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历程(第2版)

科学的历程(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国盛 著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科学哲学
  • 科学普及
  • 知识
  • 文化
  • 历史
  • 学术
  • 科普
  • 通俗读物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启东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58787
商品编码:29811641916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科学的历程》(D2版)主要内容包括东方:古老文明的源头、希腊:科学精神的起源、中世纪:西方不亮东方亮、16、17世纪:近代产学的诞生、18世纪:技术革命与理性启蒙、19世纪:古典科学的全面发展、19世纪:科学的技术化、社会化、20世纪:探究宇宙与生命之谜、20世纪:高技术时代、科学处在转折点上等内容。

关联推荐
《科学的历程》(D2版)作者吴国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事业1先需要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我们不仅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各自的领域奋发努力赶超SJYL水平,而且需要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惟有科学知识得以普及、科学精神深入人心,我们的社会才真正走入卫生站学时代,科技才能真正推动各个方面的现代化。

 
目录
目录版序D二版序D二版自序绪论D一章 科学史的意义1. 科学史有助于理科教学2. 科学史有助于理解科学的批判性和统一性3. 科学史有助于理解科学的社会角色和人文意义D二章 科学史的方法1. 科学史与技术史:哲学家传统与工匠传统2. 思想史与社会史3. 综合史与分科史、断代史、国别史D三章 五千年的历程D一卷 东方:古老文明的源头D一章 从自然史到文明史1.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2. 地球演化与生命起源3.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4. 文明史的序幕D二章 东方的四大古老文明1. 埃及2. 美索不达米亚3. 印度4. 中国D二卷 希腊:科学精神的起源D三章 希腊奇迹与科学精神的起源1. 希腊奇迹2. 光大东方科学遗产3. 希腊奴隶制与城邦民主制4. 希腊思维方式与科学精神的起源D四章 希腊古典时代的科学1. D一个自然哲学家泰勒斯2.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3. 芝诺的运动悖论4. 原子论思想5.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6. 智者与希腊数学三大难题7. 默冬周期的发现8. 柏拉图学园:不懂数学者不得入内9.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10. 希腊建筑D五章 希腊化时期的科学1. 亚历山大里亚2.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3. 阿里斯塔克:日心说的先驱4. 古代科学巨匠阿基米德5. 埃拉托色尼测定地球大小6. 希帕克斯创立球面三角7. 希罗与亚历山大里亚的技术成J8. 希腊天文学的集大成者托勒密9. 希腊医学的集大成者盖伦10. 代数学的创始人刁番都D六章 罗马帝国时期的科学1. 罗马性格与希腊气质2. 儒略历的诞生3. 卢克莱修与《物性论》4. 维特鲁维:建筑学之鼻祖5. 塞尔苏斯与罗马医学的百科全书6. 普林尼与《自然史》7. 罗马人的技术成JD三卷 中世纪:西方不亮东方亮D七章 古典文化的衰落与欧洲黑暗年代1. 基督教的兴起2. 西罗马帝国灭亡3. 柏拉图学园被封闭4. 亚历山大图书馆被烧5. 蛮族入侵与五百年黑暗年代6. 波依修斯:漫漫长夜中的微弱星光D八章 阿拉伯人的科学与技术1. 阿拔斯朝与阿拉伯科学的兴盛2. 贾比尔:炼金术之父3. 花拉子模与阿拉伯数学4. 阿尔·巴塔尼与阿拉伯天文学5. 阿尔·哈曾与阿拉伯物理学6. 阿维森纳与阿拉伯医学7. 阿维罗意与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复活D九章 中国D立发展的科技文明1. 农学2. 中医药学3. 天文学4. 数学5. 陶瓷技术6. 丝织技术7. 华夏建筑D十章 中国对SJ科学的贡献1. 纸的发明与西传2. 印刷术3. 火药与炼丹术4. 