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志略 9787549117734

联邦志略 978754911773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裨治文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军事
  • 战略
  • 联邦
  • 美国内战
  • 政治
  • 战争
  • 历史研究
  • 军事史
  • 内战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9117734
商品编码:2983438959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联邦志略 作者 (美) 裨治文
定价 48.00元 出版社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ISBN 9787549117734 出版日期 2018-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由《大美联邦志略》、哈佛所藏《亚墨理格洲合省国志略》残卷、《美理格合省国志略》三部分组成。初版成书于战争前,于1837年写成,1838年在新加坡刊刻,带入广州,是中文世界的*本美国史著作,曾受到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的重视。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裨治文(又称高理文),原名 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年4月22日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贝尔彻镇(Belchertown)农家,美国公理会传教士,1830年抵达广州后,于广州及周围活动长达17年,1847年转赴上海传教,1861年11月2日病逝于上海,享年60岁。裨治文是位来华美国新教传教士,号称“美国来华传教之父”,更是美国汉学的早期奠基者、近代中国启蒙的海外源头之一,对近代中外交往产生重要影响。

*校注者简介

李彬,男,山东新泰人,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清史、中国近现代史。


   目录

大美联邦志略 / 1

哈佛所藏《亚墨理格合省国志略》残卷 / 133

美理哥合省国志略 / 177

参考文献 / 265


   编辑推荐

我们出版这套丛书,是希望能搜集、整理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晚清西学译撰著作,填空补缺,为还原晚清思想全貌做一些添砖加瓦的工作。我们希望能促进对晚清西学的研究和重新评估,将之作为明末清初至今完整的“西学东渐”上的重要一环,予以独立的突显。

