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12-2013电子信息学科发展报告
定价:64.00元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046653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由中国电子学会编著,介绍了电子信息学科发展情况,并对本学科的进展做了全面而准确的总结。学会对所负责的学科发展研究初稿进行研讨及学术交流后,为研究成果的后完成提出实质性修改意见和建议。整套丛书的特点:,确保性,注重研究工作的质量,确保研究报告为反映各学科发展情况的*性的指导性丛书;第二,体现前瞻性,学科涉及面较大的不要求面面俱到,应注重体现*热点、前瞻和重大学术进展;第三,将2007年第四季度学科发展的内容纳入进去,做到严谨、完整;第四,时效性好;第五,整体性强。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认为,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人才的培养则与教育体系紧密相连。《2012-2013电子信息学科发展报告》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着墨,那对我来说将是极具价值的。报告中是否对当时高校的电子信息相关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进行了分析?例如,在信息安全、软件工程、通信工程等热门方向上,当时的教学重点和研究热点是什么?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快速变化的时期,学科的边界是否开始模糊,出现了交叉学科的趋势?比如,电子信息与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甚至是金融领域的结合,是否在那时已经有所苗头,并被报告所关注?此外,关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机制,报告是否提供了一些数据和案例?例如,国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情况,国内优秀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产学研结合的深度等。我深知,科学技术的进步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的提升上,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因此,我对报告中关于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部分,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为我描绘出一幅关于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的时代画卷。
评分《2012-2013电子信息学科发展报告》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它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个技术飞速迭代、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节点。我一直对那个时期中国在通信设备制造领域的崛起感到自豪,尤其是几家大型通信设备公司的全球化步伐。报告中是否对当时全球通信设备市场的竞争格局进行了分析?例如,在4G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过程中,中国企业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核心元器件,如射频芯片、光模块等领域,国内的研发和生产能力达到了怎样的水平?此外,物联网的概念在那几年虽然尚未完全爆发,但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报告是否对当时物联网的架构、关键技术(如传感器、通信协议、平台建设)进行了概述,以及对一些早期应用场景进行了介绍?我尤其关心的是,在嵌入式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方面,当时的技术水平如何?它们如何支撑起各种智能设备的互联互通?我对这些底层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充满好奇,希望报告能够让我了解到,在看似光鲜的应用背后,是怎样强大的技术支撑在默默运转。
评分当我在书架上看到《2012-2013电子信息学科发展报告》时,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便油然而生。那个时期,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移动互联网的生态系统也日益完善。报告中是否对当时智能手机的核心技术进行了深度剖析?例如,移动操作系统(Android和iOS)的演进,ARM架构的处理器的性能提升,以及移动芯片的功耗优化等。我特别想知道,在移动通信领域,3G向4G的过渡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它对无线通信技术、网络架构等方面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和要求?报告是否也探讨了移动应用的开发趋势,比如原生应用、混合应用、跨平台开发等?此外,我一直对“云计算”和“边缘计算”之间的关系感到好奇,不知道在2012-2013年,边缘计算的概念是否已经出现,并且对电子信息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视角,让我能够理解在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电子信息学科是如何不断突破边界,引领技术创新的。
评分《2012-2013电子信息学科发展报告》的出现,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为我解惑的“地图”。在那个时期,互联网的普及速度可以说是惊人的,各种应用层出不穷,从社交娱乐到电子商务,再到移动支付,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报告中是否详细阐述了这些应用背后的技术支撑?例如,大数据技术在那时是如何被应用于用户行为分析和个性化推荐的?云计算的成熟,又为这些应用的快速部署和迭代提供了怎样的基础?我特别好奇,报告是否分析了移动通信技术(如3G和4G的演进)如何成为这一切的“高速公路”,以及它对电子信息学科在通信协议、信号处理、网络架构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当时,人工智能的萌芽也逐渐显现,虽然还未像今天这样炙手可热,但我相信在那两年里,肯定有不少关于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在进行。报告是否能揭示这些研究的进展,以及它们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例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在那时是否已经有了初步的商业化尝试?我对这些技术细节非常感兴趣,希望报告能够深入浅出地进行阐述,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有所收获。
评分《2012-2013电子信息学科发展报告》的标题就如同一个信号灯,指引着我探索那个充满活力与变革的时代。我一直对电子信息学科的“软件定义”趋势很感兴趣,不知道在2012-2013年,这个概念是否已经初步显现,并且在哪些领域得到了体现?例如,软件定义网络(SDN)和软件定义存储(SDS)在那时是否已经有了相关的研究和原型?我期待着报告能够深入分析当时软件工程方法论的发展,比如敏捷开发、DevOps等理念的普及情况,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软件的开发效率和质量。我还想了解,在那个时期,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是如何发展的,它们如何帮助人们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例如,BI(商业智能)工具的应用普及程度,以及数据科学在各个行业的渗透情况。我深知,一个学科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实际应用的拓展,而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推动学科进步的关键。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这种互动的内在逻辑。
