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计算
定价:45.00元
作者:张德干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0302435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新定价链接:移动计算
内容提要
面向普适服务的移动计算技术是计算、网络通信和数字媒体等多种技术的融合,它将信息空间与人们生活的物理空间集成一体,从而使计算、网络通信和数字媒体成为像水、电、空气一样的生活必需品,它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本书涉及的移动计算技术包括普适服务方式、移动计算环境、无缝迁移、情景感知、移动通信协议、移动信息融合、移动计算平台以及移动应用场景等内容。
本书介绍的移动计算技术新颖、涵盖面广、信息量大、实用性强,便于研究生、教师和高年级本科生学习和参考,也适于从事移动计算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移动计算的含义和应用领域
1.3 外相关技术研究
1.4 关键技术
1.5 小结
第2章 普适服务
2.1 普适服务的含义及特点
2.2 相关应用技术背景
2.3 服务方式
2.3.1 服务描述
2.3.2 服务层的工作时序
2.3.3 服务质量
2.4 位置定位服务
2.4.1 全球定位系统
2.4.2 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
2.4.3 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用途
2.4.4 GPS卫星接收机的种类
2.4.5 其他定位技术
2.5 区域服务
2.6 小结
第3章 移动计算环境
3.1 移动信息访问设备
3.1.1 移动电话
3.1.2 智能手机
3.1.3 PDA及便携电脑
3.2 无线网络
3.3 嵌入式构件
3.3.1 嵌入式微处理器
3.3.2 移动处理器
3.4 片上系统
3.5 应用于移动计算设备的操作系统
3.5.1 嵌入式Linux
3.5.2 Windows CE
3.5.3 uC/OS-Ⅱ
3.5.4 Palm
3.5.5 Symbian
3.6 中间件
3.6.1 中间件的类型
3.6.2 中间件的应用模式
3.6.3 消息代理中间件及消息队列
3.7 移动IP技术
3.7.1 移动IPv4的基本原理
3.7.2 移动IPv6的基本原理
3.7.3 移动IPv6与移动IPv4的比较
3.8 移动Agent
3.9 小结
第4章 无缝迁移
4.1 概述
4.2 迁移的对象
4.3 迁移载体及粒度
4.4 无缝迁移方法
4.4.1 基于任务驱动的迁移方法
4.4.2 基于移动Agent的构件化无缝迁移方法
4.5 应用示例
4.6 小结
第5章 情景感知
5.1 概述
5.2 情景感知系统的要素和结构
5.2.1 基本要素
5.2.2 情景感知系统的结构
5.3 情景感知器网络
5.3.1 网络构成
5.3.2 节点结构
……
第6章 移动通信协议
第7章 移动信息融合
第8章 移动计算平台
第9章 移动应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移动计算》这本书,以其宏大的视野和精细的入微,为我构建了一个关于移动世界的全景图。我并非技术背景出身,但作者的讲述方式,总能让我产生共鸣,并逐渐理解那些看似高深的技术原理。书中对移动操作系统(如Android和iOS)的演进和设计哲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何不同的操作系统会有如此不同的用户体验,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性能、安全和用户友好性之间取得平衡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跨平台开发和原生开发的优劣势比较感到兴趣。这解释了为何一些APP在不同设备上的表现会有差异,也让我对APP的开发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此外,书中关于移动应用的商业模式和盈利策略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移动计算背后庞大的经济驱动力。作者对APP商店的生态系统、广告模式、内购机制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让我对移动互联网的商业逻辑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让我了解了“怎么做”,更让我思考了“为什么这么做”。它让我看到了技术进步是如何与商业需求相结合,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移动应用世界。这本书是一次深刻的认知升级,让我不再仅仅是移动应用的消费者,而是能够以更专业的眼光去审视这个充满活力的领域。
评分读完《移动计算》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高速运转的技术漩涡之中,却又被书中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论述所引导,一点也不感到迷失。这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移动计算的各个技术节点,让我窥见了驱动我们手中设备的幕后英雄。书中关于传感器技术和嵌入式系统的章节,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我们身边那些“聪明”的设备是如何感知世界并做出反应的。从智能手表监测心率,到智能音箱理解语音指令,再到无人驾驶汽车识别路况,这些背后都凝聚着复杂的传感器网络和强大的嵌入式处理能力。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和翔实的图示,将这些原本枯燥的技术原理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低功耗设计和能源管理策略的讨论,这解决了我在使用移动设备时长期存在的困惑——为何在如此强大的功能背后,设备还能长时间续航?书中解释了各种节能算法和硬件优化是如何协同工作的,这让我对移动设备的“智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此外,关于移动网络架构的演进,从2G到5G,再到对未来6G的展望,也让我对通信技术的进步感到惊叹。书中对时延、带宽、连接密度等关键指标的量化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代际通信技术带来的性能飞跃,也让我对未来超高速、低延迟的通信场景充满了期待。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为我揭示了移动计算的“技术骨骼”,更让我对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充满了敬畏和好奇。
