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欲望心理学
定价:42.00元
作者:周一南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546104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弗洛伊德说:“人类是充满欲望并受欲望驱使的动物。”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摆脱欲望的纠缠。它是与生俱来的存在,总是与人形影不离。无论是否愿意承认,有一个事实必须接受,那就是我们所做的事情,往往都是受到了欲望的驱使。
★如何正确看待欲望?如何面对自己不愿面对的欲望?读读这本《欲望心理学》,相信你可以找到想要的答案。
★如何通过别人的外在表现去看穿他内心的欲望?如何判断种种欲望背后的真实目的?在茶余饭后、休闲时光品品这本《欲望心理学》,能帮你轻轻松松地撩开欲望的面纱,看到面纱后面的那副真实脸孔。
★当别人赞扬你时,你能看出赞扬背后的深层含义吗?当朋友利用你时,你会大发雷霆吗?当需要做决定时,你会经常选择“随大流”吗?如果你说这些问题你想都没想过,那只能很遗憾地告诉你,你对欲望心理学的了解太少了。在别人从你的言行中看出你的欲望,你却全然不知时,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泄露了心中的秘密。
★《欲望心理学》从情绪、赞扬、博弈、、金钱等诸多方面一一对人的欲望进行了深度解读,帮助读者有的放矢地认识欲望,了解欲望,透过外在的表现看到欲望的本质。
★美国精神病学家戈登·李文斯说过:“做一个有所期望、能爱他人、有事可做的人,你才能把事情做好。”从中不难看出,欲望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必要且具有积极意义的。学习一些欲望心理学,无论对家庭生活还是社会交往,无论对同事相处还是朋友谈心,都是大有裨益的。
内容提要
欲望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从古至今,没有人能对它做出十分的评判。对于自己的欲望,总希望能够得到*化的满足;对于别人的欲望,则希望别人不要过于贪婪,知足常乐。看待欲望的角度不同,对欲望的评判自然也就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如何,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对待欲望,终究能够从中获益。
《欲望心理学》深度解析了人性的本质欲望,介绍了如何透过他人的相貌、衣着、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的蛛丝马迹来判断隐藏在他人心里的欲望。只要你学会书中的方法,你必能成为社交场合中的太阳,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目录
章 欲望长啥样:练就火眼金睛,让隐藏的欲望无所遁形
002 相由心生:相貌不等于心态,但能反映心态
004 微表情:洞察欲望,抓住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
006 动作的秘密:看透动作,就能看穿人心
009 超限效应:话不在多而在精,不做让人讨厌的“唐僧”
012 习惯成自然:从口头语中窥探人心欲望
015 色彩心理学:衣服的颜色折射人的心理
018 戳穿谎言:精妙的谎言背后,隐藏着种种欲望
021 侧目旁观:在别人面前的他,才是那个真实的他吗
023 心理测试
第二章透视欲望:做交际场上的太阳,吸引别人围着自己转
026 感觉剥夺实验:交际能力与个人成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029 首因效应:人人都想用好印象这块“敲门砖”
032 刺猬法则:因为关系好,你就能侵占我的空间吗
035 暗示效应:用心理暗示诱导人心
037 尊重对方:渴望金钱,更渴望获得尊重
040 多看效应:频繁露面,只为留下更深的印象
043 自嘲法则:丢脸没什么,涮涮自己赢人心
046 特里法则:不要小瞧了“对不起”这三个字
049 心理测试
第三章 掌控欲望:欲望的好坏,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052 情绪定律:不懂什么叫理性的人,才会说自己理性
055 野马结局:被人激怒,尽力克制发泄怒火的欲望
058 破罐子破摔:看似无欲无求,实为丧失自信
061 蝴蝶效应:有堵必疏,才能避免压力“决堤”
064 条件反射:不经意间展现真实欲望
067 愤怒效应:所谓“以牙还牙”,无非是发泄怒气的借口而已
070 巴纳姆效应:总以自我为中心,才会上了算命先生的当
073 墨菲定律:越怕什么,越来什么
076 泰然自若:任他风吹浪打,情绪河里不翻船
079 詹森效应:没人想关键时刻掉链子
081 心理测试
第四章 受赞欲望:追求赞美的“糖衣”,留意隐藏的“”
084 距离效应:甜言蜜语背后的剑伤人
087 先扬后抑:赞誉固然可喜,却不可被其迷住眼睛
090 赞美陷阱:赞美的花丛夹道,谨防一脚踏空
093 阿谀奉承:拍马屁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但请别滥用
095 “绑架”策略:夸你几句,你就得乖乖就范
098 阿伦森效应:夸奖的话不能一次说完
100 小心“高帽”:虚荣心理难避免,程度适当显智慧
103 心理测试
第五章 博弈人生:追逐利益是本性,掌握规律才可得
106 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利益减少,让对方先着急
108 互惠原则:做出让步的时候,有必要附加一些条件
110 马太效应:胜利者多助,失败者寡助
112 登门槛效应:得寸进尺分两面,正确利用价值观
115 华盛顿合作定律:只顾个人利益,注定两手空空
