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就怕错过另一种人生.所以去看世界-李心培 团结出版社 9787512622883

BF-就怕错过另一种人生.所以去看世界-李心培 团结出版社 978751262288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心培 著
图书标签:
  • 旅行
  • 成长
  • 人生
  • 随笔
  • 散文
  • 见闻
  • 思考
  • 个人成长
  • 游记
  • 李心培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22883
商品编码:2992538601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就怕错过另一种人生.所以去看世界 作者 李心培
定价 35.00元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 9787512622883 出版日期 2014-0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一个背包,两个老人,三年时间,一百多个国家和城市,这是他们所有的故事。本书是一部励志动人的旅游书籍,它不但带你领略各地风貌,文化;还让你看到两位老人为了梦想执著付出的精神,带你体会人生的睿智与感悟。从他们同签证官的斗智斗勇中,你可以体会到与不同人打交道的艺术;从他们与古巴小伙弗瑞兹从陌生到熟悉,到共游古巴再到依依惜别的过程中,你会全方位地了解古巴人民的生活现状和他们对中国的深厚情谊;从他们同马赛司机巴泰克的交谈中,你会对马赛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他们在美国西湖小区的日常生活中你将体会到中美两种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从他们与千万富翁“老园工”施耐德的偶遇与趣事中,你将了解到美国的富人文化。
在他们身上,你可以感到一对阅历丰富却又童心未泯的老人对人生丰富而深刻的体悟,对生活的热爱,对梦想的不懈追求和对结果的洒脱。他们丰富的人文底蕴,将带给你一个奇妙多彩、绝不会寂寞的旅行。

   作者简介
李心培,一个北京普通的老太太,为了实现年轻时环游世界的梦想,六十岁开始从0学英语,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內取得了华尔街英语高级口语证书。随后,她和老伴踏上了环游世界的征程。
如今,年过七旬的他们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国家,一百多座城市,依然还在路上,依然对生活充满了激情。
作者在旅行中未做任何记录和收料,完全依靠回忆,用六个月的时间写就三十八万字游记。他们的故事鼓励了更多的同龄人踏上看世界的道路,也激励了无数年轻人坚持并实现人生的梦想。

   目录
序章 在路上,青春就不曾远离
序一 带着“心”上路
序二 即使白发苍苍,我们也渴望梦想
章:说走就走:140岁二人组这样拿到40国签证
运用心理战,打赢关
美国签证,三分钟搞定
留在美国?NO,你想多了
墨西哥关检,都是中药惹的祸
加拿大海关,一句话的引发的感慨
巴黎机场风波,这是拐棍不是枪
马赛机场,原谅我打断你们的亲吻
西西里岛,智斗“黑手党”
雅典机场,你不该对我如此无礼
再远的旅途,我只想和你一起走
第二章:从欧洲到美洲:在路上,遇见美的风景
不要等,这才是对生命的真爱
紫色控的未婚奶奶
侠义而诚实的马赛司机
82岁的老义工
白发老人智斗黑色恶魔
谁说英国人太冷漠
关心政治的乞丐
当一回圣诞老人
萨默尔,我爱你
三只狗的故事
第三章:哈瓦那深度游:北纬23°,邂逅古巴的风情
房东大婶玛利亚娜
哈瓦那街头见闻
问出来的“免费导游”
哈瓦那老城,未被遗忘的时光
世界上小的中国城
海明威的酒馆
五十年后的意外重逢
走进古巴家庭
美丽的姑娘,带着爱起舞吧
哈瓦那的北京胡同味
让人流泪的大面包
珍贵的地图
第四章:停驻奥斯汀:在美国西湖小区的20个日夜
过一段美国人的普通生活
奥斯汀的遐想
美丽和谐的西湖小区
大自然的缩影——施耐德庄园森林
不一样的千万富翁
美国法律的奇闻怪事
苹果公司员工的家庭聚会
五月菲尤特公园
劳拉图书馆与劳拉的故事
吃一顿地道的德州烤肉饭
圣安东尼奥一日游
附:
那些都是我们丰盛的旅行
我眼中的老伴


   编辑推荐
●看点1:作者和老伴只是一对普通的北京老人,他们不愿遵从传统的含饴弄孙的晚年生活,于是50岁学开车、60岁学英语、70岁自学摄影,然后穷游世界,花甲老人尚能如此上进,当下的年轻人有什么理由怠慢生活。
  ●看点2:7旬夫妇4年时间50000公里,20个国家100座城市,传递的一种生活态度,不再是一本简单的游记;
  ●看点3:不同于市面上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记,作者用四年时间畅游100座城市,深入当地普通家庭,为读者展示出一般旅行所看不到的当地人平常的生活状态。
  ●看点4:犹豫没时间,没钱的年轻人,能从2位“穷游”老人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也可传递花甲老人自由行的热潮,让老人在“穷游”中释放自己,获取年轻正能量。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就怕错过另一种人生:所以去看世界》 一个关于发现、行走与自我定义的旅行笔记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时常被“错过”的焦虑感所裹挟。生活仿佛是一条单行道,我们小心翼翼地遵循着既定的轨道,生怕偏离了所谓的“正确”方向。然而,在这个看似稳固的秩序之下,是否隐藏着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在遥远的彼端,等待着被我们发现? 《就怕错过另一种人生:所以去看世界》并非一本教你如何规划完美人生蓝图的工具书,也不是一本提供心灵鸡汤的慰藉读物。它更像是一位久经世事的旅人,在长途跋涉后,为你轻轻展开一张泛黄的地图,上面标注的并非热门景点,而是那些让你怦然心动、愿意为之踏上征途的角落。而最重要的,是他在旅途中拾取的,那些关于“另一种人生”的线索,关于如何在行走中卸下沉重的标签,重塑自我的独特感悟。 这本书的核心,在于“看见”。看见那些被固有认知所遮蔽的可能性,看见那些隐藏在生活琐碎之下,不为人知的精彩。