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电气工程师自学成才手册(提高篇) 电子与通信 书籍 |
| 作者: | 蔡杏山 |
| 定价: | 88.0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ISBN: | 9787121330292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电气工程师自学成才手册》分为基础篇、提高篇、精通篇三册,本书为提高篇,主要介绍住宅配电线路的设计规划,常用电动工具的使用,暗装方式敷设电气线路,明装方式敷设电气线路,开关、插座的接线与安装,灯具、浴霸的接线与安装,弱电线路及门禁系统的接线与安装,电工识图基础,电工测量电路的识读,照明与动力配电线路的识读,供配电系统电气线路的识读,电子电路的识读,电力电子电路的识读,实用电工电子电路的识读,变频器的组成与主电路原理及检修,变频器的电源、驱动电路原理与检修,变频器的其他电路原理与检修等内容。本书具有基础起点低、内容由浅入深、语言通俗易懂、结构安排符合学习认知规律的特点,适合作为电气工程师中级阶段的自学图书,也可作为职业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中级层次的电工技术教材。 |
| 目录 | |
| 目 录 第1章 住宅配电线路的设计规划1 1.1 住宅供配电系统1 1.1.1 电能的传输环节1 1.1.2 TN-C供电方式和TN-S供电方式1 1.1.3 用户配电系统3 1.2 住宅常用配电方式与配电原则4 1.2.1 按家用电器的类型分配电源支路4 1.2.2 按区域分配电源支路4 1.2.3 混合型分配电源支路5 1.2.4 住宅配电的基本原则5 1.3 电能表、开关的容量及导线截面积的选择6 1.3.1 电能表、总开关的容量和入户导线截面积的选择6 1.3.2 支路开关的容量与支路导线截面积的选择8 1.4 配电箱的安装9 1.4.1 配电箱的外形与结构9 1.4.2 配电电器的安装与接线10 1.5 住宅配电线路的走线规划11 1.5.1 照明线路的走顶与连接规划11 1.5.2 照明线路的走地与连接规划13 1.5.3 插座线路的走线与连接规划15 第2章 常用电动工具的使用18 2.1 冲击电钻的使用18 2.1.1 外形18 2.1.2 外部组件18 2.1.3 使用19 2.2 电锤的使用22 2.2.1 外形22 2.2.2 外部组件23 2.2.3 使用23 2.2.4 电锤与冲击电钻的特点、用途和区别24 2.3 云石切割机的使用24 2.3.1 外形24 2.3.2 外部组件25 2.3.3 使用25 第3章 暗装方式敷设电气线路27 3.1 布线选材27 3.1.1 套管的选择27 3.1.2 导线的选择28 3.1.3 插座、开关、灯具安装盒的选择30 3.2 布线定位与开槽32 3.2.1 确定灯具、开关、插座的安装位置32 3.2.2 确定线路(布线管)的走向33 3.2.3 画线定位34 3.2.4 开槽35 3.3 线管的加工与敷设36 3.3.1 线管的加工36 3.3.2 线管的敷设39 3.4 导线穿管和测试41 3.4.1 导线穿管的常用方法41 3.4.2 导线穿管注意事项42 3.4.3 套管内的导线通断和绝缘性能测试43 第4章 明装方式敷设电气线路45 4.1 线槽布线45 4.1.1 布线定位45 4.1.2 线槽的安装46 4.1.3 用配件安装线槽46 4.1.4 线槽布线的配电方式47 4.2 瓷夹板布线50 4.2.1 瓷夹板的安装51 4.2.2 瓷夹板布线要点52 4.3 护套线布线52 4.3.1 护套线及线夹卡52 4.3.2 单钉夹安装护套线53 4.3.3 用铝片卡安装护套线53 4.3.4 护套线布线注意事项54 第5章 开关、插座的接线与安装56 5.1 开关的接线与安装56 5.1.1 开关的安装56 5.1.2 单控开关的种类及接线58 5.1.3 双控开关的种类及接线58 5.1.4 中途开关的种类及接线61 5.1.5 触摸延时和声光控开关的接线62 5.1.6 调光和调速开关的接线63 5.1.7 开关防水盒的安装64 5.2 插座的接线与安装64 5.2.1 插座的种类64 5.2.2 插座的拆卸与安装65 5.2.3 插座安装与接线注意事项66 5.2.4 导线的接头处理66 第6章 灯具、浴霸的接线与安装69 6.1 白炽灯的接线与安装69 6.1.1 结构与原理69 6.1.2 白炽灯的常用控制线路69 6.1.3 安装注意事项69 6.2 荧光灯的接线与安装70 6.2.1 普通荧光灯的接线与安装70 6.2.2 多管荧光灯的接线与安装75 6.2.3 环形(或方形)荧光灯的接线与吸顶安装78 6.3 吊灯的安装79 6.3.1 外形79 6.3.2 安装80 6.4 筒灯与LED灯带的安装82 6.4.1 |
这本书,我简直是爱不释手,虽然书名是《电气工程师自学成才手册(提高篇) 电子与通信》,但它带给我的启发远远不止于此。我一直对那些闪烁着微光的电子元件和那些在空气中传递着信息的神奇波形充满了好奇。读大学的时候,虽然专业课涉及了一些基础知识,但总感觉隔靴搔痒,很多概念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起来却捉襟见肘。毕业后,工作也主要围绕着一些流程化的任务,那些曾经让我热血沸腾的电路图和通信原理,渐渐地被堆积如山的文件和会议淹没。直到我偶然发现了这本书,它就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尘封已久的求知欲。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用艰深晦涩的语言来“吓唬”读者,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循循善诱地把我带入电子与通信的奇妙世界。开篇部分,它并没有直接切入复杂的公式和模型,而是先从一些经典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通信技术讲起,比如马可尼的无线电报,贝尔的电话,以及早期晶体管的诞生。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我不仅了解了这些技术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更感受到了工程师们那种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这让我觉得,学习这些知识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科学探索之旅。 接着,书中的内容开始深入到各个领域,例如射频通信、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设计等等。我一直对射频部分很感兴趣,总是觉得那些看不见的电磁波是如何承载着如此丰富的信息。这本书在这个部分,没有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实际案例,解释了天线原理、信号调制解调、射频链路设计等关键概念。特别是关于微带线、传输线效应的讲解,让我之前模糊的认识变得清晰起来。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实际工程中会遇到的问题,比如阻抗匹配、噪声抑制等,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这对于我这样想要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 在数字信号处理(DSP)方面,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一直觉得DSP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具体是怎么回事,我之前一直模模糊糊。这本书从基本的采样定理、量化噪声讲起,逐步深入到傅里叶变换、滤波器设计等核心内容。