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翡翠鉴藏贰
定价:69.00元
作者:郭颖著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原印刷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514201369
字数:200000
页码:189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99kg
编辑推荐
历史遗留的无穷宝藏,满载着时间的痕迹和人类的智慧结晶,千百年岁月的积淀,让文明永恒。流传着、品味着、感悟着,在心灵中荡起波澜,让生活充满奇迹,这就是收藏的魅力。收藏古玩珍宝,也就收藏了一段历史,收藏了一种文化……
翡翠颜色五彩斑斓,质地晶莹剔透,品性润若凝脂。既有青翠欲滴的绿,又有热情如火的红;既有雍容华贵的黄,又有典雅庄重的紫;既有圣洁高贵的百,又有凝重犀利的黑……几乎每一块翡翠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可谓是**神秘性和挑战性的一种玉石。
翡翠凝聚着一万年天地的造化,承载着五千载华夏文明的精髓,深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是当之无愧的'玉石'。
《翡翠鉴藏》由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郭颖副教授执笔编著,通过讲述一些翡翠的基本性质、鉴别方法、鉴赏手段、文化艺术、纹饰图案、市场贸易、养护佩戴等多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增加读者对翡翠的了解,更以期抛砖引玉,和同业者、爱好者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翡翠鉴藏》一书图片精美,由专业摄影师精心拍摄,360度展现**珠宝的王者之气;语言简练,内容浅显易懂,是藏家玩友的**选择。
内容提要
翡翠,也称翡翠玉、翠玉、硬玉、缅甸玉,是玉的一种,颜色呈翠绿色(称之翠)或红色(称之翡)。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由硬玉、绿辉石和钠铬辉石组成的达到玉级的多晶集合体。另外在动漫中也有以“翡翠”为名的人物形象出现。
翡翠又称硬玉。颜色以绿为主,另有红、黄、白等。红者称翡,绿者谓翠。其优劣标准在于色和地。论色当以绿为贵,越浓越鲜越佳;而地则要透、净,具有水分感,俗称“玻璃地”。色质俱佳的翡翠印难觅,是玉印,价高无比。
20世纪末期至今,盛世藏宝的观念使翡翠的收藏热一浪甚过一浪,翡翠已经不仅仅是装点美化人们生活的珠宝饰品,更是传播玉文化的使者。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翡翠的鉴伪抉真以及优劣评判成为了收藏翡翠的首要课题。
为此,我们特邀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编写了《翡翠鉴藏》(壹至肆)共4本,全面详细地介绍了翡翠的历史、文化、形成、雕刻工艺、种水色、纹饰、饰品种类、与相似玉器的鉴定、优化处理、价值评估、选购、收藏保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文字通俗易懂,图片精美绝伦,图文并茂,不仅让读者感受到翡翠蕴含的深厚文化,还能轻松获得翡翠鉴伪抉真、选购、收藏保养等方面的知识。
目录
作者介绍
郭颖,1973年生于北京,1991年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珠宝专业,1998年、2001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博士学位,完成有关翡翠矿物学与岩石学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留校任教,2003年获聘为副教授。
郭颖副教授通过对翡翠岩矿及宝石学的深入研究,探讨了翡翠材质与鉴赏、雕刻工艺与风格、翡翠文化等多方面受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热门话题,主编了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玉雕与玉器》,并多次作为特邀专家接受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的专题采访。近5年来应邀为多家公众媒体与行业媒体撰写翡翠方面的专业论文40余篇,并在多家珠宝专业网站上广为流传,在北京、上海等地进行了多次专题讲座宣传翡翠文化。
文摘
序言
我最近读完《翡翠鉴藏贰》后,最直观的感受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翡翠“皮壳”的理解。之前我总以为皮壳仅仅是翡翠最外层的保护层,上面的一些纹路可能是自然风化的结果。但书中对皮壳的详细论述,让我看到了皮壳背后隐藏的巨大信息量。作者深入剖析了不同场口翡翠的皮壳特点,例如,书中对“黄沙皮”、“黑乌沙”、“老树皮”等不同类型皮壳的形态、颜色、以及它们可能预示的内部品质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癣”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我过去一直以为“癣”只是翡翠上的黑点或黑线,但书中解释说,“癣”其实是翡翠中一些矿物质的聚集,有些“癣”可能预示着内部有好的“色根”,而有些则可能影响翡翠的整体品质。这种能够从外在的皮壳,洞察内在品质的学问,真是太神奇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矿工,能够通过土壤的颜色和质地,预知地下矿藏的丰富程度。
