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包邮 新编实用万年历 9787504857781 张小妮,张隽波 中国农业出版社

满58包邮 新编实用万年历 9787504857781 张小妮,张隽波 中国农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小妮,张隽波 著
图书标签:
  • 万年历
  • 日历
  • 实用
  • 工具书
  • 农业
  • 张小妮
  • 张隽波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包邮
  • 9787504857781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宇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504857781
商品编码:2980056809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编实用万年历

定价:28.00元

作者:张小妮,张隽波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04857781

字数:

页码:43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编实用万年历》第二部分到第五部分按“春之希望——播种”“夏之灿烂——耕耘”“秋之收获——回报”“冬之蕴藏——欢庆”的时令顺序排列,时时翻阅,您就会发现,这些知识会给您恰到好处的提醒。该书中不仅有天文历法的基础知识、衣食住行的百科知识供读者了解,还有大量的国学常识,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此外,还增加了中国已入选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特色小镇名录、美丽乡村建设等内容,让您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增长知识。
  《新编实用万年历》中的“历中说历”就是生活的“开心果”,它是该书作者积十余年之功,从搜集到的近5000本不同版本历书中总结出来的知识精华,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此一家,绝无分号”。仔细读来,增长见识,愉悦身心。

目录


前言
一、历法知识
《农历的编算和颁行》
历法
历书
历书时
阳历
阴历
阴阳合历
农历
农历
日历每隔28年就会“撞脸”一次
藏历
回历
傣历
彝历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中每年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与黄道十二宫
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时间表
二十四节气与节日起源
二十四节气与太阳神崇拜
“年”与“岁”不相同
寻常月有阴阳
节气并非15天
一刻钟十五分
世纪年代起点异

二、春之希望——播种
春季主要节日
春季主要节气
春季主要节日风俗
除夕
春节
元宵节
二月二,龙抬头
清明
历中说历
花钟、花语、花信风
历书封面百花开
社员都是向阳花
立春时节“打春牛”
“打春牛”的每个环节都有寓意
春牛变“铁牛”春神变“女神”
植树节每次变更都有“大来头”
历书节日中的“常青树”
细致入微的《造林历》
清明节:生命意识和家国情怀
明清历书中,清明节沾了“节气”的光
民国时期,清明节与植树节如影随形
1949年后,清明节从有到无再到有

三、夏之灿烂——耕耘
四、秋之回报——收获
五、冬之蕴藏——欢庆
六、琅琅节气歌作者他是谁
七、2012—2017年中国创造的“世界之”
八、中国世界遗产、特色小镇建设知识
九、世界各地环境治理案例
十、对联、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等
十一、1901—2100年历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前言
一、历法知识
《农历的编算和颁行》
历法
历书
历书时
阳历
阴历
阴阳合历
农历
农历
日历每隔28年就会“撞脸”一次
藏历
回历
傣历
彝历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中每年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与黄道十二宫
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时间表
二十四节气与节日起源
二十四节气与太阳神崇拜
“年”与“岁”不相同
寻常月有阴阳
节气并非15天
一刻钟十五分
世纪年代起点异

二、春之希望——播种
春季主要节日
春季主要节气
春季主要节日风俗
除夕
春节
元宵节
二月二,龙抬头
清明
历中说历
花钟、花语、花信风
历书封面百花开
社员都是向阳花
立春时节“打春牛”
“打春牛”的每个环节都有寓意
春牛变“铁牛”春神变“女神”
植树节每次变更都有“大来头”
历书节日中的“常青树”
细致入微的《造林历》
清明节:生命意识和家国情怀
明清历书中,清明节沾了“节气”的光
民国时期,清明节与植树节如影随形
1949年后,清明节从有到无再到有

