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臺灣,我們看到許多宗教團體介入醫院的經營,看到民眾生病時求神也求醫的行為模式,也看到各種「養生」功法的風行。這些,都顯示了醫療和宗教在臺灣社會中糾葛不清的境況。
這並不是現代才有的社會現象,而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習性。這種習性的養成,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元第二至第六世紀的中國社會。在當時瘟疫橫行的期間,各個宗教積極以醫療佈教;而「道醫」的出現,更將中國醫學帶入一個新的階段,也帶給漢人社會深遠的影響。
金爐煉丹,煉出了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也創造了中國傳統社會特有的道教醫理。從修身道士到救世良醫,從煉丹養生到治病救疾,從調和陰陽的房中術到長生不老、羽化升仙的追求,道教醫學看似神秘,卻是中國人疾病觀與身體觀的重要根源。
林富士,1960年出生於臺灣雲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歷史學研究所碩士,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小歷史──歷史的邊陲》、《孤魂與鬼雄的世界》、《紅色印象》和《漢代的巫者》等。
这本《[A343]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文明叢書5》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配合着古朴的字体排版,仿佛一秒钟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代世界。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方式,不多余的装饰,只用几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图腾暗示了主题的深度,显得既庄重又不失雅致。光是捧着这本书,那种知识的重量感和历史的厚重感就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翻开它,去探索其中蕴含的那些关于生命与自然哲学的智慧结晶。书脊上的烫金小字在光线下若隐若现,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这套“文明丛书”时是下了大功夫的,完全符合我对一套严肃历史文化读物的期待,这第一印象的分数绝对是拉满的,让人对手中的这份阅读体验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评分书中的章节划分逻辑严谨得令人称奇,作者在引入道教医学的概念时,并没有直接跳入那些晦涩难懂的药理或者术法,而是从更宏大的中国古代宇宙观和生命观入手,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我注意到,作者似乎非常擅长用现代的学术语言去梳理那些流传已久的古代文本,使得原本可能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的《太平经》或者早期葛洪的著作,变得可以被理解和消化。他没有回避早期道教信仰中那些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成分,反而将其视为理解那个时代人们如何面对死亡和疾病恐惧的重要窗口,这种客观又深入的剖析,让我对早期道教义理的认识又增加了一个全新的维度,远超出了我之前对“道家养生”的肤浅理解。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与一场考古发掘,作者巧妙地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道教医术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尤其是在探讨“内丹术”与具体治疗手段之间的关系时,那种思辨的深度让人拍案叫绝。他没有将道教医学简单地视为一种巫术的残余,而是将其放在中国医学史上一个关键的过渡阶段进行考察,探讨它如何吸收了五行学说,又如何影响了后来的《黄帝内经》的某些阐释角度。行文间引用的史料之翔实,脚注之详尽,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即便是对于一个略有涉猎的读者来说,也能从中汲取到很多此前未曾注意到的细微差别和深刻洞见。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着实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几乎没有出现任何让人感到晦涩难懂的俗语或者模糊不清的表达。每一次对某个具体道家概念的阐释,都像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化学反应,清晰、准确、不拖泥带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涉及“神仙方术”的段落时所采取的克制态度,他既尊重历史文献的记载,又保持了学者的审慎,没有一味地推崇,也没有一概地贬低。这种冷静的叙事,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可信度,让人在接受那些充满奇幻色彩的古代医学观念时,内心能够保持一种理性的平衡,仿佛作者正在引领我们穿越历史的长廊,而不是在进行一场带有强烈个人偏见的布道。
评分从整体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其标题所暗示的范围。它不仅仅是对“早期道教医学”这一垂直领域的梳理,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中国古代“身体观”和“世界观”的另一扇大门。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治病”这个行为的理解都被拓宽了,道家那种身心合一、顺应自然的理念,在今天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似乎重新焕发出了令人惊叹的现实意义。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甚至需要反复查阅的著作,它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和更新读者的思维框架,绝对是值得在书架上占据重要位置的一部学术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