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电子装联工艺规范及标准体系 畅销书籍 正版 电子电工 樊融融著

现代电子装联工艺规范及标准体系 畅销书籍 正版 电子电工 樊融融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融融著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装联
  • SMT
  • PCB
  • 电子电工
  • 工艺规范
  • 标准体系
  • 焊接技术
  • 质量控制
  • 生产制造
  • 樊融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胜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64481
商品编码:2979978564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现代电子装联工艺规范及标准体系 畅销书籍 正版 电子电工开本:
作者:樊融融著页数:
定价:69.00元出版时间:2015-07-01
ISBN号:9787121264481印刷时间: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版次:1
商品类型:印次:
插图目录内容提要工艺规范和标准,即工艺要素和按设计参数要求转换成相关的工艺质量要素的综合。因此,工艺规范和标准不仅体现了产品设计的质量要求,而且也反映了产品制造过程的作业要素,是先进生产技术理论和产品设计技术要求的融合,是贯穿产品制造全过程的中心环节。用先进而科学的工艺规范及标准来统一生产活动是大生产的要求。现代电子产品的生产不是靠操作者的经验,而是要靠系统的工艺学理论。在工艺学理论的指导下,制定精细而严密的工艺规范和工艺标准,每个操作者在生产过程中都要严格按照这些科学的规范和标准去做,才能保证产品质量,企业才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本书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外所涉及的电子制造后端工序的电子装联工艺的规范和标准体系,这些专业技术知识都是现代和未来电子制造业的工艺工程师、质量工程师、生产管理工程师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功。编辑推荐作者介绍樊融融:研究员,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工艺技术专,终生科学,中兴通讯电子制造职业学院院长,中印制电路行业协会(CPCA)专组专。先后有10项发明获,荣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奨共六次,部,省级发明奖三次,享受“务院特殊津贴”。
《精细化电子制造:从装联到品质的全面解析》 引言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中,电子产品以惊人的速度迭代更新,其背后是精密、高效、可靠的制造工艺。从一颗微小的芯片到庞杂的系统集成,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工程师的心血和智慧。本书旨在深入探讨现代电子装联的核心工艺、关键技术及支撑其发展的标准体系,为电子制造领域的从业者、研究者及爱好者提供一套系统、详实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我们不仅关注工艺的“如何做”,更深入剖析“为何如此”,力求展现电子装联从宏观到微观的完整图景,助力行业迈向更高品质、更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第一章:电子装联工艺概览——连接世界的基石 本章将为读者勾勒出电子装联工艺的宏大框架。我们将从电子产品的功能实现与物理形态的转化过程入手,阐述电子装联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核心地位。 1.1 电子装联的定义与范畴 定义:电子装联是将电子元器件、组件、模块以及结构件通过物理连接和电气互连,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电子产品的过程。 范畴:涵盖PCB(印刷电路板)的制造与组装、元器件的贴装与焊接、连接器与线缆的集成、结构件的装配,以及最终的整机测试与包装。 1.2 电子装联工艺的发展演变 从通孔焊接(THT)到表面贴装技术(SMT)的跨越:分析SMT带来的小型化、高密度化、自动化优势。 集成电路(IC)封装技术的发展:SIP(系统级封装)、WLP(晶圆级封装)等先进技术对装联工艺提出的挑战与机遇。 微电子技术与封装技术的融合:探讨微机电系统(MEMS)等新兴领域对装联工艺的特殊要求。 柔性电子与可穿戴设备对装联工艺的创新驱动。 1.3 电子装联在现代电子产品中的关键作用 功能实现:确保各电子单元之间准确、可靠的信号传输。 可靠性保障:影响产品的机械强度、耐环境性、电磁兼容性(EMC)等关键性能。 成本控制:高效的装联工艺是降低产品制造成本的重要因素。 产品小型化与轻量化:高性能的装联技术是实现产品集成化、小型化的基础。 质量与生命周期: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最终质量、使用寿命及返修率。 1.4 电子装联工艺的关键流程梳理 PCB制造:铜箔蚀刻、钻孔、电镀、覆膜、丝印等。 元器件准备:来料检验(IQC)、编带、烘烤。 SMT贴装:锡膏印刷、贴片(Pick-and-Place)、回流焊。 后焊/通孔焊接:波峰焊、手工焊接、选择性波峰焊。 清洗:去除焊接残留物。 检测:AOI(自动光学检测)、ICT(在线测试)、X-Ray检测、功能测试。 结构件装配:螺丝紧固、卡扣连接、粘接。 线缆与连接器集成:压接、焊接、装配。 整机测试与老化。 包装与出货。 第二章:核心电子装联工艺技术详解——精密与效率的追求 本章将深入剖析电子装联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各项工艺技术,揭示其背后的原理、设备及操作要点。 2.1 表面贴装技术(SMT)深度解析 2.1.1 锡膏印刷 锡膏的组成与特性:焊料合金、助焊剂、溶剂、粘结剂等。 印刷方法:刮刀印刷、网板(Stencil)印刷。 网板设计关键:开孔尺寸、形状、厚度与印刷质量的关系。 印刷设备:全自动印刷机、半自动印刷机。 印刷工艺参数控制:印刷速度、压力、回刮量、张力。 