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勒长笛练习曲作品33号配套2DVD视频讲解教学 初级教材基础教程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

柯勒长笛练习曲作品33号配套2DVD视频讲解教学 初级教材基础教程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长笛
  • 练习曲
  • 柯勒
  • 初级
  • 教材
  • 教学
  • DVD
  • 音乐文化
  • 丝绸之路
  • 基础教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海源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7213548
商品编码:29867671764
丛书名: 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02 第2-3课
03 第4课
04 第5课
05 第6课
06 第7课
07 第8课
08 第9课
09 10课
10 11课
11 12课
12 13课

 

 刘品教授在《柯勒长笛练习曲(作品33号)》中对练习曲中所涉及到的应如何掌握好长笛各种丰富的演奏技巧,处理好频繁的调性转换以及高难度技巧和速度方面的配合与应用等各方面做了详尽的讲授。我们相信,通过对本教材的学习定会使你的演奏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编辑推荐

    《柯勒长笛练习曲(作品33号)》是长笛学习者的吹奏水平由初级到高级阶段这一过程中,被广泛使用并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教材,备受长笛界的推崇。

 


西域和音:丝绸之路音乐的多元图景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索横跨欧亚大陆的古代商贸通道——丝绸之路上,音乐文化的复杂交织与演变历程。我们不关注任何特定的现代教材或教学方法,而是聚焦于历史上那些流动的音符、失落的旋律,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文明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本书将丝绸之路视为一个宏大的音乐生态系统,对其核心构成要素进行细致的剖析与重建。 第一部分:源流与接触——音乐的地理拓扑学 丝绸之路并非一条单一的道路,而是一个动态的网络。本书首先构建了一个音乐地理学的框架,审视不同地理区域在音乐交流中的角色定位。 一、中原核心与西域前沿的张力 我们探讨汉唐时期,中原王朝如何通过宫廷音乐(如雅乐体系)与西域传入的乐舞(如龟兹乐、苏幕遮)发生碰撞与融合。重点分析了“胡部”乐器和“秦声”(陕西及周边)音乐在融合过程中的互动关系。例如,琵琶、箜篌等乐器的早期形态是如何伴随商队进入中原,并逐渐本土化的历程。这不仅是乐器形制的改变,更是音乐语汇的重组。 二、草原牧歌与游牧文明的贡献 蒙古高原、阿尔泰山脉及其周边草原文化,是丝绸之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强音”。本书详述了长调、呼麦等具有高度即兴性和叙事性的游牧音乐形式,它们如何通过马背上的歌唱,将广袤的空间感和时间感注入到商道交流中。分析了马头琴等代表性乐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传播路径及其在不同民族音乐体系中的变异。 三、绿洲绿洲:绿洲城邦的音乐熔炉 高昌、敦煌、撒马尔罕、布哈拉等绿洲城邦,是音乐交流最为频繁的节点。这些地方的音乐吸收了印度、波斯、希腊(犍陀罗文化影响)乃至更远东方的元素。我们将深入研究这些城邦的宗教仪式音乐(如佛教赞颂、摩尼教音乐)与世俗宴饮音乐的交叉点,特别关注敦煌壁画中所揭示的乐器组合与演奏场景,以图景还原当时的听觉环境。 第二部分:乐器:跨越山河的“声音信使” 乐器的演变和传播是理解丝绸之路音乐交流最直观的线索。本书摒弃对现代标准化的关注,转而关注乐器在不同文化中的“生命史”。 一、弦乐的迁徙与变异 重点分析了弹拨乐器家族(如阮、琵琶、弹拨)的演变路径。探讨了中亚的“巴尔巴特”(Barbat)如何演化成中国的琵琶,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映了演奏技法和音色审美的地域差异。此外,弓弦乐器如二胡的早期形态(奚琴)如何在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地区间往复传递,直至最终定型。 二、吹管乐器的呼吸与气息 笛子、筚篥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路径展现了不同气息控制方法的交流。例如,西亚传入的、具有强烈穿透力的双簧乐器,与中原传统气息悠长的横吹笛子的风格差异,以及它们在宗教和军事音乐中的功能性区分。 三、鼓与节拍的共振 节奏和打击乐器常常是文化接触中最先被接受的部分。本书考察了不同类型的鼓(如羯鼓、方鼓、手鼓)在不同地域仪式中的功能,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当地的舞蹈节拍和说唱艺术的韵律结构。 第三部分:音乐与精神:信仰、贸易与叙事 音乐不仅仅是娱乐,它是信仰的载体、贸易的背景和历史的记录。 一、宗教音乐的流传与本土化 佛教的东传,带来了梵呗、密宗仪轨音乐。本书细致考察了这些宗教音乐在传入中国后,如何与本土的声乐传统(如禅宗的偈诵)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曲”。同时,也触及了景教、祆教等宗教音乐元素在丝路沿线留下的痕迹。 二、商旅的歌谣与市场喧嚣 贸易活动催生了特定的音乐类型,用于招徕顾客、传递信息或排解旅途寂寞。本书尝试重构商队沿途的“背景音景”,包括市场上的叫卖声、客栈里的民间说唱以及在绿洲休憩时节的即兴演奏,这些往往是民间音乐生命力最旺盛的体现。 三、乐律、记谱与音乐理论的互鉴 探讨了波斯七音律(如“十二木卡姆”的前身概念)的理论体系如何与中国传统的五音、七音体系进行碰撞和吸收。分析了早期敦煌手抄本中可能蕴含的音乐片段及其对后世乐律研究的潜在启示。 结语:声音的遗产 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是一个持续进行中的发现过程。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观的、注重过程和互动性的视角,强调音乐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能动角色——它不是被动的接收,而是主动的创造与重塑。理解这些古老的音符,就是理解人类文明交融的复杂心跳。本书的价值在于梳理出那些已被历史烟尘掩盖的多元音景,为研究古代世界声音生态提供一个坚实的参照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已经学习了几年长笛的进阶爱好者,我原本以为初级教材对我来说价值有限,但这本书中关于“气息控制的微调与共鸣腔的运用”那一章节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没有停留在“吹大声”或“吹平稳”这种泛泛而谈的建议上,而是用非常精确的物理学描述和比喻,解释了如何通过口腔形态的细微变化来改变音色、穿透力和泛音的控制。这些讲解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乐器认知基础才能完全领会,但一旦掌握,对音色的提升是立竿见影的。这种深入到物理层面和生理反应的分析,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演奏功底和教学经验,对于寻求突破瓶颈的演奏者来说,简直是一剂良药。

