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飞草长,杂树生花:唐诗植物图鉴 精装 潘富俊著 以独特视角诠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

莺飞草长,杂树生花:唐诗植物图鉴 精装 潘富俊著 以独特视角诠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唐诗
  • 植物
  • 文学
  • 古典
  • 图鉴
  • 潘富俊
  • 精装
  • 赏析
  • 文化
  • 诗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左右视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72365
商品编码:29810047565
出版时间:2018-06-01

具体描述

>商品详情

[基本信息] 

 

书名:《莺飞草长,杂树生花:唐诗植物图鉴》(精装)

分类:书|文化社科   

作者:潘富俊 著          

开本:32K

页数:216

字数:200千

出版时间:2018年7月     

定价:49.80元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72365

CIP分类:Ⅰ. ①莺… Ⅱ. ①潘… Ⅲ. ①植物-中国-图集②唐诗-诗歌欣赏 Ⅳ. ①Q948.52-64②I207.2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127229号

项目中心:生活美学       

责任编辑:于善伟  

 

[内容简介]

 

本书以自然科学与古典文学邂逅的创意,把彩色图解应用到中国古典文学领域,以清楚的解说和清晰的照片,介绍了唐诗中的诸多植物。让读者在领略中国传统的古诗意境的同时,能形象地看到所涉及的各种植物,丰富了植物学的知识。配图精美,装帧新颖,本书以植物图作为一个新的切入点,把文字与图片的相结合。本书作者系植物学家,同时对古典文学又颇为精通,故能成此创新。

 

[作者介绍]

 

潘富俊,美国夏威夷大学农艺及土壤博士,现任林试所森林生物系系主任。所学与植物密切相关,所爱与中国古典文学密不可分。近年来致力于将台北植物园从教学用园转变成台北市民的游憩点。著有《草木》《民俗植物学》《诗经植物图鉴》《楚辞植物图鉴》《成语植物图鉴》《红楼梦植物图鉴》等。

 

[编辑]

 

1.潘富俊是近几年在大陆极受欢迎的植物学作者;

2.以全新的角度读唐诗,不仅可以欣赏到唐诗中的经典诗句,还可以增加读者对唐诗中植物的认知;

3.以植物学的角度全新演绎唐诗,在唐诗中了解植物,在植物中领悟唐诗,增加读者对文学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认识。

4.本次以精装形式全新亮相,上百张精美高清图片解说,让读者更加直观地认识更多唐诗中的植物,共同体味文学绵延的生命力。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唐诗更是中国文学史上z瑰丽的花朵。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都是唐朝杰出的诗人,留下无数传唱千古的诗句;他们更擅长运用花草树木来传达幽微曲折的心事。《莺飞草长,杂树生花:唐诗植物图鉴》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唐诗中的植物,让我们更加理解诗意、加深对诗句的感动。在千载之下,我们仍然借着相同的草木,与伟大的诗人同心共感。

 

[内文版式]

 

 

[目录]


  

合昏

芙蓉

梧桐

大麦

白草

芭蕉

支子

苦竹

葡萄

蒺藜

白苹

紫微

木兰

槿

石榴

郁金

红豆

茱萸

豆蔻

红艳

 

附录


 

 

 

 

[内文试读]

 

前言 

 

唐朝文学以诗为盛,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z高峰,上承周朝的《诗经》、《楚辞》,缀读汉魏六朝余风,下开五代、两宋诗风。唐诗产量之丰、境界技巧之纯熟,堪称为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清朝康熙年间敕编的《全唐诗》,收录二千三百多名作者共四万九千多首诗作,上自贵族、文士官吏,下至和尚、道士、尼姑、妓女都有作品。

 

唐诗对后代文学影响巨大,直到现代,文献所引、文字所征,许多有名及常用的诗句多出自唐诗,尤以《唐诗三百首》为z。传世佳句如“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有荡气回肠的情诗,也有高瞻淡泊的抒怀之作。

 

唐诗善用比拟写景抒情,借用植物“喻依”的情形比比皆是,例如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诗人以清丽洁白的梨花来形容杨贵妃肤如凝脂的美貌,也以梨花带雨来突显贵妃“宛转蛾眉马前死”柔弱无助的凄楚处境,对比于昔日“芙蓉帐暖度春宵”的承宠与甜蜜,更令人慨叹世事无常。

 

认识唐诗植物的种类、形态和所代表的意义是深入诗人内心世界以及与诗人交流沟通的一个管道,也是重读唐诗的趣味所在。

今名:泽兰;华泽兰;佩兰

学名Eupatorium japonicum Thunb.

