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城市文化评论(第4卷)
定价:36.00元
作者:田根胜,黄忠顺
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536057630
字数:
页码:23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城市文化评论(第4卷)》收入的文章大部分是2008年8月在深圳召开的“2008中国城市文化论坛”上发表的论文。这次会议由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上海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东莞理工学院城市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由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具体主办。会议代表除来自上述机构外,还有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科技大学、浸会大学、岭南大学等单位的人文学者,以及深圳本地的文化学者、东莞理工学院城市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这么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跨越专业的限制聚集在一起讨论城市问题,再现了近年勃兴的城市研究的胜景。就我个人从事的文学研究而言,“城市”已经成为一个很难绕开的话题。
目录
城市如何成为问题(代序)
理论视野
市民社会建构中的当代文艺生产
日本民俗学中的都市化概念
城市文脉与理性规划——从“灾后重建”看中国城市多元发展的困境
符号的秩序:全球体系中的城市与文化——提纲与札记
理论与实践:重建以“城市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
都市文化记忆
城市书写的变迁——在深圳“中国城市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贾樟柯电影中的城市书写与中国想象
金庸小说与城市
深圳文化精神解读:深圳早期小说研究
相声艺术传统与北京城市文明格局的变迁
城市与城市身份
城市中的历史景观
当孤岛们相遇——沪、港、台的“三城记”
城市记忆与文化认同
城市发展论坛
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再生产与城市化路径:一种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角
中国城市发展夜间经济的社会学思考——以重庆为例
对舟山海洋城市文化名城建设的若干思考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使用及其利益格局研究——以珠江三角洲的佛山市南海区为例
我国城市经济学科发展动态分析
软实力与城市竞争
关于城市“软实力”构建的一些思考
文化经济与城市文化——兼论深圳城市文化建设的定位
“双三角论坛:当代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
国际学术研讨会——大学与当代城市文化建设
生态觉醒与生态城市建设
媒体中的城市
珠三角城市化进程中平面媒体嬗变的文化追求与影响
网络文学:当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视野中的
传媒与文学(文艺)联姻
全球化的城市想象
情爱北京的兄弟们——从《品花宝鉴》到《北京故事》的亚文化想象
“狼爱上羊”和全球化都市寓言
静观中国时尚大潮
打工文学与文化政治
农民工:暧昧的命名与尴尬的主体位置
“打工诗歌”:在城乡之间游移
征稿
作者介绍
文摘
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果要把农村生活向都市生活的改变认定为“都市化”,就必须明确“都市”概念。的确,在以“都市”为研究对象的所谓“都市社会学”“都市地理学”或者“都市人类学”等领域中,基于各种各样的学科体系,相应地“都市”有其各种不同的定义。但是作为存在于与相邻学科不同的学术体系下的独立学科,民俗学既然主张自身的存在,就有必要对“都市”作出其独自的定义。这样的定义尚不够明确。可是如果把“都市”作为“村落”的对立概念考虑的话,民俗学已经积累了很多关于“村落”概念的研究成果。
二、生活文化中的时间与空间
假设“村落”生活文化是定居在特定地域的人类集团所栽培、养育并在现实中支撑其生活的文化,那么首先可以将其作为一个空间概念来把握。它是由与各种自然条件有关,占有一定领域,在其居住地周围的例如支持其生活的耕地、取得生活资料的土地等若干个空间构成的场所①。不同辈分的人们以集团形式定居、生活于斯。于是跨越若干年代的生活在此累积,然后在这样的集团里被培育并发挥功能的东西就形成为村落的生活文化。
因此,在“村落”中,居住地的自然条件更为强硬地牵制着人们的生活。例如平原、山地或者海岸、岛屿等,即使这些居住地的地理条件不同,以食物为代表的生活材料均是依靠向形成其生活环境的“自然”索取而获得,这个“自然”是不可抗拒的存在,对于由天地变异引起的灾害等“自然”的威力,我们经常会感受到个人的才能和存在是如何的卑微。“自然”既是哺育生命的存在,同时也是威胁生命的存在。
因此作为与“自然”打交道技术的经验知识,必然建立于对“自然”的认识之上,这类认识的累积就变得重要起来。这也终保证了人们生活的丰富程度和安全。那么理所当然的是,上述经验知识就具有一边体验各种自然状况及其变化,一边在其中发现什么的特点。因而遭遇这样的机会的多少也决定知识量的多寡。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的人生,是与作为外边的世界的“自然”交流的历史,以年龄为基准形成的社会集团也是传承“自然”与人们的交流知识的场所。在这样的社会中,经验丰富的老者,在出现各种各样的“自然”状态时,也能够准确地拿出对策,所以他们被人尊敬而且被期待着发挥一定的社会功能。对于社会安定和丰富性而言,他们曾经是不可缺少的存在。
可是“都市”虽然也是在一定空间里的集团生活的场所,但是它不是依靠“自然”而生存的社会。“都市”是地域的集散地,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是在进行着导人外来文化、集散物资和发布信息等而经营生活的地方。人们不是亲自向“自然”有所行动而获取生活物资,而是通过与其他人之间的各种各样相关行为而得到生活的食粮。比起“自然”而言,他们更优先考虑“人”的存在。因此“都市”不仅与“自然”保持距离,甚至要排除“自然”。所以它是专门以个人的才能、行为优先的社会,因而比起依靠累积经验得来的知识而言,个人独创的、创造性知识才会被认可。它是一个大家相互竞争、发挥出类拔萃能力的社会,而不是经营与他人相同生活的社会②。
序言
城市如何成为问题(代序)
理论视野
市民社会建构中的当代文艺生产
日本民俗学中的都市化概念
城市文脉与理性规划——从“灾后重建”看中国城市多元发展的困境
符号的秩序:全球体系中的城市与文化——提纲与札记
理论与实践:重建以“城市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
都市文化记忆
城市书写的变迁——在深圳“中国城市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贾樟柯电影中的城市书写与中国想象
金庸小说与城市
深圳文化精神解读:深圳早期小说研究
相声艺术传统与北京城市文明格局的变迁
城市与城市身份
城市中的历史景观
当孤岛们相遇——沪、港、台的“三城记”
城市记忆与文化认同
城市发展论坛
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再生产与城市化路径:一种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角
中国城市发展夜间经济的社会学思考——以重庆为例
对舟山海洋城市文化名城建设的若干思考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使用及其利益格局研究——以珠江三角洲的佛山市南海区为例
我国城市经济学科发展动态分析
软实力与城市竞争
关于城市“软实力”构建的一些思考
文化经济与城市文化——兼论深圳城市文化建设的定位
