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地理百科丛书:三江并流区
定价:49.9元
售价:34.9元,便宜15.0元,折扣69
作者:《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著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10088872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中国首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打破传统认识上的行政区划的界线,以三江并流核心区为依据,划分本书区域范围。
展示香格里拉高原上“三山夹两江”的地理特征:褶皱山脉与深切峡谷平行相间、雪峰连绵耸峙、河流水势浩荡。
囊括从带到极地,跨连近70个纬度的水平生态景观奇迹。
揭开“雪域伊甸园”的神秘面纱:神山密集、秘境自在,25个民族和平共处、10种宗教恬然并存。
形式新颖,文字精简而通俗,图片真实而精彩,这两者的交互使科普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三江并流区》即围绕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江并流的核心区域而展开,其地跨云南迪庆、丽江一带,地势北高南低,拥有典型的横断山区地理景象——山川骈列,峡谷纵横,地形大起大落,汇聚了除沙漠和海洋以外的各种北半球自然景观以及多种珍贵的地质遗迹——断陷盆地、草甸、湖泊、冰川、丹霞、岩溶台地……这里还是囊括4600种高等植物的“中国高山动植物王国”,不乏澜沧黄杉、高山杜鹃等珍稀树种与野生花卉;更有金丝猴、云豹等1400种野生动物。作为西方文学家笔下“雪域伊甸园”的所在,书中还呈现当地独特的人文风貌:竹篾溜索跨江;保留母氏社会形态;原始东巴教、、大乘佛教、道教等10种宗教恬然并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人—地关系的中国式表述。基于这一认知,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尝试以地理学为基础,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对中国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共处的历史和现状以全方位视野实现一次全面系统、浅显易懂的表述。学术界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厚积累,为实现这种尝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丛书力图将这些成果梳理成篇,并以读者所乐见的形式呈现,借以充实地理科普读物品种,实现知识的“常识化”这一目标。
为强化本丛书作为科普读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区域的相对完整和内在联系,本丛书根据中国的山川形胜,划出数百个地理单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诸岛”“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单元全部拼合衔接,即覆盖中国全境。以这些独立地理单元为单位,将其内容集结成册,即是本丛书的构成主体。除此之外,为了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示中国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单元分册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另外两种类型的分册:其一以同类型地理事物为集结对象,如《绿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为叙述对象,如《长江》《长城》《北纬30度》等。以上三种类型的图书共同构成了本丛书的全部内容,读者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视野幅宽,自由选读其中部分分册或者丛书全部。
本丛书的每一分册,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单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质、地貌、气候、资源、多样性物种等,以及在此间展开的人类活动——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元内容为叙述的核心。为方便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系统而有效地获取信息,各分册的内容不做严格、细致的分类,而只依词条间的相关程度大致集结,简单分编,使整体内容得以保持有机联系,直观呈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每分册由4部分内容组成:部分为自然地理,涉及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物种、生态等相关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经济地理,容纳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物产等相关的内容;第三部分为历史地理,主要为与人类活动历史相关的内容;第四部分为文化地理,收录民俗、宗教、文娱活动等与区域文化相关的内容。
本丛书不是学术著作,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书,但为了容纳尽量多的知识,本丛书的编纂仍采用了类似工具书的体例,并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兼具通俗读物之生动有趣与知识词典之简洁准确的科普读本——各分册所涉及的广阔知识面被浓缩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纷繁的信息被梳理为明晰的词条,并配以大量的视觉元素(照片、示意图、图表等)。这样一来,各分册内容合则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分则为一个个简明、有趣的知识点(词条),这种局部独立、图文交互的体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随机或跳跃式阅读,给予读者大程度的阅读自由。
总而言之,本丛书希望通过对“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让读者对自身所栖居的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读者倘能因此而见微知著,提升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认知,进而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则更是编者所乐见的。
受限于图书的篇幅与体量,也基于简明、方便阅读等考虑,以下诸项敬请读者留意:
1. 本着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则,本丛书以决定性、典型性、特殊性为词条收录标准,以概括分册涉及的知识精华为主旨。
2. 词条(包括民族、风俗等在内)释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观态度。
3. 本丛书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万矢量地形要素数据(DLG)为基础绘制相关示意图,并依据丛书内容的需要进行标示、标注等处理,或因应实际需要进行缩放使用。相关示意图均不作为权属争议依据。
4. 本丛书所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盟)、县(区、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等行政区划的标准名称,均统一标注于各分册的“区域地貌示意图”中。此外,非特殊情况,正文中不再以具体行政区划单位的全称表述(如“北京市朝阳区”,正文中简称为“北京朝阳”)。
5.历史文献资料中的专有名词及计量单位等,本丛书均直接引用。
