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正向管教好好跟孩子说话 |
| 作 者: | 蔡中元 |
| 定价: | 39.80 |
| ISBN号: | 9787505742277 |
| 出版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 开本: | 16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8-3-1 |
| 印刷日期: | 2018-3-1 |
| 编辑推荐 |
| 内容介绍 |
| 《正向管教:好好跟孩子说话》描写了生活中很多父母不能跟自己的孩子好好说话的情况,他们能跟朋友、其他孩子甚至陌生人好好说话,可是一旦面对自己的孩子,他们便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爱之名试图把孩子当做自己的所属物进行行为控制,这样只会导致孩子即时或延期反叛行为的出现。 《正向管教:好好跟孩子说话》教我们如何合理地“发脾气”、关注孩子的情绪、通过好好说话来改变孩子的行为、如何批评表扬孩子以及怎样和孩子好好聊天。通过本书,我们更能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通过好好说话来轻松改变孩子不好的行为。 |
| 作者介绍 |
| 蔡中元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教育工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晋江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心理咨询师,青少年心理辅导时数超千小时,知乎“教育心视界”专栏作者,专栏关注10000+。热爱写作和心理科普,长期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子教育领域的发展与研究。 |
| 目录 |
| 序言Ⅰ 章“不好好说话”的潜在破坏力 1-1爸爸妈妈请好好说话 // 2 1-2言语的伤害有多常见 // 6 1-3言语伤害有多严重 // 12 1-4我们为什么不会好好说话 // 19 第二章“好好说话”:你不得不知道的一些事情 2-1“先定立场”让我们站到孩子的对立面 // 26 2-2“道德评判”常常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好意 // 29 2-3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 // 32 2-4负面情绪一定是不好的吗? // 34 2-5看见基因的力量,尊重和接纳孩子的天性 // 38 2-6情境的力量可能大于自我控制的力量 // 42 第三章教你怎样合理“发脾气” 3-1我们都受困于我们的主观性 // 46 3-2你是一个灾难预言家吗? // 52 3-3不冲着孩子发脾气 // 57 3-4表达你的生气不等于发脾气 // 61 3-5想发脾气的时候先暂停一下 // 63 3-6让生气保持洁净的方法一:关心自己的情绪状况 // 65 3-7让生气保持洁净的方法二:悬搁先定立场 // 69 3-8避免将孩子的“不良言行”道德化 // 74 3-9简洁明了地向孩子表达你心中“洁净的生气” // 76 3-10你还需要告知孩子这么做/不能这么做的原因 // 79 3-11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愤怒 // 81 第四章我们当然会有情绪 4-1给予闹情绪的孩子以理解和帮助 // 88 4-2有些话要尽量少说或者不说 // 92 4-3满足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 // 95 4-4借父母之口说孩子的情绪 // 99 4-5静默地陪伴而非冷眼旁观 // 105 4-6警惕孩子深陷情绪的牛角尖 // 108 第五章“好好说话”:增加改变的可能性 5-1把大道理讲得孩子能明白才行 // 114 5-2我们的要求和心情一样飘忽不定 // 119 5-3别把的标准当作是常态要求 // 121 5-4不以“爱”的名义限制孩子的自由 // 125 5-5适宜的爱是什么? // 128 5-6怎么好好地对孩子提要求 // 132 5-7严格而非严厉地向孩子提要求 // 137 5-8让情境来改变人 // 145 第六章怎么让孩子的改变更加稳定而持久 6-1我们应该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吗? // 154 6-2我们要怎样表扬/批评孩子? // 164 6-3怎么让孩子在挫折中保持自信 // 169 6-4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 174 第七章怎样和孩子好好聊天 7-1不要从严肃的话题开始 // 182 7-2享受与孩子相处的时光 // 185 7-3先别急着堵住孩子的嘴巴 // 188 7-4别总想着要教育孩子 // 192 7-5利用开放式的提问推进谈话 // 195 第八章家庭教育的迷思 参考文献209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1-1爸爸妈妈请好好说话 在本书的一开始,我想让大家看一篇我发表过的文章。