“双三角论坛:当代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
国际学术研讨会——大学与当代城市文化建设
生态觉醒与生态城市建设
媒体中的城市
珠三角城市化进程中平面媒体嬗变的文化追求与影响
网络文学:当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视野中的
传媒与文学(文艺)联姻
全球化的城市想象
情爱北京的兄弟们——从《品花宝鉴》到《北京故事》的亚文化想象
“狼爱上羊”和全球化都市寓言
静观中国时尚大潮
打工文学与文化政治
农民工:暧昧的命名与尴尬的主体位置
“打工诗歌”:在城乡之间游移
征稿
读完《城市文化评论(第4卷)》,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平实却充满力量的语言,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城市灵魂深处的窗户。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所居住的城市,除了钢筋水泥的躯壳,还有什么更深层的东西在孕育?是那些古老的街巷里流传的故事,是那些老建筑背后沉淀的历史,还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这本书恰恰触及了这些我一直萦绕在心头的问题。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城市表象的描绘,而是深入挖掘了城市文化的多重维度,从历史的纵深感,到当下生活的细节,再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深刻的洞察。每一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感悟,仿佛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我曾擦肩而过的某个场景,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立体而鲜活,引发了我对城市与个体之间关系的重新审视。它让我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城市环境的个体,而是开始思考自己如何与城市互动,如何在城市中留下独特的印记,又如何从城市中汲取养分,滋养自己的内心。这种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惊喜的读物,它以一种非常独特且极具启发性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场关于城市文明的奇妙旅程。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和一位学识渊博的朋友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他总能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些让我眼前一亮、拍案叫绝的观点。我尤其欣赏书中那种对细节的关注,那种能够从细微之处洞察城市气质的能力。无论是对某个特定城市文化现象的剖析,还是对城市发展趋势的展望,作者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它不仅仅是在描述城市,更是在解读城市,是在揭示城市背后那些看不见的逻辑和规律。这种解读,让原本在我看来平淡无奇的城市景观,瞬间变得充满了故事感和生命力。它让我开始留意那些我过去常常忽略的城市角落,开始品味那些隐藏在喧嚣背后的宁静,开始理解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的文化符号所承载的意义。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十分流畅,语言生动而不失严谨,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功底和真挚的情感。
评分购买《城市文化评论(第4卷)》绝对是我近期最明智的决定之一。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我一直对城市的发展和演变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探索的渴望。作者在书中对不同城市文化特质的比较和分析,让我看到了城市发展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也让我对“城市”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模板,而是一个不断生长、不断变化的有机体。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城市美学和生活方式的探讨,那些关于街道、建筑、社区空间的描写,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基因,都让我对“城市”有了更丰富、更立体的认知。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城市漫游,我跟随作者的笔触,穿梭于不同的城市,感受着它们各自独特的魅力。这种阅读体验,既有知识性的启发,也有情感上的触动。
评分这本书,对我而言,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我内心深处对城市的情感与思考。它没有宏大叙事的空洞,也没有枯燥理论的堆砌,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我去发现城市中那些被忽视的美好。我曾以为,城市文化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与我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城市文化就隐藏在每一次街角的相遇,就体现在每一次邻里间的问候,就融化在每一份独特的风味里。作者对城市生活中那些细微之处的捕捉,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灵魂,而这种灵魂,正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共同塑造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城市文化的评论,更是一种对城市生活的礼赞,是对人类创造力和情感连接的讴歌。它让我更加热爱我所生活的城市,也让我更加珍惜与这座城市之间的一切连接。
评分《城市文化评论(第4卷)》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充满智慧与人文关怀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部理论性的探讨,更像是一份饱含深情的城市宣言。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书中那些深刻的见解所打动,也常常在那些细致入微的观察中找到共鸣。作者对城市文化的理解,超越了简单的地域界限,触及到了人类文明共通的议题。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城市变迁与记忆的探讨,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经历的每一次城市更新,都伴随着一些美好的事物逐渐远去,也孕育着一些新的可能。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保留住城市独特的文化肌理,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找到人与城市和谐共生的方式。它提出的问题,很多都触及到了当代社会发展的痛点,而作者给出的思考方向,也为我们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深度思考,引导我们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城市,用更审慎的态度去参与城市的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