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麻醉学第四版上下册

现代麻醉学第四版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小明姚尚龙于布为 著
图书标签:
  • 麻醉学
  • 临床医学
  • 医学教材
  • 现代麻醉学
  • 麻醉
  • 医学
  • 第四版
  • 上下册
  • 医学教育
  • 医学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香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89286
商品编码:29883411672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麻醉学:第三版(上.下)(全二册)
定价:298.00元
作者:庄心良 等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7-1
ISBN:9787117055185
字数:3978000
页码:2764
版次:3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4kg
 



内容介绍

自《现代麻醉学》再版至今又已过了5年,麻醉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都处在迅速发展之中。近年来,基础医学如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遗传学,以及与麻醉学密切相关的生理、药理、病理学等学科的进步,为麻醉学理论和临床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面临新科学、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挑战,为适应麻醉专业发展的需要,修订和充实《现代麻醉学》一书。
《现代麻醉学》一书包括绪论、麻醉基础理论、麻醉临床监测、危重病医学、疼痛治疗、麻醉临床学科建设等7篇,共116章。全书整体框架的编排和内容上较前两版均有较大的突破与进步,既保留了原版的精华,又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麻醉学有关的学术进展、研究思路与经验,较第1、2版充实、完善和成熟。该书拓展了基础理论和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着重反映了临床麻醉、危重病人监护治疗的新技术、新理论进展,详尽介绍了疼痛治疗的基础理论、各种急慢性疼痛的评估和治疗的基本方法,并对麻醉学科建设、质量管理、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做了引导性阐述,是一部具有较强临床指导意义的高级专业参考书。本书分上下两册,400万余字,500余幅插图。
 



作者介绍

庄心良教授,江苏武进人。1959年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毕业,1965年上海医科大学麻醉学研究生毕业,在上海市DIYI人民医院麻醉科工作,1989-1990年在荷兰鹿特丹Erasmus大学Dijkzigt医院任麻醉学访问教授;1991年-1992年在美国洛杉矶Loma Linda大学White纪念医院麻醉科进修。1





