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第4版)

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第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和平 著
图书标签:
  • 电工实验
  • 电子技术实验
  • 电路基础
  • 实验教学
  • 高等教育
  • 理工科
  • 第四版
  • 实践教学
  • 电工原理
  • 电子电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22669
商品编码:2986721712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第4版)

定价:19.50元

作者:王和平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111522669

字数:

页码:128

版次: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教材是根据高等工科院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工电子学”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编者多年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及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些新知识、新技术编写的。
  教材中主要包括基本实验、应用及设计性实验等实验内容。附录部分包括常用电路元件简介、半导体分立器件性能简介和引脚判别方法、常用集成电路简介、电工仪表简介及应用实例、新型电子芯片及模块应用实例等内容。本教材内容丰富,而且具有综合性、趣味性、实用性,突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本教材为工程型本科、高职高专理工科非电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类实验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实验须知1
部分基本实验4
实验一电位测定4
实验二叠加定理的测定6
实验三戴维南定理——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测定9
实验四RL串联电路及功率因数的提高13
实验五RLC串联谐振电路及测试16
实验六三相电路负载星形联结的测量20
实验七三相电路负载三角形联结的测量22
实验八异步电动机的继电器�步哟テ骺刂�24
实验九数字万用表的使用27
实验十多谐振荡电路的制作30
实验十一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32
实验十二单管交流放大电路的综合测试44
实验十三阻容耦合多级放大电路及综合测试49
实验十四差动放大电路的研究52
实验十五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56
实验十六运算放大器的非线性应用60
实验十七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制作与测量63
实验十八与非门电路的基本测试与应用66
实验十九触发器及其应用68
实验二十计数、译码、显示电路的制作71
第二部分应用及设计性实验74
实验二十一555时基电路及其应用74
实验二十二单相电能表的校验78
实验二十三三相异步电动机顺序起、停控制81
实验二十四三相异步电动机时间控制83
实验二十五工作台往返自动控制85
附录87
附录A常用电路元件简介87
附录B半导体分立器件性能简介和引脚判别方法93
附录C常用集成电路简介96
附录D电工仪表简介及应用实例103
附录E新型电子芯片及模块应用实例120
参考文献128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第4版)》简介(内容不含原书) 一、 理论基石与实践导向:探索电能的奥秘与信号的转化 本书并非对《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第4版)》一书内容的直接概述,而是从更广阔的视角,深入探讨电工与电子技术领域的核心原理、发展脉络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旨在勾勒出一幅全面而深入的图景,带领读者走进这个充满活力的科学与工程分支,理解电能如何被产生、传输、控制和利用,以及电子元器件如何实现信号的处理、信息的存储与传递。 电工技术,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石,其核心在于对电能的认识和驾驭。从基础的电路理论出发,我们理解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基本法则如何支配着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相互关系。这些法则不仅是分析复杂电路的工具,更是设计高效、安全电能系统的出发点。我们深入探讨交流电的特性,理解其在电力传输中的优势,以及变压器、电动机等关键设备如何实现电能的转换与传输。同时,本书也将触及更高级的电力系统概念,如发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的整体架构,以及现代电网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例如可再生能源的接入、智能电网的建设等。 电子技术,则是在电工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电子元器件的特性,实现对信号的精妙控制与处理。从最基础的二极管、三极管,到复杂的集成电路,每一个元器件都蕴含着物理世界的奇妙规律。本书将解析半导体材料的特性,理解PN结的形成与工作原理,从而引申出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以及三极管作为放大器和开关的核心功能。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索运算放大器的应用,它们如何实现信号的加减、积分、微分等复杂运算,为模拟信号处理奠定基础。 数字电子技术则是另一个重要的分支,它基于离散的0和1信号,实现逻辑运算和信息处理。本书将讲解逻辑门电路,如AND、OR、NOT门,以及它们如何组合成更复杂的组合逻辑电路,如编码器、译码器、加法器等。同时,顺序逻辑电路,如触发器、计数器、寄存器,将揭示信息存储与时序控制的奥秘。这些基础的数字电路是现代计算机、通信系统以及各种智能化设备的核心。 二、 关键技术模块:深度解析与应用探索 为了更具体地展现电工与电子技术的魅力,我们将聚焦于一些关键的技术模块,进行深入的解析和应用探索。 1. 电路分析与设计: 电路是电工与电子技术的载体。本书将从最基础的有源和无源元件入手,详细阐述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对于直流电路,我们将深入讲解电阻串并联、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等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对于交流电路,则会重点关注电容、电感在电路中的作用,以及阻抗、相量等概念,理解交流电的瞬时值、最大值、有效值和平均值,并学习如何分析RLC串联和并联电路的谐振现象。 在电路设计方面,我们将探讨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出满足特定功能的电路。这包括信号的放大、滤波、衰减、整形以及电源的设计等。我们会介绍各种常用的电路设计工具和仿真软件,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验证设计方案的有效性。特别地,本书将强调电路设计的严谨性和系统性,从元器件的选择、参数的计算,到PCB的布局布线,都将进行细致的讲解。 2. 信号的产生、处理与传输: 信号是信息传递和系统交互的载体。