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的智慧 9787513325301

树的智慧 978751332530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麦克斯·亚当斯 约翰·伊夫林 著
图书标签:
  • 自然
  • 植物
  • 树木
  • 生态
  • 环境
  • 生命
  • 哲学
  • 智慧
  • 科普
  • 园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25301
商品编码:2990886726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树的智慧 作者 麦克斯·亚当斯 约翰·伊夫林 绘
定价 68.00元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 9787513325301 出版日期 2017-10-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24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树的“博物志”,作者搜罗了古往今来千奇百怪的林木知识,通过陈列与树有关的故事和调查,探讨了树木的生物学、工程学、环境学和考古文化史,以及数世纪以来人类与树林之间密不可分的文明关系。在他笔下,树是我们向自然学习的起点,也是文明发展的注脚,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智慧与性格,都有存在的意义。

   作者简介

麦克斯·亚当斯

一九六一年生于伦敦,是一位备受赞扬的考古学家和传记作者,著有《海军上将科林伍德》、《普罗米修斯一族》等作品,为了体验哈代笔下《林地居民》的生活,他在英国达勒姆郡的一片林地里生活了数十年,轮伐树种、干燥柴薪、储备木炭、打造家具,这种对树木的切近体验让他在本书中展现出万花筒般的林木知识,以自然优美的文笔阐述着树木带给人类的种种智慧。

约翰·伊夫林英国作家、园艺家,本书中收录的古典植物素描皆出于其一七七六年出版的著作《林木志》。


   目录

引言树的智慧1

01.怀想树木7

启蒙/秋/树枝/自由树/先见之明/桦树的故事

02.设计精巧的树31

树的作为/不同纬度的树/太阳能板/树之族谱/花楸树的故事

03.繁衍后代51

昆虫出现前的性/春/制造种子/先驱树种/伟哉栎树/人力干预/苹果树的故事

04.交战中的树77

开战/传统武器/B计划/树的战争/生命之木/紫杉的故事

05.群居之树95

森林调色板/林中生活/圣哥伦巴的树林/稀有的树/护林员与栅栏匠/欧洲赤松的故事

06.创新119

有用的教训/切中要点/改头换面的阿森松岛/拨弦乐器匠/榛树的故事

07.木器时代139

斧、扁斧与楔/夏/批木匠/巨石阵解码/诺贝尔奖木工/山毛榉的故事

08.工程师157

激素/机械/水力学/制椅腿匠/树能长多高/昂然挺立/山楂树的故事

09.木炭时代179

纯化的碳/制作木炭/石中剑/“水下巨石阵”/步行者里得利/烧炭工/冬青的故事

10.建筑师196

大小有关系/栋房子/亡者之屋/柴薪/圣哥伦巴住所/栎树的故事

11.树的过往221

树的年龄/中洲的树/“切萨皮克”号/时代的终结/发现古树林/榆树的故事

12.树的未来245

造林英雄/纸的二三事/购置林地/森林菜园/阿兴顿权林/冬/白蜡树的故事

结语林地居民265

词汇表272


   编辑推荐

用媲美《瓦尔登湖》的文字写尽树之智,跟随十八世纪的古典素描见识树之美。

在这本书里,时间的界限、学科的壁垒都被打破,

你将发现树的“诡计”:

种子发芽背后有怎样的博弈?树为更高更强却不倾倒付出了什么努力?为什么树不必约会也能找到伴侣?

你将讶异于人类与树木的“亲密”:

用树枝丈量高度是什么原理?叶片和太阳能电池板有什么关系?山楂树篱在圈地运动中的角色?波提切利画中的树有什么问题?

你能静静回忆祖先怎样向树木学习,也能恣意畅想与树木共创未来的图景。

让我们师事树木,成为更美好的人!


