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的中华文明-第七辑科学读本A本

博大的中华文明-第七辑科学读本A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指尖上的探索》编委会组织写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文明
  • 科学读本
  • 历史
  • 文化
  • 科普
  • 教育
  • 中小学
  • 博大
  • 第七辑
  • A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敏图书专卖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14058
商品编码:29805350140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中华文明涉及中华民族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由此衍生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体系。本书针对青少年读者设计,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博大的中华文明,包括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影响深远的政治文明、深邃博大的文化艺术、泽被后世的科技成果、du具特色的社会生活、影响深远的中外交流六个部分。   本书由A本和B本两部分组成。A本是科学读本,每1篇启发式科学短文讲明1个与中华文明相关的知识点。B本是指尖探索卡片书,读者可通过精心设计的测试题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实现自测。

关联推荐
  本书由A本和B本两部分密切呼应组成。A本是科学读本,每1篇启发式科学短文讲明1个知识点,语言生动简洁、好看易懂。B本是指尖探索卡片书,读者可通过精心设计的测试题,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实现自测。&xbsp;
目录
*1章 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  A1.远古中guo大地上*早的居民都有哪些人?/2 A2.谁是考古学证明的*早的“盗huo者”?/3 A3.人工培育水稻*早是在什么时候?/4 A4.“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的“五谷”指哪五谷?/5 A5.中guo人是什么时候kai始掌握养蚕纺织技术的?/6 A6.远古时代的居民用什么样的工具进行农业生产?/7 A7.“井田制”是怎样的1种土地制度?/8 A8.“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早出现在什么时候?/9 A9.商鞅为什么要“废井田、kai阡陌”?/10 A10.都江堰是谁修筑的?/11 A11.“戽斗”“翻车”“筒车”是干什么用的?/12 A12.中guo人是什么时候kai始人工培育茶树的?/13 A13.贾思勰为什么要著述《齐民要术》?/14*1章 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 
A1.远古中guo大地上*早的居民都有哪些人?/2
A2.谁是考古学证明的*早的“盗huo者”?/3
A3.人工培育水稻*早是在什么时候?/4
A4.“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的“五谷”指哪五谷?/5
A5.中guo人是什么时候kai始掌握养蚕纺织技术的?/6
A6.远古时代的居民用什么样的工具进行农业生产?/7
A7.“井田制”是怎样的1种土地制度?/8
A8.“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早出现在什么时候?/9
A9.商鞅为什么要“废井田、kai阡陌”?/10
A10.都江堰是谁修筑的?/11
A11.“戽斗”“翻车”“筒车”是干什么用的?/12
A12.中guo人是什么时候kai始人工培育茶树的?/13
A13.贾思勰为什么要著述《齐民要术》?/14
A14.玉米、甘薯和马铃薯是何时传入中guo的?/15
A15.“中guo古代农业百科全书”是哪1部书?/16
A16.“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形成的?/17
*二章 影响深远的政治文明
A17.我们为什么自称“炎黄子孙”?/20
A18.尧、舜、禹时代为什么实行禅让制?/21
A19.西周初年为什么要分封那么多的诸侯guo?/22
A20.西周历史上的“共和行政”是怎么回事儿?/23
A21.“烽huo戏诸侯”带来怎样的政治后果?/24
A22.子产为什么要把*律条文铸在鼎上?/25
A23.秦统1后为什么要在全guo推行郡县制度?/26
A24.中guo历史上**个“皇帝”是谁?/27
A25.万里长城是历代军事防御的成果吗?/28
A26.秦陵兵马俑为何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9
A27.太子1定都是帝waxg的嫡长子吗?/30
A28.“宰相”是干什么的?/31
A29.古代中guo的主要教育机构有哪些?/32
A30.中guo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哪些?/33
第三章 深邃博大的文化艺术
