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我的大学 | 作者 | 赵钢 |
| 定价 | 68.00元 | 出版社 | 浙江摄影出版社 |
| ISBN | 9787551421430 | 出版日期 | 2018-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是知名摄影师赵钢在大学时代完成的摄影生涯*部作品,既有青年人的单纯与激情,也有成熟摄影师的独立意识和敏锐观察。赵钢从初中时代就一头扎进摄影,得到了摄影家王福春的指导,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明确摄影为自己一生的志业,他决心完整记录自己的大学生活。书中作品的拍摄时间贯穿了大学四年,以及毕业后的一两年,在漫长的拍摄过程中,赵钢既是大学生,又是“旁观者”,这种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身份叠加,赋予了这组照片耐人寻味的丰富性。它摄取的既是一种感同身受的直接经验,却又经过了成熟专业的视觉语言的重构。 大学新生跨下中巴车的那一瞥怯生生的眼神、无所事事地站在暖气片上等着母亲替自己铺床的新生、暴风雪中监督同学晨跑考勤的班干部、上半身衬衣领带下半身短裤拖鞋拍简历照的毕业生、大学学费上涨后围着窗口缴费的家长、取消分配工作后人山人海的招聘会……《我的大学》记录了九十年代大学生活中的各种细微事件,并折射出那个时代将动未动、暧昧交织的变迁。在这些细致绵长的怀旧影像中,无数人记忆的阀门将被打开,体验一次摄影穿越时空的魔力。 |
| 作者简介 | |
| 赵钢,毕业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1992—1996年拍摄完成部纪实摄影作品《我的大学》。1996年开始职业摄影,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为多家杂志拍摄图片故事。2003—2005年担任《新京报》摄影记者,拍摄《北京地理》系列报道。2005—2009年在《华夏地理》杂志(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任专职摄影师;2012年任《华夏地理》杂志特约摄影师。先后拍摄完成《故宫大修》、《布达拉宫》、《谁毁了我们的长城》、《明朝》、《景德镇》、《中国蒸汽机车》、《国宝山西》等30多个大型专题图片报道。2012年开始成为自由摄影师,从事摄影教学和艺术摄影创作。2015年任新浪网“拍照吧少年”大学生摄影工作坊专题纪实组导师。2015年受邀担任新浪图片“摄氏2014”年度摄影师大典评委。2016年任“雪花古建筑摄影大赛”评委。2017年被聘为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摄影基础理论与实践”课程任课教师。 体;font-size:10.5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 >从上万张黑白底片中精选179幅摄影作品,完整记录九十年代大学生活,世所罕见?知名摄影师赵钢贯穿大学时代完成的部成熟的纪实摄影作品,视角独特 ?摄影评论家顾铮、前《新周刊》主笔胡赳赳、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唐克扬联袂推荐 |
| 目录 | |
| 纪实摄影的根本或“初心”顾 铮005 赵钢与九十年代大学胡赳赳008 那些丧失的瞬间唐克扬011 在上大学之前,我已经明确自己要从事摄影这个专业014 我的大学,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048 大学课——军训057 我记忆中的大学校园068 对于学习,我觉得自己被放错了地方094 从食堂到学生会到文艺表演:大学里的秩序118 拿着相机在运动会上乱窜,是一种很自由的感觉136 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活149 我通过摄影阅历大学214 大学后一课——毕业240 《南方都市报·视觉周刊》采访节选采写:郑梓煜265 敏感与不合群的眼睛郑梓煜268 后记 赵钢270 |
| 编辑推荐 | |
| 从上万张黑白底片中精选179幅摄影作品,完整记录九十年代大学生活,世所罕见 知名摄影师赵钢贯穿大学时代完成的*部成熟的纪实摄影作品,视角独特 摄影评论家顾铮、前《新周刊》主笔胡赳赳、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唐克扬联袂推荐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我一开始认为它或许会是一本关于学术研究方法或者专业技能的指南,毕竟“大学”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知识的海洋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然而,当我翻开它,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作者的文字,更像是在描绘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在大学这个特殊阶段,对世界、对人生、对自我的探索与碰撞。他没有罗列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场景,来展现年轻人内心世界的起伏。比如,他对一次偶然的辩论赛的描述,不仅仅是关于输赢,更多的是关于在观点碰撞中,如何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如何尊重不同的声音。又比如,他对一次深夜的失眠的刻画,没有简单的堆砌矫情的词汇,而是通过对内心独白的细致描摹,展现了那种对未来的迷茫,对现实的焦虑,以及在黑暗中,寻求一丝微光的努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遗憾”的处理,他并没有将遗憾简单地描绘成一个负面的词汇,而是将其视为成长的一部分,甚至是通往成熟的必经之路。书中那些关于错失的机会,关于未能实现的愿望,都在作者的笔下,变成了一种沉淀,一种对人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对人生复杂性的坦然接纳,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既有共鸣,又带着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它提醒我,大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场所,更是塑造人格,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暗自嘀 the,这不就是一本给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看的“攻略”吗?我当时的想法是,大概率会充斥着各种“过来人”的经验分享,比如如何选课、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避免踩雷等等。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那种刻板印象就彻底被颠覆了。作者的文字,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反而充满了温情和理解。