117 效应:盲目相信,就是自寻死路
119 拆屋效应:退而求其次的欲望表达
121 达维多定律:无法创造价值,那就注定被淘汰
123 心理测试
第六章 见欲望:朋友能为你两肋插刀,也可能背后插你两刀
126 效用心理:想交朋友,先得对人有用才行
129 自己人效应:“自己人”可以迅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131 改宗效应:朋友有错,必须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
133 鲶鱼效应:有几个“捣蛋”的朋友,团体的活力更强
135 过度理由效应: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视作理所应当
137 瀑布心理效应: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142 热炉效应:触碰底线的朋友,不交也罢
145 英雄崇拜:人们都喜欢与比自己的人做朋友
147 心理测试
第七章 钱能鉴人:帮你看清金钱背后那裸的欲望
150 凡勃伦效应:价格越高,越受人欢迎
153 财务分清:亲兄弟,明算账,“斤斤计较”不伤感情
155 棘轮效应:过度放纵的消费习惯,必然导致坐吃山空
158 “剁手党”的困惑:购物成瘾,见到东西就想“买买买”
160 享乐跑步机现象:金钱是个“两面派”,想看哪面自己选
163 做个“铁公鸡”:守财奴都爱一毛不拔的生活方式
165 仇富心理:人人都有金钱欲,仇富并不是穷人的
167 拜金主义:渴望更好的生活,合理追求金钱不可耻
169 心理测试
第八章 剖析欲望:没必要大惊小怪,每个人心里都有欲望的“黑点”
172 禁果效应:越是被禁止,越会想方设法去探求
174 旁观者效应:乐见别人帮助受困者,自己只做旁观者
176 青蛙效应:过于享受安乐,终将死于安乐
179 从众心理:随大流是种难以摆脱的潮流
181 帕金森定律:助手“无能”,才不会彰显领导的平庸
184 半途效应:欲望不强,导致半途而废的人比比皆是
187 心理测试
第九章 把控欲望:把黑暗隐藏起来,畅享脱胎换骨的新生
190 延迟满足效应:忍一忍,更大的满足在后面
193 鸟笼逻辑:惯性思维作祟,令欲望支配行为
196 晕轮效应:关注闪光点,其他全忽略
199 布里丹毛驴效应:学会取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01 近因效应:无关偏见,关乎短时记忆
204 破窗效应:坚决抵制和惩处个“打破窗户”的人
207 心理定式:揉碎固有观念,发现更多可能
210 投射效应:在小人眼里,所有人都是小人
212 心理测试
作者介绍
周一南,祖籍安徽,毕业于福建仰恩大学,现居北京。一位热爱文学,潜心研究中外经典作品的学者;一位擅长沟通,并对新鲜事物抱有浓厚兴趣的年轻人;一位性格开朗、有耐心、细致、乐观的父亲。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他始终持有强烈的求知欲,惯于思考相似事物间的细微区别,以探求真理。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内容,与其说是在“教导”,不如说是在“启发”。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如何控制或者满足欲望,而是通过一种非常哲学化的方式,引导你去思考“欲望”的根源以及它在我们生命旅程中所扮演的意义。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欲望的转化”和“欲望的升华”的论述。我一直以为,欲望就是要么被满足,要么被抑制,但这本书告诉我,欲望本身是可以被转化的,它可以成为我们学习、成长、甚至创造的强大驱动力。比如,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艺术的追求,这些看似高尚的欲望,其实都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想要”,只是这种“想要”被赋予了更深远的意义。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说明了当我们将一些原始的欲望,比如对占有的渴望,转化为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时,会发生怎样的奇妙变化。这本书让我不再惧怕欲望,而是学会去欣赏它,去理解它,并尝试去引导它,让它成为推动我生命不断前进的积极力量。它让我看到,欲望并非是人性的弱点,而是人性中最强大的潜能之一,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和运用它。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启示。我之前对于“欲望”的认识,停留在一种非常二元的对立上,觉得它要么是洪水猛兽,要么是人生动力。但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门,让我看到了欲望的复杂性、多面性以及它在我们生命中所扮演的微妙角色。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探讨了“集体无意识”如何塑造个体欲望的章节。我们所处的文化、社会环境,甚至是我们从小接触到的信息,都在不经意间构建了我们对于“好”与“坏”、“成功”与“失败”的定义,进而影响着我们所“渴望”的东西。我发现,很多我曾经以为是自己发自内心深处的愿望,其实可能只是社会价值观的一种投射。比如,对名利的追求,对某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很多时候,我们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推动,而我们自己却浑然不觉。这本书让我开始警惕这种“被塑造”的欲望,并鼓励我重新去探索那些真正属于我自己的、未被外界干扰的声音。它让我明白,理解欲望,不只是理解自己,更是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