   文摘

   序言

《森林的低语:探寻生命之网》 一、序言:自然的呼吸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绿色环绕的星球上,森林,作为地球上最古老、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其内部的运作机制远超我们日常所见的静默与平和。它们不仅是巨大的碳汇,更是无数生命交织的精密网络。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树种的生物学解析,亦非传统意义上的植物分类学专著,而是试图揭开覆盖在这些宏大生命体之上的神秘面纱,深入探究森林内部复杂且隐秘的生命交流、资源分配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世代累积的“智慧”来应对环境的剧烈变迁。我们将跟随人类观察者的脚步,潜入那些鲜为人知的林下世界,聆听那些非语言的、却又无比深刻的“树的低语”。 二、无声的通讯:根系下的社交网络 森林中的树木,尽管看起来孤立地矗立于地表,但它们的生命活动却紧密相连。本书将详尽描绘一个由真菌菌丝构成的“地下互联网”(Mycorrhizal Networks)。我们不再将树木视为独立的竞争者,而是将其视为一个高度协作的社群成员。 2.1 菌根网络的结构与功能: 这一部分将细致阐述菌根真菌如何与树木的根系形成共生关系。真菌利用其广阔的菌丝网络,帮助树木吸收更深层和更偏远区域的水分与矿物质,尤其是那些难以直接获取的氮和磷。作为回报,树木向真菌提供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糖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交换,更是一种生命基础的保障契约。 2.2 “共享的庇护所”与资源转移: 研究表明,健康的、成熟的“母树”(Mother Trees)会通过这个网络向处于阴影下的幼苗输送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在光照不足、幼苗生存困难的时期。这种行为并非出于情感,而是基于生态系统整体适应性的策略。我们会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展示资源是如何在亲缘关系(即使在植物界中定义复杂)和生态位重要性之间进行动态分配的。 2.3 化学信使与预警系统: 除了根系网络,树木之间也存在着空气中的交流。我们将探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森林防御中的作用。当一棵树遭受昆虫啃食时,它释放出的特定化学信号如何被邻近的同类或不同物种的植物捕获?这些信号能促使接收者提前启动防御机制,例如增加单宁酸或防御性酶的产生。这种跨物种、跨个体的即时预警系统,是森林保持高存活率的关键。 三、生长的哲学:时间、尺度与记忆 树木的生命尺度与人类的生命体验截然不同,它们的“时间感”是慢速而深沉的。本书将尝试用人类可以理解的框架,去描绘这种跨越世纪的生命哲学。 3.1 年轮的记录:气候的编年史: 年轮不仅仅是木材学中的一个简单指标。每一圈的宽度、密度和同位素含量,都详细记录了那一年份的干旱、洪水、病虫害爆发以及光照强度。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对这些年轮的精确解读,重建过去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区域气候变化历史,从而理解当前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森林将如何应对前所未有的压力。 3.2 树木的“适应性塑性”: 树木的生长形态并非完全由基因决定,而是对环境压力(如风力、土壤坡度、竞争对手的高度)的实时、动态的反馈。我们会分析树木如何通过调整细胞壁的结构、枝条的分布乃至根系的延伸方向,来优化其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效率。这种持续不断的、无声的“决策制定”过程,体现了生命体强大的自我修正能力。 3.3 衰退与循环:死亡的价值: 森林的智慧也体现在对死亡的接纳上。一棵倒下的老树(枯木)并不是生态系统的终点,而是新的生命周期的起点。我们将详细描述枯木如何为苔藓、真菌、昆虫以及新生的幼苗提供至关重要的栖息地和营养物质,完成从“生产者”到“供应者”的角色转换。这种对资源循环的彻底重视,是人类社会亟需学习的“循环经济”的最高境界。 四、多样的生命剧场:竞争、合作与共存的平衡 森林生态系统展示了自然界中合作与竞争如何以一种动态的、时而微妙时而激烈的形式共存。 4.1 竞争的艺术——林冠的阳光争夺战: 阳光是森林中最稀缺的资源。我们将分析不同树种在高度和冠幅扩张上的竞争策略。高挑的针叶林与宽阔的阔叶树如何在同一片土地上划分垂直空间,以及它们如何利用不同的叶片角度来最大化捕获不同时段的日照。 4.2 庇护者与入侵者: 探讨某些特定树种(如先锋树种)如何快速占领林地空隙,为后来的耐荫物种创造适宜的微气候条件。同时,我们也审视外来入侵物种对本土森林网络的冲击。入侵者常常能够绕过本地的化学防御系统,迅速切断原有的资源传输线,这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成了直接威胁。 4.3 隐秘的生物多样性: 森林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树木本身。本书还将花费章节介绍附生植物(如苔藓、蕨类)如何利用树皮作为立足点,以及它们如何截留降雨,影响树干周围的微气候和水循环。这些“搭便车者”实际上是维护森林微环境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结论:从观察到敬畏 《森林的低语》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对森林的表层认知,理解其内部运转的复杂性、合作的深度以及时间尺度的宏大。这些古老的生命体,以一种非语言的、基于物理和化学规律的“智慧”在地球上维持着生命的平衡。它们留给我们的启示是:真正的力量,往往存在于连接之中,存在于长期的耐心与对整体利益的维护之上。阅读本书,即是接受一次对自然界最深刻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树的智慧》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完全超出了我原本的期待。我一直对自然界的奥秘充满好奇,尤其喜欢那种能让我沉思、发掘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的书籍。这本书,我得说,它做到了。打开它,就像是走进了某个古老而宁静的森林,每棵树都在低语,分享着它们穿越岁月的故事。它没有那种硬邦邦的科普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诗意、充满画面感的方式,娓娓道来树木是如何感知世界,如何与周围环境互动,又是如何繁衍生息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树木之间“交流”的章节,虽然我知道那是科学的解释,但作者的笔触却让我感觉像是看到了一场无声的、深邃的对话,它们用化学信号、菌根网络传递着信息,互相帮助,甚至警告危险。这不仅仅是关于植物学,更是关于生命、关于连接,以及关于一种与我们人类截然不同的智慧。读完之后,我再看向路边的行道树,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它们不再只是沉默的背景,而是鲜活的生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生存之道。这本书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即便是我这种平时不太涉猎这类书籍的读者,也能被深深吸引,甚至会忍不住合上书本,走到户外,去静静地观察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树木,去感受那份沉静而强大的生命力。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对“智慧”这个词有了更广阔的理解。