科别菊科

 

茂陵刘郎1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2

魏官牵车指千里3,东关酸风4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5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注释】

1.茂陵刘郎:指汉武帝,汉武帝葬于茂陵。

2.三十六宫土花碧:形容皇宫荒废,苔藓遍布之貌。

3.魏官牵车指千里:金铜仙人为汉武帝所造,魏明帝时拆离汉宫,运往洛阳。

4.酸风:霜风。

5.携盘:武帝建神明台,上有金铜仙人手捧承露盘。

【另见】

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翫月忆山阴崔少府》: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中国古诗词如《唐诗》、《诗经》、《楚辞》中提到的兰都是泽兰类,常见的有三种,即泽兰、华泽兰与佩兰。泽兰类植物多生泽旁,自古即为的香草,茎叶有香气,佩在身上可避邪气,且只有品德高尚者才有资格佩带,此即“德芬芳者佩兰”的意思。植株煮后可浸泡入浴,古称“兰汤沐浴”。

 

古代天子常将泽兰类植物赐与诸侯,朝野都视之为国香。兰为香草,其香清新而不腻,因此高雅的居室,称为“兰室” 代的“兰亭”及王羲之的《兰亭序》,都以泽兰命名。一般姓亦常在住屋附近栽植备用,藏在衣物中或书籍内可防止衣鱼啃食。唐诗中除了入选三百首的两首诗提到“兰”之外,还有不少有关兰的诗句,例如齐己《游橘洲》:“春日上芳洲,经春兰杜幽”、李白《鹦鹉洲》:“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等,都是意境幽美的佳句。

 

【植物小档案】

多年生草本,茎上部被细柔毛。叶对生,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5~20厘米,宽3~6厘米,表面光滑,背面被柔毛,并有腺点;叶缘有锯齿。头花集生成伞房状。瘦果有腺点及柔毛。分布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及西南各省山坡草地或灌丛、水泽地和河岸水边,朝鲜半岛、日本亦产。兰亦指同科的华泽兰(Eupatorium chinensis L.)或佩兰(E. fortunei Turcz.),前者花白色、粉红色或红色;后者植株为绿色或红紫色,花白色或微红色。

 

今名桂花

学名Osmanthus fragrans Lour.

科别木犀科

 

 

兰叶春葳蕤1,桂华2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3,自尔4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5,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6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感遇》

 

 

【注释】

1.葳蕤:蕤,读为蕊之第二声;葳蕤,茂盛貌。

2.华:音义同花。

3.生意:欣欣向荣的生机。

4.自尔:自然。

5.林栖者:指隐者。

6.本心:草木固有的坚贞本色。

 

桂可能指肉桂这种香木,香料来自树皮;也可能指桂花,香味来自花朵。按张九龄《感遇》诗的句意,所强调的是秋天开皎洁如月的白花,因此所指的桂应为后者。桂花花形虽小,但香味“清芳沤郁,余花所不及”。直至现在,仍是庭院及寺庙中偏爱栽植的观赏树种。秋天花开时,扑鼻清香有如“天芬仙馥”,成语“桂馥兰熏”即用来称美他人子孙贤才昌盛。

 

桂花可入茶,“酒浸盐蜜”后作香茶,即所谓“桂花点茶,香生一室”。古人又以桂为月的代称,称月宫为“桂宫”,以“桂魄”喻月亮;称进士及第为“宫折桂”。吴刚月中伐桂的传说,所伐的树就是桂花。唐人杜荀鹤诗云:“男儿三十尚蹉跎,未叙青云一桂科”,桂科即功名。

 

桂树木材纹理如犀,又称作木 ;木材有光泽,是雕刻和工艺的良材。虽多长成灌木状或小乔木,但福建武夷山下有株双人合抱的桂树,树高十五公尺以上,是乔木状的千年桂花树。

 

【植物小档案】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对生,革质,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3~5厘米,幼树者有疏锯齿,大树之叶则多全缘,两面光滑无毛。花3~5朵组成聚伞花序或簇生叶腋,花呈黄白色,有浓郁香味,花冠筒极短,4裂;雄蕊2。核果椭圆形,长1~1.5厘米,熟时紫黑色。原产于中国西南,目前各地均有栽培。

 

.......


