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丁汝昌集
定价:98.00元
作者:丁汝昌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474263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雪甲午耻”中国海军稀见史料丛书。首度全面整理公布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书信电报。深度透视亚洲*舰队的管理、用人、训练、后勤、作战行动细节。
内容提要
“雪甲午耻”中国海军稀见史料丛书。首度全面整理公布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书信电报。深度透视亚洲*舰队的管理、用人、训练、后勤、作战行动细节。
目录
1,丁汝昌图像,
2,前言
卷一,往来要信底薄
卷二,朋僚往来函稿辑佚
卷三,李鸿章档案中的丁汝昌资料辑录
卷四,盛宣怀档案中的丁汝昌资料辑录
卷五,海军专卷四例
1,“操江”轮船档案
2,北洋水师号衣图说,
3,“康济”改造为练船档案
4,北洋营档案
卷六,丁汝昌生平要件辑录
卷七,旧著丁汝昌传记辑录
附录:
1,生平大事记
2,家族谱系
后记
作者介绍
孙建军,笔名简珺。生于山东文登,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曾任教师、企业干部,业余研史,结集有《丁汝昌研究探微》《北洋海军研究探微》《拂云看山——追寻威海历史文化的遗踪》《全真教在威海》,编著《》等。
文摘
序言
老实说,我对“满58包邮”这样的商业标签多少有点警惕,但我更看重出版物本身的质量。我预期《丁汝昌集》这本书,在装帧上应该不会走华丽辞藻的路线,而是追求一种朴素、厚重的质感。如果封面设计能采用那个时代常见的深色调,比如墨蓝或暗青色,配上烫金或压凹的宋体字,会立刻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纸张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厚实的哑光纸才能承载住历史的厚重感,避免了那种过于光滑的铜版纸带来的轻浮感。我尤其关注排版,史料的整理,正文与注释的分隔必须清晰明了,行距和字号需要经过精心计算,以保证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如果书中附带了丁汝昌的肖像画、他所参与的海战图、甚至是当时军舰的结构图,那将是对这本书价值的巨大提升。想象一下,对照着当时的地图和舰船图来阅读他关于战术部署的文字记录,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任何改编本都无法替代的。总之,我希望这本书在物理形态上,就体现出它作为一部“集”的严肃性和收藏价值。
评分从这本书的名字和出版社的定位来看,它很可能是一部为特定研究群体服务的文献汇编,但其价值绝不应仅限于此。我希望它能成为历史爱好者了解晚清海军史的一个重要窗口。我们读历史,最怕的就是被单一的、被“主旋律”过度简化的叙事所框定。丁汝昌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这份悲剧背后,是体制的僵化、技术的落后、人才的凋敝等多重因素的交织。我期望这本书的内容能够为我们提供足够多的原始材料,让我们自己去拼凑和还原那个复杂的历史场景。例如,书中是否有对其他北洋将领,如刘步蟾、林颖启等人的往来信件,这些侧面的信息往往能勾勒出更高层级的决策氛围和人际关系网。此外,如果能对每份文书的来源、发现过程以及文本的可靠性进行简要说明,那就更体现了编纂者的专业精神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现成的结论,而在于提供一个可以供后人反复咀嚼和辩论的、扎实的文本基础。
评分拿到这本《丁汝昌集》,我首先关注的是它的编纂体例。对于这种历史文集的整理,最考验编辑的功力。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丁汝昌生前留下的奏折、信函、批复文书堆砌在一起,那样会显得晦涩难懂,阅读体验极差。理想中的“集”,应该是带有精心的梳理和注释的。比如,对那些文言文或当时特有的官场术语,必须有详细的白话解释,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会其真意。更重要的是,如果能根据不同的主题,如“海军建设篇”、“外交往来篇”、“家书与私论篇”进行科学分类,并辅以时间轴的梳理,那么读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深入研究。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必然是严肃且专业的,它应该能够帮助我们跳出过去简单的“英雄”或“罪人”的二元对立标签,去理解一个复杂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比如,他对于洋务运动的看法,他对海军军官培养的实际举措,这些细节往往隐藏在那些枯燥的官方文件中。如果能加入一些现代军事史学家的点评作为导读性的前言或后记,那就更好了,这样可以在历史文献和现代认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都得到提升。
评分这本《满58包邮 丁汝昌集》的书籍,光是书名和那些数字代码就让人浮想联翩,我猜想这大概率不是什么轻松愉快的小说或者科普读物。从“丁汝昌”这个名字来看,很有可能是涉及历史人物、军事或者晚清史的严肃题材。我一直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北洋水师的兴衰,那是民族记忆中一段沉重而又引人深思的历史。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挖掘丁汝昌这位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决策过程,而不是仅仅罗列他生平的事件。比如,他面对腐败无能的朝廷和步步紧逼的西方列强时的挣扎与无奈,他的军事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在黄海海战和威海卫战役中,他究竟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使命与最终结局的。如果书中能包含大量一手史料的解读,或者引用了不同角度的民间叙事来补充官方记载的不足,那就太棒了。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种既尊重历史又不失文学性的笔触,将那个时代的悲壮与个人的命运紧密交织,让我们这些后世的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重量,而不是隔着一层冰冷的文字去看待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从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来看,或许在装帧和版式设计上会有一定的历史文献感,如果配有珍贵的历史照片或手稿的影印件,那无疑是锦上添花之举,能极大地增强阅读的沉浸感和研究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对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的重新梳理和定位。我非常好奇它在史料的选择上是否有新的突破。是侧重于他作为地方大员的政绩和治理能力,还是完全聚焦于他在海军生涯中的军事指挥与战略失误?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它更能体现他历史定位的核心所在。如果书中能够收录一些关于威海卫陷落后,各方(包括清廷、日本、英国等)对丁汝昌的评价记录,那将会非常引人入胜。了解外部世界如何看待这位“失败的英雄”,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他所处的国际政治环境。此外,我希望编辑能够在排版上避免那种“填满版面”的拥挤感,留出足够的空白,让阅读的节奏能够沉稳下来,去品味那些字里行间的历史留白。毕竟,对于这种严肃的历史文集,阅读的体验更像是在与历史进行一场缓慢而深刻的对话,急躁和拥挤只会破坏掉这份沉思的氛围。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填补了当前关于丁汝昌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空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