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水族箱造型与造景设计大全 | 作者 | 占家智 |
| 定价 | 5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09126398 | 出版日期 | 2008-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16开 | 商品重量 | 0.722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一本集实用、欣赏于一体的家庭休闲彩色版图书,既可作为家庭水族箱的护理与设计用,也可作为业界人士造景参考的一本好书。本书内容全面,包括水族箱的历史演变与选择、水族箱的四大基础设施与附属设施、家庭水族箱的护理、各款不同水族箱的种类与造型设计、水族箱的造景主体与造景技巧、水族箱的造景步骤与欣赏、不同水族箱的别具特色的造景设计等等。重点突出了水族箱的各种造型与设计、不同生态环境下的水族箱造景与设计,通过本书一步一步地讲解,读者朋友可以轻松地掌握水族箱的各种知识,更好地为自己所喜爱的水族箱进行创意设计。 本书行文流畅,结构合理,图片众多,美丽多姿,实为一本物美价廉的水族业界的好助手。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前言 章 水族箱概述 一、水族箱的历史演变 (一)水族箱的概念 (二)水族箱的优点 (三)水族箱的发展历程 (四)水族箱的发展趋势 二、水族箱的选择 (一)水族箱的款式 (二)水族箱的选择 (三)水族箱的放置 第二章 水族箱的基础设施 一、水族箱的过滤设施 (一)过滤系统的构造与功能 (二)过滤器 (三)滤材及用法 二、水族箱的温控设施 (一)加热棒 (二)底部加温管线 (三)温度自动控制器 (四)离水断电加热棒 (五)冷却器 三、水族箱的充氧设施 (一)充气的作用 (二)充气泵的选择 (三)充气泵的使用 四、水族箱的照明设施 (一)荧光灯 (二)水银灯 (三)金属卤素灯 (四)照明技巧 五、其他的附属设施 (一)水生植物和人造水草 (二)沙砾 (三)岩石和沉木 (四)各种装饰物 (五)背景板 (六)测试盒 (七)其他的附属品 六、水族箱的清洗 (一)淡水水族箱的清洗 (二)海水水族箱的清洗 (三)人工海水的配制 七、水族箱的护理 (一)经常检查水体 (二)及时添施肥料和饲料 (三)调节水质 (四)控制光照 (五)调节水温 (六)及时清洁箱体和清洗底沙 (七)及时清理过滤器等设备 (八)水族箱的健康检查 (九)几种特殊情况下的护理 第三章 水族箱的种类与造型设计 一、水族箱体的种类与造型 (一)根据水族箱的制造材料区分 (二)根据有无边框区分 (三)根据水族箱的配备区分 (四)根据造型区分 (五)根据功能区分 (六)根据大小区分 (七)根据放置方式区分 (八)根据养殖对象的习性区分 (九)根据养殖对象区分 二.水族箱底柜的选择与保养 (一)水族箱底柜的绿色环保 (二)水族箱底柜的健康安全 (三)水族箱底柜的日常保养 第四章 水族箱造景与设计 一、水族箱的造景主体 (一)常用于水族箱造景的观赏鱼 (二)常见观赏水草 (三)珊瑚及无脊椎动物 (四)观赏龟 二、水族箱造景的基本知识 (一)水族箱造景的概念及置景方法 (二)造景的搭配技巧 (三)水族箱造景的原则 (四)水族箱造景的方法 三、水族箱的造景步骤 (一)水族箱的处理 (二)水草选择与处理 (三)水族箱的处理 (四)水草的种植 (五)水族箱配套设备的安装 (六)水草同居鱼的放养 (七)水族箱的维护 四、水族箱的欣赏 (一)赏鱼 (二)赏器 (三)赏景 五、水族箱的造景设计 (一)金鱼、锦鲤水族箱造景设计 (二)热带鱼水族箱造景设计 (三)海水鱼无脊椎动物水族箱造景设计 (四)水草造景设计 (五)生态缸造景设计 (六)掌中缸造景设计 (七)饰物造景设计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我内心充满了期待,毕竟“水族箱造型与造景设计大全”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这个资深鱼友无限的遐想。然而,当我认真地阅读并尝试书中介绍的一些技巧时,我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理论讲解,而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亲手实践的人来说,缺少了一些能够立即上手、激发灵感的实际操作步骤。例如,在描述如何搭建一个“热带雨林风格”的水景时,书中用了很多篇幅去阐述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光照需求以及水质的细微变化,这些固然重要,但对于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融合成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整体,却显得有些含糊。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具体的造景案例,比如,提供不同尺寸水族箱的详细造景图纸,从基础的基底铺设、沉木石头的摆放,到水草的种植顺序和选择,甚至是背景板的制作和灯光的布置,都能有更详尽的图文解析。书中对鱼类品种的介绍也相对笼统,仅仅列出了一些常见名称,而没有深入探讨不同鱼种在造景中的搭配原则,比如哪些鱼更适合群游,哪些鱼需要特定的躲避空间,如何通过鱼类选择来点缀整个水景的色彩和动态。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理论知识的广度上做得不错,但对于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的深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想要快速提升自己造景技能的爱好者来说,可能需要配合其他更具实践性的书籍一同阅读。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水族造景艺术的深刻理解。它没有那种让人眼花缭乱的华丽图片,也没有那些过于专业化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易懂的语言,引导我一步步去认识和理解水族箱造景的奥秘。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自然风格”造景的章节,作者详细地阐述了如何模拟自然界中溪流、岩石和植被的组合,如何通过巧妙的石材摆放和苔藓附着,营造出那种野趣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书中还提到了关于“负空间”的概念,这让我第一次意识到,造景不仅仅是“填满”水族箱,更是要通过留白来突出主体,增强画面的呼吸感和层次感。