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老架九十八式太极拳(田谱)释解

杨氏老架九十八式太极拳(田谱)释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天彪 著
图书标签:
  • 太极拳
  • 杨氏太极
  • 老架
  • 九十八式
  • 田谱
  • 武术
  • 传统武术
  • 养生
  • 拳术
  • 中华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体育出版社
ISBN:9787500948087
商品编码:2992063823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杨氏老架九十八式太极拳(田谱)释解

定价:40.00元

作者:蔡天彪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00948087

字数:

页码:19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杨氏老架九十八式太极拳(田谱)释解》所著内容经典,有很高的传承价值,有田谱杨氏老架98式传统套路的拳理拳法、技法演练要求与窍要解析,一招一式,举例讲解,图文并茂,规范准确,通俗易懂,并附有DVD演示光盘,直观易学。

目录


一、杨氏老架九十八式太极拳简介
二、杨氏老架九十八式太极拳图解说明
三、杨氏老架九十八式太极拳拳架动作谱名
四、杨氏老架九十八式套路动作技法、窍要图说
五、杨氏老架九十八式套路动作运行路线示意图
六、田兆麟拳社太极拳要义杨氏老架九十八式老拳谱影印范本
七、陈志远先师的太极十三势手抄真迹

附录
(一)太极拳说十要
(二)太极拳论
(三)十三势歌
(四)十三势行功心解
(五)十三势行功要解
(六)太极拳解
(七)太极拳论要解
(八)十三势说略
(九)五字诀
(十)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作者介绍


蔡天彪,男,1942年出生,1954年师从浙东名师陈志远先生,学习太极拳、剑和太极推手等。现任宁波市武术协会主席、宁波市太极馆馆长,中国武术八段。
  1957年担任市武协教练,1983年担任宁波市武协副主席兼教练委员会主任,1987年担任市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1993年担任市武协主席,2000年被聘为浙江省武协副主席,2014年被浙江省武协聘为名誉副主席。先后兼任省涉外武术教练专家组副组长、省段位制办公室副主任。2003年1月担任宁波市太极馆馆长至今。
  1984-1988年连续五年在浙江省散手、推手比赛中担任副总裁判长兼太极推手裁判长,1985-2001年连续五届担任宁波市运会武术比赛总裁判长,1986年被国家体委批准授予全国裁判员荣誉称号。自1957年起担任教练员至今,已辅导数万余人次学习各式太极拳、剑。2004年自编六式和十八式太极拳在浙江省首届高级涉外教练员培训班上进行教学推广,使该套路在省国际武术比赛中被列为比赛项目。近年来多次成功地策划、组织了宁波全市的群众健身运动和由本人创编的六式、十八式太极拳大型千人表演活动,2008年5月组织了宁波市迎奥运万人六式太极拳表演。2008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新编简易太极拳》一书,深受太极拳入门者的欢迎。
  1984-1985年应浙江省体委的邀请担任省散手、推手队教练员,并组团参加了全国对抗项目散手、推手比赛,荣获4金。1996年起连续担任宁波市武术队领队兼总教练,在参加全国太极拳锦标赛中,8年来共荣获11金、15银、18铜。2004年5月组团参加了在厦门举办的全国武术锦标赛与专业队同场竞技,宁波市武术队共荣获2金、4银、3铜,并夺得了2004年全国太极拳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2008年11月组织承办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功力大赛、2013年组织策划并举办了宁波国际武术交流大会,以上赛事均取得了圆满成功。
  自1997年至今,多次率团出访美、加、日、韩、法、奥、澳和新西兰等国及港、台等地区进行武术传授、推广和交流活动,为中华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摘


序言


一、杨氏老架九十八式太极拳简介
二、杨氏老架九十八式太极拳图解说明
三、杨氏老架九十八式太极拳拳架动作谱名
四、杨氏老架九十八式套路动作技法、窍要图说
五、杨氏老架九十八式套路动作运行路线示意图
六、田兆麟拳社太极拳要义杨氏老架九十八式老拳谱影印范本
七、陈志远先师的太极十三势手抄真迹