评分

我真的很难用言语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一开始,我只是抱着一种“了解一下”的心态去翻阅《树的智慧》,但没想到,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把我牢牢地吸了进去。我从没想过,一棵树,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存在,竟然蕴含着如此复杂而深刻的生命哲学。书中对于树木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策略,以及它们如何适应周期性变化,比如季节更替、干旱、甚至人为的破坏,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树木“记忆”的部分,它们能够记录下过去的经历,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这简直就是一种生命的不朽。它不仅仅是关于生物学的知识,更是对生命韧性、适应性和智慧的赞颂。我常常会联想到人类自身,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是否也能像树木一样,有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如此深沉的智慧去适应和生存?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既有严谨的科学基础,又充满了哲学思考,让我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丢的书,它会让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回味和思考,并且会让你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敬意,因为你会发现,生命的智慧,或许就隐藏在最平凡的事物之中。

评分

这本《树的智慧》绝对是我近期读到过最令人惊喜的图书之一。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拓展我们认知边界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期待。它并没有给我枯燥的科学理论,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调,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属于树木的世界。我从未想过,这些静止的生命,竟然拥有如此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社会结构。书中描述了它们如何通过根系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庞大的地下网络,分享养分、传递信号,甚至在同伴遭遇危机时伸出援手。这种“互助”的概念,让我对“生命”的定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常常在想,如果人类社会也能像树木一样,少一些竞争,多一些合作,或许会更加美好。作者的语言功底十分扎实,文字间充满了生命的热情和对自然的敬畏。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感悟,仿佛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对话,学习着关于生命、关于生存、关于和谐的真谛。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身边的每一棵树,它们不再是简单的植物,而是承载着古老智慧的生命体,值得我们去倾听、去尊重。

评分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树的智慧》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看待自然的方式。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总是把树木看作是环境中的一部分,是供我欣赏的风景,却从未真正理解它们内在的复杂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树木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它们能够感知光照、水分、土壤的细微变化,并且以一种我们难以想象的方式做出反应。我非常着迷于书中关于树木“沟通”的描述,那种通过气味、声音甚至地下真菌网络进行的交流,完全打破了我对植物界交流的刻板印象。它让我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形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样和奇妙。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既有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他笔下的树木,不再是冰冷的科学习题,而是充满生机的生命个体,它们拥有着自己的策略、智慧和情感。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将复杂的科学概念,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思考和顿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变得更加“有智慧”了,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之情。

评分

《树的智慧》这本书,绝对是一次令人难忘的心灵之旅。它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揭示了树木不为人知的生命哲学。我从未想过,这些看似沉默寡言的植物,竟然拥有如此精妙的生存策略和深厚的生命智慧。书中对于树木如何应对环境变化、如何与其他生物互动,以及它们内部复杂的“社会体系”,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树木“耐心”和“韧性”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们能够默默地承受岁月的侵蚀,在逆境中茁壮成长,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是否也能保有同样的坚韧。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语言优美而不失力度,将科学的严谨与文学的浪漫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感受到生命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和深刻。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树木的知识,更是关于如何理解生命、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堂深刻课程。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也让我对“智慧”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