作者李心培,她不是一个矫揉造作的文字匠,也不是一个刻意贩卖梦想的煽动者。她的文字,如同她行走过的土地一样,真实、质朴,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风的痕迹。她用最平实的语言,记录下最动人的瞬间,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片风景之中,感受那份呼吸,聆听那里的故事。 一场与未知世界的深情对话 《就怕错过另一种人生:所以去看世界》所描绘的,是一场与未知世界的深情对话。这场对话,无关乎物质的占有,无关乎身份的攀比,而是关乎灵魂的触动,关乎生命的体验。李心培选择用脚步去丈量世界,用眼睛去捕捉细节,用耳朵去倾听回响。她并非为逃避而旅行,而是为寻找而出发。她寻找的,是一种“看见”的能力,一种“体验”的勇气,一种“存在”的意义。 书中,你不会看到对奢华享受的过度渲染,也不会看到对冒险刺激的刻意追求。作者笔下的世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她会驻足于一个街角,静静地观察当地居民的日常;她会与一位陌生的手工艺人攀谈,了解一件器物背后的故事;她会品尝一份寻常的街头小吃,体会那份最纯粹的滋味。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构成了她理解世界、理解人生最真实的基石。 她笔下的旅途,并非一帆风顺。旅途中的不期而遇、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甚至偶尔的迷失,都被她坦然地记录下来。这些“不完美”,恰恰构成了旅途的魅力所在。因为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们有机会放下固有的姿态,以一个谦卑的姿态去学习,去适应,去成长。在一次次的“意外”中,我们更能触摸到那个真实的自我,那个在熟悉环境之外,同样鲜活而强大的存在。 “另一种人生”的千百种可能 “另一种人生”并非遥不可及的乌托邦,它可能就隐藏在我们曾经忽略的某个选择,某个爱好,或者某个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之中。《就怕错过另一种人生:所以去看世界》正是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展现了“另一种人生”的千百种可能。 或许,你一直以来都被“稳定”和“可预测”所吸引,然而,你是否曾经想过,另一种人生,是拥抱不确定性,在变化中寻找乐趣?书中,作者会带你走进那些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观察那些与我们生活习惯迥异的人们,他们如何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如何维系社群,他们如何看待时间和生命。这些观察,会颠覆你固有的价值观,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从中汲取养分。 又或许,你一直被“成就”和“成功”所定义,然而,你是否想过,另一种人生,是以“体验”和“感受”为核心?作者在旅途中,可能会让你看到,真正的富足,不一定体现在物质的堆砌,而可能体现在内心的丰盈,体现在与自然的亲近,体现在对生命的敬畏。她可能会让你放下对“别人怎么看”的执念,去追寻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去拥抱那些让你感到快乐、让你感到生命力旺盛的事物。 《就怕错过另一种人生:所以去看世界》并非鼓励你立刻抛弃现有的一切,去做一个“世界玩家”。它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你打开心扉,去感受不同的人生哲学,去碰撞不同的思维模式。它让你明白,所谓“另一种人生”,并非要你成为另一个人,而是让你发现,在现有的人生轨迹中,还有无数扇门可以推开,无数种色彩可以添加。 行走的力量,在于看见与被看见 李心培的行走,不仅仅是为了“看见”世界,更是为了“被看见”。在陌生的土地上,她卸下了身份的枷锁,放下“我是谁”的包袱,以一个纯粹的旅人的姿态,与这个世界发生连接。这种连接,是真诚的,是平等的,是充满尊重的。 她通过与当地人的互动,看到了自己曾经被忽视的盲点。那些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他们如何看待贫穷,如何看待幸福,如何看待家庭,这些视角,会像一面面镜子,折射出我们自身的文化局限,让我们得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 同时,她的行走,也让她有机会“被看见”。她的故事,她的感受,她的思考,通过她的文字,得以传播。而这种“被看见”,并非是为了寻求他人的认同,而是为了与更多有相似困惑的人产生共鸣,是为了启发更多的人,去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另一种人生”。 致读者:一场关于觉醒的邀请 《就怕错过另一种人生:所以去看世界》是一本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或者在漫长的旅途中翻阅的书。它不要求你全神贯注,也不要求你逐字逐句地去分析。它更像是一个陪伴者,在你感到迷茫、感到窒息的时候,轻轻地推你一把,告诉你,外面的世界,比你想象的更广阔,而你,比你想象的更强大。 这本书,不是给你答案的。它提供的是一种视角,一种可能性,一种让你开始思考的契机。它鼓励你去质疑,去探索,去定义属于你自己的“另一种人生”。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感觉: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是否也曾对着窗外,幻想过未知的远方?是否也曾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迈出舒适区? 那么,请翻开《就怕错过另一种人生:所以去看世界》。这不是一次逃避,而是一次出发。这是一次与世界的对话,更是一次与自己的对话。在这场旅途中,你或许会找到那个一直渴望成为的自己,那个敢于尝试,敢于热爱,敢于定义自己生命价值的自己。 让李心培的文字,成为你脚下的第一步。去看见,去体验,去感受。因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往往就藏在那片你尚未踏足的土地上,等待着你去发现,去拥抱。