评分我之前一直以为,翡翠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颜色和透明度上,但《翡翠鉴藏贰》这本书,却让我对“雕工”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历代翡翠雕刻大师的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不仅仅是罗列其技法,更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雕刻风格,以及这些风格是如何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审美观念的影响而演变的。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对龙纹雕刻的解读,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分析了从古至今龙纹在翡翠雕刻上的不同演变,从早期浑朴的神兽形象,到后来更加精细、写实的龙形,每一处的细节变化,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历史。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结合了翡翠本身的“绺裂”、“棉絮”等天然特性,来指导雕刻师如何“因材施艺”,将这些“瑕疵”巧妙地化解,甚至成为作品的点睛之笔。这让我明白,一件精美的翡翠雕刻作品,不仅仅是匠人的技艺,更是其对翡翠材质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艺术表达。
评分最近偶然翻阅到一本名为《翡翠鉴藏贰》的书,虽然是文化发展出版社(原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但其内容之精妙,足以让我这个喜爱翡翠的普通爱好者为之倾倒。这本书不像市面上很多泛泛而谈的入门指南,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翡翠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仿佛一位经验老道的行家,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翡翠内部结构和光泽的阐述,作者用极其生动的语言,将肉眼难以察觉的“翠性”描绘得淋漓尽致,甚至能够想象出那些微小的晶体在光线下折射出的万千变化。读完这一部分,我再看自己的几件翡翠藏品,似乎有了全新的认识,仿佛那些石头内部隐藏的秘密都被一点点揭开。书中对于“种”的理解,也让我大开眼界。过往我总以为“种”就是翡翠的透明度,但这本书却从翡翠的形成环境、矿物成分、以及晶体排列方式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解读,让我明白了为何有的翡翠看似透明,却依然不够“种水好”,而有的则可能略显浑浊,却能散发出迷人的光彩。这种专业又不失通俗的讲解方式,是我一直以来在翡翠学习中苦苦寻觅的。这本书就像一位严谨的老师,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让读者产生误解的细节,力求将最准确、最深入的翡翠知识传递给我们。
评分《翡翠鉴藏贰》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的另一个方面,在于它对翡翠颜色的解析。以往我总是笼统地将翡翠的绿色分为阳绿、帝王绿等,但这本书则细致地划分了各种绿色调的细微差别,并且阐述了这些颜色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哪些颜色更具收藏价值。书中关于“色根”的描述,尤其让我感到惊艳。作者用大量的图例,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形状、不同走向的色根,以及它们对整体颜色的影响。我这才意识到,一块翡翠的绿色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如同血管般渗透其中,而色根的质感、深浅、以及与底色的融合程度,都直接关系到这块翡翠的“活度”和美感。此外,书中对绿色以外的其他颜色的解读,例如紫色、白色、黄色等,也同样深入。我之前一直对紫罗兰翡翠情有独钟,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紫罗兰的“紫”也有很多种,从淡雅的薰衣草紫到浓郁的茄子紫,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市场表现。它引导我去关注那些之前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从而提升了我对翡翠色彩的整体认知水平。
评分《翡翠鉴藏贰》这本书在阐述翡翠的“价值评估”方面,让我耳目一新。以往我总是从颜色、种水、大小这几个最直观的因素去判断翡翠的价格,但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价值评估体系。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了影响翡翠价格的各种因素,更是深入分析了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市场供需、流行趋势等宏观经济因素对翡翠价格的影响。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稀有性”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指出,即使是品质极佳的翡翠,如果产量巨大,其价值也会受到限制,而那些产量稀少,却又具备优良品质的翡翠,则往往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价格。此外,书中还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雕刻作品,在市场上的价值表现进行了对比分析,让我意识到,一件好的雕刻作品,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往往能极大地提升其市场价格。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提供的不止是鉴赏的知识,更是投资的智慧。