它不仅给出了数学推导,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这些数学工具在实际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比如如何用DSP来实现语音编码、图像压缩,以及如何进行噪声消除。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常用的DSP芯片和开发工具,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嵌入式系统设计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方向。现在很多设备都离不开嵌入式系统,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再到工业自动化设备。这本书在这个部分,详细讲解了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架构,包括微控制器、存储器、外设接口等。它还介绍了嵌入式软件开发的一些常用技术,比如实时操作系统(RTOS)、驱动程序开发、通信协议栈等。特别是关于ARM Cortex-M系列微控制器的介绍,让我对目前主流的嵌入式平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跃跃欲试,想要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小型的嵌入式设备。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并没有局限于理论知识,而是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每个章节的末尾,都设计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和实践项目。这些题目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更多的是要求读者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设计一个简单的FM接收器,或者实现一个基于DSP的语音识别算法。这些项目虽然可能需要一些额外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但对于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工程经验谈”的章节。这些章节就像是一位资深工程师在耳边谆谆教导,分享他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坑和解决办法。比如,关于PCB设计中的电磁兼容性(EMC)问题,关于电源设计的细节,关于如何进行有效的系统调试等等。这些内容往往是学校教材里很少涉及到的,但却是工程师必须掌握的宝贵财富。通过阅读这些经验谈,我仿佛能够提前预见到一些潜在的困难,并提前做好准备。 虽然这是一本“提高篇”的书籍,但对于我这样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它依然提供了非常多的新知识和新思路。书中涉及的很多前沿技术,比如5G通信、物联网(IoT)技术、人工智能在通信领域的应用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内容让我对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感到自己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合理,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知识点循序渐进,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每个章节都配有大量的插图、表格和实例,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生动。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工程师的实用主义色彩,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枯燥。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电气工程与通信领域的自学手册。它不仅能够帮助读者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读者的学习热情,培养读者的实践能力,并引导读者关注行业前沿。我相信,任何想要在电气工程与通信领域有所建树的工程师,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匪浅,它绝对是提升个人技能的强大助推器。
评分拿到这本《电气工程师自学成才手册(提高篇) 电子与通信》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一种半信半疑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关于技术类的书籍层出不穷,很多都打着“自学成才”的旗号,但实际内容却可能只是简单地罗列公式和概念,缺乏深度和实践指导。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这种顾虑就被迅速冲淡了。这本书的开篇就有一种“直击要害”的感觉,它没有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直接从实际应用场景出发,比如介绍一款现代通信设备是如何工作的,其中涉及到哪些关键技术。这种方式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让我觉得这本书是真正为工程师量身定制的。 书中对通信系统架构的讲解,简直是把我多年来零散的知识点串联了起来。我之前在工作中接触过一些通信协议,但总是不知道它们是如何在整个系统中协同工作的。这本书用清晰的流程图和逻辑图,将基带处理、射频前端、网络接入等各个模块的功能和相互关系解释得一清二楚。特别是关于信道编码和解码的部分,它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解释了纠错码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冗余信息来抵抗噪声干扰。这让我对通信的可靠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让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信号处理算法的讲解。我一直觉得数字信号处理是一门非常“硬核”的学科,很多算法的推导都非常复杂。但是,这本书在介绍傅里叶变换、Z变换等核心概念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数学推导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变换在实际信号分析中的应用,比如频谱分析、滤波器设计等。它还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比如音频信号的处理、雷达信号的分析,来展示这些算法的威力。这让我感觉,原来这些高深的数学理论,是可以如此贴近实际工程应用的。 关于射频前端的设计,这本书也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指导。我一直对射频电路设计感到有些畏惧,觉得它涉及很多微妙的电磁效应。这本书在这方面,从基本的阻抗匹配原理讲起,到低噪声放大器(LNA)、功率放大器(PA)的设计要点,再到混频器和锁相环(PLL)的应用,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而且,它还提供了一些实际的设计案例,并且强调了一些在实际工程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比如PCB布局、接地处理等。