常见印刷缺陷及防治:锡膏量不足/过多、连锡、偏移、塌陷。 2.1.2 元器件贴装 贴片机(Pick-and-Place Machine)的原理与类型:飞拍式、单轨/双轨、高速/高精度。 吸嘴(Nozzle)的选择与维护:尺寸、材质、清洁度。 视觉定位系统:2D/3D视觉、基准点(FIDUCAL)识别。 贴装工艺参数:贴装速度、压力、吸料检测。 常见贴装缺陷及防治:错件、漏件、极性反、偏移、倒立。 2.1.3 回流焊 回流焊的原理:利用热空气、红外线、蒸汽或热风进行加热,使锡膏熔化形成焊点。 加热曲线(Temperature Profile)的制定与优化:预热区、浸润区、回流区、冷却区。 影响回流焊质量的因素:炉温、传送带速度、PCB设计、元器件类型。 常用回流焊设备:多温区对流回流焊炉。 常见回流焊缺陷及防治:虚焊、桥连、锡珠、氧化、脱焊。 2.2 引线框架(Lead Frame)及芯片键合技术(针对DIP等) 引线框架的材料与设计。 芯片键合工艺:金线键合(Wire Bonding)、铜线键合。 键合机(Bonding Machine)的工作原理。 键合质量的评估与可靠性。 2.3 波峰焊(Wave Soldering) 波峰焊的原理:将PCB通过波峰式熔融焊锡,实现元器件引脚与PCB焊盘的焊接。 设备组成:助焊剂喷涂、预热、波峰焊接、冷却。 工艺参数控制:助焊剂活性、预热温度、波峰温度、传送速度。 适用于焊接通孔元器件(DIP)及少数SMT器件。 常见波峰焊缺陷及防治:虚焊、锡桥、焊脚不饱满。 2.4 手工焊接与选择性波峰焊 手工焊接的适用场景与技巧:维修、小批量生产、特殊元器件。 烙铁选择、焊锡丝、助焊剂的使用。 选择性波峰焊:针对特定焊盘进行局部波峰焊接,提高效率,减少对SMT器件的影响。 2.5 清洗工艺 清洗的目的:去除焊接残留物(如助焊剂、焊渣)、油污、指纹等,保证产品性能和可靠性。 清洗剂的选择:水基清洗剂、溶剂基清洗剂。 清洗设备:超声波清洗机、喷淋清洗机、蒸汽清洗机。 清洗工艺参数:温度、时间、超声功率、漂洗。 无铅焊料残留物的处理。 2.6 连接器与线缆装配 连接器的类型与选择:压接、焊接、插拔式。 线缆的加工:剥皮、压接、端子处理。 线束的制作与管理。 自动化压接设备的应用。 第三章:电子装联的品质保障体系——从预防到检测 本章将聚焦电子装联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可靠性保障,建立一套从源头预防到末端检测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3.1 电子装联的质量标准与要求 国际与行业标准:IPC(国际电子工业联合会)标准体系(如IPC-A-610,IPC-J-STD-001)。 军工、医疗、汽车等行业的特殊质量要求。 ESD(静电放电)防护要求。 EMC(电磁兼容)设计要求在装联中的体现。 3.2 过程控制(In-Process Control, IPC) 3.2.1 来料检验(Incoming Quality Control, IQC) 元器件、PCB、辅料的检验项目与方法。 供应商管理与评价。 3.2.2 关键工序参数监控 SMT锡膏印刷的在线测量(如量测锡膏量、位置)。 贴片机贴装位置的实时反馈。 回流焊温度曲线的实时监控与记录。 3.2.3 作业指导书(Work Instruction)与人员培训 标准化作业流程的制定与执行。 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与认证。 3.3 电子装联的检测技术 3.3.1 AOI(Automatic Optical Inspection) 工作原理:基于图像识别技术,检测焊点外观、元器件位置、极性等。 检测项目与精度。 AOI的优势与局限性。 3.3.2 ICT(In-Circuit Test) 工作原理:利用“飞针”或“治具”,对PCB上的元器件进行电气性能测试,检测开路、短路、元器件参数等。 ICT的优缺点。 3.3.3 X-Ray检测 适用于检测BGA(球栅阵列)、CSP(芯片级封装)等不可见的焊点。 检测项目:焊点内部空洞、脱焊、虚焊。 3.3.4 功能测试(Functional Test, FT) 模拟产品实际工作环境,验证产品的功能是否正常。 测试治具的设计与开发。 3.3.5 3D SPI(Solder Paste Inspection) 专门用于检测锡膏印刷的体积、面积、高度、对中性等三维参数。 3.4 可靠性测试与分析 环境测试:高低温试验、湿热试验、振动试验、盐雾试验。 寿命试验(Aging Test)。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 加速寿命试验(ALT)。 3.5 质量改进与追溯体系 缺陷分析与根本原因追溯。 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的应用。 建立产品批次信息追溯系统。 第四章:电子装联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规范与驱动 本章将深入探讨支撑现代电子装联工艺发展的标准体系,分析其重要性、构成要素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4.1 标准在电子装联中的作用 规范化与标准化: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致性与可重复性。 互操作性:促进不同设备、供应商之间的协同。 技术进步的驱动:标准引领技术发展方向,推动行业进步。 风险规避:降低生产中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 成本效益:通过标准化流程提高效率,降低返工和报废。 4.2 主要国际与行业标准概述 4.2.1 IPC标准体系 IPC-A-610:可接受电子组件的成品验收标准。 IPC-J-STD-001:电子组件焊接要求。 IPC-7711/7721:电子组件的返修、修改和清洁。 IPC-2221/2222:PCB设计通用标准。 IPC-SM-850:SMT元器件焊接性评估。 4.2.2 ISO系列标准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 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 ISO 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4.2.3 军用标准(MIL-STD) MIL-PRF-38535: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通用规范。 