A31.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36
A32.《诗经》为什么被称为我guo**部诗歌zoxg集?/37
A33.楚辞为什么被称为是我guo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38
A34.春秋战guo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有哪些学派?/39
A35.老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40
A36.孔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41
A37.孔子主张的“有教类”和“因材施教”是什么意思?/42
A38.“孟母三迁”造就了怎样的1个孟子?/43
A39.“人定胜天”的意思是什么?/44
A40.战guo时期*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谁?/45
A41.墨家学派的弟子们究@是怎样的1群人?/46
A42.《孙子兵*》仅仅是1部兵书吗?/47
A43.《史记》为什么被誉为“史家之绝唱、韵之离骚”?/48
A44.董仲舒为什么*出“罢黜百家、du尊儒术”的主张?/49
A45.waxg充在“奇书”《论衡》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50
A46.宋明理学的创立者主要有哪些人?/51
A47.朱熹为什么被称为理学的集大成者?/52
A48.waxg阳明为什么被称为心学的集大成者?/53
A49.“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主要有哪些思想?/54
A50.读汉赋真的能“治病”吗?/55
A51.“洛阳纸贵”是谁造成的?/56
A52.“书shexg”是谁?/57
A53.“画shexg”是谁?/58
A54.“诗仙”“诗shexg”分别是谁?/59
A55.“唐宋八大家”中都有哪些人?/60
A56.“词牌”是什么?/61
A57.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之SHOU的人是谁?/62
A58.明清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包括哪些著作?/63
A59.京剧演员表演时为什么要画脸谱?/64
A60.敦煌莫高窟*早是谁kai始修建的?/65
第四章 泽被后世的科技成果
A61.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中有哪些代表性器物TI现了*时的铸造技术?/68
A62.世界上*早的勾股定理被记载在哪1本书里?/69
A63.《九章算术》在中guo古代数学史上有着怎样的影响?/70
A64.中guo古代圆周率计算是怎样处于****地位的?/71
A65.世界上*早的日(月)食和太阳黑子记录分别在什么时候?/72
A66.纸是怎样发明的?/73
A67.手术中使用的麻醉术*早是谁发明的?/74
A68.中guo古代*系统完整的地图绘图理论的*出者是谁?/75
A69.“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是如何实现的?/76
A70.印刷术是如何发明和发展的?/77
A71.指南针为什么被阿拉伯人称为“水手之友”?/78
A72.元朝时为棉纺织业推广做出贡献的是谁?/79
A73.《本草纲目》为何被称为“东方药物学巨典”?/80
A74.灵渠*早是因为什么而修建的?/81
A75.京杭大运河是如何kai凿的?/82
A76.故宫是由谁设计建造的?/83
第五章 du具特色的社会生活
A77.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出了什么时代的社会生活景象?/86
A78.中guo人过春节的xi俗是怎么来的?/87
A79.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猜灯谜?/88
A80.寒食节为什么不生huo做饭?/89
A81.清明节为什么要插柳、踏青、扫墓?/90
A82.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戴香包等xi俗各有什么寓意?/91
A83.中秋节有哪些xi俗?/92
A84.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敬重老人?/93
A85.中guo人“赶庙会”的xi俗是怎么来的?/94
A86.中guo人的十二生肖属相是怎么来的?/95
A87.中guo人在重大节日里祭祀祖先的传统xi惯是怎么来的?/96
A88.古代中guo的日常生活中怎么样计时?/97
第六章 影响深远的中外交流
A89.徐福东渡到达日本了吗?/100
A90.谁是**名的“丝绸之路”的kai拓者?/101
A91.班*派甘英出使的“大秦”是现-在的哪里?/102
A92.汉“委奴guowaxg印”是如何被发现的?/103
A93.西游天竺(今印度)的**人是谁?/104
A94.历史上真实的唐僧“西天取经”是怎样的?/105
A95.古代中guo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是怎样的?/106
A96.古代日本为什么多次派遣“遣(隋)唐使”?/107
A97.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经历了怎样的艰险?/108
A98.郑和“下西洋”到过哪些地方?/109
B本答案/110 显示全部信息