指南针与航海技术D十一章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1. 明末四大科技名著与传统科学技术体系的终结2. 满清社会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3. 传教士与西学东渐4.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及其原因D十二章 中世纪后期欧洲学术的复兴1. 十字军东征与欧洲学术的复兴2. 大学的出现3. 托马斯·阿奎那:经院哲学的峰巅4. 罗吉尔·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5. 城市与教堂建筑D四卷 16、17世纪:近代科学的诞生D十三章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地理大发现1. 意大利文艺复兴2. 列奥那多·达·芬奇3. 宗教改革与人的解放4. 罗盘、枪炮、印刷术和钟表的出现5. 地理大发现: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D十四章 哥白尼革命1. 中世纪的宇宙结构2. 哥白尼革命3. 布鲁诺4. D谷·布拉赫:天才的观测家5. 开普勒:天空立法者D十五章 新物理学的诞生1. 伽利略:近代物理学之父2. 斯台文的静力学研究3. 吉尔伯特的磁学研究4. 真空问题:托里拆利、帕斯卡、盖里克与波义尔5. 胡克与弹性定律6. 惠更斯:摆的研究7. 牛顿力学的建立D十六章 从炼金术到化学1. 帕拉塞尔苏斯:医药化学的创始者2. 阿格里科拉:近代矿物学之父3. 赫尔蒙特4. 波义尔:近代化学的诞生D十七章 近代生命科学的肇始1. 维萨留斯的《人体结构》2. 血液循环的发现:塞尔维特、法布里修斯和哈维3. 显微镜下的新SJ: 马尔比基、列文虎克、胡克和斯旺麦丹D十八章 机械自然观与科学方法论的确立1. 弗兰西斯·培根:知识J是力量2.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3. 伽利略与牛顿的科学方法4. 伽桑狄、波义尔与原子论的复兴5. 自然的数学化与机械自然观的确立DSJ章 科学活动的组织化与科研机构的建立1. 意大利:自然秘密研究会、林琴学院、齐曼托学院2. 英国:哲学学会、皇家学会3. 弗拉姆斯特德、哈雷与格林威治天文台4. 法国:巴黎科学院5. 皮卡尔、卡西尼与巴黎天文台6. 莱布尼兹与柏林科学院D五卷 18世纪:技术革命与理性启蒙D二十章 技术发明与英国产业革命D二十一章 法国启蒙运动与科学精神的传播D二十二章 力学的分析化与热学、电学的早期发展D二十三章 18世纪的天文学D二十四章 化学革命D二十五章 进化思想的起源D六卷 19世纪:古典科学的全面发展D二十六章 19世纪的电磁学D二十七章 19世纪的光学D二十八章 热力学与能量定律的建立D二SJ章 物理和化学中的原子论的兴起D三十章 19世纪的天文学D三十一章 进化论的创立D三十二章 l9世纪的生物学与医学D七卷 19世纪:科学的技术化、社会化D三十三章 科学强国的兴衰D三十四章 运输机械的革命D三十五章 电力革命与电气时代D八卷 20世纪:探究宇宙与生命之谜D三十六章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D三十七章 穷宇宙之际D三十八章 探粒子之微D三SJ章 20世纪的遗传学D四十章 现代地学革命D九卷 20世纪:高技术时代D四十一章 原子能时代D四十二章 航空航天时代D四十三章 电子技术与信息时代D四十四章 生物技术时代D十卷 科学处在转折点上D四十五章 SJ图景的重建D四十六章 科学与人类的未来注释与参考文献图片目录ZM科学家编年表人名译名对照表人名索引 显示全部信息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本不包含《科学的历程(第2版)》内容的图书简介,聚焦于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星辰大海的咏叹调:当代天体物理学前沿探索》。 --- 星辰大海的咏叹调:当代天体物理学前沿探索 导言:宇宙的恢弘叙事 自古以来,仰望星空便激发了人类最深沉的好奇心。从浑圆的地心宇宙模型到如今对广袤、膨胀、充满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宇宙图景的认知,人类对“我们在哪里?”这一问题的追问从未停歇。《星辰大海的咏叹调:当代天体物理学前沿探索》并非一部科普入门读物,它是一部深入当代科学最尖端观测与理论交汇点的专业论述集,旨在引导有志于前沿研究的读者,领略当前天体物理学界正在发生的革命性突破,以及我们如何利用新一代的观测工具,解开宇宙的终极奥秘。 本书结构严谨,分为四大核心篇章,分别聚焦于引力波天文学的诞生、极端高能现象的解析、星系演化的高清重构,以及宇宙学参数测量的精细化。 --- 第一篇章:时空涟漪的聆听者——引力波天文学的黄金时代 引力波的预测与探测,标志着人类观测宇宙手段的一次根本性飞跃。