工皂的20多种**的功能和效果,还介绍了除**以外的手工皂所需用到工具、材料;每一种手工皂的详细配方和制作方法都有清晰的介绍,图文并茂,无论有无制皂基础,跟着本书均可学会。
工具和材料 P.4
**材简介 P.5
**材入皂前的准备工作 P.37
制皂方法 P.38
脱模、切皂 P.75
修皂、包覆 P.77
举一反三做自己的皂 P.78
手工皂礼盒介绍 P.82
相关专业基础知识 P.85
﹝甘草润泽舒缓皂﹞P.9 (做法见P.38)
﹝射干收敛抗痘皂﹞P.10 (做法见P.40)
﹝杏仁清肌美容皂﹞P.11 (做法见P.42)
﹝板蓝根镇静凉肤皂﹞P.12 (做法见P.44)
﹝桑白皮镇静抗痘皂﹞P.13 (做法见P.46)
﹝白芷和颜润白皂﹞P.14 (做法见P.47)
﹝藁本洁痘手工皂﹞P.15 (做法见P.48)
﹝半夏亮肤镇静皂﹞P.16 (做法见P.49)
﹝冬瓜仁清透雪白皂﹞P.17 (做法见P.50)
﹝黄芩抗炎修复皂﹞P.18 (做法见P.51)
﹝地肤子清洁亲肤皂﹞P.19 (做法见P.53)
﹝升麻抗敏消炎皂﹞P.20 (做法见P.55)
﹝地榆抗敏舒缓皂﹞P.21 (做法见P.57)
﹝枇杷叶舒缓抗老皂﹞P.22 (做法见P.58)
﹝白鲜皮止痒抗敏皂﹞P.23 (做法见P.59)
﹝山栀子净肤养颜皂﹞P.24 (做法见P.60)
﹝蛇床子抗菌手工皂﹞P.25 (做法见P.61)
﹝淮山药保湿修护皂﹞P.26 (做法见P.62)
﹝天门冬抗黑手工皂﹞P.27 (做法见P.64)
﹝百合保湿活肤皂﹞P.28 (做法见P.65)
﹝茯苓深层润肤美白皂﹞P.29 (做法见P.66)
﹝白蒺藜美颜柔肤皂﹞P.30 做法见P.67)
﹝桔梗深层保湿皂﹞ P.31 (做法见P.68)
﹝当归养颜抗皱皂﹞P.32 (做法见P.69)
﹝槐花去头屑养发皂﹞P.33 (做法见P.70)
﹝红花滋颜养发皂﹞P.34 (做法见P.72)
﹝生地黄乌发润发皂﹞P.35 (做法见P.73)
﹝桑叶柔发抗菌皂﹞P.36 (做法见P.74)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吸引力,那种带着淡淡的植物香气和朴拙手感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手工制作的温暖和自然的气息。我原本对手工皂的了解仅限于超市里那些包装精美的“天然”产品,总觉得自己在家鼓捣那些皂液和油品听起来像是一项复杂的化学实验,门槛很高。但拿到这本《28款经典配方的手工皂》后,那种强烈的实用导向性立刻打消了我的顾虑。它并没有一上来就堆砌复杂的理论,而是非常亲切地引导你进入基础知识的殿堂,比如碱液的危险性、油脂的熔点和皂化价这些听起来吓人的名词,都被解释得如同厨房里的食谱一般清晰易懂。尤其是对不同油脂特性的介绍,比如椰子油的起泡力、橄榄油的温和度,书中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我这个零基础的新手也能迅速建立起对配方设计的初步概念。这种由浅入深的编排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想要立刻动手试试看的冲动,而不是望而却步。书中对于工具的推荐也十分实在,没有一味地鼓吹昂贵设备,而是强调如何利用家中现有物品进行替代,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降低了入门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
评分这本书在配方结构上的用心程度,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匠心独运”。我注意到,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出28个配方,而是巧妙地将这些配方进行了功能性分组,比如“高滋润修复系列”、“清爽控油系列”、“特色功效系列”等等。这种分类让我在选择配方时,不再是盲目的随机抽取,而是可以根据自己或家人的皮肤需求进行精准匹配。比如,当我的皮肤在干燥的冬季感到紧绷时,我可以直接翻到“高滋润修复系列”,找到那个以乳木果油为主打的配方,它详细列出了精确到小数点的用量,让人心里踏实。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似乎深谙新手常犯的错误,在每一个配方的下方,都附带了“常见问题与应对”的小贴士。例如,如果你的皂液搅拌后迟迟不出现“皂化痕”(Trace),书里会提醒你可能是温度太低或者搅拌不够,并给出不同应对策略,这比查阅网络论坛要高效得多。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使得每一步操作都充满了指导性,极大地减少了失败的可能性,让我这个“厨房小白”也充满了信心。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自然疗愈的深度探索,而非单纯的技术手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特定配方时,穿插讲述的关于原料的文化背景和植物学知识。比如,关于月桂浆皂的配方,书中不仅提到了其悠久的历史和在古代的地位,还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月桂果油独特的酸性结构如何赋予了成品皂温和而稳定的清洁力。这种知识的融入,让每一次制作都充满了仪式感和意义,不再是简单的“把油和碱混在一起”。我感觉自己是在遵循一种古老的智慧,而非进行一次工业流程的模仿。此外,关于精油的选择和搭配,书中提供了非常富有创意的建议,比如如何利用迷迭香和薄荷来制作提神醒脑的皂,或者如何用薰衣草和洋甘菊来调配出助眠的晚安皂。这些描述充满了画面感,让我对最终成品的想象更加丰满和期待,极大地提升了手工制作的乐趣和附加价值。
评分这本书在“进阶与变化”的处理上,展现出了超越基础教程的视野。很多手工皂书籍在基础配方介绍完后便戛然而止,但《28款经典配方的手工皂》却在最后几章探讨了如何“玩转”这些经典配方。它没有直接给出更复杂的配方,而是提供了一套“公式”和“变量替换法”。例如,它会指导你如何将基础的橄榄油皂,通过替换15%的橄榄油为蓖麻油,来增强其泡沫的丰富度,或者通过添加适量的牛奶或蜂蜜来改变其滋润度。这种教学方式培养的是读者的“配方设计思维”,而不是死记硬背。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添加物”的章节,它细致地分析了如矿泥、草本粉末、活性炭等不同添加物加入的时机和对成品皂的影响,避免了因为添加物加入不当导致皂化失败或成品变质的问题。这种对变化和控制的讲解,让这本书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我完全可以抱着这本书不断挑战自己,每年都能做出“新”的、适合自己的皂品。
评分从装帧和可读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功不可没。纸张的质感非常好,厚实而不反光,这在进行手工操作时尤其重要,因为操作台面容易溅水,清晰的印刷和耐用的纸张可以保证书本在沾染皂液或油脂后依然能够保持信息的完整性。图文排布非常清晰,关键步骤的插图不仅清晰地展示了操作手法,而且角度选择得非常专业,像是专业摄影师拍摄的静物作品。特别是对“加热”、“搅拌”、“脱模”等关键节点的特写,帮助我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摸索时间。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流畅且愉悦的,作者的叙事风格既保持了科学的严谨性,又洋溢着对手工的热爱,读起来毫无压力,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厨房里交流心得。总而言之,这本书成功地将一门看似专业的技术,转化为了一种人人可及、充满创造力的生活艺术,完全值得拥有并反复研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