可惜的是,在关于如何选择和处理沉木的部分,我觉得还可以更加深入。比如,对于不同种类沉木的处理方法,如何避免沉木掉色,以及如何通过捆绑和修剪,让沉木呈现出更自然的形态,书中只是简单提及,没有更具体的指导。另外,关于水草的修剪和维护,虽然有提及,但没有深入讲解不同水草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修剪技巧,以及如何通过修剪来控制水草的形态和密度,从而达到更好的造景效果。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哲学读本,教我如何“思考”造景,而非直接“如何做”造景,这对于追求艺术性和意境感的我来说,是很有价值的,但对于新手来说,可能需要一些耐心的琢磨。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厚重的篇幅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满心期待能从中获得一整套关于水族箱造景的权威指南。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却发现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有些令人困惑。它似乎将造景过程拆解得过于细碎,导致我很难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造景思路。例如,书中花费了大量篇幅去介绍各种水族箱的材质、尺寸以及不同过滤系统的原理,这些信息虽然基础,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已经拥有一定造景经验的人来说,显得有些冗余。我更感兴趣的是如何将这些设备巧妙地融入到造景设计中,如何利用它们来提升整体的美感,而不是单纯地了解它们的功能。在关于“水草造景”的章节,虽然列举了许多水草的名称,但对于如何根据水族箱的条件(光照、CO2、底床)选择合适的水草,以及如何根据水草的生长速度和形态进行搭配,缺乏系统性的指导。书中提到的一些“流行”造景风格,也显得有些滞后,并没有展现出近年来水族造景领域的一些新趋势和创新手法。而且,书中关于鱼类饲养的部分,也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的层面,对于如何根据造景的风格和主题来选择适合的鱼类,以及如何设计鱼类的活动空间,并没有深入的探讨。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有些庞杂,缺乏一个清晰的主线,对于希望快速掌握造景技巧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不知所措。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扫盲”手册,对于那些刚刚接触水族造景,对一切都感到陌生的新手来说,它提供了非常全面和基础的入门知识。书中详尽地解释了水族箱的各种基本构成,从玻璃的厚度、框架的材质,到加热棒、过滤器、灯具的选择,以及底床的选择和铺设,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讲解。对于“水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书中也用大量篇幅去阐述各种水质参数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日常的水质检测和调整,这对于新手来说,无疑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我翻到后面的“造景设计”章节时,我却发现它更多的是在讲解一些基础的“原则”和“要素”,例如构图的黄金分割、色彩的搭配技巧、景深的营造方法等,但这些理论性的讲解,并没有与具体的造景实例相结合。书中提供的几个造景案例,虽然图片看起来不错,但缺乏详细的步骤说明,我不知道那些美丽的景致是如何一步步搭建起来的。比如,如何将几块沉木连接在一起,如何固定水苔,如何摆放石块才能显得自然,这些关键的细节,书中都没有详细展开。而且,书中关于水草的介绍,也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对于如何根据不同的造景风格来选择水草,如何进行水草的繁殖和养护,也没有深入的指导。总而言之,这本书适合作为一本“工具书”,为新手提供基础的理论支持,但如果想要真正学会造景,还需要大量的实践和从其他渠道获取更具操作性的指导。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对“和谐”与“平衡”在水族造景中所扮演角色的强调。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造景技巧,而是试图从一种更宏观的角度,去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一个能够长久保持稳定和美感的生态系统。书中对于“生物过滤”的原理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态循环,进行了非常深入的讲解,这让我意识到,一个成功的造景,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观,更是生物系统上的健康。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反季节造景”的思考,作者探讨了如何在不同季节,通过调整植物的生长状态和鱼类的活动模式,来呈现出水族箱不同的生命力。然而,在具体操作层面,这本书的指导显得有些不足。例如,在关于“硬景”造景的部分,书中提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石头,但对于如何根据石头的形状、颜色和纹理,来组合出自然的山景或洞穴,缺乏更具象化的指导。同样,在关于“软景”造景的部分,虽然提到了许多水草的名称,但并没有提供详细的水草种植图,也没有介绍如何通过水草的修剪和造型,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而且,书中关于“生物混养”的建议,也仅仅是泛泛而谈,没有针对具体鱼种的性格、习性和生存需求,给出更具操作性的搭配方案。总的来说,这本书更适合有一定造景基础,并且追求将造景提升到艺术和哲学层面的人阅读,它能提供新的思考角度,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搭配更实用的操作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