本书将涵盖不同类型的信号,如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以及它们在时域和频域的特性。我们将探讨信号的产生,例如振荡电路如何产生周期性信号,以及各种调制技术如何将信息加载到载波上。 信号的处理是电子技术的核心功能之一。本书将详细介绍滤波器(低通、高通、带通、带阻)的设计与应用,它们如何去除信号中的噪声,提取所需频率成分。放大器是另一个关键模块,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放大器(电压放大器、电流放大器、跨导放大器、跨阻放大器)的特点,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放大器来满足信号增益的需求。此外,模数转换(ADC)和数模转换(DAC)将是连接模拟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本书将深入解析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信号的传输则涉及通信系统。我们将简要介绍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信道、编码、解码、解调等概念,以及不同传输介质(如同轴电缆、光纤、无线电波)的特点。 3. 功率电子技术: 功率电子技术是实现电能高效变换和控制的关键。本书将介绍整流器、逆变器、斩波器等核心功率变换电路,以及它们在电力驱动、电源管理、新能源发电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我们将探讨各种功率器件,如晶闸管、MOSFET、IGBT等,以及它们的开关特性和驱动方式。本书还将触及软开关技术和功率因数校正等先进概念,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认识。 4. 微控制器与嵌入式系统: 在现代电子设备中,微控制器扮演着“大脑”的角色。本书将介绍微控制器的基本架构,包括CPU、存储器、I/O端口、定时器、中断控制器等。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微控制器进行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包括硬件选型、固件开发、传感器接口、执行器控制等。本书将强调软件与硬件的协同设计,以及如何通过编程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智能化控制。 5. 仪器仪表与测量技术: 准确的测量是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基础。本书将介绍各种常用的电学测量仪器,如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等,并讲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测量原理。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这些仪器来分析电路的性能,检测故障,并进行各种物理量的测量。 三、 时代发展与前沿展望:驱动创新,塑造未来 电工与电子技术的发展从未停歇,它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本书将简要回顾这些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真空管的出现,到晶体管的发明,再到集成电路的诞生,每一次飞跃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展望未来,本书将探讨当前电工与电子技术领域的热点和前沿方向。这包括: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电子系统中的应用: 如何利用AI算法优化电路设计、提高信号处理的智能化水平,以及开发自主学习的电子系统。 物联网(IoT)与智能家居: 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嵌入式系统的集成,如何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新能源与储能技术: 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并网技术,以及高效储能系统的开发,对电力系统的转型至关重要。 生物电子学与医疗电子: 电子技术在健康监测、疾病诊断、治疗设备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微纳电子技术与新材料: 芯片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以及新型半导体材料的探索,将推动电子器件性能的极限。 四、 学习方法与实践建议 学习电工与电子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至关重要的。本书鼓励读者不仅要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更要积极动手实践。通过搭建电路、编写代码、使用仪器进行测量,才能真正掌握这些技术。书中将穿插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应用案例和挑战性问题,引导读者主动思考和探索。 我们强调学习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掌握电工与电子技术,不仅是学习一门学科,更是掌握一门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强大工具。它将帮助你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并赋予你参与塑造未来的能力。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扎实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框架,激发对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领域的浓厚兴趣。无论是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还是希望更深入地理解现代科技,本书都将是你探索电能世界与信号奥秘的理想起点。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一些实验的步骤描述上,存在着明显的遗漏或者含糊不清的地方。有时候,一个关键的连接步骤,或者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操作细节,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甚至完全没有提及。这导致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次因为不确定而停滞不前,不得不反复阅读,或者向他人请教。这种不完整的操作指南,对于需要动手实践的实验课程来说,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我感觉作者似乎是在假设读者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经验,但这本书的目标读者应该包含很多初学者。我希望实验步骤能够清晰、详细,并且考虑到初学者的可能遇到的困难,给出充分的指导。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它太“厚重”了。不是说内容多,而是纸张的厚度,以及整体的重量,都让我觉得携带起来很不方便。每次都要费力地把它塞进我的书包里,占用的空间也比其他同等页数的书要大很多。而且,这种厚厚的纸张,虽然摸起来可能有点“高级感”,但在实际使用中,翻页并不顺畅,有时候甚至会粘连在一起。我更偏爱那些轻便、易于携带,并且翻页流畅的书籍,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或者通勤路上更高效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如果内容真的那么丰富,也应该通过更精炼的排版和更轻薄的纸张来呈现,而不是一味地增加书的体积。