这些经验性的指导,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在网络通信部分,本书也涵盖了许多重要内容。从TCP/IP协议栈的基本原理,到更高级的路由协议、拥塞控制算法,都有深入的讲解。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协议细节,而是着重分析了这些协议的设计思想和在不同网络环境下的性能表现。比如,它就详细比较了TCP和UDP的应用场景,以及它们在网络性能上的差异。对于我这样需要在实际网络环境中进行排查和优化的工程师来说,这些内容非常有帮助。 除了理论知识,这本书在实践指导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它推荐了一些常用的仿真工具和硬件平台,并给出了一些示例代码和设计流程。比如,关于FPGA和DSP的应用,它就提供了一些具体的项目思路,并指导读者如何从零开始搭建一个功能模块。这对于想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工程师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本书还触及了一些当前非常热门的技术领域,比如物联网(IoT)和人工智能(AI)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它介绍了物联网设备的通信协议,比如MQTT、CoAP,以及如何利用AI技术来进行智能故障预测和网络优化。这些内容让我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学习新技术的动力。 我发现,这本书的作者在撰写时,非常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每个章节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知识点层层递进,结构清晰。而且,书中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都设计得非常精良,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技术概念。这种细致的编排,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非常顺畅,没有出现理解上的障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就像是一本“高级工程师的思维指南”。它不仅仅是传授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在潜移默化中教会读者如何去思考工程问题,如何去权衡各种技术方案的优劣,以及如何去应对项目中的各种挑战。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对于一个工程师的长期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和前沿视野于一体的杰出技术书籍。它能够帮助电气工程师和通信工程师系统地提升专业技能,开阔技术视野,并为应对未来的技术挑战做好充分准备。我毫不犹豫地将它列为我个人技术书架上的必备收藏。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自学成才”这个词有些免疫,总觉得很多这类书籍都有些“标题党”,实际内容远不如预期。但《电气工程师自学成才手册(提高篇) 电子与通信》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是那种简单堆砌概念的书,而是真正地从一个工程师的成长轨迹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去理解和掌握复杂的知识。我一直觉得,电子与通信领域的技术更新迭代非常快,想要跟上步伐,就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自学能力。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 本书在介绍通信原理时,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的数学公式,而是先从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讲起,比如信源、信宿、调制、解调等等。它用非常生动的类比,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解释得非常透彻。比如,在讲解调制技术时,它就将调制比作是将信息“打包”成一种适合在特定“交通工具”(即信道)上传输的格式。这种形象的解释,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各种通信协议的讲解。我之前在工作中接触过不少通信协议,但总感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本书从OSI七层模型入手,逐层深入地讲解了各种协议的设计原理和功能。特别是关于TCP/IP协议族的讲解,它不仅详细介绍了TCP和UDP的特性,还对HTTP、FTP等应用层协议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让我对互联网通信的底层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信号处理方面,这本书的内容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从离散时间信号的表示方法讲起,逐步过渡到卷积、相关等基本运算。然后,它深入介绍了傅里叶变换及其在信号频谱分析中的应用。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提供了大量实际的信号处理案例,比如音频降噪、图像边缘检测等,并给出了相应的算法实现思路。这让我明白,原来信号处理不仅仅是数学公式,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 本书在射频与微波工程领域的讲解,同样让我印象深刻。它从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了传输线理论、S参数等关键知识点。然后,它深入讲解了天线的设计原理、匹配网络的设计以及射频前端模块(如LNA、PA)的设计要点。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实际的设计指南和注意事项,这对于想要从事射频相关工作的工程师来说,非常有价值。 让我感到特别的是,本书在介绍各种技术时,并没有回避实际工程中会遇到的挑战。比如,在讲解PCB设计时,它详细阐述了电磁兼容性(EMC)和信号完整性(SI)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内容往往是学校教材里难以找到的,但却是工程师必须掌握的宝贵经验。 本书的编排非常人性化,每个章节都设置了“思考题”和“实践项目”,引导读者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这些项目虽然可能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但它们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培养工程师的解决问题能力。 我还注意到,书中还对一些前沿技术进行了介绍,比如5G通信、物联网(IoT)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在通信领域的应用。