附录
(一)太极拳说十要
(二)太极拳论
(三)十三势歌
(四)十三势行功心解
(五)十三势行功要解
(六)太极拳解
(七)太极拳论要解
(八)十三势说略
(九)五字诀
(十)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武术精粹:太极拳流派探微》 本书导读: 本书旨在为武术爱好者、太极拳修炼者及对传统武术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入的太极拳流派体系梳理与技艺解析。我们专注于探讨太极拳自其孕育、发展、定型到融入现代体育体系的完整脉络,重点剖析了影响深远的几大主要流派的技术特点、哲学内涵及其历史传承,旨在展现太极拳作为一种综合性武术与养生功法的独特魅力与深邃智慧。 第一部分:太极拳源流考证与哲学基石 太极拳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本书摒弃了过于神话的传说,立足于扎实的文献考据,详细追溯了太极拳从早期的内家拳雏形,到明末清初在陈家沟等地逐渐定型的发展轨迹。 第一章:太极哲思与武术的结合 本章深入阐述了构成太极拳理论核心的道家哲学思想,特别是“太极”与“无极”的辩证关系如何被融入拳法之中。重点解析了《道德经》和《易经》中关于阴阳转化、刚柔相济、动静相宜的论述,如何转化为太极拳中的缠丝劲、听劲、引化等核心技法。我们探讨了“以柔克刚”的实践意义,并剖析了“用意不用力”在内功修炼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章:太极拳的早期流派与地域性演变 通过对历史档案和口述史料的梳理,本章勾勒出太极拳在不同地域(如河南温县、河北永年)独立发展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着重介绍了早期太极拳在技击应用上的原始风貌,及其与传统武术套路的不同之处。这一部分的论述旨在建立一个清晰的历史框架,为后续流派的细致区分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太极拳流派的技艺精解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对当代占据主导地位的几大太极拳流派进行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而非仅仅罗列招式名称。 第三章:陈氏太极拳——老架的古朴与创新 陈氏太极拳被视为太极拳的源头,本章对其“老架一路”、“老架二路”(炮锤)进行了深入剖析。 缠丝劲的解析: 详细讲解了陈氏太极拳独有的螺旋劲,即顺、逆缠丝的运行规律,以及这种劲力如何在开合、进退中产生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我们不仅描述了动作的形态,更侧重于讲解其在实战中“蓄劲与发劲”的转换过程。 震脚与跌法: 分析了陈氏套路中频繁出现的“震脚”动作的物理学原理,以及如何运用跌法(如“野马分鬃”的变式运用)实现瞬间瓦解对手平衡的技术。 一路与二路的互补: 阐明了“一路”主练“功架、缠丝、整劲”,而“二路”则更侧重于“劲路的转换与爆发力”的训练模式。 第四章:杨氏太极拳——中正平和与舒展大方的体系 杨氏太极拳以其动作舒展、步法平稳、结构严谨而广受推崇,本书着重分析了其如何在中正安舒的原则下,实现技击效能。 中正架势的构建: 深入探讨了杨氏拳架中对“立身中正”的极致追求,以及如何通过松沉来实现“根基稳固”与“内劲的流畅”之间的平衡。 平圆运动的奥秘: 对比陈氏的绕环运动,解析了杨氏推手中的平圆运行轨迹,以及这种走法在避让、控制中线方面的优势。 劲法的递进: 从早期强调技击的“快打快摔”,到后期强调养生的“慢练慢长”,梳理了杨氏流派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风格侧重及其对招式演绎的影响。 第五章:武氏太极拳——紧凑含蓄的独特风格 武氏太极拳是在杨露禅弟子武禹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书着重突出其“小架”和“含蓄”的特点。 紧凑与贴靠: 分析了武禹襄在继承中对“懂劲”的强调,其架势相对低矮紧凑,注重与对手的近身贴靠与内劲的渗透。 “以身为桴”的听劲法: 重点解析了武氏太极拳对“听劲”的细致划分,以及如何通过身体的微小调整,实现对对方劲力的精准感知与反制。 第六章:吴氏太极拳——圆融细腻的移位转换 吴氏太极拳由吴鉴泉创立,其特点是动作圆转,手法细腻,以“进退连绵”见长。 圆活的步法: 详细描述了吴氏拳法中“进必带退,退必蓄劲”的步法特点,以及如何利用细微的重心转移实现不露声色的转换。 手法的阴柔变化: 阐述了吴氏推手中“粘、连、随”的最高境界,以及在近身缠斗中如何以柔劲卸去对方的力,转而暗中施以控制。 