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法律逻辑新编教程
定价:36.00元
作者:濮方平,王萍丽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671076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法律逻辑新编教程(适用于司法院校)/全国政法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包括《逻辑》、《警务礼仪》、《公安传播》、《政法大学语文》、《应用写作教程(适用于政法院校)》、《法律逻辑新编教程(适用于司法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政法院校口才训练与实践》、《警察信息化建设》、《逻辑思维与公考实战》、《申论教程与公考实战》、《政法院校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对于“概念”的分析,绝对是它的一大亮点。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争论不休,或者理解出现偏差,根本原因在于对概念的界定不清。这本书则系统地阐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如何通过清晰界定概念来避免歧义。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分析法律领域中一些关键概念的演变和争议,比如“正当防卫”、“不可抗力”等。他会追溯这些概念的起源,分析不同学派对其的不同解释,以及这些解释在司法实践中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这种深入的“概念考古”,让我对这些习以为常的法律术语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定义”的规则,以及如何避免“循环定义”、“同义反复”等错误。这对我自己在写作和表达时,都有了很大的帮助,让我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含义,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逻辑教程,更是一本提升语言表达和思维清晰度的实用指南。
评分这本书在逻辑学的基础理论讲解上,确实颇有独到之处。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罗列概念和定理,而是着重于将抽象的逻辑规则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相结合。举例来说,书中对于“假言推理”的剖析,就不仅仅停留在“如果P,那么Q”这样的形式化表达,而是深入探讨了在法律条文、合同约定、甚至日常对话中,如何辨识和运用假言判断,以及常见的逻辑谬误,比如“肯定后件”和“否定前件”的错误推理。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用了一个关于交通肇事逃逸的案例来解释“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区别,这让我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上的著名辩论案例,比如古希腊哲学家之间的论战,通过分析他们的论证过程,来展示逻辑的力量和局限性。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引导,远比枯燥的理论灌输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书中对于某些概念的界定,也比我之前接触过的其他逻辑学书籍更加严谨和清晰,避免了一些模棱两可的表述,这对于初学者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框架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对“推理的有效性”的深入探讨,并将其与“事实的真实性”区分开来。这一点对于法律领域尤为重要,因为法律判断既需要推理的有效性,也需要前提的真实性。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什么是有效的推理,而是通过大量具体的案例,展示了无效推理是如何一步步将人引入歧途的。我记得一个关于“因果关系”的例子,书中详细分析了如何区分“相关性”和“因果性”,以及在判断因果关系时需要避免的“虚假原因”等谬误。这种对推理过程的细致剖析,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使论证的结构看似完美,但如果前提是错误的,结论也可能是荒谬的。书中还引入了“溯因推理”(abduction)的概念,并将其在法律证据分析中的应用做了详细阐述,这让我看到了逻辑在还原事实真相过程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教我如何“想”,更教我如何“想得对,想得准”。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将“论证”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极具启发性的阐述。以往我对论证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有人说A,有人说B,他们都有自己的理由”。但这本书则从更深层次揭示了论证的结构、类型以及评价标准。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等基本类型,还着重讲解了“论证的力量”——即如何通过构建强有力的论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以及如何有效地识别和反驳对方的薄弱论证。书中特别强调了“预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审视论证背后的预设来判断其可靠性。这一点在学习法律逻辑时尤为关键,因为法律推理往往建立在一系列公认的原则和前提之上。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案例时,会一步步拆解论证过程,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偷换概念”、“诉诸权威”等谬误,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一个论证是如何被构建,又可能在何处出现问题的。这种“庖丁解牛”式的分析,不仅提升了我对论证的理解,也极大地锻炼了我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让我不再轻易被看似强有力的说辞所迷惑。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作者的智力对话,而非单向的学习。作者在推进论证的过程中,总能巧妙地设置一些“思考题”或者“留白”,鼓励读者自行探索和思考。比如,在介绍“同一律”的时候,他并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是先描述了一个关于“桌子”的哲学辩论,让读者在困惑中去体会“同一律”存在的必要性。这种“设问导向”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且,书中对于“二律背反”等一些较为复杂的逻辑概念的阐释,也并非照本宣科,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概念“落地”。我至今还记得那个关于“捕鼠器”的例子,用来解释“二律背反”如何导致矛盾,非常直观。作者在行文过程中,语言风格多变,时而严谨,时而幽默,让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吸收知识。更重要的是,书中多次强调逻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我意识到,学习逻辑并非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更清晰地表达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