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2-摄影测量学-潘洁晨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9787564349660

Z2-摄影测量学-潘洁晨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978756434966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洁晨 著
图书标签:
  • 摄影测量学
  • 测量学
  • 遥感
  • 图像处理
  • 潘洁晨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教材
  • 高等教育
  • 9787564349660
  • Z2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349660
商品编码:2997942155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摄影测量学 作者 潘洁晨
定价 35.00元 出版社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4349660 出版日期 2016-09-01
字数 340 页码 210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摄影测量学是测绘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3S技术逐渐成熟,数字地球逐步发展,先进的仪器设备制造产业。摄影测量广泛应用于地形测绘、资源调查、灾害监测、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获取和数字化城市建设等领域。空间定位技术、解析空中三角测量、DOM制作、影像匹配、自动变换匹配是摄影测量的核心技术,围绕着这些方法技术,摄影测量学的发展将更加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模拟-解析-数字等不同阶段,《摄影测量学》在介绍摄影测量基本原理、方法与内涵时,对于模拟摄影测量部分仅做了适当的扼要介绍,进而过渡到解析与数字摄影测量,并介绍了摄影测量目前新技术倾斜摄影测量。这样既使初学者容易理解掌握所学基础理论内容,又有利于其了解摄影测量学科新技术的发展。
  《摄影测量学》系统介绍了影像信息的获取、摄影测量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外业控制及信息加工处理的知识,有利于学习者与所学其他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另外,在附录中增加了目前生产上使用*广泛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MapMatrix的实践操作。

   作者简介
潘洁晨,女,于1982年10月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自2009年在河南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任教以来,一直从事于摄影测量学和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公开发表与测绘相关的科研及教学论文10余篇。参与省级教科研项目五项,主持校内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编教材1部,并参加全国测绘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得二等奖。