评分

这本书在跨文化音乐交流的视角引入上,做得非常大胆和具有前瞻性。虽然长笛是典型的西方乐器,但书中对于“丝绸之路”概念的引入,并非是生硬地罗列异域旋律,而是探讨了在不同地域的文化语境下,音乐如何影响演奏者的情感表达和对“美”的理解。它引导读者思考,一个标准的德奥体系下的长笛音色,在面对更具东方色彩的旋律时,应该如何进行柔性的自我调整和适应。这种超越了传统教材局限的视野,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音乐大观园的窗户,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长笛艺术可能性的想象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尤其是对于初学者入门时最容易感到困惑的那些“为什么”和“怎么样”,作者都给出了非常详尽且易于理解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音阶和指法练习,而是巧妙地融入了许多西方古典音乐史的背景知识,让读者在练习技术的同时,也能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音乐概念框架。比如,在讲解某个特定练习曲的力度变化时,作者会追溯到那个时期作曲家所处的文化环境,从而解释这种力度处理背后的音乐意图,这种宏观视角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兴趣。我感觉自己不是在机械地“练琴”,而是在与一位博学的老师进行深层次的对话,这种启发性是我在其他教材中学不到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非常精美,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手感温润而高级,配色上选择了沉稳的墨绿与典雅的金色搭配,立刻就给人一种专业且有深度的感觉。内页的纸张厚度适中,字体的排布清晰、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留意了里面的插图和图表部分,无论是乐理符号的绘制还是历史文献的引用配图,都极其考究,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显示出出版方在制作环节上倾注了巨大的心血。而且,这本书的装订方式采用了锁线胶装,可以完全平摊在谱台上,对于演奏者来说是极其友好的设计,翻页时不会有任何阻碍,这在很多同类音乐教材中是很难得的。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感受到它散发出的艺术气息,绝对称得上是物超所值的收藏品。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逻辑和学习路径设计,体现了一种非常现代和高效的教学理念。它将技术难点(如快速换指或特定的连奏要求)与音乐性表达(如乐句的呼吸点设计)进行了模块化的交叉训练。每一组练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被巧妙地编排成一个小型的“迷你乐章”,这意味着在完成技术练习的同时,你的耳朵和大脑也在同步进行音乐结构的分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练习中间穿插的一些“思维停顿”环节,这些环节会要求读者暂时放下乐器,思考刚刚完成的练习在不同作曲家作品中可能出现的场景,这种强迫性的转换思维,有效地将“手上的技巧”转化为“脑子里的音乐语言”,使得学习过程非常连贯和有目的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