这些内容让我对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感到自己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既有严谨的技术深度,又不失工程的实用性。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易于理解。而且,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整体阅读体验非常好。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技术手册,它不仅能够帮助电气工程师和通信工程师巩固和提升专业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的工程思维和实践能力。这本书绝对是我在技术学习道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它让我对未来的学习方向更加清晰,也更加充满信心。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优秀的工程技术书籍,应该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既能为你提供扎实的知识基础,又能和你分享实践中的宝贵经验。而《电气工程师自学成才手册(提高篇) 电子与通信》这本书,恰恰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在收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专业的封面设计所吸引,仿佛预示着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技术宝藏。 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没有直接切入复杂的理论推导,而是从一个工程师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典型问题入手,比如如何设计一个稳定可靠的通信系统,如何解决信号干扰问题等等。这种“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立刻引起了我的共鸣,让我觉得这本书是真正从工程师的实际需求出发的。 书中对通信系统核心模块的讲解,可谓是细致入微。我一直对基带信号处理和射频信号处理之间的衔接感到有些困惑,这本书就用清晰的框图和详细的说明,将这两个模块的功能和相互作用阐述得明明白白。特别是关于数字信号调制解调技术的讲解,它从基本的ASK、FSK、PSK讲到更高级的QAM,并详细解释了各种调制方式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这让我对通信系统的“信号变形术”有了更深的理解。 让我惊艳的是,本书在讲解一些复杂的概念时,会穿插一些生动形象的类比和历史故事。比如,在介绍香农信息论时,它就引用了香农当年研究电话线路时遇到的瓶颈,以及他如何通过数学建模来解决这些问题。这种方式不仅让枯燥的理论变得有趣,更能帮助读者理解这些技术诞生的背景和意义。 在射频工程方面,本书的讲解更是达到了专业水准。它从电磁波的传播特性讲起,深入探讨了传输线理论、阻抗匹配、S参数等关键知识点。然后,它详细讲解了各种射频器件的原理和应用,比如低噪声放大器(LNA)、功率放大器(PA)、混频器、滤波器等。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实际的电路设计案例,并对PCB布局、接地等细节进行了强调,这对于我这样想要深入研究射频电路设计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本书在软件与算法方面也毫不逊色。它深入介绍了数字信号处理(DSP)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算法,比如FFT、FIR滤波器、IIR滤波器等。而且,它还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比如语音编码、图像压缩等,来讲解这些算法的实际作用。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嵌入式系统开发的相关知识,比如微控制器架构、实时操作系统(RTOS)等,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项目开发有了更明确的思路。 让我非常欣赏的是,本书在讲解每一个技术点时,都会强调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价值和潜在挑战。比如,在介绍某种通信协议时,它会分析该协议的性能优势、局限性,以及在不同网络环境下的表现。这种“实战导向”的讲解方式,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技术背后的逻辑,并为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本书还对当前一些热门的技术领域进行了介绍,比如5G通信、物联网(IoT)以及人工智能在通信领域的应用。这些内容让我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学习新技术的动力。 阅读体验方面,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精良,图文并茂,逻辑清晰。每个章节都设置了“要点回顾”和“思考与实践”栏目,这能够有效地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知识,并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和前沿视野于一体的杰出技术书籍。它能够帮助电气工程师和通信工程师系统地提升专业技能,开阔技术视野,并为应对未来的技术挑战做好充分准备。我毫不犹豫地将它列为我个人技术书架上的必备收藏,它绝对是提升个人技能的强大助推器。
评分拿到《电气工程师自学成才手册(提高篇) 电子与通信》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厚重感”所吸引。翻开第一页,便被其严谨的结构和深入浅出的讲解风格所折服。这本书不像一些技术书籍那样,仅仅罗列公式和概念,而是真正地从工程师的成长角度出发,层层递进地引导读者去理解和掌握复杂的知识。我一直认为,电气工程和通信领域的技术更新迭代非常快,想要在行业内立足,就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自学能力,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 本书在通信原理方面的讲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从信息论的基本概念讲起,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信道的容量、噪声的影响等关键问题。然后,它逐步介绍了各种数字调制解调技术,比如ASK、FSK、PSK、QAM等,并详细阐述了它们在实际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书中还通过大量清晰的图示,直观地展示了不同调制方式的时域和频域特性,这对于我这样一个曾经对信号的“变形”感到模糊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拨云见日。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信号处理算法的讲解。它从离散时间信号的表示方法讲起,逐步过渡到傅里叶变换、Z变换等核心概念。