他并没有试图为读者描绘一个“完美”的大学生活模板,而是将笔触聚焦于那些更细微、更触及灵魂的体验。比如,他对一次偶然的邂逅的描述,一个陌生人的善意,一次短暂的交流,都能被他写得充满诗意和力量。又比如,他对某个被遗忘在角落的旧书的描绘,通过对物品的细致刻画,引申出了对时光流逝,对记忆的珍视,以及对个人身份的追寻。书中对于“迷失”和“找寻”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将迷失简单地视为一种负面的状态,而是将其看作是自我认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他通过一些生动的片段,展现了年轻人在大学期间,如何面对内心的困惑,如何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寻找自己的坐标。这种真实而深刻的描绘,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某个特定群体的,更是写给所有曾经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迷茫与成长的读者。
评分我怀着一种近乎审视的态度开始阅读这本书,本以为它会是一篇关于大学生涯的宏大叙事,预设中是那些标准化的教育理念,或是励志的成功学故事。然而,作者的笔触,却意外地转向了一种更为内敛和深刻的观察。他并没有描绘出那种人人称羡的“完美大学生活”,而是将视角投向了那些容易被忽视的角落。比如,他花了相当篇幅去描绘那些在校园里默默奉献的后勤人员,他们朴素的言语和辛勤的付出,在作者的笔下,却闪烁着一种不易察觉的人性光辉。又比如,他对某个不起眼的角落,一条废弃的林荫小道,一段残破的围墙,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这些景物,仿佛成了作者内心某种复杂情绪的载体,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个人的感悟。书中对人物的塑造,也并非脸谱化的英雄形象,更多的是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有血有肉,有着明显缺点和优点,却依然努力生活着的普通人。作者善于捕捉人物之间微妙的情感互动,一个眼神,一句无心的抱怨,都能被他精准地捕捉并转化为具有深意的文字。我尤其喜欢他对“选择”这一主题的探讨,大学时期,无数的选择摆在面前,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导向截然不同的未来。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引导读者去思考选择的意义,以及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叙事方式,它不强行灌输,而是让读者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思考。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本以为会是一篇关于校园生活的流水账,充斥着各种陈词滥调和缺乏营养的励志口号。毕竟,“大学”这个主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千篇一律的青春故事。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笔触却异常细腻和内敛,他并没有试图去描绘一个宏大而光鲜亮丽的大学图景,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容易被忽视的角落。书中,他花了不少笔墨去刻画一些日常的、甚至是琐碎的场景。比如,某个清晨,宿舍里第一缕阳光洒进来的样子,室友们睡梦中细微的鼾声,又或者是在图书馆角落里,一个默默看书的身影。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独特的情感张力,仿佛能唤醒读者心中那些沉睡已久的记忆。更令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大学生活中那些不那么美好的部分,比如一次考试的失利带来的沮丧,一次与朋友之间难以弥合的误会,亦或是对未来职业方向的迷茫与焦虑。他以一种极为坦诚和克制的态度,描绘了这些“不完美”的时刻,并从中提炼出成长的力量。这种对真实生活的深刻洞察,使得整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也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去回想自己当年在大学里经历过的相似的瞬间,那些被时间冲淡的细节,又在作者的文字中重新鲜活起来。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大学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成长、关于寻找自我的心灵之作。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我一开始是带着一丝犹豫去翻开的。毕竟“我的大学”这个名字,太过宽泛,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流于表面、空泛叙述的陈词滥调。我担心它会是一本充斥着“青春无悔”、“梦想启航”之类的口号,或是事无巨细地记录了某个学子从入校到毕业的流水账。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那种预设的框架便开始瓦解。作者并没有试图去描绘一幅宏大的、普适性的大学图景,而是聚焦于一些极其个体化的、甚至可以说是微观的体验。那些关于某个课堂上老师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哲学思考,某个社团活动中与志同道合者碰撞出的火花,抑或是某个夜晚,在宿舍楼顶,望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内心涌起的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都写得细腻而真挚。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年轻的灵魂,在象牙塔里,小心翼翼地探索着自我,辨认着方向,时而坚定,时而踌躇。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回避那些大学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落,比如一次考试的失利,一次与朋友的误会,一次对未来职业选择的困惑。这些真实的、带着些许伤痕的描写,反而让整本书的质感更加饱满,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我常常在读到某些段落时,会停下来,回想起自己当年在大学里经历过的相似的时刻,那些被遗忘的细节,又重新鲜活起来。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大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关于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一步步地,去成为一个更完整的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