评分这本书,怎么说呢,在我翻开之前,我对“欲望”这个词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比较表层的、甚至有些肤浅的阶段。但读完之后,才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多么的狭隘。作者并没有直接给你灌输各种“应该如何”的道理,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你走进人类心灵深处那片幽暗而又充满生命力的丛林。我最惊喜的是,它并非是那种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很多时候,读着读着,我会在那些故事里看到自己,或者我认识的人。比如关于“未竟之事”的章节,读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耿耿于怀的那些过去,并非是真的放不下,而是那些 unresolved issues 像是一颗颗未被拔出的刺,一直在悄悄地影响着我的当下。作者用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剖析了这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让我们看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想要”,其实是“需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让我开始反思,我所追求的,究竟是为了满足真正的自我,还是被外在的社会规范或者他人的期待所裹挟。这种由内而外的审视,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宝贵的礼物。
评分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参加一场深入的心灵对话。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但又不失亲和力,很多时候,我感觉他就像一个老朋友,在娓娓道来,引导我去思考一些我从未认真面对过的问题。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欲望”妖魔化,也没有将其神化,而是将其置于一个非常人性化的维度进行解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匮乏感”和“补偿心理”的分析。我们常常会因为某方面的不足,而在其他方面产生过度的渴望,试图以此来填补内心的空虚。这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在物质上得到满足后,仍然会感到不快乐,或者会陷入另一种形式的追求。作者通过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和真实案例,揭示了这种“得陇望蜀”的心理模式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幸福感。读完之后,我对自己的一些消费习惯和社交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以为自己是因为“喜欢”才去追求,但实际上,很可能是因为内心深处存在某种“匮乏”,而这种追求,只是为了获得一种短暂的满足感,一种被认可的错觉。这本书让我开始学会更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去区分真正的需求和虚假的渴望。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可以用“颠覆”来形容。我一直认为,所谓的“欲望”就是一种原始的冲动,一种需要被压制或者被满足的生理或心理需求。然而,作者通过一种极为深刻的视角,将欲望的触角延伸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那些我们习以为常、不曾怀疑过的选择背后。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惯性”和“舒适区”对欲望的塑造这一部分所打动。我们常常误以为自己是在主动选择,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重复过去的模式,而这些模式,早已被我们潜意识里的“欲望”——或者说是对安全感的渴望,对未知的恐惧——所深深地固化。读完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生活中的一些“不动摇”的习惯,比如每天通勤走同一条路,每天看同类型的节目,甚至在人际关系中也倾向于寻找那些最熟悉、最没有挑战性的人。作者并没有批判这些,而是提供了一个理解的框架,让我们看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其实都承载着我们内心深处对于“确定性”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欲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成长,往往就发生在打破惯性、走出舒适区的那个瞬间,而理解了欲望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和驾驭这份力量,而不是被它所控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