第三部分:太极推手与实战应用 理论与招式终须回归实践。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焦点集中在太极拳的核心技击环节——推手。 第七章:推手:从定式到活手的阶梯 本章系统讲解了太极推手的不同阶段训练: 1. 单手/双手定式推手(感应阶段): 强调建立正确的接触点、压力感和粘连感。 2. 活步推手(听劲阶段): 探讨如何在动态中保持平衡,识别和应对对方的进击方向与意图。 3. 实战推手(运用阶段): 结合陈、杨、武、吴各派的特点,分析在实战中如何运用“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和“截断对方中线”的技术组合。 第八章:太极拳的养生价值与现代意义 在技击分析之外,本书亦回归太极拳的另一核心功能——养生。我们结合现代生理学知识,探讨太极拳独特的呼吸法(腹式呼吸、低沉匀长)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调节的积极作用,并论述了其在减压、改善身体姿态方面的长期效益。本书总结了太极拳作为一项全民可习练的运动,在当代社会保持其生命力的重要性。 结语: 本书力求做到对太极拳体系的尊重与审慎的现代解读,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多维度的太极拳知识图谱,引导修炼者从单纯模仿套路,上升到理解其背后的原理与哲思,真正领悟“拳理明晰,功夫自成”的境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对太极拳“形意”与“神韵”之间的关系感到困惑。许多人练习太极拳,可能只是停留在模仿招式,追求动作的舒展美观,但真正理解其内在的力学原理和哲学思想的,却寥寥无几。这次看到《杨氏老架九十八式太极拳(田谱)释解》这本书,我内心升腾起一种强烈的期待。杨氏太极,尤其是老架,本就以其沉稳浑厚、刚柔并济的特点著称,而“田谱”这个关键词,让我觉得它可能蕴含着某种更为精纯的传承。我猜想,这本“释解”之作,很可能不仅仅是图文并茂的招式演示,更会着重于讲解每一个动作的“由来”和“去向”,也就是它的实战含义和养生功效。例如,一个简单的“搂膝拗步”,在不同的解读下,其重心转移、劲力发散的方式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而这些细微的差别,往往决定了练习的效果。我特别希望作者能深入剖析“劲”的运用,如何从丹田生根,如何通过脊柱传导,最终如何在外化为圆活、粘黏、沾连的攻击或防御。同时,我也很关注书中对“气”的论述,它是否与呼吸的调节、意念的引导有关联?“田谱”的出现,或许能为我揭示一个更接近原始传承的杨氏老架,让我在练习过程中,不再盲目摸索,而是能有章可循,找到那条通往真正太极智慧的道路,从而让太极拳的练习,从单纯的身体活动,升华为一种对生命能量的感知和调控。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武术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爱好者,我一直认为,能够真正理解并传承一套完整武术体系的书籍,是弥足珍贵的。《杨氏老架九十八式太极拳(田谱)释解》这个书名,光是听到就让人心生敬意。首先,“杨氏老架”四个字,就代表着一种经典和深厚的根基,相较于一些后期改良的拳种,我更倾向于去学习那些更贴近原始风貌的拳法。“田谱”这个说法,则暗示着一种可能更为纯粹、经过系统整理和考证的传习体系,这对于辨别信息良莠不齐的网络资源来说,无疑是一股清流。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九十八式”的每一个动作进行细致入微的讲解,不仅仅是动作的形体演示,更重要的是对其内在的力学原理、发力方式、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变化进行深入的阐释。比如,一个简单的“进步搬拦捶”,它的腰胯如何转动,劲力如何从脚底传导至指尖,身体的重心如何调整以保持平衡,这些细节往往是决定练习效果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浑圆劲”的形成,如何让身体的各个部分协调一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各自为政。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涉及杨氏老架的“听劲”和“化劲”的要领,这对于理解太极拳的防守和借力打力至关重要。对我而言,一本好的武术书籍,应该能够“授人以渔”,让我不仅仅是学会一套动作,更能理解这套动作背后的智慧,从而在日后的练习中,能够举一反三,不断精进。