而你,永远不应该害怕,错过另一种,可能更精彩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其老练,它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就扔掉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首结构复杂的室内乐。作者似乎深谙留白的艺术,很多地方只是点到为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和补充。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走到窗边,让那些句子在脑海里回荡、发酵。那种“就怕错过”的心态,被解构得非常彻底,不再是焦虑的来源,而逐渐演变成一种积极的探索欲。特别是书中关于“时间流逝”的那些段落,那种对“瞬间即永恒”的捕捉,简直是天才之举。它的语言风格是多变的,有时是锋利的散文诗,有时则转为沉稳的论述,这种交错反而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提供具体行动指南的书,那这本书可能会让你失望,因为它提供的更是一种思维的框架,一种观察世界的新视角。它强迫你跳出日常的琐碎,去审视那些被我们习惯性忽略掉的生命纹理。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带着一种独特的、近乎私密的絮语感,仿佛作者正坐在你对面,端着一杯热茶,娓娓道来那些关于“错过”与“选择”的哲学沉思。它没有宏大的叙事结构,更像是一系列散落的珍珠,需要你自己去串联起那些关于人生岔路口的犹豫与释然。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情感的方式,那种细腻到近乎疼痛的捕捉,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我们试图掩盖的内心波动。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对自我的一次温和拷问:如果当初做了另一个选择,现在的我会是怎样一番光景?这种代入感极强,它不是在说教,而是在陪伴你一起经历那种微妙的、难以言喻的失落与期盼交织的情绪。书中的一些意象运用得非常精妙,比如对“光影流动”的描绘,常常能瞬间将我从眼前的现实抽离出来,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冥想空间。读完后,我感觉心灵被仔细地梳理了一遍,那些纠结已久的心结,似乎也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的位置,不是说得到了答案,而是接受了提问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这种对存在本质的温柔探讨,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读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拥有强大的“共情建构”能力。他似乎能够将那些普遍存在却难以言说的内心体验,用极其精准的语言描摹出来,让你产生“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是这样想的”的强烈共鸣。这种共鸣不是廉价的安慰,而是基于深刻理解后的默契。它探讨的“另一种人生”,并非遥不可及的奇遇,而是我们日常选择的微小累积所形成的平行世界。作者对“犹豫”这个状态的剖析尤其到位,那种在行动与不行动之间的拉扯,被描绘得既痛苦又充满美感。全书的基调是内敛而深沉的,像是在深夜里独自面对一面镜子,看到的自己既熟悉又陌生。它不是一本读完就会被遗忘的作品,它更像是被安放在书架上的一枚记忆锚点,每当生活出现岔路口时,翻开它,总能从中汲取到一份清醒的勇气,去面对每一次不得不做的决定。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与其说是在“写”,不如说是在“雕琢”。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仿佛经过了无数次的打磨,力求精准地传达出那种复杂、暧昧的情绪状态。它拒绝给出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拥抱生活中的灰色地带,这对于习惯了二元对立思维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解放。我特别喜欢它对“未竟之事”的重新定义,不再将其视为遗憾,而是视为一种潜能的保留。这种视角的转换,极大地缓解了我对“完美人生”的执念。书中的叙事跳跃性很大,有时从微观的细节突然拉升到宏观的宇宙思考,但作者总能用一种近乎魔术般的手法将它们重新连结起来。这种高密度的信息和情绪输出,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但回报是丰厚的——你会发现自己看待日常的眼光都变得不同寻常起来。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时间”来消化的书,而不是那种追求“效率”的阅读。我试着在通勤路上快速翻阅,结果发现效果很差,那些精妙的转折和情绪的微妙起伏全被噪音淹没了。真正好的体验,是找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茶,让思绪完全沉浸进去。书中对“他者”的描绘,特别是那些与“我”擦肩而过的生命片段,描摹得入木三分,让人不禁反思自己与周围世界的互动模式。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韧性,它不迎合市场,不刻意煽情,却能自然而然地击中人心最柔软的部分。那些关于“边界感”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如何在保持自我的同时,又能真正地、不带评判地去接纳另一种可能性的存在。整本书读下来,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内省之旅,收获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顿悟”,而是一种更踏实、更宽容的生命态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