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型文化馆构想与实践
定价:49.00元
作者:戴珩,林红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65119552
字数:
页码:23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现代型文化馆构想与实践》阐述文化馆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标志。文化馆事业的繁荣发展直接关系着文化民生,关系着公民文化权益的保障和实现,关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系着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复兴。《现代型文化馆构想与实践》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提出建设现代型文化馆的构想,并指出建设现代型文化馆的方法和路径。《现代型文化馆构想与实践》是一本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实践探索的书,对文化馆行业的和从事文化馆工作的人来说,将大有裨益。
目录
作者介绍
戴珩,男,1962年生。作家,诗人,学者。系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文化馆副馆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文化新世纪》杂志执行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理事,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化工作和文化研究,已出版文学和文化著作22种。获得过20多项省级以上文学奖和社科成果奖,策划过30多项省和全国性大型文化活动,包装了“中国乡镇文化广场”、“长江流域文化资源整合、共享、利用”、”区域文化联动”等多个文化品牌。曾应邀在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南京大学、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以及全国各地作过数百场文学和文化方面的讲座。
文摘
换言之,建设现代型文化馆是时代对文化馆提出的必然要求。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和出版信息我一眼就看到了,但说实话,我拿到它的时候,还带着点儿先入为主的看法。毕竟“文化馆”这个词,在我脑海里总会勾勒出一些陈旧的画面:老旧的建筑、昏暗的灯光、以及那些似乎只属于特定人群的活动。然而,当我翻开《现代型文化馆构想与实践》时,那种刻板印象就被瞬间打破了。作者似乎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变迁下,人们对文化空间需求的深刻变化。书里描绘的文化馆,不再是单一的藏书阁或者活动集散地,而是融合了社区服务、创意孵化、数字体验、甚至是个性化学习等多重功能的复合型空间。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在地化”的论述,它强调文化馆应该深深扎根于当地的土壤,挖掘和传播区域性的特色文化,而不是简单地照搬西方模式。这种“因地制宜”的理念,在我看来是让文化馆真正活起来的关键。书中列举的案例,虽然我暂时没有深入研究,但仅仅从介绍中就能感受到那种充满活力的设计理念和运营模式,让人对未来的文化空间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对实践路径的深度探索,这对于想要了解或参与文化馆建设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原来我们对“文化馆”的认知,可以如此颠覆。我一直以为文化馆就是提供书籍阅读、举办一些传统展览的地方,但《现代型文化馆构想与实践》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它里面的“现代型”这三个字,真的不是虚设。书里不仅仅在谈论建筑设计,更深入地探讨了文化馆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功能。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技术赋能”的部分印象深刻,它提到了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比如VR/AR、大数据分析来提升文化馆的服务体验,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接触和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这对于我这种对科技有点好奇但又不太懂的人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且,书中还非常注重“参与性”和“互动性”的营造,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文化内容的创作和传播中来。这不仅仅是空间的改造,更是理念的革新,让我开始思考,一个真正现代化的文化馆,应该如何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知识、人与创造的桥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怎么做”的答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么做”的深刻思考。
评分拿到《现代型文化馆构想与实践》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对“共享”理念的强调。在当下这个越来越强调个体独立和私有产权的社会,文化馆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如何能够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空间的共享,甚至是知识的共享,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书中不仅仅提到了物质空间的共享,比如多功能厅、工作室的灵活使用,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共享。它鼓励文化馆成为一个能够汇聚不同思想、不同观点、不同创意的地方,让人们在这里碰撞、交流,激发出新的火花。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弹性空间”的构想,它不再是固定不变的格局,而是能够根据不同的活动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和重塑,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样化的文化活动需求。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文化馆在社区营造中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化设施,更是连接社区居民、促进社区融合的重要平台。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意识到,一个成功的现代文化馆,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包容、能够激发社区创造力和归属感的空间。
评分坦白说,我对“文化馆”这个概念,一直停留在过去对它的印象中,总觉得那是比较严肃、甚至是有些枯燥的地方。但《现代型文化馆构想与实践》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这种固有的想法。它里面的“构想”部分,就让我看到了很多前瞻性的思考,尤其是在如何将文化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方面,有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书里提到的“情境化”和“体验式”的文化传播方式,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再是简单的陈列和讲解,而是通过营造特定的氛围,让人们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去感受和理解文化。比如,书中可能提到了如何利用声光电技术,将一个历史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参观者面前,或者如何设计一个互动体验区,让人们亲手参与到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中。这种从“看”到“玩”,从“听”到“感”的转变,正是现代文化传播的趋势。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化馆不仅仅是承载文化的容器,更是传播和活化文化的强大引擎,它能够让古老的文化焕发新生,让更多人爱上文化。
评分拿到《现代型文化馆构想与实践》这本书,我一开始还有点犹豫,因为我一直觉得文化馆的建设是个很宏大、也很专业的事情,我一个普通读者可能很难理解其中的深奥之处。但当我翻开书页,就被作者的写作方式深深吸引了。它并没有使用过于学术化的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却又充满力量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现代文化馆应该是什么样子。书中对“社群构建”的强调,让我觉得非常重要。一个文化馆,如果不能吸引和凝聚一群有共同兴趣和需求的人,那它就很难真正发挥其价值。作者通过分析大量的案例,生动地说明了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运营,让文化馆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社群中心,让人们在这里找到归属感,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学习和成长。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可持续性”的讨论,它不仅仅是指经济上的可持续,更包括了文化的可持续传承和发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现代文化馆,不仅仅是建筑的设计,更是关于人、关于社群、关于未来的深度思考,它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实践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