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正版 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2007 电力行业标准规范 电力工具

官方正版 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2007 电力行业标准规范 电力工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变电站
  • 总布置
  • 电力行业标准
  • DL/T5056-2007
  • 电力工具
  • 设计技术
  • 规范
  • 电力工程
  • 电气设备
  • 电力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19480
商品编码:29924553511
出版时间:2017-08-2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2007

定价:19元

作者: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3月

ISBN:155083.1948

开本:

 

内容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总则 
4总体规划 
5总平面布置 
6竖向布置 
7地下管线(沟道)布置 
8道路 
9户外配电装置场地处理和绿化 
10技术经济指标 
条文说明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技术导论》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电力行业技术人员、高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深入的入门与进阶参考。 本书聚焦于现代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核心技术——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广泛内容,旨在培养读者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本书摒弃了单纯的规程条文罗列,着重于阐述技术原理、设计思路和工程实践中的关键考量。我们认为,理解“为什么”比单纯记住“是什么”更为重要。因此,全书结构安排紧密,层层递进,确保读者能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电力系统基础与保护原理的奠基 本部分着重于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我们详细回顾了电力系统分析的基础知识,包括系统正常运行状态的数学描述、短路电流的计算方法以及暂态过程的分析。这些基础是理解后续保护动作机理的前提。 随后,进入继电保护的核心理论探讨。我们详细解析了电磁式、静电式、电流互感器(CT)和电压互感器(PT)的原理及其对保护系统的影响。重点讨论了电流速断、定时限过电流保护的动作特性、选择性与灵敏度的矛盾,以及如何通过定值计算来优化保护性能。 更进一步,本书深入剖析了方向元件和阻抗元件的原理,这是实现远距离、高可靠性保护的关键。我们不仅介绍了相量计算和阻抗平面的概念,还结合实际的电力潮流分析,展示了这些元件如何在不同运行条件下准确判别故障类型和位置。 第二部分:现代继电保护技术的深度剖析 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扩大和复杂度的增加,传统的保护方式已不能满足要求。本部分聚焦于现代数字式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我们详细介绍了微机型保护装置的基本结构、硬件组成(如A/D转换、DSP/MCU处理单元)以及软件架构。重点阐述了数字化保护算法的核心——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和改进的DFT算法,及其在电流、电压信号精确提取方面的优势。 在保护功能方面,本书系统介绍了距离保护(包括四段式、六段式及比率阻抗保护)的设计要点和辨析技术,特别是针对高阻接地故障、容性线路末端保护的难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于主变压器保护,我们详细阐述了瓦斯保护、电流差动保护的工作原理、元件选型、潜布线要求,以及如何有效防止外部故障时的主变保护误动问题(如励磁涌流的识别)。 此外,针对输电线路保护的特殊性,本书对串联补偿、并联电抗器对距离保护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建模和分析,并介绍了当前主流的保护方案,例如:基于通道的纵差动保护与收敛加速技术。 第三部分:电力系统自动化与故障录波 继电保护的有效性,离不开完善的自动化系统支持。本部分将视野扩展到更宏观的系统控制层面。 我们首先介绍了自动准同期、自动重合闸(尤其是单相、三相重合闸的逻辑判据和时序配合)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规范。对于母线保护,本书比较了单元制与母联保护的优缺点,并重点讲解了基于微机的高速、高可靠性母线保护的逻辑实现。 在配电网侧,本书探讨了负荷管理系统(LMS)与低压电能质量监测的集成应用。对于环网、放射状网络中的自动切换与隔离技术,提供了详细的系统拓扑和控制流程图。 故障录波技术是事故分析的“黑匣子”。本书详细介绍了高速采样、事件触发机制、录波数据格式标准(如COMTRADE),并指导读者如何从海量的录波数据中快速定位故障点和保护动作的根本原因。 第四部分:工程实践与标准应用探讨 本书的理论阐述紧密结合工程实践标准。虽然本书并非直接引用某一具体规程条文,但其内容始终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行业现行规范(如继电保护定值计算、试验验收导则)所倡导的先进理念为指导。 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工程案例分析,包括: 1. 复杂潮流下的保护定值整定案例: 针对大型风电场接入电网后系统阻抗变化带来的挑战,展示了如何动态调整保护参数。 2. 电缆线路的接地保护方案优化: 针对电缆接地故障难于捕捉的特点,比较了采用高频电流法、直流偏磁法等特殊保护的应用场景。 3. 微机保护的现场调试要点: 从二次回路的验收、CT极性校验到软件参数的输入与模拟试验,提供了详尽的操作指南。 总结: 本书致力于为读者搭建一座从基础理论到复杂工程应用之间的坚实桥梁。它不是对既有标准的简单复述,而是对支撑这些标准的内在物理规律和工程逻辑的深度解读。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理解现代电力系统对保护与自动化技术提出的更高要求,掌握设计、调试、运行和分析继电保护装置的专业技能,从而提升电力系统的本质安全水平。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使其成为电力专业人员工具箱中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尽管这是一本技术性极强的标准文献,但在其严肃的外表下,我仍然能感受到编纂者试图在传达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比如,对于一些非常特殊的场地条件或设备选型,规程中通常会附带“应进行专项论证”的提示,这种“留白”并非监管的懈怠,而是一种对技术前沿和地区特殊性的尊重,它引导使用者不要盲目套用,而是要在理解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优化。这使得这本书在保持其权威性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灵活性和指导性。当我翻阅到关于消防和防洪措施的部分时,那种对生命财产安全的极致重视让我印象深刻。细节之处,比如对特定电气设备周围的防碰撞措施的描述,都精确到米级甚至分米级,这种对“毫米级的误差”的斤斤计较,正是现代重工业对安全性的终极追求的体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专业到家了,那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清晰的白色和金色字体,一眼就能看出它所承载的权威性。我刚拿到手的时候,翻开扉页,那份印章和标准号的严谨性就扑面而来,仿佛能闻到印刷油墨散发出的专业气息。虽然我不是电力行业的资深工程师,但作为一名对基础设施建设抱有浓厚兴趣的建筑设计爱好者,我对这种国家级技术规程的“仪式感”总是充满了敬畏。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阅读材料,你得做好准备,这是一场与严密逻辑和规范细节的对话。我特别喜欢它排版的清晰度,每一个章节标题都像路标一样明确,即使是第一次接触变电站总图设计的人,也能大致摸清其脉络。不过,说实话,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其中某些术语的精确含义,需要结合大量的背景知识甚至查阅其他辅助资料,这更像是一本工具书,而不是一本可以津津有味读完的故事书。它更像是深夜里工程师案头那盏台灯下的必备良伴,默默地提供着最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操作基准。这本书的厚度和分量,也恰恰说明了其内容的份量之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着实令人赞叹,纸张的选择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铜版纸,不仅能让印刷的图表和线条保持极高的清晰度,触摸起来也十分舒适,不像有些标准规范那样廉价得一碰就出油光。我注意到,在一些关键的规范条款旁边,留白的尺度把握得恰到好处,这为使用者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批注和现场记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是对使用者体验的深度关怀。它体现了一种“重实用、轻花哨”的设计哲学,所有元素都为信息的准确传达服务,没有一丝多余的装饰,这在技术文献中是极其宝贵的品质。我花了点时间研究了一下目录结构,发现它对总布置设计的各个要素,从红线控制到构筑物间距、从电气设备布局到安全距离的界定,都进行了层层递进的梳理,逻辑链条非常严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需要频繁地在不同章节之间进行跳转,寻找相互印证的数据,这种“穿梭”体验本身就是对设计流程的模仿,侧面反映了规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评分