目录

DIYI篇绪论
第1章麻醉发展史
第2章麻醉医师成长
第二篇 麻醉基础理论
第3章麻醉与脑
第4章麻醉与呼吸
第5章麻醉与循环
第6章麻醉与肝脏
第7章麻醉与肾脏
第8章麻醉与内分泌
第9章麻醉与应激分应
第10章麻醉与免疫
第11章麻醉与遗传
第12章自主神经系统生理
第13章神经肌肉兴奋传递
第14章体液和电解质平衡
第15章酸碱平衡及其失常
第16章体液的渗透平衡和失常
第17章临床药理学基本原则
第18章全身麻醉原理
第19章吸入全身麻醉药
第20章吸入全身麻醉药分布与吸收
第21章巴比妥类与非巴比妥类镇铺药
第22章镇静安定药
第23章麻醉性镇痛药及其拮抗药
第24章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
第25章肌松药
第26章自主神经系统药理
第27章局部麻醉药
第28章作用于心血管的药物(一)
第29章作用于心血管的药物(二)
第30章利尿药
第三篇麻醉临床
……
第四篇临床监测
第五篇危重病医学
第六篇疼痛治疗
第七篇麻醉学科建设
索引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旨在全面、深入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脉络、技术成就与文化内涵,内容详实,力求专业和深入。 --- 《中国古代建筑史: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的恢弘画卷》 引言:凝固的千年史诗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老国度,其建筑艺术如同凝固的史诗,以木构架体系为核心,历经数千年的风霜洗礼与技艺锤炼,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建筑谱系。本书《中国古代建筑史: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的恢弘画卷》,旨在全面、系统地梳理和阐释中国古代建筑自萌芽、发展、成熟至鼎盛的完整演进历程。 我们不再将古代建筑视为孤立的工程技术成就,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气候环境乃至审美情趣的交织网络中进行深入剖析。本书聚焦于建筑形制、技术创新、材料运用以及空间布局的内在逻辑,力求揭示中国古代匠人如何以“天人合一”的理念,创造出既实用又极具精神意蕴的物质载体。 第一篇:滥觞与奠基——从远古到秦汉的初始探索 本篇追溯中国建筑的源头,展示先民如何从穴居、巢居过渡到地上建筑的初步形态。 1.1 新石器时代的居住形态与早期聚落: 重点研究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半坡的半地穴式居所,分析早期建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探讨陶器制作技术与建筑模范之间的潜在关联。 1.2 早期城市规划与礼制初现: 以良渚文化、陶寺遗址为代表,探讨高等级礼制建筑的萌芽。分析夯土技术在城墙和宫室基座中的应用,初步确立中轴对称的雏形。 1.3 夏商周的“大屋顶”之源: 深入剖析二里头遗址与殷墟宫殿宗庙区的布局特点。重点讲解早期木构架体系的结构特征,特别是“台基—柱—梁”的雏形,以及“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等基本模数对后世的影响。 1.4 秦汉大一统下的工程奇迹: 聚焦秦始皇陵的宏大工程,以及汉代都城的规划理念。详细论述汉代斗栱的简化形态——“櫑头”与“铺作”的出现,以及瓦当、铺地砖等构件的标准化。分析汉代画像石中的建筑图像,作为研究实景的重要佐证。 第二篇:审美转型与技术革新——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是中国建筑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受到佛教东传的深刻影响,技术体系日趋成熟。 2.1 佛教建筑的输入与本土化: 详述云冈、龙门石窟的开凿,对比印度犍陀罗艺术与中国本土风格的融合。重点分析早期佛塔的结构特点,如覆钵式塔、楼阁式塔的演变,探讨砖石结构在塔建筑中的主导地位。 2.2 隋唐盛世的制度化与规范: 深入研究《营造法式》的雏形思想。以大明宫、唐长安城为例,分析唐代都城规划的严谨性、方正性与宏大规模,体现皇权至上的政治理想。 2.3 唐代木构架的成熟标志: 重点分析现存的唐代实例,如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大殿。细致解构唐代斗栱“雄大、简洁”的特点,其出跳的深度与功能性。研究殿堂的屋顶形式(如歇山、庑殿)在等级制度中的严格对应关系。 第三篇:精细化与园林艺术的兴盛——宋辽金元的技艺升华 宋代,建筑领域出现了里程碑式的技术规范化,同时,私人建筑和园林艺术开始崭露头角。 3.1 《营造法式》的颁布与影响: 全面解析李诫主持编纂的《营造法式》的结构体系。重点分析“材分制”的科学性,如何通过统一模数实现复杂构件的标准化预制与精确计算,极大地提高了工程效率和建筑的精细程度。 3.2 楼阁式建筑的飞跃: 分析宋代砖木结构技术的进步,如山西应县木塔,探讨其抗震能力和结构创新。研究宋代“铺作”的形制变化,探讨其向装饰性过渡的趋势。 3.3 审美转向:从雄浑到秀丽: 对比唐宋建筑的审美差异。宋代建筑趋于内敛、秀美,表现在对檐口、门窗装饰的细腻处理上。 3.4 辽金建筑的地域特色: 考察山西芮城广胜寺等辽金建筑,对比其与宋代风格的异同,探究北方游牧文化对建筑形制的影响。 3.5 元代的继承与整合: 分析元代建筑在吸收宋代技术的基础上,对藏传佛教建筑(如白塔寺)的引入与影响。 第四篇:集大成与定型——明清的规划定式与装饰高峰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达到技术与审美的顶峰,同时,其形制也趋于固化和程式化。 4.1 明清官式建筑的规范化: 重点分析故宫太和殿、天坛等代表性建筑群。阐述“以中轴线为核心,左右对称,多重院落”的格局如何成为皇权威仪的终极表达。详细解析“殿”、“堂”、“楼”、“阁”等各类建筑的等级区分。 4.2 斗栱的“装饰化”: 探讨明清时期,斗栱从主要的结构受力部件,逐渐转变为层叠堆砌、色彩斑斓的装饰母题的过程。分析其“减弱功能,强化等级”的演变轨迹。 4.3 徽派、苏派等地域流派的繁荣: 深入研究江南园林(拙政园、留园)的造园艺术,分析“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空间哲学。对比徽派建筑的马头墙、砖雕、木雕、石雕的精湛技艺,以及闽派建筑的特色。 4.4 传统技术体系的终结与总结: 总结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在技术上的完备性,同时也指出其在面对新思想和新材料时的局限性,为古代建筑史画上句号。 结语:未曾断代的技艺传承 本书不仅是一部建筑断代史,更是一部凝视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文化史。通过对建筑材料、结构逻辑、装饰符号的层层剥离,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对秩序、和谐、伦理和自然的深刻理解。这些建筑遗产,是中华文明最坚实、最直观的物质证明,其价值和智慧,至今仍在启发着当代的设计与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简直让人没话说,纸张手感厚实,装帧设计既专业又不失稳重,翻阅起来非常舒服。尤其喜欢它对复杂概念的图文并茂的阐述方式,那些精细的解剖图和流程示意图,看得出编者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记得有一次我为了搞清楚某个神经阻滞的操作步骤,翻了好几遍,那些细微的肌肉和血管走向,通过清晰的插图一下子就清晰明了了。对于我们临床工作者来说,清晰直观的视觉辅助材料是多么重要啊,它大大减少了阅读和理解的难度,让学习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即便是晚上在手术室值班,借着微弱的灯光翻阅,那些黑白线条和灰阶层次感依然保持得很好,可见其制版水平之高。这套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握住了知识的重量,让人对内容本身也充满了期待。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叙事逻辑非常严谨且层层递进,完全符合从宏观到微观的认知规律。比如在讨论药物药代动力学时,它并非简单罗列数据,而是结合临床实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深入剖析了不同患者群体(如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的剂量调整依据,这一点极其实用。我特别欣赏的是,它在介绍经典理论的同时,也毫不吝啬地引入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指南更新。那种平衡感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理论基础的牢固,又确保了知识的前沿性,避免了读者陷入过时的信息泥潭。每次读到某一章的末尾,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好像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机制,都在作者的引导下变得井井有条,逻辑链条完整无瑕,读起来非常畅快淋漓。

