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附光盘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第5辑)

面向未来(附光盘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第5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路甬祥,郑必坚 著
图书标签:
  • 科学
  • 人文
  • 论坛
  • 演讲
  • 中国
  • 未来
  • 科技
  • 文化
  • 教育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268836
商品编码:2990697288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面向未来(附光盘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第5辑)

:39.20元

作者:路甬祥,郑必坚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0402688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p>本书是“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第五辑,共收入“论坛”2007年全部演讲12篇,具体包括《我所见证的中美关系及其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大学的管治》、《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等。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第五辑,共收入“论坛”2007年全部演讲12篇。“论坛”演讲者分别为国内外学者、专家和高层领导,内容涉及政治、科技、经济、环境、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等与中国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既展示了宽广的科学前沿,又透显出深厚的人文底蕴,旨在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

目录


基辛格美国前国务卿 我所见证的中美关系及其未来(2007年4月3日)英德拉·努伊美国百事集团CEO 中美经贸关系的前景(2007年4月3日)潘宗光香港理工大学校长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大学的管治(2007年4月16日)李国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 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文化与人才的较量(2007年4月16曰)德尔·罗斯福美国罗斯福(中国)基金会主席 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2007年6月8日)陈宜瑜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2007年7月10臼)理查德·R.施罗克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温和条件下双氮的催化还原(2007年9月12日)库尔特·兰贝克澳大利亚科学院院长 海平面的过去和现在:气候、冰盖、海洋和固体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2007年9月12日)朱棣文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未来之路:向可持续性能源迈进(2007年10月11日)卓以和美国朗讯科技公司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研究室主任,美国电机工程学家 分子束外延的发明和造福于人类(2007年10月1 1日)凯瑟琳·布希涅克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主席 欧盟与法国的科技创新政策(2007年11月27日)常嘉煌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教授,敦煌研究院首任所长常书鸿之子 传承——常书鸿与敦煌(2007年12月5日)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科技前沿的深度洞察与人文关怀的交融:《新视野:跨学科探索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注:以下内容为一本与《面向未来(附光盘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第5辑)》主题和内容完全不同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新视野:跨学科探索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一、本书概述:在剧变的时代锚定未来坐标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节点。信息技术的爆炸性发展、全球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以及生命科学的革命性突破,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常态”。《新视野:跨学科探索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部重量级文集。本书汇集了来自哲学、社会学、人工智能伦理、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前沿物理学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的顶尖学者和思想家的深刻洞察与前瞻性思考。 本书的核心目标在于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学科对话的桥梁,以期为理解当前复杂的世界局势、预判未来发展趋势,并积极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平与可持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微观的认知科学到宏观的全球治理体系的诸多层面,旨在为关心人类未来走向的读者提供一份兼具深度与广度的思想地图。 二、核心篇章深度解析 本书共分为四大板块,层层递进,共同描绘出新时代背景下的宏大叙事。 第一篇:认知革命与智能伦理的边界 这一篇章聚焦于人工智能(AI)和认知科学的最新进展,探讨技术进步如何重塑人类的自我认知与社会结构。 1. 深度学习的黑箱与可解释性难题: 探讨当前主流深度学习模型在决策过程中所面临的“黑箱”困境。本章邀请了数理逻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分析了构建可信赖、可解释的AI系统的最新算法进展,并提出了将哲学上的“因果关系”概念引入AI训练模型的尝试。 2. 意识的计算模型与心智的未来形态: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神经科学、计算哲学以及高级神经接口技术的发展。重点讨论了“强人工智能”的哲学可能性,以及如果AI在未来展现出类人意识,我们应如何界定其权利与责任。这一探讨深刻触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边界。 3. 数字原住民与心智的代际差异: 关注互联网和沉浸式技术对年轻一代认知结构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分析了“注意力经济”如何重塑学习模式、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路径,并提出了教育体系适应这种认知变迁的改革方向,强调培养深度阅读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 第二篇: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与生态文明转型 本篇聚焦于人类社会如何应对资源约束、环境危机,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远战略。 1. 从“碳中和”到“生态正向反馈”的经济模型: 批判性审视了现有的线性经济模式,并详细阐述了循环经济、生物经济以及“道家智慧”在现代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潜力。经济学家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国民核算体系(NESA),以期将环境成本内部化,引导投资流向真正的可持续创新。 2. 气候正义与全球南方的发展权衡: 国际政治经济学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全球不平等的影响。重点讨论了发达国家对历史排放的责任,以及如何通过技术转移和气候融资机制,确保发展中国家能够在不牺牲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低碳转型,这是构建全球信任的关键一环。 3. 城市化进程中的韧性规划与社区自组织: 城市规划专家结合社会学视角,探讨了如何将自然生态系统(如湿地、城市绿肺)融入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面对极端天气事件的韧性。强调了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在灾害预防和恢复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第三篇:全球治理的重构与多极化秩序的张力 本篇深入剖析了当前国际体系面临的结构性挑战,并探索建立更具包容性和有效性的全球治理机制的路径。 1. 权力分散与国际规范的再协商: 国际关系学者分析了全球权力结构由单极向多极过渡的现实,探讨了联合国、世贸组织等既有国际机构在应对跨国挑战(如网络安全、流行病控制)时的效能局限。重点讨论了“软权力”和“规范性领导力”在未来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 2. 科技主权与数据全球化的悖论: 法律与技术专家对数据跨境流动、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制定的国际竞争进行了深入的法律剖析。讨论了在保障国家安全和促进技术创新的平衡点上,各国如何通过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国际数据治理框架,避免“数字铁幕”的形成。 3. 文化互鉴与文明对话的必要性: 历史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强调,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本章通过对丝绸之路精神、古代东西方交流模式的重新解读,论证了跨文化沟通在化解战略互疑、促进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四篇:人类的终极追问与哲学反思 本书的收官部分回归到对人类自身定位和价值体系的深刻反思。 1. 技术的“祛魅”与后人类主义的审视: 哲学系教授质疑了技术进步必然导向人类解放的预设。通过对尼采、福柯等思想家的重新阐释,探讨了当代社会中技术异化现象,以及如何避免在追求效率和完美的过程中,丧失人性的复杂性与偶然性。 2. 时间观的转变:从线性进步到周期性复苏: 探讨了当代人对时间的焦虑感,并对比了西方线性进步史观与东方循环(或螺旋式)时间观。主张在规划未来时,需借鉴传统智慧,保持对历史经验的敬畏,认识到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的单向轨道。 3. 存在的意义:在不确定性中锚定价值: 结语部分,几位资深学者共同呼吁,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环境的不可预测性,人类最终的希望和锚点不在外部的技术突破,而在内在的伦理自觉与对“好生活”(Eudaimonia)的共同追求。本书倡导的未来,是一个更加谦逊、审慎、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未来。 三、本书的独特价值 《新视野》的价值不在于提供单一的“解决方案”,而在于提供多维度的“思维工具箱”。它拒绝浮于表面的口号式论述,而是扎根于严谨的学术研究和基于事实的深度分析。无论是政策制定者、科研人员、商界精英,还是对世界未来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一个政治议题,更是一项涉及科学、伦理、经济、文化的系统性重构工程。本书是一次对人类智慧边界的全面扫描,一次对未来可能的勇敢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的新世界!《面向未来(附光盘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第5辑)》,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子前沿劲儿。我一直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所以当我在书店瞥到这本书的时候,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排版就已经预示了内容的分量。翻开第一页,我就被里面那些深刻的洞见所震撼。演讲录的形式让我感觉像是在现场聆听大师们的智慧碰撞,那种思维的火花、逻辑的严谨、以及对未来的大胆设想,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位嘉宾谈到人工智能伦理的章节,他提出的那些问题既尖锐又具有前瞻性,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与AI的关系。而且,书中不仅仅是理论探讨,还结合了很多具体的案例,让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象化,更容易理解。附带的光盘更是锦上添花,能够亲眼看到嘉宾们的风采,听到他们演讲时的语气和节奏,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文字无法完全替代的。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它不仅能拓宽你的视野,还能激发你对未来社会的思考,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阅读下去。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思想的盛宴!《面向未来(附光盘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第5辑)》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通往未来大门的钥匙。我一直觉得,科学和人文的结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而这本书恰恰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里面的每一篇演讲都像是一场思维的探险,带领我穿越科技的迷雾,探索人性的深邃。我尤其被其中一位学者关于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论述所吸引,他用扎实的科学数据和人文关怀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前进方向,让我感到既沉重又充满希望。光盘里的内容更是让人惊喜,能够听到各位学者在演讲时流露出的热情和思考,看到他们肢体语言所传达的深刻含义,这种互动式的体验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我曾一度觉得科技发展是冰冷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技背后蕴含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类福祉的追求。它让我重新思考“未来”二字,不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人类智慧、道德和情感的升华。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阅读,更在于它引发的深层思考和对行动的激励。

