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丁香——中国的外来植物·香料 9787553507026

舌尖上的丁香——中国的外来植物·香料 978755350702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欢远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香料
  • 中国植物
  • 外来植物
  • 丁香
  • 饮食文化
  • 植物志
  • 科普
  • 园艺
  • 植物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ISBN:9787553507026
商品编码:2994074604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舌尖上的丁香——中国的外来植物·香料 作者 姚欢远
定价 38.00元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ISBN 9787553507026 出版日期 2017-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今天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许多植物香料,并非中国本土所产,而是由早期的中西文明交流使者跨国越洋移植而来的,比如丁香、胡椒、罗勒等。《舌尖上的丁香——中国的外来植物?香料》生动地记述了中外交流史上外来植物香料传入中国并被一步步接受的历史,详细讲述了这些外来植物的命名来历、推广种植、本土改良的过程。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作为香料的外来植物进入中国的历史,也能感受到绵延不绝的中国香文化。

   作者简介
姚欢远,男,毕业于复旦大学软件专业。现任图书编辑。著有《动物中的中国文化》一书,参与《中华探名典》的编写。

   目录
001 / 序
001 / 安息香
006 / 八角
010 / 百里香
014 / 玻璃苣
017 / 薄荷
022 / 沉香
026 / 丁香
030 / 番红花
034 / 梵尼兰
038 / 佛手柑
042 / 旱金莲
045 / 胡椒
051 / 茴香
055 / 藿香
058 / 姜黄
063 / 咖喱
068 /苦橙花
072 / 辣椒
076 / 罗勒
080 / 迷迭香
084 / 没药
087 / 柠檬马鞭草
090 / 牛至
093 / 欧芹
097 / 肉豆蔻
101 / 肉桂
106 / 乳香
110 / 莳萝
113 / 鼠尾草
118 / 酸角树
121 / 泰国柠檬
123 / 檀香
128 / 西洋接骨木
131 / 香茅
134 / 香桃木
137 / 熏衣草
141 / 芫荽
145 / 月桂
149 / 芝麻
153 / 孜然

   编辑推荐
《舌尖上的丁香——中国的外来植物?香料》属于“中国的外来植物”系列彩色丛书。旨在介绍中国引进的各种外来植物的文化涵义,以文化科普教育为特色,文图并茂,生动有趣。