评分我特别欣赏《翡翠鉴藏贰》这本书在解读翡翠“瑕疵”时的哲学思考。过去我们总是追求完美,看到任何一丝裂纹、一点棉絮,就觉得这块翡翠“不值钱”了。但这本书却用一种更宏大的视角,去审视这些“瑕疵”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如何赋予翡翠独特的生命力和个性。作者在书中提到,翡翠在亿万年的地质变迁中形成,它身上留下的每一道痕迹,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印记。一些细微的“绺裂”,如果处理得当,反而能成为雕刻师灵感的源泉,让作品更具动感和故事性。而“棉絮”,如果分布均匀,则能起到一种“乳化”效果,让翡翠的绿色更加柔和、耐看。这种辩证的看待“瑕疵”的观点,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翡翠收藏,发现其中一些曾经被我视为“缺点”的部分,现在看来,反而成为了它们最独特的魅力所在。这种视角上的转变,让我在鉴赏翡翠时,多了一份从容和豁达。
评分对于《翡翠鉴藏贰》这本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对不同时期、不同产地翡翠特点的梳理。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产地名称,而是结合了历史背景、地质变迁,甚至是当地的采矿技术和文化习俗,来解释不同翡翠在质地、颜色、雕刻风格上的差异。比如,书中对缅甸抹谷场口和后来的帕敢场口翡翠的对比分析,让我第一次了解到,即使是同为高品质翡翠,不同场口的“色根”走向、颗粒粗细、以及“石花”的存在与否,都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韵味。作者还特别提到了清末民初时期,由于技术限制和审美偏好,当时的翡翠多以素面戒面或简单雕刻为主,而到了现代,随着雕刻工艺的飞速发展,我们看到的许多精美的山水人物、花鸟瑞兽,都展现了翡翠材质的更多可能性。这种将翡翠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解读的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鉴赏手册,更是一部关于翡翠“前世今生”的精彩叙述。它让我明白,每一块翡翠的背后,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故事,而了解这些故事,也正是鉴赏翡翠的魅力所在。
评分《翡翠鉴藏贰》这本书在鉴赏“杂质”方面,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过往我们总是希望找到一块“完美无瑕”的翡翠,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一些所谓的“杂质”,比如“石花”、“棉絮”、“石筋”,甚至一些细微的裂纹,都并非一概而论。作者以一种更加包容和专业的视角,去解读这些“瑕疵”是如何形成,以及它们对翡翠整体价值的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石花”的论述印象深刻。过去我总是将“石花”视为翡翠的缺点,认为它会影响翡翠的通透度。但书中解释说,一些分布均匀、形态自然的“石花”,反而能增加翡翠的层次感和立体感,甚至成为其独特的“标志”。它就像一块画布上的留白,恰到好处的点缀,反而能衬托出主体的美感。这种观念上的转变,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收藏中的一些翡翠,发现它们原来也并非那么“不堪”。这本书引导我去理解翡翠的“不完美”也是其生命力的一部分,并且如何从这些“不完美”中发现其独特的价值。
评分读完《翡翠鉴藏贰》,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让我对翡翠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敬畏之情。它不仅仅是一块美丽的石头,更是经过亿万年地质演变,承载着自然奇迹和人类智慧的艺术品。书中对翡翠形成过程的描述,让我仿佛看到了地球深处那场波澜壮阔的“炼狱”,以及无数细小的晶体如何历经磨砺,最终凝聚成这温润剔透的翡翠。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翡翠的热爱和专注,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它让我明白,鉴赏翡翠,不仅仅是掌握一套鉴别技巧,更是一种对自然、对历史、对文化的热爱和理解。这本书就像一位引路人,带领我走进了翡翠的神秘世界,让我看到了它表象之下隐藏的无限可能。我感到自己对翡翠的认知,已经从一个肤浅的观赏者,升华为了一个开始真正懂得欣赏其内在美和历史厚重感的探索者。
评分《翡翠鉴藏贰》这本书在关于如何鉴别翡翠的真伪方面,可谓是“乾货满满”。我过去一直对合成翡翠、优化处理的翡翠感到困惑,但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物图片,为我揭示了这些“假冒伪劣”的翡翠是如何制造出来的,以及我们在日常鉴赏中,可以通过哪些细微的特征来辨别它们。书中对“注胶”、“染色”、“覆膜”等处理方法的阐述,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实验室”,清晰地看到了这些不法商家是如何“欺骗”我们的眼睛。更重要的是,书中也提供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望闻问切”的鉴别方法,比如,通过观察翡翠表面的光泽、质地,甚至是用放大镜观察其内部的微观结构,来判断其是否经过人工处理。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火眼金睛”,对那些市场上充斥的“一眼假”和“一眼真”的翡翠,有了更清晰的判断能力。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是给予我们保护自己权益的“武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