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1,000,000 的科普作家。代表作曾获中华YX出版物奖。
◆健康从改变观念开始,京虎子的科普摆事实讲道理,有数据不忽悠。
◆马伯庸、周冰联合推荐。吃得聪明、咽得放心,科学养生、明智保健。
◆饮食健康是*的吗?
◆大道至简的饮食习惯是什么样的?
◆杂粮粥真的有那么健康吗?
◆减肥“管住嘴”有哪些技巧?
◆豆腐与女人不得不说的那些故事
01 生活的态度 //1
02 大道至简的饮食习惯 //5
03 饮食健康是WN的吗? //13
04 每天一碟“彩虹” //18
05 我吃故我在 //22
06 何时吃? //25
07 边吃边喝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 //28
08 不可小觑的洗手 //32
09 应该不应该吃早餐? //41
10 夜宵 //45
11 如何做到低盐饮食? //48
12 能不能开心地吃鸡蛋? //52
13 吃酸奶能预防糖尿病、高血压? //65
14 牛初乳没有那么神奇 //68
15 拒绝未消毒的牛奶 //71
16 大麦茶 //76
17 关于绿茶的那些谣言 //81
18 咖啡益处多 //86
19 谈谈饮料 //92
20 细数功能性饮料的“恶” //98
21 富氢水是炒概念 //108
22 有蔬菜吃,J别买清汁 //111
23 醋J是醋,不是药 //115
24 蒜你狠 //119
25 加糖提鲜:中餐的垃圾化 //126
26 枫糖 //130
27 低聚果糖 //135
28 木糖醇 //138
29 花生与过敏那些事 //143
30 香蕉的益处 //151
31 橘能入药,又是什么鬼? //154
32 西瓜:吃瓜群众口福多 //161
33 木耳不治病 //164
34 豆腐与女人 //167
35 巧克力的健康故事 //170
36 柠檬虽好,不要神话 //177
37 枸杞只是一种小水果 //184
38 吃纳豆真的健康吗? //187
39 亚麻籽 //190
40 益生菌的前生今世 //193
41 蛋白粉 //199
42 灵芝 //202
43 辣木籽 //206
44 微波炉值得您操心吗? //209
45 不粘锅涂层的安全问题 //212
46 铝超标有何危害? //215
47 莫让美食背黑锅 //218
48 减肥要怎么吃? //222
49 吃面条减肥? //236
50 吃油炸食物后嗓子疼,不是上火是什么? //240
51 多喝红酒有助健康? //244
52 吃黑米、黑豆、黑芝麻能让白发变黑吗? //249
53 杂粮粥有那么健康吗? //254
54 水果蔬菜在健康上等同吗? //259
显示全部信息
饮食健康是WN的吗?
提倡饮食健康主要不是为了口腹之欲,因为总体来讲,健康的饮食远远不如不健康的饮食吃得香,不健康的饮食并不是想谋杀你的健康,而是为了让你爱吃多吃,比如因为脂肪的口感FC好,很多饮食中脂肪以各种形式存在,达到让人喜爱的目的,不健康只是这些饮食的副作用。同理,还有糖。目的决定形式,因此饮食服务行业提供的饮食比如餐馆、食堂、快餐等多为不健康的饮食。
人们从上学到工作,有很多年经常吃不健康饮食,直到成家了、有孩子了、人到中年、检查出什么毛病了,才开始注意饮食健康。但习惯已经养成了,吃健康饮食J会觉得一则饿得慌,二来难吃。这两点归根到底是习惯,如果你坚持下去,像虎老师这样,会觉得健康饮食吃得很舒服。比如JT虎老师馋了,把冰箱里的各种水果洗净、切好,倒上两罐活菌酸奶, 吃得很爽,D然,是两个人吃。
这J是习惯成自然。
美国爱荷华州的一位高中科学老师John Cisna 让学生为他制定了一项减肥计划,按照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的建议每天吃2000 千卡,而且只能吃麦D劳的食物。90天后,他减去了37 磅,坚持到180 天,减去了61 磅。结果名利双收,出了一本书,还被麦D劳聘为品牌大使,在美国各地讲演。
麦D劳乐坏了,这说明他家这几年增加健康饮食的方针很有成效,居然从垃圾食物摇身一变成为减肥食物了。也引起很多人效仿,称之为快餐减肥,既能吃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又能控制体重。
这个减肥试验证实了每个卡路里都有意义(every calorie counts)。尽管不同营养成分产生的卡路里对身体的意义不一样,但归根到底体重的增减会落实到卡路里上,主要取决于吃多少,其次才取决于吃什么。那些垃圾食物之所以垃圾,关键在于它们让人们吃得过多,如果能够控制摄入量,J算不能WQ洗白,也有其健康的意义。而那些健康食物如果吃得过量,也会走向垃圾化。但这个试验不足以否定饮食健康的意义。1先,这位高中老师之前是个胖子,即便成功地减肥到219 磅,体重依然超重。他之所以胖,不外乎是多吃少动造成的,少吃肯定能减肥,如果体重正常或者稍稍超重的人学习他这么吃,未必能减肥。其次,除了限制饮食摄入之外,他还每天走路45 分钟,也J是说从多吃少动改为少吃多动,还是一种生活习惯的改变。其三,他宣称的胆固醇指标大大下降本身J是减肥的效果。他每天吃的是麦D劳里相对健康的食物,并非仅JX制卡路里摄入量。吃麦片、沙拉之类为什么一定要吃麦D劳的?自己做会更健康。
这种方法不值得效仿的是,达到短期内减肥是可以的,其长期效果很难说,特别是长期吃这类食物对身体的影响,比如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等等都不乐观。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尽可能自己准备食物,如果出去J餐尽可能点健康的食物,这J是所谓的健康的饮食习惯,这位高中老师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自己的饮食习惯,所以才有这么显著的效果,这才是他的故事的真正意义。
