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远离的传统文化 张超

不应远离的传统文化 张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超 著
图书标签:
  • 传统文化
  • 文化传承
  • 国学
  • 文化复兴
  • 历史
  • 民俗
  • 文化认同
  • 张超
  • 中国文化
  • 文化自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945450
商品编码:2982944650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不应远离的传统文化

定价:28.00元

售价:18.2元,便宜9.8元,折扣65

作者:张超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639454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涵深邃的传统文化

人类文明的精神宝库


重温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美德


内容提要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渊源广博并一格的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越来越淡薄的传统节日味道,越来越疏远的人际关系,越来越罕见的传统衣着,越来越少用的典故词语,以及渐趋一致的饮食住行习惯,使得传统文化的要素不断走向失落。面对席卷而来的全球化,让那些行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重新吐绿开花,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从节日、礼仪、艺术、服饰、字语、饮食以及民居等方面来介绍那些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以唤起国人的保护意识。

目录


前言
章 节日遗失
节 人日节3
第二节 天穿节8
第三节 花朝节12
第四节 上巳节18
第五节 寒食节24
第六节 中元节29
第七节 重阳节34
第八节 寒衣节40
第九节 腊八节45
第二章 礼仪渐远
节 政治礼59
第二节 结婚礼67
第三节 诞生礼75
第四节 成年礼83
第五节 宾礼91
第六节 五祀98
第七节 傩礼103
第三章 艺术流逝
节 戏曲111
第二节 舞蹈118
第三节 手工艺125
第四节 器物132
第五节 文学139
第六节 乐器145
第四章 服饰未见
节 皇家服饰155
第二节 汉族服饰161
第三节 少数民族服饰166
第五章 字语难寻
节 文字175
第二节 谜语(灯谜)182
第三节 酒令194
第六章 饮食流失
节 茶道201
第二节 饮酒207
第三节 宫廷盛宴212
第四节 民间小吃219
第七章 民居擦肩
节 四合院225
第二节 吊脚楼231
第三节 古典园林235

作者介绍


张超,研究生学历,文化与艺术研究者,爱好艺术、文学、电影品论及旅行。目前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工作,代表作品有《中国美术文化入门》《中国雕刻文化入门》《中国建筑文化入门》《中国音乐文化入门》《中国戏剧文化入门》《中国收藏知识入门》等。

