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有多少好或是不好,我們都已走近黃昏,
黃昏之後,黑夜,黎明,但那是另一天了。
我不一定看得到明天之後的明天,所以,他默默地思索,
這樣的夕陽,果然是好,無限的好,無限的依戀。
本書收錄了資深作家彭歌三篇中篇小說,三個發生在不同時代的故事,一貫的是作者心繫兩岸,向前瞻望,對海峽兩岸人民生存情境的悲憫與?懷。
〈惆悵夕陽〉
敘述一對因戰亂而分離的情侶,四十年後異域相見,彼此都經歷了許多滄桑,也早已各自婚嫁。能再度相逢固然難得,只是人事全非……夕陽雖好,已近黃昏,怎能不惆悵?
〈向前看的人〉
四個好友因國共戰爭兩兩分隔,且各自結為夫妻。開放探親後再見,遙想往日時光,彷如夢幻一場。天安門事變的發生,提醒了大家:要向前看!背負著過去的重擔,忍受著無名的屈辱,成為一個向前走的人,堅決地懷著理想活下去。
〈微 塵〉
一對來自海峽兩岸的陌生男女,因為突然的停電,同被困在懸於半空的電梯裡。在沉沉的黑暗中,兩顆微塵,伴隨迷惘與疑惑,試探著彼此,冀圖尋找自己生存的意義……
彭 歌
本名姚朋。1926年生於河北。政治大學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碩士。曾任中央日報社社長、中華民國筆會會長,以及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文化大學等校教授。共有著述和翻譯作品七十餘種,小說及評論並先後獲得亞洲小說獎、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等,享譽海內外。目前定居臺灣。
為了未來
對於愛文學的人來說,寫作,不論寫甚麼題材,用甚麼方式,都應該是很莊重的事。
這裡的三篇小說,寫的是一個很莊重的題目:臺灣海峽兩岸中國人的關係。不同的視角,一貫的深情。
〈惆悵夕陽〉,是從海外看大陸,經過幾十年風風雨雨,異域重見,紅顏已老,各自經歷了太多的滄桑,連當年的熾情也不一樣了。這一篇是我退休離臺、在美國住了近二十年之後的新作品,沒有發表過,帶回來給朋友們看看,他們說:「很有分量的作品。」也許是為了禮貌吧。他們也很誠懇地告訴我:「今天的年輕人,受不了這樣的沉重。」
我寫〈惆悵夕陽〉,倒並不是為了讚嘆「夕陽無限好」,更不是為了「只是近黃昏」而惆悵。我想的是更遠的、更光明的(至少不再是那麼悲慘混亂的)未來。
〈向前看的人〉,寫的是臺灣剛剛解除戒嚴,開放前往大陸省親訪友。幾十年前的親人、好友,曾經形同陌路,甚至有如敵體,此時恢復了舊日的情分。「乍見翻疑夢」,但畢竟又已重逢。雖然進入老境,仍然要「向前看」。走到了這一步,也應該向前看,過去受的苦才不都是枉然。
〈微塵〉寫得更早。兩岸尚未正式開放,剛剛有初步的接觸,彼此都有許多的疑難。突然停電、懸在半空中的電梯裡,一男一女的遭際,其實正是那年頭許多中國人心情的象徵。今天再去回顧,似乎已是十分遙遠的、不可思議的事。
中國人受的苦難已經太多,記住過去的種種,從惆悵中走出去,這才是我殷切的期待。
對於年過八旬的我來說,經過了「痛定思痛」的煎熬,確信那樣的好日子終於會來的,雖然我自己未必能盼到那一天了。
我的期待,中國人的希望,都已「盡在不言中」。我不用多說了。
二○○九年盛夏
臺灣竹北鄉下
这本小说,初翻开时,我便被那种浓郁的、近乎化不开的怀旧气息所笼罩。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能捕捉到时光流逝时空气中那些微不可察的震颤。它不是那种跌宕起伏、情节紧凑的叙事,更像是一场慢镜头下的生命回溯,将那些日常琐碎、转瞬即逝的情感瞬间,一一放大,雕琢成一个个晶莹剔透的琥珀。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环境氛围的营造,那种夕阳西下时,光线在老旧木地板上投下的长长影子,以及空气中弥漫着的尘埃与旧书页的味道,都栩栩如生地浮现在眼前。读到某些段落,我甚至会停下来,闭上眼睛,试图去感受那种被岁月打磨后的沉静与微凉。它探讨的,更多是“失去”与“铭记”之间的张力,那些曾经热烈燃烧的情感,在时间的冲刷下如何固化成一种略带酸楚的温柔。读完后,心中留下的是一种悠长而复杂的余味,不是全然的悲伤,而是对生命中那些美好而无法挽回的事物的深深的敬意与喟叹。这本书,需要静下心来细品,它像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略显平淡,但后劲十足,回味无穷。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它完全打破了我习惯的阅读模式。故事线索是松散的,仿佛是由无数个碎片化的记忆和意识流构成的拼贴画。我最初有些抓不住重点,感觉作者似乎在故作高深,直到我开始尝试用一种更贴近“梦境”的逻辑去理解它,一切才豁然开朗。它不再追求逻辑上的严丝合缝,而是追求情感上的真实共鸣。