评分

要说这本书对临床思维培养的助益,那简直是润物细无声。它不仅仅是本“教你做什么”的操作手册,更是一本“教你为什么这么做”的思维导图。举个例子,书中关于术后镇痛管理的部分,不仅仅介绍了各种镇痛方案的组合,更深入探讨了引发阿片类药物副作用的内在生理机制,以及如何通过个体化方案来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这种深度挖掘病理生理基础的写法,使得我们不仅仅停留在“照方抓药”的层面,而是能够基于对生理变化的理解,灵活应对突发状况。我感觉自己的临床决策能力,就是在无数次对照书中理论和实践的差异对比中,被潜移默化地磨砺和提升的。这本书确实是临床医生案头必备的“智慧之书”。

评分

作为一本参考书,它的索引和目录设计简直是为查找效率而生的。我尝试在不同的主题之间进行跳转,无论是按疾病分类查找还是按药物作用机制查找,都能迅速定位到相关章节。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的术语和缩写解释做得非常到位,对于那些跨学科的知识点,都会有简明的注解,这对于我们这种需要频繁接触其他专科知识的麻醉医生来说,极大地提高了查阅效率,避免了频繁地从书中跳出,去搜索引擎上核对定义。这种注重实用操作层面的友好设计,体现了编者对目标读者群体日常工作流程的深刻理解和体贴入微的关怀。它真正做到了让人可以“信赖地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非常扎实、稳健且富有学者的风范。它没有使用花哨或夸张的词汇来吸引眼球,而是用精准、专业的术语构建起知识的殿堂。阅读时,你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背后强大的学术支撑和严谨的编辑团队。不同于某些教科书那种过于学术化以至于晦涩难懂的表达,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努力追求表达的清晰和精确,使得复杂的内容也能被高效地吸收。这种不卑不亢、以事实和逻辑说话的文风,让人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由衷的敬佩感,觉得所学皆为业界公认的精粹。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导师,在旁边耐心地、用最可靠的语言为你梳理知识脉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