文摘


序言



不应远离的传统文化 前言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中,我们常常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目光投向遥远的彼岸。然而,在追逐未来、拥抱进步的同时,我们是否曾驻足回望,审视那些世代相传、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智慧的传统文化?它们如同深沉的根脉,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家园;又似璀璨的星辰,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本书《不应远离的传统文化》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旨在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切关注,强调其在当下社会中的独特价值与不可替代的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思潮、观念、生活方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我们的视野。在这股洪流中,传统文化有时会被视为陈旧、落后,甚至成为阻碍发展的绊脚石。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探究,便会发现,那些看似古老的文化,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精湛的技艺、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宝贵的道德规范。它们并非僵化的古董,而是鲜活的生命力,能够为我们的现代生活注入新的智慧与活力。 “不应远离”——这四个字,既是一种提醒,也是一种呼唤。它提醒我们,不应因为时代的变迁而遗忘祖先的馈赠;它呼唤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积极地与之为伍,让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本书不求面面俱到,也不意图进行学术上的穷尽式研究,而是希望以一种更加亲切、易懂的方式,与读者一同探讨传统文化的不同面向,挖掘其内在的逻辑与魅力,并思考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与之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第一章:文化之根——传统文化的定义与意义 我们首先要明确,何为“传统文化”。它并非单一的概念,而是包含了物质与非物质的多元体系。物质文化,如建筑、服饰、饮食、手工艺等,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非物质文化,则包括了思想观念、价值体系、伦理道德、节日习俗、民间传说、艺术形式、哲学智慧等,它们渗透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世界之中。 传统文化之所以重要,首先在于其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身份认同。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其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不断互动、不断创造的结晶。它记录着先人的经验、智慧、情感与追求,构成了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独特标识。当我们了解并认同自己的传统文化时,便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身的文化根源,从而建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 其次,传统文化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源泉。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愈发凸显。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和审美情趣,能够为现代人提供精神寄托、人生指引和价值参照。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义,道家思想中的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佛家思想中的慈悲、智慧,都为我们提供了看待世界、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内心状态的独特视角。 再者,传统文化是创新与发展的基石。许多创新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对既有知识和经验的传承与发展之上。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如古老的技艺、经典的艺术形式、智慧的思维模式,都为现代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忽视传统,就如同砍断了树的根,创新便失去了源头活水。 第二章:传统文化的多元形态——从古籍到生活 本书将尝试从多个角度展现传统文化的丰富性,而非局限于某一方面。 思想哲学与伦理道德: 探讨先秦诸子百家的智慧,如孔子的仁、礼、恕,老子的道、无为,墨子的兼爱、非攻,以及佛教的因果、慈悲等。这些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也对我们处理个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我们还将审视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家庭观念、社会责任、诚信守则等,思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性与价值。 文学艺术与审美情趣: 从《诗经》的质朴、《楚辞》的浪漫,到唐诗宋词的韵味、明清小说的世情,再到水墨画的写意、书法的美学、戏曲的程式,以及各地的民歌、民谣。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历史的变迁、生活的细节。它们所体现的含蓄、写意、写神等审美原则,与当下西方文化的直白、具象形成有趣的对照,值得我们深入品味。 民俗节庆与生活习俗: 春节的团圆、清明的祭扫、端午的龙舟、中秋的赏月,以及各地独特的婚丧嫁娶、祭祀仪式、民间信仰。这些节庆与习俗,是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传统的纽带。它们不仅是热闹的庆祝活动,更蕴含着对生命、对自然、对祖先的敬畏与感恩。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这些传统节日为我们提供了放慢脚步、回归家庭、与亲人共度时光的宝贵机会。 传统技艺与匠人精神: 丝绸、瓷器、刺绣、剪纸、木雕、中医、烹饪……这些代代相传的技艺,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耐心。更重要的是,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匠人精神”,即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专注投入的态度,在现代社会尤为可贵。我们应当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生机? 第三章: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话——挑战与机遇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市场经济的物质主义、信息时代的碎片化阅读,都可能使得传统文化被边缘化。一些传统习俗因不符合现代生活节奏而被简化甚至遗弃;一些传统技艺因缺乏市场竞争力而面临失传的危机;一些传统价值观因与现代观念冲突而受到质疑。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正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才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回归: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人逐渐开始反思自身文化的独特性与优越性,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正在回归。 传统文化在新领域的应用: 传统文化元素正在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设计、动漫、影视、旅游、健康养生等领域,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例如,将传统建筑风格融入现代建筑设计,将传统故事改编成动漫IP,将中医养生理念应用于健康管理等。 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补充与启迪: 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智慧,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中庸”的生活哲学、关注人际关系的“和”的理念,能够为现代社会过度追求物质、竞争激烈、人际疏离等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科技赋能传统文化传承: 互联网、大数据、VR/AR等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我们可以将濒危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通过线上展览、虚拟体验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 第四章:如何不远离——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路径 “不应远离”并非简单地回到过去,而是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教育是关键: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教育。让下一代从小接触、了解、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将其内化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培养和价值的引导。 保护与活化: 对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籍、文物等,要加强保护,防止破坏与流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戏曲、民俗、技艺等,要积极进行记录、整理、传承,并鼓励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活化与创新。例如,支持传统戏曲的现代化改编,推广濒危手工艺的创新设计。 融入日常生活: 传统文化并非束之高阁的艺术品,而应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从衣食住行、节日庆典、人际交往等方面,有意识地选择和践行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元素。例如,在日常饮食中尝试传统的烹饪方式,在节日里传承家族的习俗,在待人接物中遵循传统的礼仪。 鼓励跨界与融合: 鼓励不同文化领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现代艺术、现代商业的深度结合,催生出新的文化形态和产品。 保持批判性思维: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区分糟粕与精华,对于不符合时代发展、有害于社会进步的部分,要有勇气进行扬弃。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结语 《不应远离的传统文化》旨在引发读者对自身文化根源的关注,鼓励大家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它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希望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过去与现在,连接起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 传统文化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赋予我们独特的身份,滋养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智慧,并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让我们不再“远离”,而是积极地去了解、去感受、去传承、去创新,让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继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张超 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是一本让我常常停下来,回味再三的读物。张超在《不应远离的传统文化》中,展现了一种难得的敏感和洞察力。他能够从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里,挖掘出深厚的文化内涵。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人情味”的解读,那些曾经在邻里之间、亲友之间流传的互助、关怀和尊重,在现代社会中似乎变得越来越淡薄。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正在失去的东西,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这些失去的背后,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最宝贵的情感连接。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诗意的抒情,又不乏哲学的思辨,让你在阅读时,既能感受到文字的美感,又能获得思想上的启发。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不是过于功利化,是否忽略了那些更根本的情感需求。这本书,让我觉得,真正的富有,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层面的,而传统文化,恰恰是滋养我们精神世界的沃土。