——周伟驰

(本丛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文摘

   序言

《联邦志略》并非一部虚构的著作,它是一份真实存在的、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档案汇编。书名中的“联邦”二字,指向的是一个特定的政治实体,而“志略”则暗示了其内容的纲要性与论述性。该书的出版,旨在系统梳理并呈现某一历史时期联邦政体的形成、发展、运作及其相关方方面面的重要史实与政策。 历史背景与成书缘由 要理解《联邦志略》,首先需要明确其所处的历史语境。书中记录的“联邦”实体,很可能是指历史上某个或某几个建立在联邦制基础上的国家。联邦制作为一种国家组织形式,其核心在于权力在中央政府与组成单位(如州、邦、共和国)之间进行划分和共享。这种制度的建立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政治博弈、思想的碰撞以及对国家统一与地方自治之间平衡的探索。 《联邦志略》的编纂,通常源于对一个国家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性总结和回顾的需要。在联邦政体确立之初,或是经历重大转型之后,对其形成过程、基本架构、运行机制进行详尽记录和分析,是巩固国家认同、指导未来政策、供后人学习借鉴的重要手段。因此,这本书的成书,很可能是在国家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由当时的政治家、学者或政府机构组织编撰完成,以期为国家建设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 核心内容构成 《联邦志略》的内容必然围绕着“联邦”这一核心概念展开,但其广度和深度将取决于具体的历史时期和编撰者的视角。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其内容大概会涵盖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联邦的肇始与建构: 这是书中最 foundational 的部分。它会追溯联邦政体萌芽的思想渊源,记录联邦成立的直接诱因(如独立战争、民族解放、统一诉求等),以及围绕联邦宪法的制定过程。这部分会详细描述各组成单位在联邦化过程中的地位、权力譲渡与保留,宪法条文的草拟、辩论和最终通过,以及为确立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所进行的政治妥协。可能还会涉及早期联邦的领导人、政治精英的论述,他们对联邦制的理解和构想。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划分与运行: 联邦制的精髓在于权力的分配。本书会深入探讨联邦政府与各州(或邦)政府在立法、行政、司法等领域的具体职权界定。这包括中央政府的专属权力(如外交、国防、货币发行),各州的保留权力(如教育、公共安全),以及联邦与州共享的权力(如税收、交通)。书中的“志略”部分,很可能会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政策执行过程的记录,来展示这种权力划分在实际运作中的表现,以及可能出现的矛盾与协调机制。 国家治理的重大事件与政策: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一系列重大事件和政策的推动。《联邦志略》无疑会记录联邦成立以来,国家在内政外交、经济发展、社会改革等领域所经历的关键时刻。例如,可能会有关于联邦统一战争的叙述,关于重大经济危机及其应对措施的分析,关于联邦政府为促进国家发展而推行的重要政策(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社会福利改革等),以及在处理民族问题、宗教冲突、地区差异等复杂社会议题时的策略。 法律体系与司法实践: 联邦制对法律体系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本书可能会介绍联邦宪法作为最高法律的地位,以及围绕联邦法律的制定、解释和执行展开的论述。其中,联邦最高法院在解释宪法、裁决联邦与州之间争议中的作用,将是重要的一环。它会通过经典的判例、重要的法律文件,来揭示联邦法律体系的演变及其对国家社会生活的影响。 组成单位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状况: 联邦的生命力在于其组成单位的活力。《联邦志略》或许也会触及联邦内各州(或邦)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人口构成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联邦政府如何协调这些差异,促进整体的均衡发展。这部分内容能够展现联邦制在尊重地方多样性同时,又能实现国家整体统一的独特优势。 外交关系与国家形象: 作为一个联邦国家,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同样是重要的。《联邦志略》可能会概述联邦建立后,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如何建立外交体系,以及在重大国际事件中的立场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有助于理解该联邦政体在世界格局中的定位,以及其对外政策的形成与演变。 史料价值与研究意义 《联邦志略》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作为一手或直接的史料汇编。如果本书由亲历者或在其时代具有权威性的人士编撰,它将提供关于联邦建立和发展最直接、最权威的记录。对于历史学家、政治学者、法学家而言,该书无疑是研究特定联邦国家政治制度、历史进程、政策制定及其影响的宝贵资源。 其次,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和分析联邦制这一政治模式的窗口。通过阅读《联邦志略》,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联邦制在实践中如何运作,它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它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这对于理解当代世界各国所采用的联邦制形式,以及探讨不同国家治理模式的优劣,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再者,对于任何关注国家治理、政治制度设计、历史传承的研究者和读者来说,《联邦志略》都将提供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洞察。它不仅是一份历史的记录,更是理解一个国家如何从分裂走向统一,如何平衡中央权威与地方自主,如何在多样性中寻求共识的生动写照。 潜在的编撰特色 一本详实的《联邦志略》,其编撰可能呈现出以下一些特色: 严谨的考证与史实依据: 作为一本“志略”,其内容必然建立在大量的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官方记录之上,力求事实准确,逻辑清晰。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 它既会描绘联邦整体的宏观发展脉络,又会深入到具体的政策细节、法律条文、甚至个别事件的分析,展现联邦制度运行的立体图景。 客观性的追求(尽管可能带有时代局限): 尽管任何历史著作都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优秀的“志略”会努力呈现历史的复杂性,避免过度简化或片面解读。 体系化的梳理与论述: “志略”并非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对历史进行体系化的梳理,通过理论框架或逻辑线索,将零散的史实整合成连贯的叙述。 总而言之,《联邦志略》作为一本以“联邦”为核心主题的历史文献,其内容旨在系统性地展现一个联邦国家从建立到发展的关键历程、政治架构、治理模式以及相关的重要史实。它不仅是历史研究的珍贵资料,更是理解联邦制这一重要政治制度的生动教材。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它会不会过于学术化,毕竟“联邦志略”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挺严肃的。但翻开之后,立刻发现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的文笔非常具有感染力,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细节变得鲜活起来。举个例子,在描述某个重要会议的场景时,作者对环境光线、人物的细微动作,甚至是空气中弥漫的气氛,都有着惊人的捕捉能力。我都能想象出那种紧张得快要凝固的空气,以及每个人脸上不动声色的城府。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原本枯燥的政治记述充满了戏剧张力。而且,作者在引用史料时也非常严谨,但他懂得如何将这些引文巧妙地融入自己的论述中,而不是简单地堆砌,使得整本书既有扎实的学术根基,又不失作为一本优秀读物的可读性。这种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让人读起来既感到充实,又不会感到负担过重。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感极强,仿佛是为那些时间紧张但求知欲旺盛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它绝不是那种需要你捧着字典、查阅大量背景资料才能勉强跟上的书。作者非常擅长使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将前后事件的因果关系梳理得清晰明了,逻辑链条一气呵成。读起来的时候,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怪不得会这样”的连贯感。尤其是在分析某个重大政策的出台背景时,作者能迅速地将时间线拉伸,从更宏观的经济基础和地缘政治环境入手,层层递进,直到揭示出决策背后的核心驱动力。这种高效的信息传递和论证方式,让学习历史的效率大大提高,几乎没有浪费任何时间在理解上下文的障碍上。对于希望快速而深入地掌握一个复杂历史时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佩服的一点,在于它对“灰色地带”的描绘。在很多传统历史叙述中,人物往往被简单地划分为“好人”和“坏人”,但在这部作品里,几乎没有绝对的脸谱化角色。每个人物,无论其最终立场如何,都有其复杂且自洽的动机和挣扎。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处于权力中心边缘人物的刻画,他们往往是历史进程中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对这些“小人物”命运的追踪,我们得以一窥历史洪流下个体的无力和抗争。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理解。它迫使读者跳出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去思考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如何在无数个微小的选择中编织而成的。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解开一个复杂的数学方程式,每一步推导都充满了逻辑的严密和美感。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那种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和分析,简直是鞭辟入里。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政治博弈时,总能抓住最关键的矛盾点,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去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我记得有一次读到某个关键的转折点,作者对各方势力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淋漓尽致,那种纠结和权衡,读起来让人心跳加速,恨不得能直接参与进去为他们出谋划策。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的编年史那样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更具现代视角的叙事方式,将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微观的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且引人入胜。对我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像是一部精彩绝伦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人性深层次的探索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读完之后,对很多既往的看法都有了新的启发和修正。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是阅读一本好书最美妙的时刻。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展现出一种难得的沉稳与克制。它没有刻意去渲染煽情的段落,也没有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来堆砌气氛,全书上下都保持着一种近乎冷静的叙事姿态。但这冷静绝不等于冷漠,相反,正是这种克制,让真正有力量的史实和分析显得更加震撼人心。它依靠的是事实本身的重量和论证的逻辑力量来打动读者,而不是诉诸情绪。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写作技巧,使得书中的观点更容易被大脑内化吸收,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而不是读完就忘的“快餐文化”产物。它更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不疾不徐地向你展示世界曾经的样子,让你自己去得出结论,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智慧。这种高质量的阅读体验,在我近期的阅读清单中是极其罕见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