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2008年卷)
定价:42.00元
售价:30.7元,便宜11.3元,折扣73
作者:朱大可 等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5608432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本书是2008年中国大陆文化成果的一部“国风”式双年展,其中包括年度文化批评的精华文献、流行关键词及其阐释、文化事件年表等睹多部分。编选立场更倾向于民间和自由个体,突破传统年鉴体例,展现出更为开放和前瞻的状态,密切追踪中国文化流变和未来动向,是官方年鉴以外的一次重大的文化“采风”备忘录。正如它的名字所示,它将成为人们巡视中国文化现状的精密地图,帮助读者按图索骥、从中发现*文化发展轨迹和成果,是读者从事文化学习、研究、批评、探索的导读文典和珍贵档案。一部文化地图在手,当下中国文化景观一览无遗。
批评文选
文化批评文选
张闳:现代中国的身体形象及其政治型塑
蒋蓝:居于绳结核心的饕餮
张念:步行街:城市步行空间的性别魅影
刘嘉:城市公交车:一座迷惘的移动孤岛
黄吕成:专卖店的神话
艺术批评文选
朱大可:圆形政治和矩形政治
冯原:国家馆的中国症候——世博会中国馆的历史形象与符号策略
苏滨:“他者”的景观: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中国形象”
杨小滨·法镭:中国前卫艺术中的红色幽灵(节选)
薛征:时间的脸: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
汪民安:黄永砌(的“意义”
文学批评文选
徐敏:王朔与“”后期的城市漫游:以《动物凶猛》为例(节选)
张柠:王朔:一个时代的“撬锁者”
宋烈毅:轻浮与厚重:抗震时期的诗歌写作
刘化童:“在南方”诗歌群像(节选)
一行:词之水:论李森的诗
影视批评文选
崔卫平:行走的主人公——兼论中国电影中的现代性议题
玻璃唇:姜文的环形废墟——《太阳照常升起》
王小鲁:贾樟柯变脸:评《二十四城记》
郝建:利用、权力关系与反身观照——周浩的纪录片《龙哥》细读
音乐批评文选
张晓舟:被打口的囚歌
李皖:唐朝归来光荣何在
孙孟晋:“魔岩三杰”,一个在夹缝中生长的时代的见证
杨波:晚清到了
文化关键词
数字、字母及其他符号
A
B
C
D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文化事件
电影事件 影片、制作、发行、放映、奖项
电视事件 节目、制作、演播、技术、观众
建筑事件 设计、房产、城规、园林、标志工程
媒体事件 媒体风云、网络文化、新闻体制、传播技术
美术事件 展览、创作、艺术奖项、艺术品市场
时尚事件 理念、服饰、美容、休闲、选美、娱乐
文学事件 小说、诗歌、散文、出版
戏剧事件 话剧、舞蹈、曲艺、相声、歌剧
音乐事件 流行音乐、专业音乐
《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2008年卷)》的书名本身就激发了我极大的好奇心。2008年,这是一个在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年份,充满了活力与变革。我设想,这本书仿佛一张由文字构成的详尽导览图,带领读者漫步于2008年中国文化发展的各个角落。它是否会关注到,在那一年,中国人对于“家”的定义和对亲情的维系,在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加速的背景下,发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书中会不会探讨,在消费主义日益盛行的时代,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又展现出怎样的新趋势?我期望,它能如同一位敏锐的社会观察者,捕捉到那些不易察觉却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无论是流行音乐的旋律、影视作品的叙事,还是时尚潮流的变迁,都能从中窥见中国人集体意识的悄然流动。我尤其想了解,在那个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观念日新月异的年份,中国人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是如何进行取舍、融合,并最终塑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面貌的。
评分这本《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2008年卷)》,虽未读其具体内容,但仅凭书名便足以勾起我对中国文化变迁的浓厚兴趣。2008年,这是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的年份,北京奥运会的余温犹在,改革开放的成果愈发显现,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开始悄然渗透。我想象着,在这片由文字勾勒出的“地图”上,一定描绘着2008年中国社会文化的斑斓图景。它或许捕捉到了传统与现代碰撞激荡出的火花,例如,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新的传播媒介下获得了怎样的重生?城市的摩天大楼与乡村的古朴民居,在文化认同上又存在着怎样的张力?又或者,它深入挖掘了当时大众文化的新形态,从选秀节目到网络流行语,它们折射出的国民心态和社会情绪又是怎样的?我期待着,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感受那个年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脉搏,去理解在快速发展中,那些无形却又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如何延续、演变,甚至被重新定义。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它能否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去解析中国文化在这关键一年中的发展轨迹,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人的文化特质提供深厚的历史土壤。
评分“文化地图”这个词组,本身就带有探索与发现的意味,而《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2008年卷)》无疑承载着一份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记录与解读。2008年,这是一个充满标志性事件的年份,中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像一个专业的展览策展人,精心策划并呈现出2008年中国文化领域的“参展作品”。它可能会深入研究,在那一年,教育体系的改革和知识的传播方式,对下一代的文化塑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中是否会对网络文化在中国社会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进行细致的描绘,比如,博客、论坛、社交媒体等平台,如何成为公众表达意见、分享生活、建构社群的新空间?我渴望,它能如同一位历史学家,通过对具体文化现象的梳理,展现出2008年中国社会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所呈现出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丰富维度。
评分“文化地图”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诱惑力,它暗示着一种宏观的、全景式的审视。对于《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2008年卷)》而言,2008年这个节点,无疑为这份“地图”增添了极强的时代印记。我想象着,它可能像一张精心绘制的示意图,用文字串联起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文化现象,形成一幅有机的整体。它或许会关注到,在那一年,中国人在饮食习惯、婚恋观念、消费模式上发生了哪些细微而深刻的变化。是更加追求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还是在物质富足的同时,对精神层面的渴求愈发强烈?书中是否会有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深入剖析,比如,东部沿海城市的国际化浪潮如何影响了当地的文化生态,而西部内陆地区又在怎样的文化传承中坚守着自己的根脉?我设想,它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会试图去揭示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驱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推动?是信息技术的普及?还是全球化浪潮的裹挟?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解读中国文化变迁的独特工具,让我们不仅看到“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的2008年卷,这个命名就透露着一种雄心壮志——试图在21世纪初叶,为中国文化的演进绘制出一幅详尽且富有洞察力的图谱。2008年,这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年份,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我想象着,这本书或许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地理学家,带着我们深入勘探中国文化的“疆域”,描绘出当时文化发展的“地理坐标”。它是否会聚焦于那些新兴的文化产业,如数字媒体、动漫游戏,以及它们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又或者,它会探讨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是如何发生转变的?书中会不会有对社会思潮的梳理,比如,关于民族认同、国家形象、文化自信等议题在2008年是如何被讨论和呈现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宏观的视野,帮助我们理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化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