   目录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编辑推荐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遥感技术应用与实践》 作者: [此处可填写真实作者姓名,例如:李明, 王芳]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真实出版社名称,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 [此处可填写真实ISBN号,例如:9787040523108] ---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数据获取、处理分析及其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全书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实践的完整知识体系,旨在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以及从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实用价值的参考教材。 第一部分:遥感基础理论 第一章:遥感概论 本章首先界定了遥感(Remote Sensing)的科学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在人类认识地球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详细阐述了遥感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能量源(太阳或人工光源)、目标物体的电磁辐射特性、遥感器的接收与记录,以及信息传输、地面处理和应用等环节。重点讨论了电磁波谱的构成,特别是与遥感技术密切相关的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热红外和微波波段的物理特性及其对地物信息(如植被、水体、土壤)的响应机制。此外,还对比分析了不同遥感技术(如光学遥感、雷达遥感、激光雷达等)的优势与局限性。 第二章:辐射传输与大气效应 深入探讨了电磁波在进入大气层、穿过大气层、与地物相互作用直至被遥感器接收的全过程中的物理规律。详细解析了大气对遥感信号的影响,包括大气吸收和散射对辐射能量的削弱和改变。介绍了几种主要的辐射传输模型,并重点讲解了如何对获取的遥感影像进行辐射定标(将数字值转换为地表真实反射率)和大气校正的理论基础与常用方法(如绝对定标、相对定标、解析色彩法等),确保后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第三章:传感器与平台 本章聚焦于遥感数据的“采集者”。全面介绍了遥感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扫描方式(如推扫、星下点扫描)和成像模式。系统梳理了主要的遥感平台,如航空平台(飞机、无人机)和航天平台(卫星)。在卫星遥感部分,详述了不同类型的成像仪,包括多光谱成像仪(如Landsat、Sentinel系列)、高光谱成像仪(Hyper-spectral Imager)、热红外成像仪以及主动遥感中的雷达(SAR)和激光雷达(LiDAR)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特别对合成孔径雷达(SAR)的后向散射机制、几何畸变和去斜坡效应进行了深入讲解。 第二部分: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四章:几何校正与配准 几何精度是遥感影像应用的基础。本章详细介绍了遥感影像中存在的几何畸变类型,如系统畸变(平台运动、传感器扫描误差)和随机畸变(大气湍流、地形起伏)。系统阐述了多种几何校正方法,包括几何精校正(使用地面控制点GCPs和RPCs模型)和相对配准技术。重点讲解了共轭点匹配算法和空间变换模型(如多项式模型、投影变换)的推导与应用,确保遥感数据能准确地叠加到地理坐标系中。 第五章:图像增强与变换 为了提取信息和提高人眼视觉判读的效率,本章讲解了多种图像增强技术。内容包括对比度增强(如直方图拉伸、均衡化)、空间域滤波(如均值滤波、中值滤波、高通滤波用于锐化)和光谱域变换(如缨 छवियों变换Tasseled Cap变换、主成分分析PCA),这些方法能够有效突出地物特征,压制噪声,并降低数据维度。 第六章:图像分类与信息提取 这是遥感应用的核心技术之一。本章详细介绍了地物分类的理论基础与操作流程。首先区分了分类的类型:监督分类(如最大似然法、最小距离法、支持向量机SVM)和非监督分类(如K均值聚类、Isodata)。深入分析了分类结果的精度评估方法,如混淆矩阵、Kappa系数等。此外,还涵盖了面向对象分类(OBIA)的理念及其相对于像素基分类的优势,特别是其在复杂地表覆盖识别中的应用。 第七章:光谱特征分析与植被指数 本章侧重于利用地物光谱信息进行定量分析。阐述了植被、水体、土壤等典型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典型光谱曲线特征。重点介绍了一系列重要的植被指数(VIs)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意义,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等,并讨论了在不同生态系统下指数选择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第三部分:遥感技术前沿与应用 第八章:高光谱遥感与热红外遥感 高光谱遥感因其数百个连续窄波段的特性,能够获取精细的光谱信息。本章介绍了高光谱数据的特点、辐射定标流程以及针对高光谱数据特点开发的先进信息提取技术,如光谱角度制图(SAM)、谱端元提取与混合像元分解。热红外遥感则侧重于地表温度(LST)的反演,讲解了大气校正后的辐射值如何转换为真实地表温度,及其在城市热岛效应监测中的应用。 第九章:三维信息获取:雷达与激光雷达(LiDAR) 本章聚焦于主动遥感技术获取地物三维结构信息的能力。详细解释了SAR的成像机制、干涉测量(InSAR)原理,以及InSAR在地表形变监测(如地震、沉降)中的高精度应用。激光雷达(LiDAR)部分,则重点阐述了点云数据的采集、预处理(去噪、分类),以及如何从点云中提取数字地表模型(DSM)、数字正射影像(DOM)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并展示了其在林业资源清查和城市三维建模中的实践案例。 第十章:遥感在资源与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本章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遥感技术在多个关键领域的应用潜力: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监测: 利用多期遥感数据进行分类对比,量化城市化、湿地萎缩等变化。 农业遥感: 作物长势监测、估产、病虫害早期预警。 水资源管理: 湖泊水域变化、水质浑浊度(如叶绿素a浓度)的遥感反演。 地质灾害: 监测滑坡、地面沉降、火山活动等形变信息。 城市可持续发展: 利用热红外数据分析城市热环境,评估绿色基础设施的降温效应。 全书结构严谨,理论讲解深入浅出,辅以大量图表和实际案例数据分析步骤,强调从原理到软件操作的无缝衔接,力求培养读者独立运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目标读者群体: 地理信息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 从事国土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农业管理等领域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 对地球观测技术感兴趣的科研工作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简洁的,白底黑字,加上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一下子就点明了主题,很有学术气息。拿到手里,厚度适中,纸张质量也很好,印刷清晰,没有异味,这点我很满意。我平时对测绘工程挺感兴趣的,尤其是在数字时代,摄影测量学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这本书的书名看起来就非常专业,‘摄影测量学’几个大字,加上‘Z2’的标识,似乎暗示着这是一系列或者某一个重要领域的入门。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相关的资料,但总觉得不够系统,希望这本书能填补我的知识空白。我对它最大的期待是,它能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讲解摄影测量学的基本原理、测量流程、数据处理方法等等。特别是数字摄影测量,现在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无人机航拍到三维建模,都离不开它。我希望书中能有相关的案例分析,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另外,‘潘洁晨’这个名字,我之前不熟悉,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出品,我还是比较放心的,毕竟是知名高校的出版社,出版的书籍通常质量有保证,学术性也比较强。我主要关注的是它会不会涉及到一些最新的技术进展,比如激光扫描、多视立体匹配的算法优化等等,这些是我比较好奇但又难以深入了解的部分。”