《爸爸妈妈请好好说话》 看到孩子把脏鞋子穿进家里—— 对自己孩子:“你看你这么不讲卫生,去把鞋子换了再进来。” 好好说话:“去把鞋子换了再进来。” 对别人孩子:“没关系,我们也都是直接踩进来的(其实并没有)。”
饭桌上,孩子不吃饭了—— 对自己孩子:“你这孩子怎么那么挑食,真难养,知道爸妈赚钱做饭多辛苦吗?不准挑食,把饭给我吃完。” 好好说话:“不行哦,饭要吃完。” 对别人孩子:“不爱吃是吗?那你想吃什么?阿姨给你重新做。”
孩子们在一起玩,父母在旁边看—— 对自己孩子:“你看你总是挑食,瘦得像只猴子,小明比你壮多了。” 好好说话:(这个时候闭上嘴巴就是好好说话。) 对别人孩子:“小明长得真是帅,又壮实(其实有点肥)。”
出去游玩,孩子到处逗留—— 对自己孩子:“你怎么那么慢啊,别那么调皮,我们要去下一个地方了,快点跟上。” 好好说话:“我们要去下一个地方了,快点跟上。” 对别人孩子:“没关系噢,阿姨等你噢。”
逛街的时候孩子要去游乐场玩—— 对自己孩子:“游乐场不好玩,你都那么大了,那是给小屁孩玩的,我们还要赶回家,没时间去玩了(倒是有时间逛街)。” 好好说话:“我们还要赶回家,没时间去玩了。” 对别人孩子:“可是我们来不及回家了,要不不去玩,我给你买冰激凌吃。”
对比“对自己孩子”“对别人孩子”和“好好说话”三种说话模式,很明显我们对别人家的孩子比对自己的孩子似乎更温柔、更友善、更宽容。我当然并不提倡这种“对别人孩子”的说话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用“纵容”来形容更准确一些,这是一种培养熊孩子的教育模式。有人和我开玩笑说,你不懂,我们这是要把别人的孩子惯坏,好让自己的孩子以后更有竞争力。玩笑归玩笑,这说明大家其实有意识到“纵容”和“溺爱”的教育方式对小孩有许多害处,但对自己孩子的时候却常常矫枉过正,反而过于严厉苛刻,甚至横加指责。这样的对比也给我们提了个醒,以后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想一想我们在对待别人孩子的时候的态度,两者一对比,你可能就会意识到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有多么糟糕。 你可能会觉得采用“对自己孩子”的说话模式很常见很正常,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可是你可知道正因为它常见,所以被称为“正常”,但“正常”并不意味着健康,我们也不能因为它“正常”而放任自流。这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跟老师反驳,因为其他同学上课说话了,所以我也可以说话。同样,一个打骂小孩的家长理直气壮地说,因为其他人都是这么教育小孩,所以我也这么做。可能找一个大多数人都这么做的理由,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至少没做得比别人差”的错觉吧。简言之,大家都这么做,不代表这么做就是正确的。而且所谓“大家都这么做”的理由,让我们更加心安理得地任由我们的性子对孩子恶语相向,从这点看来我们比孩子更像孩子。孩子的任性有父母约束,而我们的任性没有人可以约束。孩子从小到大一直在接受各种教育让自己变成这个社会满意的模样。教师也需要经过师范学院的系统学习,至少也要通过教师资格测试才能从事教育工作。而当孩子生下来,父母通常没有任何培训就直接上岗了。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伊坂幸太郎�币皇仔∫骨�[M]�苯鹁埠停�译�北本�:新星出版社,2016�� 我提倡的是“好好说话”的说话模式,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现实生活中碰到类似的情况,好好说话孩子根本不听。是的,是有这样的可能性。可我们好好说话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听话,而是要照顾好你和孩子的情感关系。你和孩子的情感关系良好,孩子就更可能听从你的要求;反之,你和孩子的情感关系不好,孩子就更可能违背你的意愿。大人尚且如此,何况是自制力不如大人的小孩。我们并没有办法去改变别人,除非对方自己愿意改变,而情感关系是影响一个人是否愿意做出改变的关键。另外,我写这个章节更多是为了说明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言语暴力而不自知,孩子不愿听从父母要求的情况并不在此处讨论范围之内,后续我们会有专门的章节进行讨论,而且过度的假设对进一步的讨论并没有帮助,你觉得好好说话孩子不会听,可你不好好说话孩子也不见得会听。并没有证据能证明严厉指责甚至打骂孩子等不好好说话的教育方式在让孩子更“听话”上长期有效。