让我觉得非常宝贵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数学推导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变换在实际信号分析中的应用,比如频谱分析、滤波器设计等。它还结合了具体的信号处理案例,比如音频信号的降噪、雷达信号的分析,来展示这些算法的实际威力。这让我意识到,这些高深的数学工具,原来是可以如此贴近实际工程应用的。 在射频与微波工程领域,本书的讲解更是达到了专业水准。它从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概念出发,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传输线理论、S参数等关键知识点。然后,它详细讲解了天线的设计原理、匹配网络的设计以及射频前端模块(如LNA、PA)的设计要点。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实际的设计指南和注意事项,比如PCB布局、接地处理等,这对于我这样想要深入研究射频电路设计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 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并没有回避实际工程中会遇到的挑战。比如,在讲解PCB设计时,它详细阐述了电磁兼容性(EMC)和信号完整性(SI)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内容往往是学校教材里难以找到的,但却是工程师必须掌握的宝贵经验。通过阅读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仿佛提前预见了一些潜在的困难,并做好了应对准备。 让我感到非常满意的是,本书的编排非常合理,逻辑清晰,知识点层层递进。每个章节都设置了“思考题”和“实践项目”,这能够有效地引导读者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这些项目虽然可能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但它们对于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本书还对当前一些热门的技术领域进行了介绍,比如5G通信、物联网(IoT)以及人工智能在通信领域的应用。这些内容让我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学习新技术的动力。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既有严谨的技术深度,又不失工程的实用性。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易于理解。而且,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整体阅读体验非常好。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技术手册,它不仅能够帮助电气工程师和通信工程师巩固和提升专业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的工程思维和实践能力。这本书绝对是我在技术学习道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它让我对未来的学习方向更加清晰,也更加充满信心。
评分拿到《电气工程师自学成才手册(提高篇) 电子与通信》这本书,我带着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期待的是它能为我提供深入的学习材料,忐忑的是我担心它过于理论化,难以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这本书时,这种忐忑迅速被一种惊喜所取代。这本书的内容,远超我的预期,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将我带入了电子与通信的深邃世界。 本书在介绍通信系统架构时,采用了非常直观的方式。它从宏观的系统构成讲起,然后逐级深入到各个子系统的细节。我一直觉得,通信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整体,而这本书就将这个复杂的整体,分解成了易于理解的各个部分,让我能够清晰地把握各个模块的功能和相互关系。特别是关于基带处理和射频处理的过渡部分,讲解得非常到位,让我明白了信号是如何从数字世界“飞跃”到模拟世界,又如何返回的。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数字信号处理(DSP)算法的讲解。它从基本的采样定理、量化噪声讲起,逐步深入到傅里叶变换、滤波器设计等核心内容。书中不仅提供了数学推导,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这些数学工具在实际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比如如何用DSP来实现语音编码、图像压缩,以及如何进行噪声消除。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常用的DSP芯片和开发工具,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在射频电路设计方面,本书的讲解让我感觉如沐春风。它从基本的阻抗匹配原理讲起,到低噪声放大器(LNA)、功率放大器(PA)的设计要点,再到混频器和锁相环(PLL)的应用,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而且,它还提供了一些实际的设计案例,并且强调了一些在实际工程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比如PCB布局、接地处理等。这些经验性的指导,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是,它并没有局限于理论知识,而是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每个章节的末尾,都设计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和实践项目。这些题目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更多的是要求读者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设计一个简单的FM接收器,或者实现一个基于DSP的语音识别算法。这些项目虽然可能需要一些额外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但对于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工程经验谈”的章节。这些章节就像是一位资深工程师在耳边谆谆教导,分享他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坑和解决办法。比如,关于PCB设计中的电磁兼容性(EMC)问题,关于电源设计的细节,关于如何进行有效的系统调试等等。这些内容往往是学校教材里很少涉及到的,但却是工程师必须掌握的宝贵财富。 虽然这是一本“提高篇”的书籍,但对于我这样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它依然提供了非常多的新知识和新思路。