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宇宙学史 | 作者 | 李志超 |
| 定价 | 68.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 ISBN | 9787030340108 | 出版日期 | 2016-07-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28开 | 商品重量 | 0.440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
| 编辑推荐 | |
|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中国宇宙学史》真是一部鸿篇巨制,我拿到它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体量所震撼。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古老而深邃的气息,仿佛能触碰到那些仰望星空、试图理解宇宙奥秘的先哲的智慧。作者在开篇就勾勒出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宏大图景,从早期的观星祭祀,到夏商周的简单天文记录,再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宇宙观萌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画卷。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试图挖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文化背景。比如,书中对《周髀算经》的解读,不仅仅是介绍其测量方法,更是深入探讨了其中所体现的“天圆地方”和“天人感应”等观念,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伦理和宗教。这种将天文学与哲学、历史、文化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耳目一新。我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古人一同思考着宇宙的起源、星辰的运行以及人类在其中的位置。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精美的插图和文物照片,进一步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让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古代科技的魅力。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科学史略有了解的爱好者,我一直对古代中国人在宇宙认知方面的探索充满好奇。这本书《中国宇宙学史》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从目录和导读中,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丰富性和体系的完整性。它似乎不仅仅停留在对具体天文观测和仪器制造的描述,而是着力于梳理中国古代宇宙观的演变脉络,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我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诸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气”等概念在中国古代宇宙学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们是如何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被丰富和修正的。例如,不同朝代的学者是如何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又根据新的观测数据和哲学思潮,提出新的宇宙模型和解释体系的。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对一些重要的宇宙学著作,如《灵宪》、《步天歌》等进行深入的解读,分析其科学价值和哲学意义,并揭示它们在推动中国天文学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读到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条蜿蜒曲折的智慧长河,汇聚了历代中国先贤对宇宙的探索与思考,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无疑是吸引我的重要因素。
评分这本书《中国宇宙学史》传递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学术的严谨性和内容的广博性。我是一名对历史和科学交叉领域颇感兴趣的读者,一直以来都觉得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有着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地方,而这本书似乎正是朝着这个方向深入探索的。从我初步翻阅的章节来看,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将中国古代对于宇宙的认识,从神话传说、早期观测,一直梳理到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书中对于古代天文仪器,例如浑仪、简仪等的介绍,我感到非常详实,作者似乎详细考证了它们的形制、功能以及在不同时期的演变。更令我赞叹的是,书中并未将这些仪器孤立起来,而是与当时的社会需求、技术条件紧密联系,分析它们是如何服务于当时的历法制定、占星预测,甚至国家统治的。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出一条从“观天象以治国”到“以天文证道理”的清晰思路,而这本书无疑将成为我理解这一过程的重要指南。
评分我总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文明,就必须了解它如何看待自己所处的宇宙。这本书《中国宇宙学史》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探究的欲望。虽然我还没能细致阅读,但从书名和封面设计所传达出的信息来看,它似乎是一本系统梳理中国古代宇宙观发展历程的著作。我猜想,书中应该会对古代中国人如何解释日月星辰的运行、宇宙的形状和构成,以及这些观念是如何受到当时哲学、宗教和社会结构影响的进行深入探讨。我希望它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天圆地方”、“盖天说”、“浑天说”等经典学说的介绍,而是能够更深入地分析这些学说背后的逻辑,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修正、完善甚至被取代的。另外,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涉及一些非主流但同样重要的宇宙学思想,展现中国古代宇宙认识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能够读到这样一本集学术性、思想性和历史性于一体的书,对我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评分拿到《中国宇宙学史》这本书,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古老智慧的召唤。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化中那些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对宇宙的独特理解感到着迷,而这本书似乎正是我寻觅已久的。从我初略翻阅的几页来看,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似乎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事实,更是在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思想画卷。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解析古代中国天文学家们如何通过长期的天文观测,逐渐构建起他们对宇宙的认识体系。这其中必然包含了对历代天文仪器、观测技术的详细介绍,以及对重要天文事件记录的分析。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阐释这些天文学成就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考,例如“天人感应”、“象数之学”等,以及这些思想是如何渗透到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我感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将有机会去理解古人是如何将抽象的宇宙观与实际生活、社会秩序紧密联系起来的,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