这套陆续出版的科普丛书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丛书的编、撰、审诸环节中,大量摄影师及绘图工作者承担了丛书图片的拍摄和绘制工作,众多学术单位为丛书提供了资料及数据支持,共同为丛书的顺利出版做出了切实的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囿于水平之限,丛书中挂一漏万的情况在所难免,亟待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并欢迎读者提供建议、线索或来稿。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作为一个地理专业的学生,我对《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系列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尤其是《三江并流区》这本,它所涵盖的区域正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的重点区域之一。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实、准确的地理数据和信息,包括精确的地理坐标、海拔高度、地质构造、水系分布以及气候特征等。例如,对于“三江并流”这一世界自然遗产地,其地质成因、构造演化过程,以及不同区域的地貌特征,如高山峡谷、冰川地貌、喀斯特地貌等的详细描述,将是我特别关注的部分。此外,书中对于该区域的自然资源分布,如矿产、森林、水力资源等,以及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和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也希望能够有深入的探讨。从人文地理角度来看,我希望能看到关于该区域人口分布、民族构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网络以及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介绍。特别是对于当地少数民族的聚落形态、生计方式、宗教信仰以及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如果能有更具学术深度的分析,将非常有价值。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和研究三江并流区的权威参考书,为我的学术探索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素材。
评分我是一位长期关注环保议题的读者,尤其对中国西部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三江并流区》这个名字,在我看来,就蕴含着巨大的生态价值和面临的严峻挑战。在翻阅之前,我首先联想到的是那里复杂的地理环境如何孕育出如此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从高寒的山地到亚热带的河谷,不同的海拔和气候带造就了截然不同的生境。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详细介绍这些区域内的森林、草甸、湿地等生态系统的构成、分布和演替规律的。更重要的是,我关注的是生活在这些生态系统中的珍稀濒危物种,比如雪豹、滇金丝猴、亚洲象等等,它们是否得到了详实的记录?书中是否深入探讨了影响这些物种生存的关键因素,例如栖息地的破碎化、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干扰等?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物种名单,而是能够通过科学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保护这些物种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保护措施和成效。另外,对于“三江并流”这一独特的地质现象,我也希望能从更宏观的层面理解其对区域生态环境形成的深远影响,包括水文、土壤、气候等方面的联动效应。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关于三江并流区生态现状的权威解读,并从中汲取更多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知识和思考。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充满好奇的读者,尤其喜欢那些与山川河流紧密相连的传说和故事。《三江并流区》这个名字,在我看来,就自带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气息,仿佛藏匿着无数未被讲述的传奇。我期待着书中能够跳出枯燥的地理数据,而是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去描绘这片土地上流传的古老传说。比如,关于那三条江各自的起源,是否有着神话般的解释?它们在流淌过程中,又见证了哪些历史事件,孕育了哪些文明?我希望书中能够穿梭古今,讲述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不同民族,他们如何在这片壮丽的山河中繁衍生息,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与这片土地对话,又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深深的文化烙印。那些隐藏在深山老林中的古老村落,那些世代相传的民间技艺,那些独具特色的宗教仪式,都可能成为书中引人入胜的篇章。我更希望,书中能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展现这片土地上的人文精神,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知识的科普,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一次对中国古老文明的深情回溯。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旅游业发展趋势和目的地开发的从业者,《中国地理百科丛书:三江并流区》对我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关于该区域旅游资源的全景式梳理和深度分析。首先,我希望书中能够系统性地介绍三江并流区内已有的和潜在的旅游景点,包括自然风光类(如高山、雪山、峡谷、湖泊、瀑布、温泉等)和人文景观类(如古村落、寺庙、历史遗迹、民族风情村寨等)。对于每个景点,除了基础的地理位置和概况介绍,我更希望能够深入挖掘其独特卖点和文化内涵,以及适宜的旅游季节、交通便利程度、接待能力等实用信息。其次,我非常关注书中对于该区域旅游发展的挑战与机遇的分析。例如,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可达性、旅游服务水平、环境保护压力等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科学规划和创新模式,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又能更好地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此外,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该区域旅游市场潜力的分析,包括目标客群的画像、消费习惯等,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营销策略和产品设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帮助我更准确地把握三江并流区的旅游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势。
评分初见这套《中国地理百科丛书》,是被其宏大的命名所吸引。《三江并流区》作为其中的一员,自然承载了我对这片神奇土地的好奇与期待。我是一个对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都充满兴趣的旅行爱好者,总想着有机会能亲身去探访那些书本中描绘的壮丽景色。拿到这套书,就像是拿到了一张通往未知世界的地图,虽然尚未深入翻阅,但那种跃跃欲试的心情已然无法抑制。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出三江并流区域的地理地貌,例如那些巍峨的山峦、深邃的峡谷,以及奔腾不息的三条大江如何在地球的怀抱中交汇、碰撞,塑造出独一无二的地质奇观。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了解到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丰富物种,那些在独特气候和复杂地形下生存下来的珍稀动植物,它们的生存状态和演化过程,是生物多样性宝库中最闪耀的明珠。当然,地理的魅力远不止于自然风光,隐藏在山水之间的民族文化、历史遗迹,更是吸引我的另一大看点。我希望书中能够描绘出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传统习俗,以及他们与这片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或许,书中还会提及一些古老的传说和历史事件,为这片土地增添几分神秘与厚重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广袤中国腹地,通往那片令人心驰神往的神秘区域的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