评分

我必须要提的一点是,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列表,简直可以用“寒酸”来形容。作为一本学术性质的图书,其参考文献应该能够反映出作者的知识来源和学术严谨性。然而,这本书的参考文献数量屈指可数,而且很多都是一些非常基础或者年代久远的资料。这让我不禁怀疑,作者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是否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深入的研究。一本好的专业书籍,应该基于扎实的文献基础,并能引导读者进一步深入学习。而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并没有给我这种感觉,反而让我对其内容的权威性和深度产生了一丝疑虑。

评分

我特别想吐槽一下这本书的章节逻辑安排。感觉像是把一些零散的知识点硬生生地堆砌在一起,缺乏一个清晰的主线和递进关系。学习过程中,我经常会发现某个概念在前几章中就应该有所介绍,但却要等到后面才能找到相关的解释,这让我感到非常突兀和不连贯。有时候,一个实验的引入背景和理论基础,会分散到好几个章节,需要来回翻阅才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概念。这种跳跃式的讲解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会增加理解的难度,而且容易让人产生“这是在讲什么”的迷茫感。我期望的是一本能够循序渐进、逻辑严谨地引导读者掌握知识的书籍,而不是这种零碎拼凑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质量简直是一场灾难。那些图例,无论是指示性的示意图,还是电路的实际连接图,都模糊得像打了马赛克一样。很多细节都看不清楚,我尝试放大来看,结果只是让模糊变得更大,完全无法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有些图中的元件标记,细小到几乎看不清,根本无法准确地识别。我本来是希望通过图示来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电路原理,结果这些模糊不清的图片,反而增加了我的困惑。我真的不理解,为什么在电子技术这样一个高度依赖视觉化的学科里,一本实验教材的插图会做得如此粗糙。这不仅影响了学习效率,也让我对编写者的专业性和细致程度产生了疑问。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简直让人抓狂,字体大小一会儿大一会儿小,间距也杂乱无章。我打印出来的时候,很多公式都因为排版问题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有些关键符号都对不上号。这种低级的错误,作为一个号称“第4版”的书,实在是不应该出现。而且,书的装订质量也很差,翻了几页就开始有松动的迹象,我担心用不了多久就会散架。阅读体验如此糟糕,实在很难让人集中精力去学习里面的内容。我本来是抱着学习严谨的科学知识的心态来购买这本书的,但这种粗糙的印刷质量,让我对其内容的可信度也产生了一丝怀疑。我希望能有一本真正用心制作的书籍,而不是这样敷衍了事。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课后习题”部分感到非常失望。习题的设置,感觉更像是为了完成数量而存在,很多题目都相当重复,缺乏新意。而且,很多题目的答案在书的后面并没有提供,或者只提供了部分答案,这让我在自我检测和巩固知识时,感到非常不便。我希望习题能够多样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能够提供完整的答案解析,帮助我理解错误的原因。没有答案的习题,对学习者来说,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价值,让我觉得像是在做无用功。

评分

这本书的“附录”部分,简直就是被遗忘的角落。我本来期待附录能够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信息,比如常用元器件的参数表,或者一些工程单位的换算公式等等。然而,这本书的附录非常简陋,信息量极少,甚至有一些我非常需要的信息都没有包含在内。这让我在做实验或者查阅资料时,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寻找其他来源。一本好的技术书籍,应该有一个内容详实、方便查阅的附录,来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可惜,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晦涩难懂,很多地方使用了过于学术化、专业化的术语,却没有给出清晰的解释。读起来就像是在啃一本天书,需要不停地查阅其他资料来弄明白一两个词的意思。即使是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也很容易因为一些拗口的表达而感到沮丧。而且,作者似乎不太注重句子的流畅性,有些段落的表达非常生硬,读起来一点都不顺畅。我原本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路上的好帮手,但这种晦涩的语言,却成为了我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深入浅出、清晰易懂的讲解方式,而不是这种让人望而却步的学术腔调。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例题”部分,实在令人不敢恭维。那些例题的难度跨度非常大,有些题目过于简单,几乎没有参考价值,而有些题目又异常复杂,超出了实验教学的范畴。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例题的讲解过程也十分简略,很多关键的计算步骤或者推理过程都被省略了,留给读者的只有结果,这让我很难理解它是如何得出这个答案的。我希望例题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为更复杂的实际问题提供思路。但这本书的例题,并没有达到这个效果,反而让我觉得它们更像是某种“装饰”,而非真正的学习辅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