这个故事只是饮食健康这个金币的一面,它还有另外一面,J是一味强调饮食健康能够解决D今大众健康的诸多问题,比如肥胖及各种越来越严重的慢性病?
饮食健康是怎么定义的?
主要靠膳食金字塔及QW机构的推荐,多吃水果蔬菜、多喝水、少吃红肉等等。这些膳食推荐是怎么来的?
美国的膳食推荐是来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的全国卫生与营养检查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这是问卷调查的方式,已经进行了半个多世纪了,数据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健康研究中。
Z近发表的一项研究对这种方式提出了质疑,认为数据不准确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误导了公众。这是因为问卷全凭被调查者自己说,那些不准确的数据有记忆模糊的原因,有知道吃得不健康而撒谎的原因,还有对概念不明确的原因,比如吃几杯水果蔬菜,老百姓有几个对杯的定义有明确的概念?问你上礼拜五吃了几杯水果几杯蔬菜,像虎老师这种吃得比较多的,很难准确回答。
NHANES 是很多大众健康研究的基础,尽管研究人员意识到数据的不准确性,在采样及分析之中进行了校正,但经过校正后究竟能不能体现饮食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则很难验证。这篇研究的作者是进行肥胖症研究的,他们的结论是不准确的数据有可能比没有数据还糟糕,他们用监测活动量和尿检的方法,发现肥胖症的主要原因是不活动,而不是从NHANES 数据分析出来的吃得不健康。
对此,其他专家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有些结论,比如心脏病和脂肪摄入量的关联、体重增加和含糖饮料的关联是站得住脚的。由此可见,现有的膳食推荐也许是部分正确的,只是过度地强调了健康饮食对人体健康和预防慢性病的作用。这还是美国的官方推荐,中国那种细致到每天的膳食推荐J更不好说了。之所以还得依靠问卷调查,是因为要采集大数据,其他办法也许更准确,但会过于昂贵,无法用在大数据采集上。
有些慢性病和饮食有关,有些则和饮食的关系不大,比如那些有遗传性因素的,不管你饮食健康到什么程度,都不会有影响。还有一些情况有很大的偶然性,也不是能够预防的。J拿肿瘤来说,能够预防的大约在30%。
以前说到的甲减的话题,有专家转了一个回帖说靠健康饮食治好甲减了,这是不可能的,即便指标正常也会复发的,甲减得终身服药。那天收到一封私信,“虎老师,想问您一下,甲减可以通过长期锻炼如长跑等锻炼方式治好吗?”甲减不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健康造成的,其主要病因是自身免疫病,因此无论你生活习惯到了何等健康的程度,都不会痊愈。
过分强调饮食健康有两个问题,一是让人们对饮食健康信心过度,忽略了其他方面,比如锻炼、作息、筛查等等,对慢性病的征兆没有应有的重视,反而误事。二是把饮食健康提到过高的高度,推荐也趋向J端化,除非虎老师这种天生有条件还有毅力的,大多数人无法遵循,索性放弃了,使得饮食健康徒有其名。
饮食健康要从力所能及的角度入手,循序渐进,能改正J好过不改正,不必求全,更不必追求形式。它只是影响身体健康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
显示全部信息这本《京虎子说-这么吃才科学》就像一本披着严肃外衣的“美食探险日志”,作者京虎子用一种非常接地气且充满生活智慧的方式,解读了日常饮食背后的科学道理。翻开书,你会发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吃法,在作者的笔下,瞬间变得有趣且值得推敲。他不是枯燥地罗列数据和专业术语,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身边的小事,甚至是童年回忆,来引出关于食物选择、烹饪方式、饮食习惯的科学建议。比如,对于那些总是被“养生”文章弄得眼花缭乱的朋友来说,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它不会告诉你“什么绝对不能吃”,而是教你如何理性看待各种食物,如何在“诱惑”与“健康”之间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作者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健康的追求,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像是在和一个经验丰富、风趣健谈的长辈聊天,不知不觉就吸收了很多宝贵的知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强加任何一种“绝对正确”的饮食模式,而是鼓励读者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最终找到最符合自己身体状况和生活方式的“科学吃法”。