书中涉及的很多前沿技术,比如5G通信、物联网(IoT)技术、人工智能在通信领域的应用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内容让我对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感到自己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本书的编排也非常合理,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知识点循序渐进,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每个章节都配有大量的插图、表格和实例,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生动。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工程师的实用主义色彩,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枯燥。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电气工程与通信领域的自学手册。它不仅能够帮助读者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读者的学习热情,培养读者的实践能力,并引导读者关注行业前沿。我相信,任何想要在电气工程与通信领域有所建树的工程师,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匪浅。
评分说实话,在翻开《电气工程师自学成才手册(提高篇) 电子与通信》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面上技术书籍良莠不齐,很多都只是浅尝辄止,或者过于理论化。但是,这本书的内容,确实让我眼前一亮。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将复杂的知识娓娓道来,并且恰到好处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书在介绍通信系统原理时,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的数学公式,而是先从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讲起,比如信源、信宿、调制、解调等等。它用非常生动的类比,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解释得非常透彻。比如,在讲解调制技术时,它就将调制比作是将信息“打包”成一种适合在特定“交通工具”(即信道)上传输的格式。这种形象的解释,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 书中对通信协议的讲解,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在工作中接触过不少通信协议,但总感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本书从OSI七层模型入手,逐层深入地讲解了各种协议的设计原理和功能。特别是关于TCP/IP协议族的讲解,它不仅详细介绍了TCP和UDP的特性,还对HTTP、FTP等应用层协议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让我对互联网通信的底层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信号处理方面,这本书的内容更是让我惊艳。它从离散时间信号的表示方法讲起,逐步过渡到卷积、相关等基本运算。然后,它深入介绍了傅里叶变换及其在信号频谱分析中的应用。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提供了大量实际的信号处理案例,比如音频降噪、图像边缘检测等,并给出了相应的算法实现思路。这让我明白,原来信号处理不仅仅是数学公式,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 在射频与微波工程领域的讲解,同样让我印象深刻。它从电磁波的传播特性讲起,深入探讨了传输线理论、阻抗匹配、S参数等关键知识点。然后,它详细讲解了天线的设计原理、匹配网络的设计以及射频前端模块(如LNA、PA)的设计要点。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实际的设计指南和注意事项,这对于我这样想要从事射频相关工作的工程师来说,非常有价值。 本书在介绍各种技术时,并没有回避实际工程中会遇到的挑战。比如,在讲解PCB设计时,它详细阐述了电磁兼容性(EMC)和信号完整性(SI)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内容往往是学校教材里难以找到的,但却是工程师必须掌握的宝贵经验。 本书的编排非常人性化,每个章节都设置了“思考题”和“实践项目”,引导读者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这些项目虽然可能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但它们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培养工程师的解决问题能力。 我还注意到,书中还对一些前沿技术进行了介绍,比如5G通信、物联网(IoT)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在通信领域的应用。这些内容让我对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学习新技术的动力。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既有严谨的技术深度,又不失工程的实用性。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易于理解。而且,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整体阅读体验非常好。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技术手册,它不仅能够帮助电气工程师和通信工程师巩固和提升专业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的工程思维和实践能力。这本书绝对是我在技术学习道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它让我对未来的学习方向更加清晰,也更加充满信心。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在电气工程和通信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来说,一本真正有价值的书籍,不仅仅在于知识的深度,更在于它能否提供新的视角和启迪。而《电气工程师自学成才手册(提高篇) 电子与通信》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落入俗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深入剖析了电气工程与通信领域的核心技术。 本书在介绍通信系统架构时,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个模块的功能,而是从信息流动的角度,阐述了信号在整个系统中的“生命周期”。从信息的产生、编码、调制,到信道传输、解调、解码,再到信息的恢复和应用,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非常清晰。特别是关于多载波通信(如OFDM)的讲解,它用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原理变得易于理解,让我对现代通信系统的效率和鲁棒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数字信号处理(DSP)算法的讲解。