评分

每次看到关于太极拳的书,我总是下意识地寻找那份“道”的痕迹。太极拳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那套行云流水般的套路,更在于它背后所蕴含的东方哲学和人生智慧。《杨氏老架九十八式太极拳(田谱)释解》这个书名,对我来说,就如同一个探寻古老智慧的宝藏图。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武术,是“内圣外王”的体现,它不仅是技艺的锤炼,更是心性的修养。“杨氏老架”本身就带着一股“沉淀”的味道,而“田谱”则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用他毕生的感悟,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更为完整、也更为精微的图景。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释解”的?它是否会深入到招式背后的“阴阳转换”,是如何从虚到实,从无到有?它对“松静自然”的理解,是否能触及到心意的放松,而不仅仅是肌肉的舒展?我尤其好奇,在“田谱”的视角下,杨氏老架的“九十八式”是否会被赋予全新的生命和意义?比如,某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在“田谱”的阐释下,会揭示出怎样的“妙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超越单纯的模仿,去感受那股“用意不用力”的精髓,去体会“力从根起,主宰于腰”的奥秘,甚至能从中窥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哲学境界。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武术教程,更可能是一扇通往内心平静和身体健康的窗户,指引我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宁静与力量。

评分

这本《杨氏老架九十八式太极拳(田谱)释解》的书名让我眼前一亮。首先,单单看到“杨氏老架”这四个字,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传承的脉络。杨氏太极拳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而“老架”则代表了其中更为古老、更具根基的部分。我对太极拳一直心存敬畏,但总觉得市面上流传的许多版本,在细节和理解上存在一些偏差,或者说,缺少了一种真正深入骨髓的阐释。而“田谱”的出现,则仿佛为我指明了一条更清晰的路径。我一直好奇,在无数的版本和解读中,究竟哪一种更接近其最初的精髓?“田谱”这个概念,暗示了可能是一位对杨氏老架有着深厚研究和理解的传承者,他所记录和解析的版本,或许更能触及到拳法的核心要义。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解答我心中关于杨氏老架的许多疑问,比如它的劲力如何转换,身体的哪个部分是主导,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又该如何做到真正的一体化,而不是流于表面。“释解”二字,更是点明了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不是简单的招式罗列,而是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背后的原理、用法、甚至哲学含义的深入剖析。作为一个初学者,我常常会因为动作的生搬硬套而感到沮丧,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带领我一步步理解太极拳的奥秘,让我在练习中获得更深刻的体悟,不仅仅是肢体的运动,更是精神的提升。

评分

太极拳,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熟悉,是因为它广为流传,随处可见公园里的练习者;陌生,是因为真正能理解其精髓,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的,却是凤毛麟角。《杨氏老架九十八式太极拳(田谱)释解》这个书名,像一个神秘的邀请函,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太极拳真正奥秘的探索欲。“杨氏老架”这几个字,让我联想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一种未经过多修饰的原汁原味。“田谱”则更加引人遐想,它是否代表着一位对杨氏老架有着独到见解和深入研究的传承者,将那些口传心授、不易文字化的精微之处,通过这本书得以系统地呈现?我最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对“九十八式”的每一个动作,给出“为何如此”的解释。比如,某个动作的手型为何要这样,身体为何要这样转动,它在面对不同方向的攻击时,又该如何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节节贯串”的真正含义,如何让身体像一根鞭子一样,将力量从根部传递到梢节。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身法”、“步法”和“心法”的论述,它们是构成太极拳的基石。我尤其希望,作者能从“田谱”的独特视角,阐释杨氏老架如何体现“刚柔相济”、“虚实转换”的辩证思想。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学习一套拳法,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养生智慧,甚至是对生命运动规律的深度学习和体悟,我渴望通过它,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太极之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