MIL-STD-461: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性控制。 4.2.4 行业特定标准 汽车行业:AEC-Q 系列标准。 医疗器械行业:ISO 13485。 4.3 标准的制定与更新机制 标准制定机构的组成与运作。 技术发展对标准更新的需求。 标准的生命周期与定期评审。 4.4 标准在企业内部的应用与落地 将标准转化为内部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开展内部审核与培训,确保标准的有效执行。 利用标准进行供应商评价与管理。 基于标准进行工艺优化与技术创新。 4.5 未来电子装联标准的发展趋势 面向更小尺寸、更高密度封装的标准化。 智能化、自动化制造对标准的新要求。 可持续制造与环保标准的融合。 数据驱动与数字孪生在标准应用中的作用。 第五章:智能制造与未来电子装联——向工业4.0迈进 本章将展望电子装联工艺在智能制造时代的发展趋势,探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如何重塑未来的电子制造格局。 5.1 智能制造在电子装联中的应用 5.1.1 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 协作机器人(Cobots)在装配、搬运中的应用。 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在厂内物流中的作用。 全自动生产线的构建。 5.1.2 物联网(IoT)与互联工厂 设备互联,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共享。 远程监控与诊断。 设备预测性维护。 5.1.3 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AI) 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工艺参数,提高良率。 AI驱动的视觉检测,实现更精准、快速的缺陷识别。 AI在生产排程、资源调配中的应用。 5.1.4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 构建虚拟工厂,模拟生产过程,优化设计与工艺。 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追溯。 5.2 新兴电子装联技术趋势 5.2.1 先进封装技术 3D封装、异构集成、Chiplet等。 对装联工艺提出的挑战(精度、热管理、可靠性)。 5.2.2 柔性电子与印刷电子 卷对卷(Roll-to-Roll)生产工艺。 喷墨打印、丝网印刷等技术在电子制造中的应用。 5.2.3 微连接技术 超声波焊接、激光焊接在微小元器件连接中的应用。 5.3 电子装联人才培养与技能需求 对具备跨学科知识(电子、机械、软件、数据科学)人才的需求。 终身学习与技能更新的重要性。 5.4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电子制造 环保材料的应用。 节能减排工艺。 循环经济理念在电子装联中的实践。 结论 《精细化电子制造:从装联到品质的全面解析》通过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展现了现代电子装联工艺的复杂性与精妙性。从基础的SMT技术到先进的智能制造理念,本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认知框架。掌握这些精细化的装联工艺,理解并遵循相关标准体系,不仅是保障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更是推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向前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电子装联领域将持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唯有不断学习、创新与实践,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连接起更智能、更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电子产品一直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DIY一些电子小玩意儿。但每次自己动手焊接的时候,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焊点不牢固、元器件烧毁、甚至整个电路板都无法正常工作。我尝试过在网上找一些教程,但那些内容往往零散且不系统,很难真正掌握精髓。《现代电子装联工艺规范及标准体系》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手工艺人,耐心地教我如何一步一步地做好电子装联。它从最基础的烙铁使用技巧、焊锡的选择,到各种元器件的焊接方法,都讲解得非常细致。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一个微小的焊点,也需要严谨的操作和规范。书中对静电防护、元器件的存放、以及后期清洁的重要性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都是我在之前DIY过程中容易忽略的环节。我按照书中的方法,尝试焊接了一些简单的电路板,效果比以前好太多了,焊点饱满且牢固,电路也能够稳定工作。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会了我如何焊接,更是让我体会到了电子制造的严谨性和专业性。它激发了我对电子工艺的兴趣,也让我对未来更深入地学习电子技术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沉甸甸的宝藏,我拿到手的那一刻就感受到了它的分量。作为一名电子爱好者,我一直苦于市面上缺乏一本系统性强、实用性高的关于电子装联工艺的书籍。很多时候,我们虽然知道一些基础的电子元器件,但到了实际焊接、组装环节,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虚焊、短路、元器件损坏,甚至整个电路板都无法正常工作。