本篇章将不再纠缠于爱因斯坦场方程的基本推导,而是直接深入到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捕获”那微弱的时空扰动,并从中解读宇宙深处的剧变。 1.1 刚体探测器的极限与LIGO/Virgo的成功哲学 我们详细分析了地面激光干涉仪(如LIGO、Virgo、KAGRA)在面对量子噪声和环境噪声时的优化策略。重点讨论了应变测量精度如何从$10^{-21}$级别提升至可探测引力波信号的阈值。核心内容在于对信号处理算法的深度剖析,特别是贝叶斯推断方法在源参数估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快速识别“嘟”声(Chirp Signal)并触发多信使观测。 1.2 极端天体物理的引力波指纹 本节将重点解析双黑洞并合(BBH)、中子星并合(BNS)以及黑洞-中子星并合(NSBH)事件所产生的特定波形。我们对比了不同质量黑洞合并的“音调”差异,并阐释了如何通过引力波频谱确定合并体的自旋和初始轨道参数。对于BNS并合,我们将深入探讨其在伽马射线暴(GRB)短暴源(Short GRB)中的关联性,以及千新星(Kilonova)对重元素(如金、铂)产生的核合成制约。 1.3 脉冲星计时阵列(PTA)与超大质量黑洞的低频狩猎 地面探测器受限于频率范围,难以捕捉到由银河系内甚至更远超大质量黑洞(SMBH)双星系统合并产生的纳赫兹(nHz)波段引力波。本章详述了脉冲星计时阵列(如NANOGrav, PPTA)如何利用银河系内稳定毫秒脉冲星作为宇宙尺度的“时钟”,监测它们接收到的引力波背景噪声。这部分内容侧重于区分真正的随机背景信号(由早期宇宙或众多SMBH双星产生)与仪器系统噪声的复杂去噪技术。 --- 第二篇章:极端宇宙的狂暴——高能过程与非热辐射 当代天体物理学的一大支柱是理解宇宙中能量转换效率最高的物理过程,它们通常发生在极端引力场或强磁场环境中。 2.1 相对论性喷流的动力学模拟与观测证据 从活动星系核(AGN)到微类星体(Microquasars),相对论性喷流的形成、准直与辐射机制是核心议题。本书详细回顾了磁通量捕获模型(Blandford-Znajek过程)和磁致旋转模型,并着重分析了伽马射线暴喷流在不同介质密度下形成的激波结构。观测上,我们聚焦于高能望远镜(如费米-LAT,未来的CTA)对喷流辐射谱线(从射电到TeV伽马射线)的捕捉,以及通过多波段VLBI干涉成像技术解析喷流的视差和运动速度。 2.2 宇宙线起源的“潘多拉魔盒” 宇宙线,特别是超高能宇宙线(UHECRs)的精确来源问题至今悬而未决。本篇章批判性地审视了当前主要的候选源模型,包括活动星系核、快速射电暴(FRB)以及致密星体。书中提供了对“安吉洛斯事件”等关键探测事件的再分析,重点探讨了电磁场如何在银河系和星系际空间中弯曲这些带电粒子,导致我们难以直接锁定源头。我们还探讨了利用新一代地下中微子望远镜(如IceCube-Gen2)辅助定位宇宙线源的潜力。 2.3 快速射电暴(FRB)的源识别与能量释放 FRBs以其毫秒级的爆发时间和难以解释的巨量色散延迟,成为近十年的研究热点。本书深入讨论了最新的理论模型,如磁星(Magnetar)的磁层灾变、潮汐瓦解事件(TDEs)的特定阶段,以及虫洞(Wormholes)的理论可能性。特别关注了近期FRB的精确定位工作,如何将它们归属于特定的宿主星系环境(如星系晕内或星系中心区域),从而对“磁星模型”提供了关键性的统计约束。 --- 第三篇章:星系的生命周期——从原初气体到宇宙网 星系是物质在引力作用下聚集的结构,它们的形成与演化构成了宇宙学史诗的主体。 3.1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对早期宇宙的颠覆 JWST的红外能力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黑暗时代”结束的认知。本章重点分析了JWST NIRCam和MIRI在观测红移$z>10$的星系中所揭示的现象:早期星系形成速率的惊人速度、超大质量黑洞在宇宙黎明期的出现,以及这些早期星系中重元素丰度的初步估计。我们对比了传统基于$Lambda$CDM模型预测的早期星系特征与JWST观测结果的偏差,探讨了对暗物质团块化效率的潜在修正需求。 3.2 暗物质晕的结构与星系动力学标记 暗物质在星系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本节侧重于如何通过观测技术间接探测暗物质晕的结构。内容包括:星系卫星星系的动力学分布、凌日星系团中的热气体分布(X射线观测),以及利用引力透镜效应(强透镜和弱透镜)重建星系团尺度和单个星系尺度的质量分布图。我们特别讨论了“反中心空洞”(Cusps vs. Cored)问题的最新进展,以及它对不同暗物质粒子模型的诊断意义。 3.3 AGN反馈机制对星系演化的调控 大型星系的演化往往被其中心超大质量黑洞(AGN)的喷流和辐射所“扼杀”。本章深入探讨了AGN的“温和反馈”(如慢速风)和“剧烈反馈”(如喷流对星系团介质的加热)如何清除星系内部的气体,从而抑制恒星形成。通过对星系团内星系(ICM)和星系周围环境(Circumgalactic Medium, CGM)中金属元素分布的X射线谱分析,我们量化了反馈过程对星系化学演化的贡献。 --- 第四篇章:宇宙学的精雕细琢——精确测量与新物理的边界 现代宇宙学正在向着“精度纪元”迈进,目标是将宇宙学参数(如哈勃常数$H_0$、物质密度参数$Omega_m$、暗能量状态方程$w$)的误差控制在百分之一甚至更低的水平。 4.1 哈勃常数之谜:Rung 2与Rung 3的张力 宇宙膨胀率$H_0$的测量存在明显的“张力”——基于早期宇宙观测(如CMB)的推断值,与基于晚期宇宙“宇宙距离阶梯”的直接测量值存在显著差异。本篇章详细梳理了: 1. 晚期测量的核心:第二梯队标准烛光(Cepheids, Type Ia Supernovae)的校准挑战与系统误差来源。 2. 早期测量的基石:普朗克卫星对CMB的精确测量,及其对标准$Lambda$CDM模型的依赖性。 我们还将介绍使用引力透镜时间延迟(如H0LiCOW项目)作为独立$H_0$测量的最新进展,并探讨这些张力是否暗示着标准宇宙学模型在早期宇宙中存在未知的物理过程。 4.2 暗能量状态方程的动态探测 暗能量主导了宇宙的加速膨胀。本书超越了静态的宇宙学常数($w=-1$)模型,深入研究了动态暗能量(如Quintessence模型)的可能性。主要的探测手段包括:大尺度结构(LSS)的演化、弱引力透镜(Weak Lensing)对物质分布的剪切效应,以及对Ia型超新星的更广泛巡天(如DESI Legacy Survey)。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多探针数据融合(Bayesian Evidence)来限制$w(z)$的演化轨迹。 4.3 宇宙微波背景(CMB)偏振的下一代搜寻 CMB的温度和偏振信息是宇宙学最原始的快照。除了已测量的E模偏振外,对B模偏振的搜寻是探测原初引力波(Inflationary Gravitational Waves)的“圣杯”。本章详细介绍了下一代地面和气球载实验(如CMB-S4, LiteBIRD)的设计理念,重点在于如何最大程度地抑制前景污染(特别是银河系内尘埃辐射和前景遮挡),以达到探测到理论预测的$r sim 0.01$级别的张量/标量比。 --- 结语:未竟的征途 《星辰大海的咏叹调》力求提供一个兼具深度与前沿性的当代天体物理学蓝图。我们正处于一个由多信使天文学、超大口径望远镜和精密数值模拟共同驱动的黄金时代。本书所呈现的每一个领域,都指向一个更宏大、更精细的宇宙模型,等待着新一代科学家的深入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智识之旅。它让我看到了科学是如何从零星的观察和猜测,逐渐发展成系统性的理论体系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科学方法论的讨论很感兴趣,理解了从归纳法到演绎法,再到现代科学严谨的实验验证过程,是如何一步步被确立和完善的。这让我对科学的客观性和可靠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对于不同文明在科学发展中的贡献也有着详尽的阐述,这打破了我以往一些片面的认知,让我看到了全球视角下的科学发展图景。我之前可能更偏向于西方科学的叙述,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让我看到了东方文明在古代科学领域同样辉煌的成就,以及它们如何为世界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对科学有了更全面、更包容的认识。而且,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轶事和人物传记,让整个科学史的叙述不再是冰冷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时代的印记。

评分

我一直对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充满好奇,总觉得那些伟大的科学理论和发现背后,隐藏着许多跌宕起伏的故事。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科学发展脉络的书籍,能够让我了解到不同时期科学家的智慧闪光,以及那些影响深远的科学革命是如何发生的。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时间长河之中,从古希腊的哲学思辨,到中世纪的缓慢积累,再到近代科学的蓬勃发展,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细节。我尤其对伽利略、牛顿等人的经历印象深刻,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突破重重阻碍,提出颠覆性的理论,这其中蕴含的勇气和智慧,着实令人钦佩。