它从基本的采样定理、量化噪声讲起,逐步深入到傅里叶变换、滤波器设计等核心内容。书中不仅提供了数学推导,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这些数学工具在实际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比如如何用DSP来实现语音编码、图像压缩,以及如何进行噪声消除。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常用的DSP芯片和开发工具,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在射频电路设计方面,本书的讲解让我感觉如沐春风。它从基本的阻抗匹配原理讲起,到低噪声放大器(LNA)、功率放大器(PA)的设计要点,再到混频器和锁相环(PLL)的应用,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而且,它还提供了一些实际的设计案例,并且强调了一些在实际工程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比如PCB布局、接地处理等。这些经验性的指导,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是,它并没有局限于理论知识,而是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每个章节的末尾,都设计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和实践项目。这些题目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更多的是要求读者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设计一个简单的FM接收器,或者实现一个基于DSP的语音识别算法。这些项目虽然可能需要一些额外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但对于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工程经验谈”的章节。这些章节就像是一位资深工程师在耳边谆谆教导,分享他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坑和解决办法。比如,关于PCB设计中的电磁兼容性(EMC)问题,关于电源设计的细节,关于如何进行有效的系统调试等等。这些内容往往是学校教材里很少涉及到的,但却是工程师必须掌握的宝贵财富。 虽然这是一本“提高篇”的书籍,但对于我这样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它依然提供了非常多的新知识和新思路。书中涉及的很多前沿技术,比如5G通信、物联网(IoT)技术、人工智能在通信领域的应用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内容让我对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感到自己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本书的编排也非常合理,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知识点循序渐进,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每个章节都配有大量的插图、表格和实例,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生动。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工程师的实用主义色彩,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枯燥。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电气工程与通信领域的自学手册。它不仅能够帮助读者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读者的学习热情,培养读者的实践能力,并引导读者关注行业前沿。我相信,任何想要在电气工程与通信领域有所建树的工程师,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匪浅。
评分当我第一次拿到《电气工程师自学成才手册(提高篇) 电子与通信》这本书时,我就被它精美的封面和厚重的内涵所吸引。作为一名在电子通信领域从业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引我深入理解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 本书在介绍通信系统架构时,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它从信息的产生、传输、处理到最终的应用,对整个流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信号调制解调技术的讲解,它不仅介绍了各种调制方式的原理,还深入分析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通信场景选择最合适的调制方式。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通信的“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数字信号处理(DSP)算法的讲解。它从基本的采样定理、量化噪声讲起,逐步深入到傅里叶变换、滤波器设计等核心内容。书中不仅提供了数学推导,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这些数学工具在实际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比如如何用DSP来实现语音编码、图像压缩,以及如何进行噪声消除。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常用的DSP芯片和开发工具,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在射频电路设计方面,本书的讲解让我感觉如沐春风。它从基本的阻抗匹配原理讲起,到低噪声放大器(LNA)、功率放大器(PA)的设计要点,再到混频器和锁相环(PLL)的应用,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而且,它还提供了一些实际的设计案例,并且强调了一些在实际工程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比如PCB布局、接地处理等。这些经验性的指导,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是,它并没有局限于理论知识,而是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每个章节的末尾,都设计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和实践项目。这些题目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更多的是要求读者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设计一个简单的FM接收器,或者实现一个基于DSP的语音识别算法。这些项目虽然可能需要一些额外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但对于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工程经验谈”的章节。