博大的中华文明——第六辑:传统技艺与人文精神 内容简介 本辑聚焦于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力,特别是那些代代相传、融入民族血脉的传统技艺,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独特人文精神。我们试图通过对这些具体艺术形式和生活智慧的深入剖析,展现一个立体、鲜活的古代中国形象,探究中华文明何以能够在漫长岁月中保持其连续性和强大的解释力。 第一卷:匠心独运——传统工艺的物质载体 本卷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不同领域中登峰造极的工艺技术,它们不仅是物质的创造,更是哲学思想与审美观念的物化体现。 第一章:陶与瓷的千年对话 本章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肇始,追溯至唐三彩的绚烂,重点剖析了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的艺术成就与烧制工艺的秘密。陶瓷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其胎土的选择、釉料的配方、成型的技巧以及烧制过程中的火候掌控,无一不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精妙把握和对美的极致追求。我们将详细解读青花、粉彩、珐琅彩等装饰技法的演变,揭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义,例如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场如何成为连接东西方贸易的桥梁。 第二章:丝绸之路的织锦记忆 丝绸不仅仅是衣料,它是古代外交、经济与军事的重要战略物资。本章侧重于纺织技术的革新,从原始的缫丝、染色到复杂的提花技术。重点介绍云锦、宋锦、蜀锦等中国四大名锦的纹样构成、色彩运用及其背后的等级制度象征。此外,还将考察缂丝工艺,这种“以刀刻丝”的技艺,其精细程度堪比绘画,展现了古代织工超越时代的耐心与技艺的巅峰。我们还会探讨丝绸对世界文明交流的深远影响。 第三章:木石雕刻的生命寓言 本章聚焦于木雕、石雕以及玉雕。木雕艺术,如徽派建筑中的“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以其复杂的镂空和细腻的浮雕,讲述着民间故事与家族伦理。石雕,则以佛教造像和园林石刻为代表,体现了宗教信仰与世俗审美的融合。而玉雕,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探讨了从良渚文化到清代“仿古玉”的演变,玉的“温润”如何被赋予君子般的美德,成为古代社会道德观念的载体。 第二卷:天人合一——传统技艺中的哲学意蕴 本卷不再局限于技艺本身,而是深入挖掘这些工艺实践所根植的中国传统哲学——道家、儒家思想对工匠精神的塑造。 第四章:中轴对称与宇宙秩序 本章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设计中的空间哲学。以故宫的规划为例,阐释儒家“礼制”如何通过严格的中轴线、层级分明的院落布局来体现“家天下”的政治理念。接着转向私家园林,如苏州园林,展现道家“虚实相生”、“移步换景”的审美趣味,探究匠人如何以有限空间模拟无限自然,实现“不出城郭而得山水之趣”。 第五章:书法:时间的线条与气韵 书法被誉为“无声的音乐,无形的舞蹈”。本章系统梳理了从甲骨文、篆隶到楷、行、草书的演变脉络。重点解析“笔法”与“结体”背后的哲学思考:笔画的提按顿挫如同生命的呼吸,结构布局则体现了阴阳平衡的辩证关系。我们将考察历代书法大家(如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的书风差异,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线条表达个人心性与时代精神。 第六章:古琴之境:声中求静 古琴,作为中国文人“四艺”之首,其制作与演奏均蕴含深刻的生命哲学。本章介绍古琴的形制(如“凤舌”、“雁柱”)与“七弦”的象征意义。更重要的是,解析其减字谱的记录方式,这种高度抽象的符号系统,要求演奏者不仅是乐器使用者,更是意境的再创造者。古琴音乐追求的“微、淡、含蓄、蕴藉”,正是中国古典审美中“大音希声”的体现。 第三卷:生活的艺术——庶民智慧与节庆传承 本卷将目光投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展示传统技艺如何在民间得以延续,并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认同感。 第七章:食的哲学:五味调和的平衡术 中国饮食文化不仅仅是果腹之需,更是一门高深的生命科学。本章探讨“药食同源”的理念,分析食材的寒热属性与人体机能的相互作用。重点剖析烹饪中的“火候”与“刀工”的艺术性,以及不同地域饮食如何通过季节性的食材选择和复杂的调味方式,达成味觉上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和”的价值取向。 第八章:岁时节令中的礼俗与传承 本章考察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功能。分析剪纸、年画、灯笼等民间艺术在节庆中的角色,它们是如何以鲜明、热烈的视觉语言,强化家族观念、祭祀祖先、祈求丰收,并将历史记忆和道德教化融入百姓生活之中。 第九章:手艺人的精神图谱 本章进行总结性思考,探讨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通过对当代仍在坚守的工匠群体的访谈与观察,提炼出“慢工出细活”、“追求本真”、“师徒相授”等核心价值,思考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这份对“物”的敬畏之心和对“技”的极致追求,确保中华文明的“活的遗产”得以薪火相传。 结语 本辑旨在引导读者穿越历史的烟尘,触摸中华文明坚实的肌理,认识到我们今天所享有的文化积淀,是无数代匠人以汗水、智慧和对世界独特理解所共同铸就的。理解这些技艺,就是理解中华文明的深层结构与持续的生命力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博大的中华文明-第七辑科学读本A本”这本书,我预感它会在科技史的领域给我带来不少惊喜。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古代数学的内容。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斐然,从《九章算术》到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都代表了当时世界领先的水平。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成就的深入解读,不仅仅是罗列公式和定理,而是希望了解这些数学思想是如何萌芽、发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比如,书中会不会详细讲解“盈不足术”的原理?它在古代的商业、工程等方面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还有,古代中国人是如何进行分数运算和高次方程的求解的?我希望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古代数学家的故事,例如刘徽对《九章算术》的注释,他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力至今仍令人赞叹。此外,我还有一点点好奇,书中会不会触及到古代数学与哲学思想之间的联系?因为我总觉得,在古代,科学和哲学往往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数学可能不仅仅是数字的游戏,更蕴含着某种宇宙的真理。