既然都不见得有效,我们何不选择一种不会让彼此都心情沮丧的方式——“好好说话”呢? 当然好好说话也并非要让我们变得温顺或服从,相反地,好好说话是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而非无所作为、放任纵容的。相信我,坚持好好说话也许不会马上见效,但肯定会逐渐提高孩子愿意做出符合你意愿的行为的概率,也让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好。我反对严厉教育孩子,但并不代表我反对严格教育孩子。严厉并不等同于严格:严格是有原则的,是理性的,是基于道德法律的是非判断;而严厉是情绪失控的,是非理性的,是过度苛求的强硬手段。1-2言语的伤害有多常见 有一次在餐厅吃饭,旁边一桌坐着一对母子。 妈妈问儿子:“晚饭想吃点什么?” 儿子回答:“随便吧。” 妈妈脸马上沉下来说:“怎么那么没主见,没有随便这道菜,要吃什么自己决定。” 儿子皱着眉头仔细地在菜单上挑选了起来,过了一会儿说:“妈妈,我要吃炸鸡排。” 妈妈一口回绝了:“这太上火啦,你还在咳嗽你不知道吗?” 儿子接着又说:“那我要吃海鲜烩饭。” 妈妈有点不耐烦地说:“不行,你吃海鲜会过敏。” 儿子一把把菜单甩到一边生气地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我不吃了!” 妈妈开始发火了:“我这是为你好,怎么那么爱发脾气!” 之后母子之间唇枪舌剑一发不可收拾…… 这样的场景你是否似曾相识呢?因为这样的场面经常在生活中上演,以至于我们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如果我们现场采访这位母,她很可能觉得自己没有恶意,而且并不认为她在对孩子实施言语伤害,这一切后果都是这孩子脾气太“坏”而引起的。我们常常都不觉得自己的言语是有伤害性的,但我们的言语有时确实引发自己和孩子的痛苦,而这个黑锅又被甩给小孩来背。 还有一次,我带儿子去诊所看医生,有一对正在排队等候的父女,小女孩大概三四岁,那位父看上去十分忙碌,不停地接打电话。小女孩排队久了没事做就开始在诊所里到处走。她父看到了就把她拉回来,不耐烦地告诉孩子“好好站着不要乱动”。后来小女孩跑得更远了,跑到诊所的门口去。她的父再也忍受不了这“调皮”的孩子,一把将她拉回来,大声训斥:“你是听不懂我的话吗?是不是又想挨揍了?”小女孩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一步。那位父把这当成是她反抗的信号,更加生气地说:“我叫你别动!”同时一把将她拽紧了。小女孩开始低声啜泣。“你还哭!”他抡起手臂就往小孩的屁股上揍去,“我让你还调皮!我让你还调皮……” 打骂小孩的事情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少见,但是像这位父的情绪如此狂躁并表现出对自己小孩深深的恶意,着实把我吓了一跳,而且他的殴打持续了一段时间,言语上的训斥还没有要停止的意思。我在旁边坐立难安,我能感受到这个小女孩很愤怒又很可怜,可我又能为她做什么呢?那位父看上去并不是那么容易被说服,如果我出面劝说,他并不愿意配合甚至更加迁怒于自己的小孩又该怎么办呢?还好当时诊所的医生也看不下去了,出面制止,那位父才放过了他的女儿。我觉得诊所的医生比我有勇气多了。离开的时候,我看了一眼那个小女孩,小小的身躯,眼神里满是恐惧和委屈。对于这个事情我一直感到愧疚,所以一直放在心上,同时也发现,有些人根本不配为人父母。 近几年来经济发展非常快,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进步还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拥有更丰富的资源来改善教育条件,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已经有很大的提升,挑选一个可观察的指标就是父母对孩子和教师对学生“肢体上的暴力”已越来越少见,这是我从学生时代到教师生涯20年来的观察。这是很多教育行业以外的人可能不太赞同的观点,他们可能还认为现代的教育还像以前一样野蛮落后,这跟媒体的夸大宣传有很大关系,教师群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爱护、耐心、公益、奉献,都显得太无聊、太乏味、太理所当然了。大多数人只会在体罚学生、收取红包、性侵幼童等问题上才又关注到老师,关注到教育。没错,性、金钱、暴力才是能吸引人眼球的。 现在已有不少学校逐渐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孩子在校园中相比以前已经较少受到肢体上的伤害,我们转而越来越关注孩子们是否受到言语上的伤害,能否被善意地对待。相比较之下,言语上的伤害并没有那么明显。注意,我说言语的伤害不明显并不意味着它的伤害小,实际上它带来的伤害可能远远超过肢体上的体罚和暴力。 有一项调查显示:“言语伤害”“同伴暴力”“运动伤害”成为当前小学生中亟待解决的三大校园伤害问题。其中“语言伤害”位列首位,其发生比例高达81�� |
..........