这些章节就像是一位资深工程师在耳边谆谆教导,分享他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坑和解决办法。比如,关于PCB设计中的电磁兼容性(EMC)问题,关于电源设计的细节,关于如何进行有效的系统调试等等。这些内容往往是学校教材里很少涉及到的,但却是工程师必须掌握的宝贵财富。 虽然这是一本“提高篇”的书籍,但对于我这样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它依然提供了非常多的新知识和新思路。书中涉及的很多前沿技术,比如5G通信、物联网(IoT)技术、人工智能在通信领域的应用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内容让我对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感到自己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本书的编排也非常合理,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知识点循序渐进,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每个章节都配有大量的插图、表格和实例,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生动。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工程师的实用主义色彩,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枯燥。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电气工程与通信领域的自学手册。它不仅能够帮助读者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读者的学习热情,培养读者的实践能力,并引导读者关注行业前沿。我相信,任何想要在电气工程与通信领域有所建树的工程师,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匪浅。
评分作为一名在电子通信领域摸索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学习的道路永无止境。当我在书店看到《电气工程师自学成才手册(提高篇) 电子与通信》这本书时,我的内心是充满期待的。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专业气息和严谨的逻辑让我相信,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技术书籍,更是一次深入的知识探索之旅。 本书在介绍通信系统原理时,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展开。它从信息论的基础概念入手,逐步讲解了各种信道模型、编码技术以及纠错机制。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香农信息论的阐述,它用清晰的数学模型和生动的案例,解释了信息传输的理论极限,这让我对通信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数字信号处理(DSP)算法的讲解。它从基本的采样定理、量化噪声讲起,逐步深入到傅里叶变换、滤波器设计等核心内容。书中不仅提供了数学推导,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这些数学工具在实际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比如如何用DSP来实现语音编码、图像压缩,以及如何进行噪声消除。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常用的DSP芯片和开发工具,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在射频电路设计方面,本书的讲解让我感觉如沐春风。它从基本的阻抗匹配原理讲起,到低噪声放大器(LNA)、功率放大器(PA)的设计要点,再到混频器和锁相环(PLL)的应用,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而且,它还提供了一些实际的设计案例,并且强调了一些在实际工程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比如PCB布局、接地处理等。这些经验性的指导,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是,它并没有局限于理论知识,而是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每个章节的末尾,都设计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和实践项目。这些题目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更多的是要求读者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设计一个简单的FM接收器,或者实现一个基于DSP的语音识别算法。这些项目虽然可能需要一些额外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但对于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工程经验谈”的章节。这些章节就像是一位资深工程师在耳边谆谆教导,分享他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坑和解决办法。比如,关于PCB设计中的电磁兼容性(EMC)问题,关于电源设计的细节,关于如何进行有效的系统调试等等。这些内容往往是学校教材里很少涉及到的,但却是工程师必须掌握的宝贵财富。 虽然这是一本“提高篇”的书籍,但对于我这样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它依然提供了非常多的新知识和新思路。书中涉及的很多前沿技术,比如5G通信、物联网(IoT)技术、人工智能在通信领域的应用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内容让我对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感到自己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本书的编排也非常合理,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知识点循序渐进,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每个章节都配有大量的插图、表格和实例,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生动。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工程师的实用主义色彩,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枯燥。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电气工程与通信领域的自学手册。它不仅能够帮助读者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读者的学习热情,培养读者的实践能力,并引导读者关注行业前沿。我相信,任何想要在电气工程与通信领域有所建树的工程师,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