三、夏之灿烂——耕耘
四、秋之回报——收获
五、冬之蕴藏——欢庆
六、琅琅节气歌作者他是谁
七、2012—2017年中国创造的“世界之”
八、中国世界遗产、特色小镇建设知识
九、世界各地环境治理案例
十、对联、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等
十一、1901—2100年历表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集成》 内容简介: 本书是集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于一体的巨著,全方位、深层次地解读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方方面面。从古至今,节日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无数的情感、习俗、信仰与故事。本书旨在系统梳理、深刻阐释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挖掘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轨迹,展现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时代价值,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而权威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指南。 第一卷:节日溯源与演变 卷首语: 节日,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脉搏。 第一章:节日起源的宇宙观与自然观 古人对天象、地候的观察与节气、岁时的形成。 农耕文明与祭祀文化的交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节日律动。 从原始信仰到早期宗教:对天地神明的敬畏与节日的初步孕育。 案例分析:春节、清明、中秋等节日的核心节日元素与早期起源的关联。 第二章:历史长河中的节日演变 先秦时期:夏商周的祭祀与时令节日。 秦汉时期:统一王朝对节日的整合与规范。 魏晋南北朝:文化融合与节日习俗的多元化。 隋唐五代:盛世气象下的节日繁荣与娱乐化。 宋元明清:民间节俗的成熟与地域特色的凸显。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冲击下的节日变迁与挑战。 第三章:关键性节日的核心文化基因 春节(农历新年): 阖家团圆、辞旧迎新、敬祖祭神、祈福纳祥的核心文化。 元宵节: 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闹花市的狂欢与祈愿。 清明节: 扫墓祭祖、慎终追远、踏青游春的生死观与生命意识。 端午节: 纪念屈原、驱邪避毒、龙舟竞渡、食粽的爱国情怀与健康祈愿。 七夕节: 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乞巧的女性情怀与婚姻观念。 中秋节: 赏月、思乡、团圆、品饼的家庭伦理与宇宙情感。 重阳节: 登高望远、赏菊饮酒、敬老祝福的生命智慧与健康祈愿。 冬至: 岁首、进九、食饺子、祭祖的阴阳转换与团聚。 第四章:地方性节日与民族节日 各地域独特的节日习俗与文化表达。 各少数民族的特色节日及其文化意义。 多民族文化交融下的节日景象。 第二卷:节日习俗与文化意蕴 卷首语: 节日,鲜活的民间生活与情感的寄托。 第五章:节日饮食文化 各节日代表性食物的起源、制作与文化寓意(如饺子、汤圆、粽子、月饼、年糕等)。 节日饮食的礼仪与禁忌。 饮食与地域文化、时令的结合。 从物质到精神:节日饮食的象征意义。 第六章:节日器物与服饰 与节日相关的特殊器物(如灯笼、鞭炮、香烛、祭品、扫墓工具等)的形制与功能。 节日期间的特殊服饰、头饰、配饰及其象征意义。 剪纸、年画、绘画等民俗艺术在节日中的表现。 第七章:节日娱乐与表演 民间歌舞、戏曲、曲艺在节日中的演出。 社火、舞龙、舞狮、高跷、秧歌等传统表演形式。 灯会、庙会、集市等节庆活动。 民间游戏与儿童节俗。 第八章:节日宗教与信仰 佛教、道教等在传统节日中的影响与融合。 民间信仰、祖先崇拜与节日祭祀。 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在节日中的传播。 节日的禁忌与避讳。 第九章:节日文学与艺术 描写节日的诗词、楹联、散文、小说。 节日主题的绘画、雕塑、工艺品。 节日相关的民间口头文学。 节庆音乐的创作与传承。 第十章:节日民俗与情感表达 家庭伦理与团圆观念在节日中的体现。 尊老爱幼、互助友爱的精神。 祈求丰收、健康、平安的愿望。 友情、爱情、亲情的表达与维系。 第三卷:节日传承与当代价值 卷首语: 节日,连接过去与未来,激活民族的当代精神。 第十一章:传统节日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传统节日。 口述史、田野调查与学术研究在节日传承中的作用。 博物馆、文化机构在节日展示与普及中的角色。 家庭教育在节日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第十二章: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 传统节日面临的挑战:商业化、娱乐化、淡化等。 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传统节日活动。 传统节日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如家国情怀、仁爱孝道、天人合一等)。 第十三章:节日文化在民族复兴中的作用 传统节日如何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节日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情感联结与文化认同。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贡献。 第十四章:节日展望 对未来传统节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新发现节日的诗意与温度。 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本书特色: 系统性强: 全面覆盖节日起源、演变、习俗、文化意蕴、传承与发展等各个层面。 内容详实: 深入挖掘每一个节日背后的历史故事、民俗细节和文化内涵。 跨学科视角: 融合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艺术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图文并茂: 丰富的历史图片、生动的民间艺术插画,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学术性与普及性兼顾: 既有严谨的学术考证,又通俗易懂,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时代意义突出: 强调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为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深刻启示。 本书适合读者: 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民俗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希望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节日故事的学生、教师。 文化研究者、民俗学者。 旅游从业者、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 希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大民众。 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感到好奇的外国朋友。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集成》将带领您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节日世界,感受古老智慧与生活智慧的交融,体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淳朴的情感世界。它不仅是一本关于节日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精神、情感和生存智慧的百科全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实用性方面的表现。作为一本万年历,它最基本的功能是日期查询,在这方面,它做得无可挑剔。日期的标注清晰明了,查询起来非常方便。但它的实用性远不止于此。书中还包含了许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比如黄道吉日查询。我一直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类似的书籍要么过于简单,要么充斥着一些玄乎其玄的说法。而这本书的黄道吉日查询,似乎是基于一套比较严谨的古老方法推算出来的,并且给出了详细的解释,说明了选择特定日期的理由。这让我觉得信息更加可信,也更有参考价值。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一些农事节令的提醒,对于喜欢在阳台种点小东西的我来说,这无疑是及时的指导。