那些突然插入的、看似不相关的哲思片段,或是某个角色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其实都暗藏着作者试图传达的更深层次的虚无感和宿命感。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解谜,但谜底不是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一种心境的抵达。我喜欢这种冒险性,它迫使我跳出舒适区,去重新审视自己对“文学性”的定义。对于追求快餐式阅读的读者,这本书可能会显得晦涩难懂,但如果你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体验那种在文字迷宫中探索的乐趣,它会给予你丰厚的回报,那种感觉,就像是终于找到了通往某段失落记忆的密道。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功力,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几乎可以断定,作者是一位对汉语的音韵和质感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文字匠人。那些形容词和动词的选择,精妙到令人拍案叫绝,绝少出现重复或陈词滥调。比如描绘天气时,他会用一种极其精准却又极富画面感的词汇,让你瞬间感受到那种特定的湿度、温度和光线。我特别留意了那些描绘人物内心挣扎的段落,作者没有直接喊出“痛苦”或“迷茫”,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比喻和细节来侧面烘托,让情绪在字里行间自然地渗透出来,不着痕迹却直击人心。这种写作手法,显得非常高雅和内敛,体现出一种成熟作家的自信与克制。阅读时,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甚至要反复咀嚼某些句子,生怕错过了一层含义。它带来的阅读快感,更多来源于语言本身的魅力,而非情节的推动,这使得它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值得反复把玩。
评分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部作品,我发现它隐藏了对特定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深刻反思。虽然书中的故事并未直接点明时代背景,但那种弥漫在字里行间的疏离感和对某种集体理想幻灭后的疲惫,是极其真实的时代印记。角色们的选择和困境,很大程度上是被那些看不见的社会结构和时代思潮所裹挟的。尤其是主角对于“价值”的重新定义,从外在的成功转向内在的自洽,反映了经历过大起大落的群体的一种集体心理调适。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没有进行说教式的批判,而是将那些宏大的命题,浓缩到了一个个具体人物的日常抉择中。我感叹作者的洞察力,他捕捉到了人类在面对时代洪流时的那种无力感,以及在有限的选择中,依然努力保有自我尊严的坚韧。这使得这本书具有了超越纯粹文学叙事的社会价值,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历史进程中的集体面貌。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阅读这本作品后的感受,那大概是“清醒的梦境”。它有着极其强大的构建能力,能将读者瞬间拉入一个完全自洽的、但又明显与现实世界存在细微错位的空间。我喜欢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那种“克制”。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往往是点到为止,没有歇斯底里,没有大声的表白或控诉,所有的汹涌都在水面之下暗流涌动。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和参与感,让我们不得不主动去填补那些未被言明的空白,从而使阅读体验变得高度个人化。对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场私人定制的冥想体验,它引导我的思绪在虚构的世界中漫游,然后带着一些新的领悟回到现实。它并不试图取悦读者,它只是忠实地呈现了一种可能的存在状态,这种纯粹的、不加修饰的呈现,正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依然久久不能从那种独特的氛围中抽离出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