评分《移动计算》这本书,就像一座宝藏,等待着我去挖掘其中的每一份珍贵。它并没有局限于某个单一的技术领域,而是以一种全局的视角,展现了移动计算的广阔天地。书中对移动数据存储和管理技术的讲解,让我对智能手机如何高效地管理海量数据有了深刻的理解。作者对分布式文件系统、数据库技术以及数据压缩算法的介绍,让我看到了数据管理在移动设备中的重要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云存储和本地存储的协同管理策略感到兴趣。这解释了为何我们的数据既可以在云端备份,也可以在本地访问,从而实现了数据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书中对这些复杂数据管理技术的深入剖析,让我对数据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书中对移动应用的性能优化和资源调度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对APP的流畅度非常关注,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深入的解释,让我了解了各种性能优化技术,例如内存管理、CPU调度和GPU渲染等。它让我明白,技术的进步不仅仅体现在功能上,更体现在效率和用户体验上。这本书让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手机用户,变成了一个能够欣赏其背后技术之美的观察者。
评分这本《移动计算》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未来科技发展脉络的清晰认知。它如同一个精密的地图,为我指明了移动计算发展的方向和关键节点。书中关于移动应用的生命周期管理和迭代更新的讨论,让我对APP的开发和维护过程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作者详细阐述了从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到部署和持续优化的各个环节,让我看到了一个APP从诞生到不断完善的完整过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敏捷开发和DevOps理念在移动开发中的应用感到兴趣。这解释了为何一些APP能够如此快速地进行功能更新和bug修复。书中对这些现代软件工程方法的讲解,让我对高效的软件开发流程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书中对移动人机交互(HCI)的深入研究,也让我看到了技术如何更好地适应人类的需求。作者对触控、手势、语音等多种交互方式的分析,以及如何设计更符合用户习惯的界面,都让我对APP的易用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移动计算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追求更智能、更便捷、更人性化的过程。
评分坦白说,最初拿起《移动计算》这本厚重的书时,我有些担心会过于晦涩难懂,但我很快就被书中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所吸引,仿佛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进行一场深度对话。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引导我一步步深入理解移动计算的本质。我尤其被书中对用户体验(UX)和用户界面(UI)在移动设计中的重要性的强调所打动。作者不仅仅关注技术的实现,更关注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如何创造出更直观、更易用的移动应用。书中关于情感计算和个性化推荐算法的讨论,让我对智能手机如何“读懂”我的需求,并提供个性化服务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不仅仅是算法的胜利,更是对用户心理和行为的深度洞察。此外,书中对移动安全和加密技术的讲解,也让我感到非常有价值。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移动设备作为我们最贴身的数字伙伴,其安全性更是重中之重。作者用清晰的语言解释了各种安全威胁,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这对于提升我的安全意识非常有帮助。这本书让我明白,移动计算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它连接了人与人,人与信息,以及人与世界。
评分阅读《移动计算》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场智力的冒险,同时也是一次思维的拓展。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将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让我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知识。书中关于移动边缘计算(MEC)的章节,让我对未来的计算模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解释了为何将计算能力从云端下沉到网络边缘,能够极大地提高响应速度,降低延迟,这对于自动驾驶、虚拟现实等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应用至关重要。作者用形象的比喻,将 MEC 比作“分布式的大脑”,让我对它的运作方式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我还对书中关于移动传感器的协同工作和数据融合的讨论非常感兴趣。它解释了智能设备如何通过整合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例如加速度计、陀螺仪、GPS等,来更准确地感知用户状态和环境信息,从而实现更智能的应用。书中对这些数据融合算法的讲解,让我体会到了数据分析在移动计算中的核心作用。这本书不仅让我看到了技术的“现在”,更让我窥见了技术的“未来”。它让我对移动计算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它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激发了我对相关领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评分《移动计算》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为我揭示了移动世界的奥秘。我从未想过,原来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智能手机背后,隐藏着如此复杂而精妙的技术体系。书中对移动网络协议栈的讲解,虽然涉及一些技术细节,但作者总是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辅以直观的图表,让我能够轻松理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网络拥塞控制和负载均衡的讨论印象深刻。这解释了为何在高峰时段,我们的网络速度有时会下降,以及运营商是如何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优化网络性能的。作者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让我对移动网络的稳定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书中对移动设备的功耗管理和电池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对智能手机的续航能力非常关注,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深入的解释,让我了解了各种低功耗设计理念和新型电池技术的潜力。它让我明白,技术的进步不仅仅体现在功能上,更体现在效率和可持续性上。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单纯的移动设备用户,转变为一个能够理解其背后复杂技术的人,这种认知上的转变,让我觉得非常满足。