评分我一直认为,吃,这件事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而《京虎子说-这么吃才科学》这本书,恰恰抓住了“吃”的本质,并将其与科学紧密结合,呈现给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京虎子并没有选择一条学院派的严谨路线,而是以一种非常“人间烟火”的姿态,将复杂的营养学、生理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日常饮食的方方面面。书中那些关于食材选择的细致分析,关于烹饪技巧对营养影响的深入浅出解读,以及关于如何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体质调整饮食的建议,都让人茅塞顿开。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关于“食物搭配”的观点,他不是简单地说“什么不能和什么一起吃”,而是从食物的消化吸收、营养互补等角度,给出了更具科学依据的指导。读这本书,仿佛是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美食侦探”,一起解开餐桌上的各种秘密。它让我不再盲目跟风,不再被各种“养生秘籍”所迷惑,而是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饮食,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食谱或养生建议,更在于它点燃了我对科学饮食的兴趣,让我开始主动探索和学习。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关于“吃”的全新世界。京虎子用一种极其个人化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描绘了他对科学饮食的理解和实践。他并非高高在上地宣讲理论,而是将自己多年的观察、思考以及遇到的种种“饮食困惑”娓娓道来,仿佛一位亲切的向导,带领我们一步步走出饮食的迷雾。书中那些关于食物“前世今生”的挖掘,关于不同烹饪方式对营养成分影响的细致讲解,以及对那些流传甚广却未必科学的饮食观点的“破除”,都极具启发性。作者的语言风格幽默而睿智,常常在不经意间抖出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段子,但这些幽默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功底。他不仅仅是在教你“吃什么”,更是在教你“如何思考食物”,如何用更科学、更理性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健康饮食体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食物有了更深的敬畏,也对自己身体的反应有了更敏锐的觉察。它让我明白,科学饮食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可以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成为一种智慧的生活方式。
评分《京虎子说-这么吃才科学》这本书,让我对“吃”这件事有了脱胎换骨的认识。作者京虎子以一种非常“非主流”的方式,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饮食观念,并用扎实的科学原理将其一一剖析。他不是那种只会搬弄专业术语的学者,而是更像一位走在生活前沿的观察者,将看似枯燥的科学知识,巧妙地转化为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书中所探讨的关于食物的“真相”,关于那些“健康”标签背后的故事,关于如何识别和规避那些伪科学的饮食建议,都让我受益匪浅。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鲜明,充满了他个人的思考和判断,很少有生搬硬套的理论。他鼓励读者保持质疑精神,独立思考,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饮食之道。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个体差异”的强调,他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所谓的“万能食谱”是不可取的,而是需要我们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去调整。这本书让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成为自己饮食健康的“掌舵人”。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关于饮食的书籍。京虎子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解构了“吃”这个再日常不过的行为,将其置于科学的显微镜下进行审视。他没有直接给出“这样吃才健康”的条条框框,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带领读者去理解食物的本质、营养的运作以及身体的信号。书中关于食材的“黑白分明”,关于烹饪过程中的“隐形陷阱”,以及对那些“谣言止于智者”的经典饮食误区的“正本清源”,都让我大开眼界。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充满了生活气息,读起来既轻松有趣,又不失严谨。他用幽默感化解了可能存在的枯燥,让科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它并没有剥夺我们享受美食的乐趣,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能做出更健康、更明智的选择。它让我们明白,科学饮食并非是一种限制,而是一种解放,一种让我们更了解自己、更爱惜身体的智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餐桌上的每一份食物都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如何让自己的身体保持活力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