   文摘

   序言

书名:舌尖上的丁香——中国的外来植物·香料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事笔触,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香料植物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引入、传播、适应、本土化以及对中国饮食文化和经济贸易产生的深远影响。不同于一般的食谱或文化散文,本书聚焦于那些“他乡之客”的香料如何在异域生根发芽,成为中华烹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全书分为若干章节,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关于香料物种迁移的宏大叙事框架。 第一部分:香料的远古足迹与丝路咏叹 本部分追溯了香料物种进入中国文明的早期历史。香料的引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与古代的贸易路线——尤其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紧密相连。我们将详细考证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并被古代典籍记载的香料植物。 早期接触与文字记载: 分析如胡椒、肉桂等重要香料在汉唐时期文献中的首次出现,探讨当时的官方贸易路线和民间交流的差异。 植物地理学的视角: 从植物原产地的角度出发,勾勒出香料传播的地理路径。例如,探讨西域香料(如藏红花的前身或类似物)如何绕过艰难险阻,进入中原腹地。 从“异物”到“常品”的转变: 描述了香料从最初被视为珍贵奢侈品的贡品,逐渐融入日常饮食所需的艰辛历程,包括其在不同朝代所承载的经济价值和政治意义。 第二部分:异域香料的本土化进程与生态适应 香料的成功“移民”,关键在于它们能否适应中国多样的气候带和土壤条件。本部分将侧重于植物学和农学视角,分析香料如何在不同地区实现种植和改良。 气候挑战与引种技术: 深入剖析如丁香、豆蔻(以及其他热带或亚热带香料)在南方省份的成功种植经验。这包括对土壤改良、灌溉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的古人智慧的挖掘。 地方品种的形成: 考察不同地区对外来香料进行选育的结果,分析这些“中国化”的香料品种在风味和药用价值上的微妙变化。例如,探讨不同产地的肉豆蔻(或类似物)在药材和食用中的区别对待。 香料与传统医药的交融: 许多外来香料最初是以药材的身份进入中国的。本章将梳理香料植物如何被纳入本草学体系,以及它们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被重新定位的过程。 第三部分:香料对中国烹饪美学的重塑 本书的核心在于探讨香料如何“驯化”了中国人的味觉。不同于单纯的调味品介绍,本部分着重分析香料对地方菜系风味构架的影响。 风味的化学与哲学: 从风味物质的角度,解析如丁香的丁香油酚、肉桂的肉桂醛等关键成分如何与其他本土食材(如姜、葱、蒜、酱)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从而塑造出新的味觉体验。 菜系间的应用差异: 对比分析不同地域菜系对同一种外来香料的偏好和使用方式。例如,某些香料在川菜中被用于麻辣的平衡,而在淮扬菜中可能被用于提鲜去腥,体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风味”的规律。 “香料链”的构建: 研究古代烹饪实践中,如何将多种外来与本土香料组合成一套成熟的“香料链”系统,以适应特定食材的处理需求。 第四部分:贸易、禁运与文化符号 香料不仅是厨房里的必需品,更是全球贸易中的硬通货和文化交流的载体。 海路与垄断: 在明清时期,海路贸易的兴盛如何改变了香料的来源地和价格体系?分析西方殖民势力在香料贸易中的角色,以及中国对重要香料(如丁香、胡椒)的长期依赖与反制措施。 文化符号的衍变: 探讨香料在古典文学、诗词歌赋中出现的频率和象征意义。它们如何从单纯的调味品,升华为身份、财富或异域情调的象征? 现代挑战与未来展望: 简要回顾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外来香料在中国种植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对传统香料生产方式的保护与创新。 本书力求通过扎实的史料考证、精准的植物学描述以及细腻的文化分析,为读者呈现一幅关于“舌尖上的丁香”——这些远道而来的植物如何被中国文化接纳、改造并最终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全景图。这是一部关于物种迁徙、饮食演变和贸易史的综合性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读完这本《舌尖上的丁香——中国的外来植物·香料》了,心里感慨万千。这本书带我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味蕾探险,从远古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全球化餐桌,那些曾经陌生的植物,如今已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根深叶茂,成为我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每一种香料背后历史故事的挖掘,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而是将其融入到社会变迁、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宏大叙事中。比如,书中对辣椒的描绘,它从遥远的南美漂洋过海而来,经历了从“毒草”到“火辣”的身份转变,最终席卷了整个中国,塑造了川菜、湘菜等一系列极具特色的地方菜系。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地域的烟火气交织在一起,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满足。我发现,原来我们每天享用的辛香麻辣,都承载着如此丰富的故事和深远的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食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历史和人类迁徙的百科全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也更加理解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者,娓娓道来中国香料的“前世今生”,字里行间充满了学者的严谨与情怀。作者对于每一种香料的植物学特性、栽培历史、传入途径以及在中国各地的演变传播,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和梳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胡椒的部分,从古代作为“黑金”的珍贵,到如今寻常百姓家厨房里的调味品,胡椒的轨迹折射出整个贸易体系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书中对不同香料在中国传统医药中的应用也有着精彩的论述,这让我看到了香料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工具,更是承载着健康理念和养生智慧的载体。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中穿插的那些生动形象的民间传说和历史轶事,它们为冰冷的研究数据增添了温度,让那些遥远的植物故事变得鲜活起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见证了这些外来香料如何融入中国社会,并最终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评分

天哪,这本《舌尖上的丁香》简直是吃货和历史爱好者的福音!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跟着作者在全国各地进行一场盛大的美食寻味之旅。我一直以为香料就是香料,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原来很多我们熟悉的香料,比如孜然、小茴香,都是“舶来品”,它们来到中国后,在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下,演变成了如今我们餐桌上的独特风味。书中对不同香料在中国各地形成的菜肴特色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比如新疆的孜然羊肉,四川的麻辣火锅,这些都是香料与中国本土食材完美结合的典范。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香料“地域化”过程的描述,它不仅仅是口味的改变,更是融入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气候特点甚至宗教信仰。读到关于“丁香”的部分,我才知道原来这种我们以为很常见的香料,背后有着如此复杂的传播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加珍惜眼前的美食。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是简单罗列香料的名字和用途,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漂洋过海”的植物,审视它们在中国土地上所经历的“落地生根”的过程。我被作者对“外来植物”这一概念的解读所吸引,它不仅仅是指植物本身,更包含了其所带来的文化、技术和思想的交流。书中对每一种香料的“迁徙史”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追溯它们的起源地,分析它们传入中国的具体途径,以及在中国社会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我发现,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中国味道”,其实都是在与外来元素的碰撞中孕育出来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它能够吸收外来的精华,并将其融化、转化,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风格。特别是作者对香料在民俗、节日、养生等方面的多维度解读,让我看到了香料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的多元角色。

评分

哇,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太棒了!读起来就跟看一篇优美的散文一样,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作者用一种非常诗意和人文的笔触,描绘了香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我能感受到他对这些外来植物的热爱,以及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厚情感。书中对每一种香料的描写都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那股独特的香气,尝到那份销魂的味道。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在描述香料的传播时,穿插的那些生动的故事和感人的细节。比如,讲述 cardamom(豆蔻)如何通过海上贸易传入中国,以及它在中国不同地区留下的独特印记,都让我觉得非常有趣和有启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每天接触到的香料,都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结晶,也见证着不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迁徙、文化交融和美食演变的史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