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新书--朝话

正版 新书--朝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漱溟 口述 著
图书标签:
  • 朝话
  • 语言学习
  • 日语
  • 口语
  • 教材
  • 新书
  • 正版
  • 入门
  • 实用
  • 旅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易宝易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2770
商品编码:3002683304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新书--朝话
作者 梁漱溟 口述
定价 45.00元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08142770
出版日期 2017-03-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朝话》是梁漱溟先生在山东进行乡村建设运动时期,每日朝会上与研究部同学们的部分谈话辑录。本书非系统的学术讲演,而只是对同学之日常生活有所诏示启发,或自同学提出之问题,予以当下指点。或谈论人生修养,或讲述治学方法,或议论社会、学术文化等问题,莫不本于梁老个人感悟,出自切身体认;语重心长,亲切隽永,足以发人深省。对于被浮躁的社会裹挟着前进的我们来说,这本讲求身心修养的《朝话》意义尤为重大。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

20世纪中国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1917年入北京大学任教,七年后投身农村,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终其一生用心于两大问题: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为此而思考而行动。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与《东方学术概观》等。


   目录
辑校说明

增订版叙言

01 朝会的来历及其意义

02 忏悔——自新

03 吾人的自觉力

04 言 志

05 发心与立志

06 欲望与志气

07 心理的调整

08 调整自己必亲师取友

09 如何才能得到痛快的合理的生活

10 日常生活的态度

11 谈习气

12 求学与不老

13 秋 意

14 朋友与信

15 朋友与社会信用

16 谈学问

17 研究问题所需的态度

18 择业

19 对异己者的态度

20 猴子的故事

21 没有勇气不行

22 我们应有的心胸态度

23 开诚布公以立信

24 我的信念

25 谈合作

26 启发社会的力量

27 真理与错误

28 成功与失败

29 先父所给予我的帮助

30 我的生活实情

31 我自己的长短

32 三种人生态度

33 生命的歧途

34 一般人对道德的三种误解

35 道德为人生艺术

36 新年的感触

37 谈生命与向上创造

38 人生在创造

39 真力量要从乡村酝酿出来

40 中国民族的力量

41 心理的关系

42 帮助理性开发的是经济

43 制度与经济

44 农民运动与合作

45 谈罪恶

46 谈规矩

47 为人类开辟一新历史而奋斗

48 中国士人的心理

49 谈用人

50 志愿真诚

51 谈组织团体原则

52 谈应付难关

53 婚姻问题

54 谈戏剧

55 谈音乐

56 中国本位文化宣言

57 中西学术之不同

58 东方学术之根本

59 以出家的精神做乡村工作

60 谈儿童心理

61 青年修养问题

62 谈修养

63 人生的意义

64 谈 戏

65 这便是我的人生观

66 如何成为今天的我

67 我的自学小史

第九版编后附记

第十版编后附记

   编辑推荐

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厌离之后——

梁漱溟与青年说:何为理想的生活态度。

透辟短谈,明心见性自省;穿透岁月,80年再版11次。

习气——一切罪恶过错皆由懈惰中来。

反省——念头要转,感情要平。

对异己者——冲突之所由起,即在彼此都自以为是。

合作——气要稳,心要通。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部关于中古汉语的语音演变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学术专著的详细简介,该书名为《声韵流变:中古汉语的音系与文化交织》。 --- 书籍简介:《声韵流变:中古汉语的音系与文化交织》 一、 引言:溯源中古,洞察语言的活态演变 《声韵流变:中古汉语的音系与文化交织》并非一部寻常的语言史著作,它是一次对公元三世纪至十世纪——即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这一历史“关键断裂期”——汉语语音系统进行深度解剖的尝试。本书致力于超越传统音韵学的图表罗列,将中古汉语的音系视为一个在特定社会、政治、文化巨变中孕育、发展并最终定型的复杂有机体。 我们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中古汉语的语音结构,是如何在民族大融合、佛教东渐、科举制度兴起等宏大历史背景下被塑造、被规范,并最终为后世的官话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的? 全书以严谨的文献考证为基石,结合现代声学语言学的分析工具,重构了那个时代人们实际使用的语音面貌,展现了“朝话”(作为官方或上层社会用语)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复杂性与生命力。 