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及时雨,它不像那些只讲理论的书籍,而是非常接地气地从最基础的装联工艺入手,详细讲解了每一个步骤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从元器件的选择、预处理,到各种焊接技巧(手工焊、回流焊、波峰焊等)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再到PCB板的清洁、防护,以及最后的成品检测和可靠性测试,都有详尽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标准体系”的构建,这使得整个装联过程有章可循,不再是凭经验的摸索,而是有科学的依据和严谨的要求。樊融融老师的文字功底也很扎实,语言清晰易懂,即使是复杂的工艺流程,也能被他描述得条理分明。配图也十分精美,很多细节图示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我已经在尝试书中介绍的一些高级焊接技巧,感觉自己的动手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制作的电路板也比以前稳定多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启蒙书,它让我对电子制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激发了我继续探索更复杂电子项目的热情。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电子装联感兴趣的初学者和有一定基础的从业者,这本书绝对是值得你拥有的。

评分

作为一名电子产品制造企业的管理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切实提升我们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解决方案。《现代电子装联工艺规范及标准体系》这本书,可以说是为我们企业“量身定制”的。它不仅涵盖了电子装联工艺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个系统的“标准体系”。在我们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工位的工艺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导致了生产过程中的沟通成本高,产品质量不稳定。这本书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工艺标准。我已经在组织我们的技术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员工进行学习和研讨。书中关于SMT贴装、波峰焊、手工焊接、清洗、点胶、三防等关键工序的详细规范,为我们制定更精细化的生产流程提供了依据。同时,书中关于质量控制和可靠性测试的内容,也帮助我们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我尤其看重书中关于“工艺验证”和“失效分析”的章节,这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解决生产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并不断优化工艺。我相信,通过引入和执行本书提出的规范和标准,我们的生产效率将得到显著提升,产品的不良率将大幅降低,最终提升我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评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找到一本真正深入、实用且具有前瞻性的技术书籍实属不易。《现代电子装联工艺规范及标准体系》这本书,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作为一名多年从事电子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技术人员,我深刻理解到,电子装联工艺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性能、可靠性和生命周期。这本书在“规范”和“标准体系”的构建上,为行业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它不仅仅是对现有工艺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书中对先进封装技术、微电子互连技术、以及面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电子装联需求,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体系化”的强调,它将电子装联从一个孤立的技术环节,提升到了一个系统工程的高度。从设计、材料、工艺、设备、检测,到人员培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这对于我们企业建立一套高效、可控、可追溯的电子装联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樊融融老师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本书不仅能够帮助一线技术人员提升技能,更能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战略性的决策参考。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有志于在电子制造领域深耕的技术人员和企业领导者。

评分

