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社会研究中的良知与认知
定价:32.00元
作者:张庆熊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426587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张庆熊著的《社会研究中的良知与认知》以宽广的学术视野,深厚的学术积累,多角度多层次地梳理和评述了现代社会哲学研究的学术进路、理论短长及其产生的影响和意义,内容涉及实证主义、结构主义、理性选择理论等学术流派,马克思、哈贝马斯、海德格尔、涂尔干、熊十力、冯友兰等中外思想家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外社会哲学思想的比较性研究。
目录
总序
序
章 寻求“说明”与“理解”的整合——论近二百年来社会研究的发展线索
节 哈贝马斯的“走向社会科学的逻辑”
第二节 “文化科学”、“精神科学”与实证科学的对峙
第三节 涂尔干的“社会事实概率”与韦伯的“诠释性理解”
第四节 结构功能论的整合之路和遗留问题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贡献
第二章 实证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与启蒙辩证法
节 以实证方法清凉启蒙思潮的狂燥
第二节 以逻辑和语义分析担当科学理论的建构工作
第三节 实证主义与启蒙辩证法
第三章 理性选择理论与批判理论对其的批判
节 理性选择理论的理论构架
第二节 理性选择理论的实际应用
第三节 “批判理论”对“理性选择理论”的批判
第四章 辩证地对待宗教的两重性:评宗教市场论
节 宗教市场论的由来和依据
第二节 宗教市场论的理论困境
第三节 辩证地处理宗教的两重性
第五章 公共领域中的“交往理性”与“政治神学”
节 “宗教在公共领域中的力量”
第二节 政治神学的来龙去脉
第三节 反对政教一体的神权国家模式
第四节 民主的合法性是当今可行的合法性
第六章 良知与认知:在中西文脉比较中探讨
节 熊十力与冯友兰有关良知之争的学案
第二节 中国语境中的良知概念
第三节 西方语境中的良知概念
第四节 良知与认知方式
第五节 反思性总结
第七章 从海德格尔论诗看中文诗中的存在关怀和人文意境
节 “诗”与“愁”——“愁”与“存在”和“时间”
第二节 “客”与“回归故乡”
第三节 “返乡”的宗教和哲学的意蕴
第四节 “道”在语言的“破碎处”
第五节 “诗者,天地之心”
第八章 “劳动光荣”的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节 劳动及其价值:唯物史观中的实然与应然的统一
第二节 政治正义的立足点: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
第三节 理想与现实、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和子孙万代的责任
第五节 文化作为传承和培育的人的价值观念的生命机制
第九章 从生态学角度探讨繁荣中华文化之道
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文化生态环境
第二节 和谐共生的文化发展之道
第三节 东西方文化各自的特点和相互借鉴的可能性
第四节 在“自观”与“他观”的结合中明确自己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名字,有一种直击灵魂的冲击力。“满58包邮”,这个标签似乎暗示了它易于获取,但“社会研究中的良知与认知”,却又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学术深度和人文关怀。我一直觉得,很多宏大的社会问题,最终都可以追溯到个体层面,而个体之所以会做出特定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良知”底线和他的“认知”模式。这本书,我想它不会仅仅停留在对社会现象的表面描绘,而是会深入到“为什么”的层面,去探寻那些驱动个体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走向的深层原因。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和阐释“良知”在社会研究中的具体作用,它是一种永恒不变的道德标杆,还是一种会随着环境而变化的弹性机制?同时,“认知”又是如何影响我们对社会公正、集体利益、甚至个人责任的理解?这本书,我相信它会是一次思想上的“深度游”,让我有机会去反思,去审视,去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以及我们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简直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一直对社会现象背后的驱动力感到好奇,也常常在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做出一些看似不合逻辑、甚至违背自身利益的选择。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看目录和一些零散的介绍,就让我觉得它触及到了我内心深处最想探究的那些问题。它不像很多学术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甚至带点哲学思辨的方式,去解析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难以言说的社会现象。特别是关于“良知”的讨论,我一直觉得这是人类最复杂也最迷人的特质之一,它既是道德的约束,又是情感的驱动,有时候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有时候又会被它束缚。这本书似乎想要深入挖掘良知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这让我非常期待。另外,“认知”这个词也点燃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人类的认知模式是如何影响我们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和判断的?是不是很多社会问题,归根结底都源于我们认知上的偏差?这本书的出现,感觉像是找到了一个能够解答我多年疑惑的钥匙,迫不及待想沉浸其中,去体验一场思想的盛宴。
评分这本《满58包邮 社会研究中的良知与认知》的名字,刚看到的时候就吸引了我。社会研究,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探究和解构的意味,而“良知”和“认知”这两个词,又为它增添了一层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学维度。我一直觉得,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并非完全是制度或者环境造成的,而是在于我们作为个体,内心的驱动力和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良知,这个听起来很朴素的词,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一种天生的本能,还是后天习得的道德准则?它又是如何在群体行为中发挥影响的?而“认知”,更是让我联想到各种心理学效应,比如认知失调、确认偏误等等,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社会事件的判断和反应。这本书,似乎正是要将这两个看似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社会研究结合起来,去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理论,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特别是它能否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新闻里、生活中发生的种种社会现象,以及人们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自从接触到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后,我就开始越来越关注那些构成我们社会生活根基的微妙力量。而“良知”和“认知”,在我看来,恰恰是这些力量中最核心的部分。《满58包邮 社会研究中的良知与认知》这个书名,仿佛一股清流,直击了我一直以来对社会研究的深层困惑。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同一个社会问题,不同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为什么在某些情境下,人们会表现出惊人的同情心,而在另一些情境下,又会变得冷漠甚至残忍?这背后,是否就隐藏着“良知”的差异和“认知”的偏差?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个更加宏观和深入的框架,去理解这些个体行为如何汇聚成宏大的社会图景。它或许会解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认知如何被塑造,良知又如何在各种社会压力下经历考验。它可能会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以及我所处的社会环境,从而获得一种更深刻的洞察力,去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读过的一本关于行为经济学的书。那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人类的决策并非总是理性的,很多时候,我们会被情感、习惯,甚至一些无意识的偏见所左右。而“良知”和“认知”这两个概念,似乎是更进一步地触及了人类行为的本质。《满58包邮 社会研究中的良知与认知》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像是要深入到社会研究的“肌理”中去,去探究那些看不见的、却又至关重要的因素。“良知”,它是一种内心的声音,一种道德的尺度,但它在集体行动中,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它会被放大,还是会被压抑?而“认知”,更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如何做出判断。我们看到的,真的是事实本身吗?还是我们经过认知过滤后的“现实”?这本书,我预期它会提供很多有趣的视角,去剖析那些看似寻常的社会现象,比如群体性的狂热,比如道德的滑坡,亦或是匿名环境下的善举。它可能会颠覆我以往的一些固有认知,也可能让我对自己产生新的认识,这正是读书最迷人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