我尝试着从一个项目管理者的角度去评估这本书的价值,它无疑是一份能够显著降低项目风险的“定海神针”。在任何一个大型电力项目中,总布置设计的失误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隐患,轻则返工,重则安全事故。这份规程,通过极其详尽和不容置疑的规定,将主观判断的空间压缩到了最小。我特别欣赏其中对“环境适应性”和“可维护性”所提出的具体指标要求,这不仅仅是画出满足间距的图形,更是对未来数十年运营维护成本的预先考量。这种前瞻性思维,是普通设计手册难以比拟的。举个例子,关于站区道路的坡度限制和排水设计,它给出的数据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值,而是结合了气候、地质等多个维度计算得出的最优解区间,这体现了电力设计规范在复杂工程决策中的核心作用。对于审查人员来说,这本书就是一把最锋利的“尺子”,任何不符合规范的设计方案都将无所遁形。

评分

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意义远超其实用价值。对于一个关注中国工业标准发展史的人来说,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电力行业标准是国家工业体系中最为稳定和成熟的一环,它承载着过去几十年技术积累的精华。这本书所采用的引用标准和修订说明,清晰地勾勒出了行业技术演进的路径。它不仅仅是一本“如何做”的指南,更是一本“为什么这么做”的历史文本。我将其与其他一些老旧的行业手册放在一起对比,能明显看出技术迭代带来的进步,例如在环保和节能设计方面的新增要求,充分体现了标准制定者与时俱进的努力。拥有这样一本最新的、官方的正版规程,意味着使用者掌握了当前行业内的“话语权”和操作基线,是确保设计质量、规避法律风险的基石,是任何专业人士工具库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馆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