评分

这本书,张超的《不应远离的传统文化》,给我的感觉特别像是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我一直觉得,很多传统文化的东西,离我们越来越远,仿佛是属于老一辈的记忆,但这本书却用一种极其温暖、贴近的方式,把这些“老物件”重新拾起来,并且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匠人精神”的章节,它描绘的不仅仅是手工技艺本身,更是那些制作者身上所蕴含的专注、耐心和对完美的追求。这种精神,在当下追求效率和速成的社会里,显得尤为珍贵。读完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态度,是不是也应该多一些“慢下来”,多一些对细节的打磨。而且,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他会用很多故事和鲜活的例子来支撑他的观点,让你感觉不是在读一本枯燥的书,而是在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这本书让我明白,传统文化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基因,它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塑造着我们的情感世界。

评分

读《不应远离的传统文化》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身边的文化现象。作者张超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传统习俗,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习俗背后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让读者能从更宏观的层面去理解它们为什么会形成,又为什么会发展至今。例如,书中对某些节日习俗的解读,就让我明白,原来很多看似“迷信”或“繁琐”的仪式,其实承载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种理性的分析,消除了我以往的一些刻板印象,让我能够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他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文化概念阐述清楚,同时又不失深度和趣味性。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智慧的启迪,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许多我之前未曾留意到的角落,让我对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读完《不应远离的传统文化》这本书,我不得不说,张超这位作者的功力确实不浅。他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从一个个微小的切入点,比如儿时玩过的游戏、家乡的方言、或是某个不起眼的节日习俗,来展开他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这种“小处着眼,大处着笔”的手法,让我感觉非常亲切,也更容易产生共鸣。书中很多细节的描写,都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草木清香,或是听到孩童嬉戏的笑声。它不是那种强行灌输的知识,而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让你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怀旧,而是探讨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传承和创新。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有温度,更有思考的深度,它不仅仅是提醒我们“不应远离”,更是提供了“如何不远离”的路径。

评分

这本书,哦,《不应远离的传统文化》,读完之后,心里真的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方式,把那些我们可能觉得遥远、甚至有些古老的传统文化,变得鲜活起来。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论述,而是像是邻家大姐在跟你唠家常,讲讲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或是某个节气时节的习俗,你会发现,原来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或是被遗忘的,都有着如此深厚的底蕴和智慧。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年味”的描写,不仅仅是吃吃喝喝,而是那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讲着过去的故事,传承着家族的情感,这种连接感,是现在社会越来越稀缺的。作者张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情感,他能捕捉到那些最细微的、最触动人心的瞬间,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种温暖和归属感。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传统的关系,也更加珍视那些代代相传的情感和价值。它不像是一本简单的读物,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要忘记那些滋养我们的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