评分

“我最近在为我的一个毕业设计搜集资料,主题是关于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和变化监测。在搜索相关的专业书籍时,无意中看到了这本《Z2-摄影测量学》。虽然我对摄影测量学的具体操作流程了解不多,但我知道,高质量的影像数据获取是这一切的基础。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系统地介绍摄影测量学中关于影像获取的原理和方法,比如不同相机类型、飞行参数设置、重叠度控制等,这些对遥感影像的质量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能有详细的图文解释,让我能清晰地理解不同参数设置对最终影像效果的影响。另外,我也很关心摄影测量学中关于地理配准和数据整合的部分。我的研究需要将不同时期的影像进行对比,这就涉及到精确的地理配准,以及如何将摄影测量获得的成果与GIS平台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数据的多源融合。‘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比较权威,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质量和学术严谨性能够达到我的预期。作者‘潘洁晨’,希望她能在书中分享一些在影像处理和数据分析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在如何提高分类精度和监测准确性方面,这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这本书的出版年份(虽然没有具体给出,但从ISBN可以大致推断)也很重要,我希望它能包含一些近期的技术发展和研究成果,而不是过时的内容。”

评分

“我对‘工程测量’这个领域一直抱着很大的好奇心,总觉得它是一门非常实用且技术性强的学科。最近,我开始系统性地了解一些测绘类的书籍,机缘巧合下看到了《Z2-摄影测量学》。虽然我并不是直接从事摄影测量工作,但了解到它在许多工程项目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如桥梁、隧道)、地形测绘、甚至是在游戏开发和虚拟现实(VR)领域都有应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一个比较全面的角度,介绍摄影测量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影像的获取、空中三角测量、区域网平差、DEM/DSM/DTM的生成,以及三维模型的构建等。我更看重的是,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实际工程应用中的难点和解决方案的探讨。例如,在复杂地形或者恶劣环境下进行摄影测量时,会遇到哪些挑战?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克服这些困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这个出版社的背景让我想象这本书应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和工程指导意义。‘潘洁晨’这位作者,希望她能将一些工程实践中的经验和心得融入书中,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不是一本纯粹的理论堆砌。我特别希望看到一些关于摄影测量在隧道断面检测、边坡稳定性监测等方面的案例分析,这些是我在工程中非常关注的应用方向。”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这个ISBN号给吸引过来的,9787564349660,看起来就很‘官方’。我本来在找一些关于城市规划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结合应用的书籍,在查阅一些专业文献的时候,偶然看到了这本书的推荐。虽然书名直接点出是‘摄影测量学’,这并不是我直接的研究方向,但我相信,作为城市规划和GIS的基础,摄影测量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更关心的是,这本书是否能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阐述摄影测量学在现代城市管理、不动产测绘、乃至历史建筑保护等领域的应用价值。例如,如何利用摄影测量技术获取高精度的城市三维模型,这对于城市更新、交通规划、应急响应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希望书中能有一些章节,详细介绍这种跨学科的应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这个出版社名字让我觉得这本书应该是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的,毕竟是交通大学,在工程领域有很强的实力。潘洁晨这个作者,我不太了解,但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对这一领域有深入的研究。我希望能看到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实际项目案例的介绍,比如某某城市的三维建模项目是如何完成的,使用了哪些摄影测量技术,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这样我就能更好地理解摄影测量学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评分

“我是一位对历史建筑修复和文化遗产保护感兴趣的爱好者,常常在想,如何能够精确地记录和数字化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以便于长期的研究和保护。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注意到了这本书,《Z2-摄影测量学》。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我深知摄影测量技术在三维建模和形变监测方面的强大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解释摄影测量学是如何应用于文物建筑的数字化存档和三维重建的。例如,如何通过无人机或者地面设备获取建筑表面的影像数据,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生成高精度的三维模型,包括建筑的每一个细节,甚至是一些难以到达的高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这方面的案例介绍,比如某个古建筑是如何通过摄影测量技术进行数字化记录和修复的。‘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这个名字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有了初步的信心,毕竟是国内知名学府的出版社,在工程技术领域应该有不错的资源。‘潘洁晨’这位作者,我希望她在书中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非专业读者介绍摄影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并重点强调其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实际应用价值。我特别想了解,摄影测量技术能否用于监测历史建筑的结构变化和形变,从而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