评分读罢《移动计算》,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科技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本书以其独特的洞察力,描绘了移动计算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思维方式。书中对移动社交网络和社区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信息传播的变革。作者阐述了社交APP如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如何构建了虚拟社区,以及这些社区在信息交流、情感连接和社会动员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社交网络中的信息茧房和算法推荐的讨论感到警醒。这让我意识到,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书中对移动健康和可穿戴设备的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也让我对科技如何赋能健康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对智能手表、健康监测APP以及远程医疗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移动技术在促进个体健康管理和改善医疗服务方面的巨大潜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移动计算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连接方式,一种思考方式。它在不断地重塑着我们的世界,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无限的期待。
评分这本《移动计算》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书本本身所承载的知识。它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数字世界的全新视角。在阅读之前,我对移动计算的理解还停留在智能手机和APP的层面,认为它不过是让生活更便捷的工具。然而,当我翻开《移动计算》的扉页,我才意识到,这门学科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层层剥离了移动计算的神秘面纱,从其发展历程、核心技术、到应用场景,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书中关于无线通信技术演进的阐述,让我对5G、Wi-Fi 6等技术的原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万物互联的愿景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技术本身的介绍,而是着重探讨了移动计算对社会、经济、甚至人类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书中对移动支付、共享经济、智能家居等案例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消费习惯、工作模式乃至社交方式。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深刻剖析了在移动计算时代,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以及如何有效规避这些风险,这对于我们每一个身处数字洪流中的个体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本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是一次思维的启迪。它让我开始思考,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如何在日益智能化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明智的选择,并且不被技术洪流所裹挟,而是成为技术的驾驭者。我想,对于任何对科技发展、未来趋势感兴趣的人来说,《移动计算》都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移动计算》这本书,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踏上了一段探索移动世界奇妙旅程。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次关于科技如何重塑我们生活的深刻反思。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书中对未来趋势的预判所震撼,很多在书中被提及的概念,如今已经悄然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例如,书中关于云计算在移动设备上的应用,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为何我们的手机能够存储海量数据,并且能够随时随地访问云端服务。它解释了云端计算如何分担设备的计算压力,让我们能够享受到更流畅、更高效的使用体验。我还对书中关于物联网(IoT)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详细阐述了物联网的架构、通信协议以及各种应用场景,从智能家居到智慧城市,再到工业物联网,让我看到了一个万物互联的宏大图景。书中对数据采集、分析和决策过程的描述,让我对物联网的巨大潜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另外,书中关于位置感知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也让我耳目一新。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手机上的导航、定位服务,背后是多么复杂的技术支撑。作者对这些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的解析,让我对身边的便捷服务有了更深的感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技术的无限可能,也让我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它也促使我思考,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和安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