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在与孩子沟通中的不足,也像是一盏明灯,为我指引了前进的方向。作为家长,我们总希望给予孩子最好的,却常常在不经意间,因为沟通方式的不当,而疏远了他们。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正向管教”理念,并非是纵容,而是一种智慧的引导。他强调,通过积极的沟通,可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我过去常常陷入“批评-反抗”的恶性循环,孩子越是抵触,我越是严厉,结果适得其反。这本书让我明白,这种方式是无效且具有破坏性的。作者提供了许多具体的沟通技巧,比如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期望,如何有效地设置界限,以及如何在孩子犯错时,给予支持和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我尝试着将这些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虽然偶尔也会遇到挫折,但总体而言,亲子关系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疲于奔命的“管教者”,而是一个能够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引路人”。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育儿技巧,更在于它帮助我成为了一个更成熟、更智慧的家长。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是在一次偶然的朋友聚会上,一位同样为人父母的朋友向我推荐。她形容这本书“像是一束光,照亮了她在育儿道路上的迷茫”。这番话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立刻在网上订购了。收到书的那天,我正好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带着一身疲惫。但当我翻开书页,那些充满智慧和温度的文字,瞬间驱散了我内心的疲惫。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细腻。他没有直接给出“怎么做”的指令,而是通过剖析亲子关系的本质,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沟通”的深刻理解,他不仅仅是强调说出口的语言,更关注语言背后的情感和意图。很多时候,我们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却忽略了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沟通,是从心与心的连接开始的。我开始尝试用书中的一些方法,去观察和理解我的孩子,结果发现,很多我们曾经认为难以逾越的障碍,其实都可以通过更有效的沟通来化解。这是一次非常令人愉悦的学习体验,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也让我对未来的育儿之路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但一直没机会翻开。最近终于下定决心,把它买了下来。拿到手后,就被它朴实无华的外表吸引了。翻开第一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面而来,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图书馆度过的那些时光。我迫不及待地坐下来,一口气读了进去。作者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我的心田。没有那些空洞的理论,也没有那些生硬的说教,只有最真诚的分享和最接地气的建议。我常常因为孩子的一些行为而感到烦恼,想要好好沟通,却又词不达意,结果常常是越说越糟。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耐心地引导我,让我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也找到了解决之道。我尤其喜欢作者分享的一些小故事,它们真实而感人,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平静,对孩子的爱也更加深沉。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孩子重新建立连接的契机。我一定会把它推荐给所有渴望与孩子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家长。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有力,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反而凸显了内容的厚重感。我是一名新手妈妈,对于如何与我年幼的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一直感到力不从心。网络上的育儿信息铺天盖地,良莠不齐,常常让我无所适从。偶然在书店翻到这本书,就被作者那种温和而坚定的语调吸引。他用大量生动的案例,讲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更具建设性的方式与孩子互动。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于“情绪管理”的讲解,他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孩子情绪的来源,并给予恰当的回应。我常常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感到焦虑,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保持冷静,并用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去面对。书中提供的具体对话技巧,也为我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参考。我不再是茫然地猜测孩子想要什么,而是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去引导和回应。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育儿导师,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为我指明了方向。我感到非常庆幸能够遇到这样一本好书,它不仅提升了我的育儿技能,更让我对为人父母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认为,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一环,而良好的沟通则是维系这份关系的关键。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好好说话”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总觉得只要语气温和,孩子就会听话。然而,这本书却从更深层次地剖析了亲子沟通的艺术。作者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转化成了易于理解和实践的文字,让我茅塞顿开。他强调,与孩子沟通,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和价值的塑造。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倾听”的部分,作者指出,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倾听,实际上只是在等待对方说完,然后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真正地“听见”孩子,看见他们隐藏在话语背后的需求和感受。我开始尝试用新的方式与我的青春期女儿沟通,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而是平等的对话和尊重的交流。令人惊喜的是,女儿的反应也随之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我们之间的冲突明显减少,理解和支持也逐渐增多。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年来读过最有价值的育儿类书籍之一,它改变了我对亲子沟通的认知,也为我构建更加和谐的家庭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