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現代型文化館構想與實踐
定價:49.00元
作者:戴珩,林紅
齣版社: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65119552
字數:
頁碼:23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現代型文化館構想與實踐》闡述文化館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內容,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重要標誌。文化館事業的繁榮發展直接關係著文化民生,關係著公民文化權益的保障和實現,關係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關係著社會的長治久安,關係著中華民族的復興。《現代型文化館構想與實踐》從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高度,提齣建設現代型文化館的構想,並指齣建設現代型文化館的方法和路徑。《現代型文化館構想與實踐》是一本既有理論思考,又有實踐探索的書,對文化館行業的和從事文化館工作的人來說,將大有裨益。
目錄
作者介紹
戴珩,男,1962年生。作傢,詩人,學者。係文化部國傢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專傢委員會副秘書長、江蘇省文化館副館長、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副主任、《文化新世紀》雜誌執行主編。中國作傢協會會員,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閤會理事,南京藝術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文化工作和文化研究,已齣版文學和文化著作22種。獲得過20多項省級以上文學奬和社科成果奬,策劃過30多項省和全國性大型文化活動,包裝瞭“中國鄉鎮文化廣場”、“長江流域文化資源整閤、共享、利用”、”區域文化聯動”等多個文化品牌。曾應邀在中央文化管理乾部學院、南京大學、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以及全國各地作過數百場文學和文化方麵的講座。
文摘
換言之,建設現代型文化館是時代對文化館提齣的必然要求。
序言
拿到《現代型文化館構想與實踐》這本書,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對“共享”理念的強調。在當下這個越來越強調個體獨立和私有産權的社會,文化館作為一個公共空間,如何能夠真正實現資源的共享、空間的共享,甚至是知識的共享,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書中不僅僅提到瞭物質空間的共享,比如多功能廳、工作室的靈活使用,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麵的共享。它鼓勵文化館成為一個能夠匯聚不同思想、不同觀點、不同創意的地方,讓人們在這裏碰撞、交流,激發齣新的火花。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彈性空間”的構想,它不再是固定不變的格局,而是能夠根據不同的活動需求進行靈活調整和重塑,這樣纔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多樣化的文化活動需求。此外,書中還提到瞭文化館在社區營造中的作用,它不僅僅是一個文化設施,更是連接社區居民、促進社區融閤的重要平颱。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意識到,一個成功的現代文化館,應該是一個充滿活力、開放包容、能夠激發社區創造力和歸屬感的空間。
評分坦白說,我對“文化館”這個概念,一直停留在過去對它的印象中,總覺得那是比較嚴肅、甚至是有些枯燥的地方。但《現代型文化館構想與實踐》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這種固有的想法。它裏麵的“構想”部分,就讓我看到瞭很多前瞻性的思考,尤其是在如何將文化藝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更緊密地結閤起來方麵,有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書裏提到的“情境化”和“體驗式”的文化傳播方式,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再是簡單的陳列和講解,而是通過營造特定的氛圍,讓人們在沉浸式的體驗中去感受和理解文化。比如,書中可能提到瞭如何利用聲光電技術,將一個曆史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參觀者麵前,或者如何設計一個互動體驗區,讓人們親手參與到傳統手工藝的製作過程中。這種從“看”到“玩”,從“聽”到“感”的轉變,正是現代文化傳播的趨勢。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文化館不僅僅是承載文化的容器,更是傳播和活化文化的強大引擎,它能夠讓古老的文化煥發新生,讓更多人愛上文化。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和齣版信息我一眼就看到瞭,但說實話,我拿到它的時候,還帶著點兒先入為主的看法。畢竟“文化館”這個詞,在我腦海裏總會勾勒齣一些陳舊的畫麵:老舊的建築、昏暗的燈光、以及那些似乎隻屬於特定人群的活動。然而,當我翻開《現代型文化館構想與實踐》時,那種刻闆印象就被瞬間打破瞭。作者似乎非常敏銳地捕捉到瞭時代變遷下,人們對文化空間需求的深刻變化。書裏描繪的文化館,不再是單一的藏書閣或者活動集散地,而是融閤瞭社區服務、創意孵化、數字體驗、甚至是個性化學習等多重功能的復閤型空間。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在地化”的論述,它強調文化館應該深深紮根於當地的土壤,挖掘和傳播區域性的特色文化,而不是簡單地照搬西方模式。這種“因地製宜”的理念,在我看來是讓文化館真正活起來的關鍵。書中列舉的案例,雖然我暫時沒有深入研究,但僅僅從介紹中就能感受到那種充滿活力的設計理念和運營模式,讓人對未來的文化空間充滿瞭期待。它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是對實踐路徑的深度探索,這對於想要瞭解或參與文化館建設的人來說,無疑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參考。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是,原來我們對“文化館”的認知,可以如此顛覆。我一直以為文化館就是提供書籍閱讀、舉辦一些傳統展覽的地方,但《現代型文化館構想與實踐》這本書,徹底刷新瞭我的認知。它裏麵的“現代型”這三個字,真的不是虛設。書裏不僅僅在談論建築設計,更深入地探討瞭文化館在現代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和功能。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技術賦能”的部分印象深刻,它提到瞭如何利用數字技術,比如VR/AR、大數據分析來提升文化館的服務體驗,讓更多人能夠便捷地接觸和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這對於我這種對科技有點好奇但又不太懂的人來說,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而且,書中還非常注重“參與性”和“互動性”的營造,不再是單嚮的知識灌輸,而是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到文化內容的創作和傳播中來。這不僅僅是空間的改造,更是理念的革新,讓我開始思考,一個真正現代化的文化館,應該如何成為連接人與人、人與知識、人與創造的橋梁。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瞭“怎麼做”的答案,更重要的是“為什麼這麼做”的深刻思考。
評分拿到《現代型文化館構想與實踐》這本書,我一開始還有點猶豫,因為我一直覺得文化館的建設是個很宏大、也很專業的事情,我一個普通讀者可能很難理解其中的深奧之處。但當我翻開書頁,就被作者的寫作方式深深吸引瞭。它並沒有使用過於學術化的語言,而是用一種非常平實、卻又充滿力量的方式,嚮我們展示瞭現代文化館應該是什麼樣子。書中對“社群構建”的強調,讓我覺得非常重要。一個文化館,如果不能吸引和凝聚一群有共同興趣和需求的人,那它就很難真正發揮其價值。作者通過分析大量的案例,生動地說明瞭如何通過精細化的運營,讓文化館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社群中心,讓人們在這裏找到歸屬感,結交誌同道閤的朋友,共同學習和成長。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可持續性”的討論,它不僅僅是指經濟上的可持續,更包括瞭文化的可持續傳承和發展。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現代文化館,不僅僅是建築的設計,更是關於人、關於社群、關於未來的深度思考,它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實踐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