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飞行编队控制 | 作者 | (西)格雷罗,(墨)洛萨诺,李静 |
| 定价 | 79.00元 | 出版社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18095333 | 出版日期 | 2014-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飞行编队控制》主要结合作者在自主飞行器编队飞行研究及其应用中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以作者在该领域的研究积累为主线,分别提出了多智能体协同策略、具有参数不确定性的多智能体系统鲁棒控制设计方法、强连通图中网络机器人系统的自,适应与鲁棒控制同步方法、微型无人机建模与控制方法、微型无人机飞行编队控制策略、基于势函数的编队控制、基于视觉的四旋翼无人机控制、面向基于视觉的四旋翼无人机组协同控制、风场中旋翼无人机组编队飞行的*导引方法、无线介质存储协议对四旋翼无人机编队飞行控制的影响以及无线通信MAC协议设计等方法。从算法设计、理论分析、仿真分析和应用实例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描述。本书内容翔实、层次分明、特色突出,为推动编队飞行控制方法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指导价值。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章 介绍 1.1 研究动机 1.2 历史背景 1.2.1 人类航空史 1.2.2 无人机的进化史 1.2.3 无人机分类 1.3 飞行控制 1.4 飞行编队控制 1.4.1 多输人多输出方法 1.4.2 长机/僚机法 1.4.3 虚拟结构法 1.4.4 基于行为的控制 1.4.5 无源控制 1.5 本书内容梗概 参考文献第2章 理论预备知识 2.1 无源性 2.2 图论 2.3 鲁棒性问题 2.3.1 参数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 2.3.2 多项式族 参考文献 第3章 多智能体协同策略 3.1 引言 3.2 互联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 3.2.1 环状拓扑 3.2.2 链状拓扑:智能体1上有输入量和输出量 3.2.3 链状拓扑:智能体2上有输入量和输出量 3.2.4 系统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3.2.5 一般情况 3.2.6 一般情况下的环状拓扑 3.2.7 一般情况下的链状拓扑 3.2.8 链状和环状拓扑组合 3.2.9 一些不可控或不可观测的简单结构 3.3 编队长机跟踪 3.3.1 一般情况下的编队长机跟踪 3.3.2 观测器设计 3.3.3 仿真试验 3.4 时变轨迹跟踪 3.5 线性高阶多智能体一致 3.6 结论 参考文献第4章 具有参数不确定性的多智能体系统鲁棒控制设计 4.1 引言 4.2 鲁棒控制设计 4.3 鲁棒稳定性分析 4.3.1 鲁棒严正实性 4.3.2 鲁棒稳定性 4.4 时滞系统的鲁棒稳定性 4.5 在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应用 4.5.1 环状拓扑 4.5.2 链状拓扑 4.5.3 平衡图拓扑 4.6 结论 参考文献第5章 强连通图中网络机器人系统的自适应与鲁棒控制同步第6章 微型无人机建模与控制第7章 微型无人机飞行编队控制策略第8章 基于势函数的编队第9章 基于视觉的四旋翼无人机控制0章 面向基于视觉的四旋翼无人机组协同1章 风场中旋翼无人机组编队飞行的优导引2章 无线介质存取协议对四旋翼无人机编队控制的影响3章 无线通信MAC协议4章 以提供大性能为目标的二维天线阵列扫描模式优化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沉浸式”的学习过程。我并非专业人士,但作者们在内容的组织上,似乎特别照顾到了不同背景的读者。他们从基础的概念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更为复杂的编队控制理论。我注意到书中对各种仿真场景的描绘,这让我仿佛置身于模拟飞行舱,亲身感受编队成员之间微妙的互动和决策过程。特别是关于“容错性”和“鲁棒性”的章节,让我认识到在设计如此精密复杂的系统时,如何应对潜在的故障和干扰是多么重要。作者们提出的“故障诊断与隔离”以及“冗余设计”等策略,都极具现实意义。同时,书中对“人机协同”的思考也让我觉得非常超前,即使在高度智能化的编队中,人类的判断和决策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对复杂系统整体性、可靠性以及人机交互的深入剖析,让我对现代航空技术的进步有了全新的认识。虽然书中部分细节的处理和理论推导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但整体的脉络清晰,逻辑性强,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宏观的认识,并且引发了我对于未来航空器智能化发展的无限遐想。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对“复杂系统工程”的深度体验。我一直对大型工程项目很感兴趣,而飞行编队控制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庞大、动态、高风险的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协同工作以完成整体任务。作者们对于“系统级设计”和“集成测试”的强调,让我体会到了在现实世界中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挑战。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建模与仿真”的部分,这是一种在实际操作前进行充分验证的有效手段,能够极大地降低风险和成本。书中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理论如何应用于实际,例如,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编队如何通过预设的应急程序来保证任务的成功。同时,作者们对“可持续性”和“可扩展性”的考虑,也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系统设计,不仅要考虑眼前的需求,更要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尽管我不是相关领域的专家,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巨型工程”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技术、管理、以及人类智慧如何共同塑造出我们今天所见的复杂科技成果。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航空领域著作,虽然我并非直接从事飞行编队控制的研究,但作为一名对航空技术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本书的视角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堆砌,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作者们在书中展现出的严谨逻辑和深厚理论基础,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智能”与“自主”在编队控制中作用的探讨,这让我联想到人工智能在其他领域的快速发展,不禁思考,未来在空域管理和军事行动中,这种智能化的编队模式将扮演怎样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颇具启发性,它们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我更容易理解复杂的设计原理和实现途径。虽然有些章节涉及到的数学模型和算法我无法完全消化,但作者们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力求将晦涩的概念阐述得清晰易懂,这一点值得称赞。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并尝试将其与我所了解的其他科技前沿进行对比,这种主动的思考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体验。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航空编队控制的框架,也激发了我对相关领域更深入探索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更多地体现在“指挥与控制”的艺术层面。我理解,飞行编队控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关乎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一大批独立的飞行平台,以达成一个共同的战略目标。作者们在书中对不同编队构型及其优劣势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形”的智慧。从经典的V字形到更为复杂的分布式网络,每一种构型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战术考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通信协议”和“数据融合”的论述,它们是编队实现有效协同的生命线。没有高效的通信,即使有再先进的飞行器,也无法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整体。书中对“战场感知”的强调,让我意识到,编队能否在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中做出正确决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让我联想到现代战争的“信息优势”的重要性。虽然我无法深入理解那些复杂的控制算法,但作者们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严谨的论证,将这些“幕后英雄”的工作原理展现给了读者。这本书让我对“团队合作”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使在冰冷的机器世界里,高效的协作和默契的配合同样是成功的关键。
评分对于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所传递的“全局观”和“协同性”。在以往的认知中,我可能更多地关注单架飞机的性能和操作,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在现代空战或大规模航空活动中,孤立的个体是无法发挥最大效能的,真正强大的力量来自于编队中的每一个单元如何高效地协同工作。作者们对于编队结构的优化、通信网络的构建以及信息共享机制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一个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系统的雏形。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分布式决策”和“任务动态重构”的概念印象深刻,这意味着编队能够根据战场环境的变化,迅速调整策略,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和任务执行。这种灵活性和适应性,是应对复杂多变战场环境的关键。书中也探讨了编队成员之间的相互感知和影响,这就像一个有机生命体,每一个部分都紧密相连,共同完成整体目标。虽然书中关于“博弈论”在编队策略选择中的应用,我只能略知皮毛,但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本身就体现了作者们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航空工程师看的,对于任何对系统工程、人工智能、甚至团队协作有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