二、 核心内容概述:结构与深度 本书的结构严谨,逻辑递进,主要分为三个相互支撑的宏大篇章: 第一部分:中古音系的基础构建——文献的重建与方法的革新 本部分着力于确立研究的基础框架。我们首先批判性地审视了《广韵》《集韵》等韵书的“正音”倾向与地域差异之间的张力。 1. 韵书的文本批判与年代测定: 详细考察了不同版本的《切韵》系韵书,分析其收录音的地域来源倾向(如洛阳音、金陵音、扬州音的权重),并利用音韵学的内部证据,推断出不同编纂阶段所反映的语音面貌的细微变化。 2. 反切系统的精确解码: 传统反切研究多停留在音位层面,本书引入了“声调-韵部-声母”三位一体的交叉验证模型,对数万组反切进行统计学分析。重点揭示了中古汉语中“复辅音”(如pn-, tn-, kn- 等)的实际发音情况,以及它们在不同地理区域的简化路径。 3. 介音与韵尾的精细划分: 对中古韵部的“撮口呼”(iu̯, yv̯)与“合口呼”(u, y)的区分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与藏缅语系语言的对比,论证了特定韵母(如江阳韵、寒山韵)在中古晚期已经出现的元音化趋势,并预测了它们向后世入声和阳平、上声过渡的声学轨迹。 第二部分:语音流变中的社会动因——“朝话”的规范与变异 此部分是本书的理论核心,探讨了语音变化背后的社会驱动力,特别是“朝廷用语”(即雅言、官音)的制定与推广。 1. “雅言”的政治学解读: 深入分析了汉代以来“正音”传统的延续性,尤其是在南北对峙时期,北方政权如何利用语音标准来巩固其文化正统性。本书通过分析当时官方文告和儒家经典的注音实践,描摹了“朝话”所追求的纯净化、稳定化的理想音系。 2. 声调的独立化过程: 中古汉语的四声(平上去入)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本书详细追踪了入声的衰亡过程,指出入声的瓦解并非单一的语音脱落,而是伴随着社会层级固化与地方性读音的抵抗。例如,某些特定场合的佛教梵音或外来词汇,如何保持了某些“古老”的发音特征,与主流的“朝话”形成对比。 3. 佛教翻译与梵音的“污染”与“修正”: 佛教经典的大量涌入对中古汉语的音系产生了巨大冲击。本书分析了数千个译名(如“菩萨”、“涅槃”),对比了不同译师(如鸠摩罗什与玄奘)的译音策略,揭示了:一方面,外来词汇被迫适应中古汉语原有的辅音和韵尾系统;另一方面,它们也成功地引入了新的音位组合,尤其是清浊对立的强化。 这种“输入-整合”的过程,极大地丰富了中古汉语的声学层次。 第三部分:跨语种的证据——中古汉语的社会地理学侧写 本部分将研究视野扩展到中古汉语的周边环境,利用接触语言的证据来校正纯文本分析的局限。 1. 突厥语、吐蕃语借词的语音适应: 考察了唐代与西域交流中引入的军事、商业词汇,分析这些外来词汇如何严格遵守中古汉语的“重音规律”和“声母限制”。例如,某些原本带有清擦音的外来词,在进入汉语时,其音位会被强制转化为中古汉语已有的塞音或鼻音。 2. 中古白话文的早期痕迹: 借助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变文和俗讲文本,分析了这些非官方、更接近口语的材料中,语音演变的“超前现象”。这些文本中的错别字、异文往往预示着数百年后才在官话中彻底固化的语音变化,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民间语”与“朝话”之间张力的宝贵窗口。 3. 韵律与文学的共振: 最后,本书讨论了中古时期的格律诗(如近体诗)对语音的“反向约束力”。诗歌对音律的严格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冻结”了某些语音特征,使得某些本应快速演变的音位得以在文学语言中延续更久,从而形成了音系内部的“保守区”与“激进区”。 三、 结论:面向未来的声音史观 《声韵流变:中古汉语的音系与文化交织》最终落脚于对汉语历史发展范式的反思。它表明,任何一个成熟的语言音系,都是社会权力、文化交流与内在音系规律三者相互角力的产物。中古汉语的“朝话”并非是一个静止的标准,而是在强大的政治意志、持续的民族迁徙和深刻的宗教影响下,不断自我调整、自我重塑的动态过程。本书为深入理解现代汉语,特别是官话系统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坚实而细致的语音学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朝话”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而这本书则为我展现了那个时代最真实、最鲜活的面貌。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对“朝话”本身的字面解释,而是通过对这些语言的深入挖掘,展现了那个时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我被书中描写的那些生动的细节所吸引,比如官员们如何用巧妙的语言来规避风险,比如皇帝如何通过日常的对话来了解民情。这些细节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捕捉到那些细微的情感变化,能够描绘出人物内心的复杂。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人物的真实一面,他们不是冰冷的神话,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它让我明白了,即使是历史,也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色彩。