绿意盎然的诗意之旅:探寻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 书名: 绿野吟咏:宋词园林中的花木情思 作者: 李子衿 装帧: 精装 出版社: 文津书屋 ISBN: 978-7-5009-XXXX-X --- 导言:宋词的底色——自然与生命之歌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星河中,宋词无疑是一颗独特而闪耀的明珠。它以婉约清丽的笔触,描摹了超越时空的审美意境,而支撑起这片审美天地的,正是宋人对自然万物,特别是对植物世界的细腻观察与深沉情感。 本书《绿野吟咏:宋词园林中的花木情思》,旨在从一个独特的、侧重于生态美学和文化符号的视角,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宋代词人笔下那些常见与不常见的植物,揭示它们在宋词中承载的文化内涵、社会意义以及与词人复杂心绪的交织。 我们不满足于简单地罗列“某某词中出现某某花”,而是试图构建一个立体的“宋词植物群落”,探讨这些植物如何共同塑造了宋词的时代气息、生活场景与审美风尚。 --- 第一章:园林意象的构建者——庭院与私家园囿中的植物群落 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对生活美学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私家园林的兴盛便是明证。植物不再仅仅是背景,它们是空间秩序的组织者,是时间流逝的见证者。 1. 雅致的界定:梅、竹、松的“岁寒三友” 在宋词的语境中,梅、竹、松构成了文人精神的象征谱系。本书将详细分析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人如何运用“竹影摇窗”、“梅开傲雪”的意象,表达坚韧不拔的节操与对功名宦海的疏离感。例如,探讨宋词中对“竹”的描摹,如何从早期的单纯写景,演变为后期对隐逸情怀的寄托,并区分不同词人描绘竹子的笔法差异。 2. 闺阁的色彩:月季、芍药与海棠的哀愁 宋词中描绘女性情思和离愁别绪的篇章里,花卉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我们着重剖析芍药(花中之王)与海棠(睡态之美)的文化流变。为何在宋人的笔下,海棠常与“睡态”、“胭脂”相关联,形成一种易逝的、带有颓废美感的意象?并考察这些花卉如何在园林中被精心培育,成为闺阁女子情感投射的对象。 3. 实用与审美的结合:果木与藤蔓的生命力 本书还将关注那些具有实用价值,却也被赋予了独特审美意蕴的植物,如柑橘、葡萄和藤萝。例如,分析在南宋时期,关于“橘”的描写如何与地域身份和故国之思紧密结合,体现出词人“身在异乡,心怀故土”的复杂情感。 --- 第二章:田园牧歌的底色——田野与乡野间的生命律动 与唐诗多涉足宫廷宴饮和边塞风光不同,宋词更倾向于深入田园,展现一种基于土地的、更具生活气息的自然景象。 1. 农时与节令的植物标记 宋词中的植物,是时间刻度的精确标记。从春日“杨柳依依”的初醒,到夏日“荷风送香”的盛放,再到秋日“蛩鸣草暗”的萧瑟,词人利用特定植物的盛衰,构建起精确的季节序列。我们将专题研究“柳”在宋词中的多重身份:既是惜别之物,也是春日生机的象征。 2. 水生植物的禅意与静谧 荷花(莲花)在宋词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理学盛行的背景下,其“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质被赋予了高度的道德象征意义。本书将对比分析周敦颐(虽然是散文,但其影响深远)与姜夔、杨万里等词人对荷花的描绘,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考。 3. 乡野的野趣:蒿草、蒹葭与边缘植物 与精心修剪的园林花卉相对,野外常见的蒿草、蒹葭(芦苇)等“边缘植物”也常出现在宋词中,尤其是在描绘江湖漂泊、隐居或遭遇挫折的词作里。这些植物往往象征着荒凉、漂泊不定,或是坚韧的生命力。 --- 第三章:植物的文化符号学——宋词中的“花语”变迁 植物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是文化密码。本书致力于解码宋词中植物符号的演变与重构。 1. 色彩与情感的对应关系 分析宋词对植物色彩的运用:红色的牡丹象征繁华与短暂的欢愉,白色的梨花(或象征纯洁,或象征泪痕)的意象如何微妙地服务于词人的情绪表达。 2. 动植物的交融:蝶、鸟与花的共生美学 宋词极擅长将静止的植物与活动的动物结合,营造动态的画面感。例如,探讨“蜂蝶恋花”、“莺啼柳下”等常见组合,分析这种交融如何强化了场景的生命力和词人的主观感受。 3. 词人与植物的“个人定制” 考察某些词人对特定植物的偏爱及其原因。例如,李清照对某些花卉的敏感描摹,如何折射出其特殊的女性视角与身世之感;辛弃疾笔下那些带有雄浑气势的草木描写,如何服务于其恢复中原的政治抱负。 --- 结语:超越视觉的宋词之“香” 《绿野吟咏》不仅是一本植物的鉴赏录,更是一份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生态报告。通过对宋词中植物意象的细致爬梳与深度解读,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如何安顿心灵、寄托情怀,并最终,让这些静默的植物,在词人的笔下,获得了永恒的呼吸与诗意的生命。阅读宋词,品味植物,即是重返宋人的精神原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极具匠心,那种精装本拿在手里的质感,沉甸甸的,透露出一种对内容尊重的态度。无论是版式安排还是插图的质量,都看得出是用心打磨过的。我喜欢它在呈现植物图像时那种既尊重科学严谨性,又不失艺术美感的处理方式。有些插图简直可以单独拿出来作为艺术品欣赏,线条的勾勒、色彩的运用,都恰到好处地抓住了植物的“神韵”,而非仅仅是机械的复制。这种视觉上的享受,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读这本书,不光是阅读知识,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视觉上的小型旅行,在素雅的纸张上,体验着大唐的自然之美。这对于任何热爱阅读和热爱自然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双重的满足。