评分我拿到《2012-2013电子信息学科发展报告》时,最大的愿望是它能够带我穿越回那个时代,让我深刻理解电子信息学科是如何在日新月异的技术浪潮中自我革新和发展的。我一直对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很感兴趣,尤其是存储器和显示技术。报告中是否对当时DRAM、NAND Flash等存储器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在显示技术方面,LED背光、AMOLED等技术在那几年是如何普及的,以及它们对电子产品形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记得当时3D打印技术也开始受到一些关注,不知道报告中是否对3D打印的材料、工艺、以及在电子产品制造中的应用潜力进行了探讨?此外,我一直在思考,作为一个学科,它在学术研究和产业应用之间是如何找到平衡点的。报告中是否提供了一些关于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以及这些研究成果是如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案例?例如,在图像处理、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分支领域,当时的学术研究聚焦于哪些问题?它们在当时是否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应用?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理解电子信息学科的内在驱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2012-2013电子信息学科发展报告》就足够引人遐想,我拿到它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期待。2012到2013年,这可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经历深刻变革和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记得那会儿,智能手机刚刚普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概念开始崭露头角,移动互联网更是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浪潮。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电子信息学科是如何应对的?报告是如何梳理和分析这些复杂趋势的?它是否深入探讨了诸如半导体技术、通信网络、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核心领域的发展脉络?报告中是否有对当时全球电子信息技术格局的剖析,例如中美在技术领域的竞争态势,以及中国在关键技术上的突破与不足?我尤其关心的是,报告是否能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清晰的学科发展图景,包括学术研究的热点、产业应用的前沿,以及人才培养的方向?那些在当时被视为“新生事物”的技术,比如4G网络的部署、触屏技术的成熟、社交媒体的兴起,它们对整个学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报告是否提供了具体的案例研究,或者对重要事件进行了深入解读?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能体现出作者对学科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未来趋势的准确预测。毕竟,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而对于电子信息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领域,一份详实的年度发展报告,其价值不言而喻。我期待着它能带我回溯那个充满活力的年代,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技术变革的力量。
评分《2012-2013电子信息学科发展报告》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为我揭示“未来已来”的预言书。那个时期,大数据刚刚从小众概念走向主流,它所带来的颠覆性力量,许多人还未完全体会。报告中是否深入探讨了大数据技术的核心要素,比如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可视化?它如何改变了商业决策、科学研究和社会治理?我尤其想知道,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当时有哪些技术和法规的讨论?与大数据紧密相连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报告中是否对当时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早期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例如,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技术在那时是否已经有所突破?我期待着报告能够阐述,这些看似抽象的算法,是如何在那个时期开始应用于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领域的,哪怕只是初步的尝试。另外,我一直对“用户体验”这个词比较敏感,不知道在2012-2013年,电子信息学科在提升用户体验方面,有哪些新的技术和设计理念被提出和实践?例如,人机交互、界面设计、软件易用性等方面,是否有了新的进展?
评分拿到《2012-2013电子信息学科发展报告》后,我脑海里浮现出的第一个画面就是当时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创业潮。那个年代,很多我们现在熟知的互联网巨头还在初创阶段,或者刚刚经历一轮高速增长。报告中是否对这些商业模式的创新进行了技术层面的剖析?例如,平台经济的崛起,用户数据如何被收集、分析和利用?我对当时信息安全领域的发展也颇为关注,因为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深入,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报告是否探讨了那个时期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进展,比如加密技术、身份认证、入侵检测等方面?在网络安全法规和政策方面,是否也有提及?我记得那时“云计算”这个词汇频繁出现,但具体到技术实现层面,可能很多读者并不清楚。报告是否能解释清楚云计算的架构、关键技术,以及它如何改变了IT基础设施的部署方式?此外,我一直对“开放数据”和“数据共享”的概念很感兴趣,不知道在2012-2013年,这些理念是否已经开始在电子信息领域得到重视,并且有哪些相关的研究或实践?希望报告能让我对那个时期电子信息产业的商业驱动力和技术瓶颈有更深的理解。
评分拿到《2012-2013电子信息学科发展报告》后,我第一时间翻开,想看看它是否能解答我心中一直存在的那些疑问。我一直对那个时期中国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努力很感兴趣,毕竟“中国芯”的呼声在那几年愈发响亮。报告中是否对当时国内外的芯片设计公司进行了对比分析?有没有提及国内在CPU、GPU、FPGA等核心芯片上的研发进展?当时,国家层面也出台了不少支持半导体产业的政策,报告是否对这些政策的效果进行了评估?另外,我当时也在关注智能硬件的发展,比如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的早期探索。不知道报告中是否有专门的章节来探讨这些新兴硬件形态的出现,以及它们对电子信息学科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例如,对于传感器技术、低功耗设计、嵌入式系统等方面,是否有了新的研究突破?我还想知道,在软件开发领域,开源社区的力量在那几年是如何发展的,各种编程语言和开发框架的应用普及情况如何?报告是否对当时软件工程方法论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毕竟,一个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的突破和应用技术的创新,更离不开整个生态系统的协同进步。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电子信息学科在那个特定时期所经历的深度和广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