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我渴望去了解更多关于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认知的一扇新大门,让我对“朝话”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我一直以为“朝话”就是皇帝或者大臣们在朝堂上的那些正式发言,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深入挖掘了古代宫廷生活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那些在史书中可能一笔带过,甚至被忽略的日常交流,在作者的笔下却变得生动鲜活,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皇帝如何处理日常政务的描写,不是高高在上的君王形象,而是更像一个需要处理无数琐事的“大管家”,他会为了一个小小的奏折反复斟酌,会因为某个官员的失误而感到头疼,甚至会在私下里跟身边亲近的人抱怨几句。这些“朝话”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实情感流露。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只有宏大的叙事,那些微小的、日常的言语,同样承载着时代的印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历史,去理解那些我们曾经认为遥不可及的人物。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上的宫廷政治感到好奇,但市面上大多数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戏剧化,很难找到真正平衡又引人入胜的。这本书却做到了这一点,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古代宫廷中那些充满智慧与策略的“朝话”。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不同场合下“朝话”的分析,比如在早朝时,群臣如何巧妙地进谏;在宴会上,君臣之间如何进行试探性的交流;甚至在私下里,皇帝与宠臣之间的那些“耳边话”,都充满了信息量。作者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对话,而是深入剖析了对话背后的潜台词、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这些对话对政治局势的影响。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看一部精彩的权谋剧,但又比电视剧更加真实,因为它依托于严谨的历史考证。我发现,原来在看似平静的宫廷背后,隐藏着如此多的暗流涌动,而那些看似寻常的“朝话”,往往是决定命运的关键。这本书让我对古代的政治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敬佩那些能够在复杂的宫廷环境中游刃有余的古人。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朝话”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我非常惊喜地发现,书中不仅仅涉及了政治层面的对话,还触及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甚至还有一些有趣的民间传说。作者的文笔非常优美,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每读一章,我都会被带入到那个遥远的时代,仿佛亲身经历了一般。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之间“朝话”的对比分析,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它让我明白,所谓的“朝话”并不是单一的、刻板的,而是随着地域、身份、情境的不同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这本书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我一直认为,“朝话”这个词听起来有些距离感,似乎只属于那些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然而,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拉近了我与“朝话”的距离。它让我发现,即使是那些历史人物,也和我们一样,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语言同样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那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娓娓道来。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在对话,能感受到他们的情感。书中有很多让我忍俊不禁的片段,也有让我深思的时刻。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那些曾经存在过的人,他们的生活和我们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身处的时代不同而已。这本书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同情和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它是一本能够触动人心的好书,值得反复品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