评分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选材上的独到眼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里,那些看似寻常的草木,在这本书里却被赋予了全新的、细致入微的解读。比如,写到某种特定的藤蔓,作者会详细考证它在唐代的实际生长环境,以及它在不同地域诗人笔下的象征意义有何微妙的变化。这种深挖背后知识体系的努力,让这本书的厚度远远超出了普通的“图鉴”范畴。它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唐代文人精神世界的一扇侧门。每一次翻阅,都会发现一些过去忽略的细节,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是阅读其他文学鉴赏类书籍难以给予的。它成功地将遥远的古典文学拉近到我们眼前,用具体的生命形态来支撑抽象的诗意表达,非常引人入胜。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独特的、甚至可以说是“反常规”的切入点去重温经典。它避开了那些老生常谈的鉴赏角度,转而聚焦于文学作品中最基础的“物证”——植物。这种脚踏实地的研究态度,反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文学洞察力。对于我个人而言,它极大地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中自然意象的再探索欲,让我开始留意生活中的草木,并试图从中捕捉到一丝古人的气息。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或者鉴赏手册,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然相处”的古代智慧的指南,带着一种历经时光沉淀后的宁静和力量感,让人爱不释手,时常会拿出来翻阅某一个章节,细细回味。

评分

老实说,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唐诗里的植物描写大多停留在“应景”的层面,很少深究其背后的文化含义。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阅读习惯。它教会我如何带着“植物学家”的审视去阅读诗歌,去体会诗人对自然万物的细腻观察。比如,对于一些季节性极强的植物,作者会结合当时的节令风俗进行阐释,这使得诗句中的时间感和空间感都变得更加立体和真实。这种由物及人、由景入情的解读路径,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唐诗意境的理解层次。不再是平面地欣赏辞藻的华美,而是开始探索隐藏在词句之下,那个时代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考,读起来很有深度。

评分

这本关于唐诗中植物的图鉴,光是书名就带着一股诗意和盎然的生机,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细细品味。我印象最深的是它那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仿佛作者不是在做学术研究,而是在陪着我们一同走过唐代的田园小径。每一种植物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诗人的心境、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读起来,就像是为那些经典的诗句重新披上了一件鲜活的“绿装”,原本只是文字的想象,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花香鸟语仿佛都能从纸页间溢出来。特别是那种将植物学知识与文学意境巧妙融合的笔法,让人在了解了植物的形态习性的同时,更能深刻体会到诗人为何会选择这种特定的意象来寄托情感。这种跨界的解读,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异常丰富,既有知识的滋养,又不乏审美的情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