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注重挖掘科学思想的演变过程,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思想会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孕育而生,又为何会经历质疑、争论乃至最终被接受。它让我明白,科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代人不断探索、修正、积累的成果。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想象如果我身处那个时代,我会如何看待这些新生的科学思想,又会如何参与到这场伟大的知识探索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它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论文式的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富有故事性的方式,将科学发展的历史展现在我面前。我尤其喜欢它对人物的刻画,那些科学巨匠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鲜活的个体,有着他们的思想斗争、生活趣事,甚至也有他们的困惑与挣扎。读到那些关于他们如何进行实验、如何推导公式的细节时,我仿佛也跟着他们一起进入了那个充满探索精神的时代。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巧妙,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而是会将一些相关的科学思想和人物联系起来,形成一条条清晰的逻辑线索,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递进关系。我发现,很多看似独立的科学发现,其实都建立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并且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这一点让我对科学的整体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读起来充满乐趣,又能学到很多知识的书,它拓展了我的视野,也激发了我对科学更深层次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它让我明白,科学的进步并非是线性发展的,而是充满了曲折、反复和激烈的思想碰撞。我看到了那些伟大的科学成就,是如何在一片质疑和反对声中艰难诞生的,也看到了那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理论,是如何在新的发现面前被推翻和修正的。这种对科学发展复杂性的理解,让我不再轻易相信那些“绝对真理”,而是更加注重证据、逻辑和批判性思维。书中的一些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以及那些看似微小的实验细节,是如何支撑起宏大的科学理论的。此外,它也让我看到了科学与社会、文化、哲学之间的紧密联系,科学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潮流息息相关。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我觉得科学比我想象的更加丰富和有趣。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科学的过去,对于认识现在的科学,以及展望未来的科学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不仅仅是讲述了“是什么”,更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为什么某个理论会在那个特定时期出现?为什么会面临如此大的阻力?它的出现又对后来的科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为什么”的解答,让科学史的叙述变得更加深刻和有说服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科学思想转变的分析,它让我看到了科学并非一成不变的真理,而是不断修正和进步的过程。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对科学有了更灵活和开放的认识。同时,书中对于科学研究中的那些“意外”和“偶然”的强调,也让我意识到,科学的进步往往并非完全按照预设的轨道进行,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和探索的乐趣。这让我觉得科学研究充满了魅力,也让我对那些致力于探索未知的科学家们充满了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