评分

读完《面向未来(附光盘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第5辑)》,我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想法,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简直是把我扔进了一个思想的漩涡,但又是那么令人享受。我一直对跨学科的讨论非常着迷,而这本书正是这样一个绝佳的平台,汇聚了来自不同领域的顶尖学者,就“面向未来”这个宏大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数字时代下个人隐私与社会治理的讨论印象深刻,嘉宾们提出的各种观点针锋相对,但又都基于对现实的深刻洞察,让人不得不为之思考。光盘里的演讲内容,更是让我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现场的氛围,听到那些掷地有声的论断,以及学者们在表达时的那种激情。这种多感官的体验,让书本上的文字活了起来。这本书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它让我意识到,面向未来,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更需要的是智慧、远见和人文的关怀。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慢慢消化的好书。

评分

《面向未来(附光盘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第5辑)》这本书,就像是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颗颗思考的种子,让我对世界的认知有了全新的维度。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进步不仅仅是物质的丰富,更是精神的升华,而这本书恰好捕捉到了这一点。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科技发展与社会责任的辩证思考,它没有回避科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是积极探讨如何趋利避害,如何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光盘的加入,更是让我有一种“对话”的感觉,仿佛与各位睿智的学者们面对面交流,他们的声音、他们的表情,都为书中的文字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层次。我尤其被一位经济学家在谈到全球化与本土文化融合时的深刻剖析所打动,他提出的观点既有宏观的视野,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关怀。这本书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阅的书,它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收获。它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未来的发展,必须是科学与人文并驾齐驱。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感到震撼!《面向未来(附光盘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第5辑)》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一场智慧的盛宴。我一直觉得,对未来的想象力,是推动我们前进的重要动力,而这本书恰恰给了我无穷的灵感。我特别喜欢其中几位学者在探讨创新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时所提出的观点,他们用生动的例子,阐述了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这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光盘里的内容,更是让我有机会“亲临”这场思想的盛会,听到各位学者充满激情的演讲,感受到他们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比单纯的阅读文字要深刻得多。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的力量,也感受到了人文的温度,它让我相信,未来的发展,必然是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揣摩的好书,它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为迎接未来做好准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