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为什么男人爱说谎 女人爱哭
定价:28.80元
作者:(澳)皮斯,(澳)皮斯,罗玲妃,陈丽娟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507421088
字数:150000
页码:29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荣登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澳洲等畅销排行榜榜首
★小S赞不绝口的两性经典
★被香港电台评选为2004年10大好书之一
★高居台湾金石堂畅销书排行榜,全球热卖3,000,000册
★揭秘男人7大谜团,测试你魅力指数的20道选择题,化解两性矛盾的11种情景演绎,从超过10000封读者来信中精选出100多个真实案例
★ 美国《家庭圈》、英国《每日镜报》、英国《好书导览》、伦敦《星期日快报》等媒体联合推荐
内容提要
为什么男人总爱用成堆的谎言来敷衍我?
为什么女人总想知道我的手机里有什么?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男人和女人!但是,他们总是互相埋怨搞不懂对方!如果你总是觉得另一种性别的人莫名其妙的话,这本书应该给你一些启示,让你得到一些解决问题、改善关系的方法。这也许会让你释怀!
这本书再度让我们发现皮斯夫妇的确很擅长教我们了解自己。内容超级爆笑,有极为丰富而生动的个案材料,并融入大量的关于心理、生理、两性战争以及我们自己的知识。观点精辟犀利,充满机智幽默,绝无冷场!
为了写这本书,作者走访了30多个国家,收集到众多资料,探讨了两中被大众所困惑而又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帮助你解读身边各类异性的行为——其中包括你的伴侣、儿女、父母、岳父母、公婆、朋友、同事和邻居等。我们坚信,本书中提供的方法能帮助所有男人和女人建立更加亲密、充实和性感的生活。希望你能巧妙地运用好这些方法。祝你好运!
href='#' target=_blank>
目录
作者介绍
皮斯夫妇是的人际关系、交流和身体语言专家,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人比他们更懂得两。其作品先后翻译成50种语言,畅销100多个国家,累积已超过一亿零六百万册。他们研究两长达30多年,名字早已家喻户晓。他们关于人际关系的作品《身体语言密码》2007
文摘
序言
老实说,这本书的论调有时显得过于自信,甚至带有一丝教条主义的倾向,仿佛作者已经站在了真理的高地,向下俯瞰众生。这使得在阅读过程中,我偶尔会产生一种想要“反驳”的冲动,想要去寻找那些不符合他/她所构建的理论框架的特例来挑战这种宏大叙事。然而,正是这种略显尖锐和绝对的论述风格,反而让这本书具有了强大的穿透力和讨论价值。它强迫你走出舒适区,去直面那些你平时会选择性忽略掉的、关于人性中最基本的不安与需求。它不是一本读完可以安然搁置的书,更像是一面需要经常拿出来擦拭、审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镜子,即使你不完全认同它的每一个观点,它也成功地在你心中埋下了一颗思考的种子,让你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开始运用它提供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这一点,对于一本非虚构类读物来说,是极高的赞誉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坦白说,带着一股子直白到有些刺眼的坦诚,让人在书店货架上很难错过。它的装帧用了一种哑光的质感,蓝灰色的主色调,仿佛在试图用一种冷静的色调去包裹住内容中可能蕴含的那些爆炸性的冲突与探讨。我拿起它的时候,最先吸引我的是字体排版上的那种大胆的留白,让人感觉作者在传递信息时,是经过深思熟虑,试图在字里行间制造出一种呼吸的空间,或许是为了让读者自己去填补那些未言明的张力。光是看目录结构,就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对比感,章节标题之间的跳跃性很大,从社会学角度的宏观分析,瞬间切入到具体的生活场景案例,这种叙事手法本身就预示着全书不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汇编,更像是一场穿梭于不同认知维度之间的思维探险。那种封面传达出的,关于两性关系本质的某种“不二法门”的宣称,让人带着一种既怀疑又好奇的心态去翻开第一页,期待着它究竟能揭示出多少我们心照不宣却又不愿承认的真相,或者仅仅是提供一个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棱镜。
评分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它在处理“脆弱性”这一主题时的态度。很多探讨两性议题的书籍,往往会陷入一种相互指责的泥潭,将某一方塑造成绝对的受害者或施害者。但这本书却非常巧妙地避开了这种二元对立的陷阱,它更倾向于将“说谎”和“哭泣”视为应对特定社会压力的生存策略,是不同性别在长期演化和文化塑造下发展出的应对机制的两种表现形式。这种理解,让原本可能带着怒火去阅读的读者,逐渐转向一种带着同情和理解的目光去看待那些曾经令自己感到挫败的行为。读完关于“情感表达边界”的那几章,我感觉自己对身边亲近的人的很多情绪波动,都有了一种更具同理心的解读路径,少了评判,多了探究其背后需求的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的节奏控制得相当到位,这一点值得称赞。它不是那种一气呵成、让你喘不过气来的“快餐式”读物,反而像是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有舒缓的背景铺陈,也有突如其来的、令人醍醐灌顶的特写镜头。尤其是在描述那些社会建构对个体心理形成的微妙影响时,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引述和旁证,这些引用的来源相当广泛,从古典哲学到现代心理学实验,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但又不至于让普通读者感到晦涩难懂。这种平衡感,就像是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偏向一端,但这本书却巧妙地保持住了中立的张力。每次读到感觉有些疲惫或者思绪要飘走的时候,总能被一个恰到好处的论点或是一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重新拉回来,让人忍不住想放下手中的其他事情,专心致志地去消化其中的逻辑链条。
评分我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心血来潮地把它带回家的,原本没抱太大期望,以为它会是市面上那种泛滥的、只停留于表面现象的“性别观察录”。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笔触其实远比我想象的要细腻和复杂。他/她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更专注于挖掘行为背后的驱动机制。比如,书中对沟通模式差异的剖析,那种将“信息接收”和“情感确认”在对话中进行权重拆解的方式,让我猛然意识到自己过去多少次争吵的根源,并非是事实本身,而是期待的落空。那种层层剥茧,不断追问“为什么是这样?”的内驱力,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被动接受知识,不如说是一种主动的自我审视和反思过程。它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套更精确的测量工具,让你去量度自己和他人的言语和行为,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