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彩图科技百科全书:全球气候变化
定价:29.80元
作者:《彩图科技百科全书》编辑部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47819364
字数:
页码:11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球变暖、异常天气的频繁发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请跟随我们一同走进《彩图科技百科全书:全球气候变化》追根溯源吧!条目内容通过释文和示图两种方式展开,通过大量原创精美的图片以图说形式解释抽象的科学技术知识,力求融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
目录
大气层
热量平衡
大气环流
天气系统
季风
台风
风
云和雾
降水
雷电
大气光象
全球环境变化
冰期与间冰期
大气气溶胶
水循环
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
全球变暖
厄尔尼诺
臭氧层
作者介绍
文摘
实际观测到的大气环流,其长期的基本状态是近乎与纬圈平行的绕极环行流动。这种环行流动体现在近地表的风带上,就是人们常说的西风带和东风带等。在近地面处大气每秒约流动几米,随着高度增加,西风风速在9~10公里高度处达到大,为30~50米/秒,形成西风急流,西风急流几乎可绕地球一周。在低纬度热带存在东风急流,所处高度为12~14公里,大风速为20~30米/秒,东风急流沿纬圈断断续续,不能绕地球一周。
风带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比较有序,赤道到南北纬30。范围之内为东风带,向极地方向延伸依次为副热带无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人们在15世纪前后就已发现赤道两侧有东风带存在,并且按时按地出现,比较可信。1686年,英国的哈雷首先发现这一现象,他将东风带中的风称为信风,所以东风带又称作信风带。利用东风带的风力作为船只风帆的动力,航海者可从事海上航行,进行异地贸易,故信风又称作贸易风。哥伦布率船队横渡大西洋发现巴哈马群岛和美洲新大陆,以及中国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等这些历史上的航海大事,大多是利用信风作为风帆动力的。
信风带向极一侧边缘,即南、北纬30。附近,有一副热带无风带。这一带常出现晴朗无风天气,以风力作为动力的帆船驶入该地区便无法继续航行,只能长时间等候顺风来临。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大批欧洲移民船队涌向那里,船队一旦被困在副热带无风带,运往美洲的马匹势必陷入粮荒,船员只好忍痛把马匹丢人海中喂鱼,于是信风带向极边缘的副热带纬度就有了一个地理、航海上的古怪名字——马纬度。
地球上赤道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多,空气受热上升,到了高层向南北两侧流去,到副热带(南北纬30。附近)下沉,再返回流向赤道,形成热对流圈。这种暖区上升、冷区下沉的热对流圈,称为直接环流圈,又称正环流圈。这种环流圈存在于南北向经圈垂直剖面中,故又称为经向环流。与纬向环流相比,经向环流是次要的、相对弱的环流。但若没有这种经向环流,地球大气的许多要素(如动量、热量和水汽等)就不能形成南北输送,终就不能构成这些要素的动态平衡分布。大气中的经向环流对维持稳定的大气环流状态是不可缺少的。
除了赤道低纬度地区正的经向环流圈以外,在极地高纬度地区也有一个正的经向环流圈,在它们之间还存在一个反(或逆)的经向环流圈,由此构成三圉经向环流。三圈经向环流中靠赤道侧的正环流圈(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与此对称),其上升支到了高层向北流,抵达副热带无风带时下沉,到低层折向南返回,它在折向南流动时与热带信风对应。中纬度的反环流圈下沉支也在副热带无风带处,到低层后却向北流,并与西风带对应,向北到极锋(极地气团与热带气团之问形成的锋)处上升,至高层折向南形成回路。
……
序言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科学类书籍不太感冒的人,但《彩图科技百科全书:全球气候变化》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它以一种极其吸引人的方式,将一个原本可能让我望而却步的严肃话题,变得生动有趣。这本书的“图”字名副其实,丰富的插图、精美的照片和清晰的图表,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的对比分析。比如,通过对比图,我能清晰地看到北极地区冰层融化的速度,以及一些沿海城市因海平面上升而面临的风险,这些直观的视觉呈现,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深刻得多。此外,这本书还对“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意识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远比我想象的要广泛和深远。它让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开始主动思考,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可能加剧气候变化,又有哪些改变可以帮助缓解它。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我们地球的“健康报告”,那就是《彩图科技百科全书:全球气候变化》。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数据和事实,它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与读者一起探索我们星球正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气候变化”这一议题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它详细解释了“科学共识”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观点存在,但最终又指向同一个结论。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气候变化与社会公平”的探讨,这让我意识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并非平均分配,而是往往对那些最脆弱的群体造成更严重的打击,这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理解气候变化,不仅仅是理解科学原理,更是理解它如何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我们作为一个整体,应该如何去承担责任,并寻求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它是一次关于知识、责任与未来的深刻旅程。
评分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气候变化的书,说实话,在读之前,我对于这个话题一直抱着一种“听说过,但了解不深”的态度。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彩图科技百科全书:全球气候变化》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我们这个星球正在经历的挑战。它没有用艰深晦涩的术语轰炸我,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我认识气候变化的方方面面。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科学证据”的呈现方式。书中引用了大量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并且用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解释了这些证据是如何指向气候变化这一结论的。例如,关于“二氧化碳浓度与全球气温上升的相关性”部分,书中用精美的图表展示了历史数据的变化趋势,让我看到了一个清晰的因果关系链条。此外,它还探讨了不同的“气候模型”是如何预测未来的,并分析了这些模型的不确定性,这让我意识到科学的严谨性,也让我对科学家们的研究充满了敬意。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用理性的思考去解决。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彩图科技百科全书:全球气候变化》——听起来可能有些正式,但实际阅读体验却非常精彩。我一直觉得,要想真正理解一个宏大的议题,就必须从它的“为什么”和“怎么做”入手。这本书恰恰在这两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详细阐述了气候变化是如何形成的,例如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以及自然因素的协同作用,还深入探讨了我们目前正在采取和未来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可再生能源”和“碳捕获技术”的章节,书中对这些前沿科技的介绍,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让我看到了科技在解决气候问题上的巨大潜力。同时,它也并没有回避问题的复杂性,比如能源转型所面临的经济和社会挑战,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减排责任上的差异。这本书让我明白,应对气候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全球的共同努力和持续的创新。它让我对未来保持了一份审慎的乐观,也激发了我对科技进步如何塑造我们未来生活的好奇心。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的知识宝库!虽然我之前对气候变化这个主题并不算完全陌生,但《彩图科技百科全书:全球气候变化》以一种我从未预料到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变得如此生动易懂。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插图和图表,每一页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地球的故事。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冰川融化与海平面上升”的部分,那些由卫星拍摄的对比照片,直观地展示了过去几十年间冰川退缩的惊人速度,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气候变化带来的紧迫感。作者不仅详细解释了背后的科学原理,例如温室效应的形成,还深入探讨了各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从极端的干旱和洪水,到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再到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冲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气候变化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它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和学习的欲望,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如何能为减缓气候变化贡献一份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