评分

我对于这本书所展现出的严谨性和系统性感到非常钦佩。虽然内容包罗万象,但整体的结构却非常清晰,逻辑性也很强。编者似乎将各种信息都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和归类,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循序渐进,不会感到混乱。我特别欣赏它在信息呈现方式上的多样性。除了文字描述,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插图、表格和图表,使得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也更加易于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解释“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原因时,书中就配有详细的图示,清晰地展示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与节气之间的关系,让人一目了然。

评分

这本《满58包邮 新编实用万年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书名听起来朴实无华,但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却远超我的想象。首先,让我惊叹的是它在编纂上的精细。我一直认为万年历不过是简单的日期推算,但这本书的编者显然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它不仅仅罗列了年月日时辰,更包含了丰富的民俗节气信息,并且对每个节气的由来、习俗,甚至是与节气相关的诗词歌赋都做了详细的阐释。阅读时,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感受着农耕文明的智慧与浪漫。例如,在介绍“立春”时,书中不仅解释了“春”的含义,还细致地描绘了古人在这天祭祀、迎春的场景,甚至附上了几首描写立春景色的古诗。这种细节的处理,使得一本看似工具性的书籍,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文化底蕴。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对天文和地理知识的通俗化处理。虽然我是个对天文学不太了解的人,但书中对月相变化、星辰运行等内容的解释,用词非常浅显易懂,配以生动的插图,让我能够轻松理解。例如,书中解释“朔望月”的概念时,并没有使用复杂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月亮圆缺的周期。同样,关于地理方位、节气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也解释得非常清晰。这让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和宇宙产生了更深的敬畏之情。我不再只是简单地看到日出日落,而是开始思考它们背后的天体运行规律。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相当不错。很多工具书往往只注重内容,而忽略了阅读体验,但《新编实用万年历》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纸张的质感很好,摸起来舒服,印刷清晰,字迹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疲劳。更重要的是,它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每一页的信息都得到了合理的安排,不会显得拥挤,也不会过于空泛。重点信息,比如节气、农历日期等,都用醒目的字体和颜色标记出来,方便读者快速找到所需信息。即使是对万年历不太熟悉的人,也能很快上手。我尤其喜欢它在设计上融入的一些传统元素,比如边框上的纹样,虽然不张扬,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古典的韵味。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完全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本以为它只是一个简单的日期查询工具,但翻开之后才发现,它简直就是一个小型民俗文化博物馆。除了日期信息,书中还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介绍,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每一个节日,都不仅仅是介绍日期,更详细地讲述了节日的由来、传说、习俗,甚至还有相关的民间歌谣和灯谜。我尤其喜欢关于“七夕”的介绍,书中不仅讲述了牛郎织女的传说,还列举了古代女子在七夕乞巧的各种方法,让我对这个传统节日有了更深的认识。这种深入的文化挖掘,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我们常说“科技改变生活”,但很多时候,我们似乎也忽略了根植于我们文化深处的智慧。这本万年历就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记录时间的工具,更是一本承载着历史、哲学和生活智慧的百科全书。我通过阅读,了解了许多关于天象、地气的知识,虽然很多内容听起来有些古老,但经过编者的阐释,我发现其中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比如,书中对“二十四节气”的详细讲解,让我更加理解了“春耕秋收”、“顺时养生”等概念的科学性。这让我开始反思,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是否应该更加重视那些古老的、但却历久弥新的生活哲学。

评分

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在传统医学和养生方面的价值。虽然我不是学医的,但书中关于“时辰养生”、“节气养生”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它并没有像一些养生书籍那样大谈特谈各种奇特的偏方,而是将中医养生的理念与具体的节气、时辰相结合,提出了非常接地气的建议。例如,在“大暑”时节,书中就建议要“晚睡早起,避免贪凉”,并且推荐了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这些建议都非常符合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且易于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通过阅读,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并尝试着根据书中提供的建议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感觉确实有所改善。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项重要功能体现在其对古代社会生活和农耕文化的详细记录。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中国古代的乡村,感受着那种淳朴而又充满智慧的生活方式。书中详细介绍了古代农耕的各个环节,从播种、施肥、除草到收割,以及每个环节需要注意的天气变化和注意事项。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也更加珍惜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物质富足。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一些古代的工艺、器物,比如对“十二生肖”的介绍,不仅仅是生肖的顺序,更包含了每个生肖的传说和特点,充满了趣味性和文化价值。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新编实用万年历》是一本超越了我最初认知的优秀读物。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集文化、历史、天文、地理、民俗、养生等多种知识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它以一种非常亲切、实用的方式,将那些古老而宝贵的传统智慧呈现给现代人。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对我们祖先的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我非常乐意将这本书推荐给任何想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或者只是想让生活更有条理、更有智慧的朋友。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宝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