评分

这套“博大的中华文明”系列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第七辑的科学读本A本,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但仅从包装和目录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我对其中关于古代天文学的章节尤其感兴趣。一直以来,我总觉得中国古代的观星术是一种神秘而深邃的智慧,它们如何观察星辰的轨迹,又如何将其与历法、农业甚至人事紧密联系起来?我想这本读本一定能揭示其中一些奥秘。我期待着能读到关于浑天仪、简仪等古代天文仪器的详细介绍,了解它们的设计原理和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古代天文学家是如何通过长期的观测,积累数据,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宇宙观。比如,对于二十八宿的划分,对于岁差的认识,这些在现代科学体系中是如何被理解和发展的?我更希望看到一些生动有趣的古代天文学故事,或许是关于某位著名天文学家的传奇经历,或许是关于一次重大的天文发现如何改变了人们的认知,这些都能让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也更能激发我对中国古代科学的敬意和好奇心。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和水利工程抱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对《博大的中华文明-第七辑科学读本A本》自然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古代中国人民是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自然条件下,发展出如此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的。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经典的农具,比如曲辕犁、耧车,以及它们在提高耕作效率方面起到的关键作用?我同样好奇的是,关于古代的水利工程,比如都江堰、郑国渠这些伟大的工程,是如何在缺乏现代测量和工程技术的情况下被设计和建造出来的?我希望能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以及它们是如何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本书是否会触及到古代的灌溉技术、排水系统,以及如何应对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智慧?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古代的农业实践案例,或者讲述一些关于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故事,这些都将是了解中华文明智慧的绝佳途径。

评分

我个人对中国古代医学的智慧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所以对于《博大的中华文明-第七辑科学读本A本》中可能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我充满期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中医理论基础的详细阐述,比如阴阳五行、经络学说这些核心概念,究竟是如何被古人构建起来的,又如何在实践中被验证和运用的。我很想了解,中医是如何看待人体是一个整体的,以及它如何从宏观的角度去诊断和治疗疾病。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古代的名医,比如华佗、扁鹊,他们的传奇故事和医学成就,以及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医疗技术的。我尤其好奇的是,书中会不会对一些经典的医学著作,比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进行解读,解释它们的重要性和在医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我希望这些解读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更能触及到其背后深厚的哲学思想和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当然,如果能有一些关于古代医学实践的生动案例,比如某个疑难杂症是如何被治愈的,那就更好了。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充满向往的读者,《博大的中华文明-第七辑科学读本A本》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翻阅,但我对其所能展现的精湛技艺充满了好奇。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介绍陶瓷、青铜器、丝绸等领域的古代工艺。我想了解,在没有现代精密机械的情况下,古代工匠是如何凭借双手和智慧,创造出如此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书中会不会深入讲解陶器的烧制过程,从选土、塑形到窑温的控制,每一个环节的精妙之处。对于青铜器,我渴望知道古代中国人是如何掌握如此复杂的冶炼和铸造技术的,尤其是那些精美绝伦的纹饰,是如何在那个年代被雕刻或铸造出来的。还有丝绸,从养蚕、缫丝到织造,这背后蕴含着多少年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我希望能读到关于这些工艺背后的一些故事,比如某个重要的发明是如何诞生的,或者某项技术是如何传承和发展的。如果书中能配以精美的图片,那就更棒了,那将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