我是一名资深的电子工程师,多年来一直从事产品研发和生产管理工作。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接触过无数关于电子制造的书籍,但《现代电子装联工艺规范及标准体系》无疑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出色的一本。它的出版,填补了国内电子装联工艺领域的一个巨大空白。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前瞻性和系统性。它不仅仅关注当前的工艺水平,更着眼于未来电子产品发展的趋势,对工艺规范和标准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构建。书中关于微电子封装技术、先进的三维堆叠技术、以及对高性能、高可靠性电子产品装联的要求,都展现了作者对行业未来的深刻洞察。樊融融老师在书中对国际先进的电子装联标准,如IPC系列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借鉴,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符合中国特色的规范和体系。这对于我们国内电子行业的整体水平提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标准化”的强调,它不仅是简单的技术操作指导,更是对整个行业生态的重塑。从设计阶段的DFM(可制造性设计),到生产阶段的SPC(统计过程控制),再到质量控制的全面追溯,这本书都给出了清晰的指引。阅读此书,我不仅学到了先进的工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电子制造行业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这本书值得每一位在电子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管理者、甚至决策者认真研读。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一本技术手册。对于我这样一位电子产品爱好者来说,它更像是一本“武功秘籍”。我一直喜欢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型的电子设备,但总是受限于技术瓶颈,很多时候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或者制作出一些“能响但不好看”的半成品。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突破瓶颈的希望。它从最基础的元器件识别、存放,到各种焊接工具的选择与使用,再到不同的焊接方法(比如贴片元件的焊接,直插元件的焊接)的详细步骤和技巧,都讲解得非常细致。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防错”的理念,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告诉你如何避免出错。比如,如何正确地给元器件除静电,如何正确地施加焊锡,如何避免焊点过大或过小,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虚焊和短路。我尝试了书中介绍的一些焊接技巧,比如用镊子夹持贴片元件,配合焊锡丝和烙铁进行手工焊接,效果比我之前用焊膏盲目涂抹要好得多,焊点也更加圆润饱满。书中的一些关于清洁和检查的章节,也让我意识到,电子产品的质量不仅仅在于能正常工作,还在于外观的整洁和可靠性。这本书让我对电子装联工艺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重拾了自己动手制作的信心。我计划按照书中的指导,开始制作一些更复杂的电子项目,相信这本书会陪伴我走得更远。

评分

我是一名独立电子产品开发者,经常需要自己动手完成从原型设计到最终产品制造的整个流程。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最大的痛点就是如何将我脑海中的设计,转化为一个稳定可靠、符合行业标准的实体产品。很多时候,即使设计原理图和PCB布局都完美无缺,但到了实际的焊接和组装环节,总是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导致产品性能不稳定,甚至无法正常工作。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我电子开发之路上的“导航仪”。它系统地介绍了各种电子装联工艺的细节,从最基础的元器件焊接,到复杂的表面贴装工艺,再到后期的清洗、保护和检测,都给予了非常详细的指导。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工艺优化”的章节,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完成,更是告诉你如何做得更好。比如,关于回流焊的温度曲线的设定,如何根据不同的元器件和PCB板来调整参数,从而获得最佳的焊接效果。关于助焊剂的选择和使用,以及焊点的可靠性测试,都给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自从我开始按照书中的规范进行操作,我的原型制作成功率和产品的稳定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本书让我从一个“纸上谈兵”的设计者,真正变成了一个能够将设计转化为现实的“制造者”。对于所有像我一样,需要亲手完成电子产品制造的开发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评分

我是一名在电子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人员,见过的技术书籍可谓是车载斗量,但真正能让我拍案叫绝,甚至反复翻阅的却不多。《现代电子装联工艺规范及标准体系》绝对是其中翘楚。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其“规范”和“体系”这两个字。在电子制造这个高度精密、要求严苛的行业里,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更谈不上效率。很多时候,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追根溯源,往往是工艺不规范,或者是标准执行不到位。这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从设计到生产,再到质量控制的整个电子装联流程,并为每个环节都制定了明确的规范和标准。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做”,更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样做的好处”。书中关于元器件的防静电处理、助焊剂的选择与使用、焊接温度曲线的控制、清洗工艺的优化、三防漆的选择与涂覆等内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对各种检测方法的详细介绍,如AOI、ICT、X-Ray等,让我对如何确保产品质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樊融融老师的专业素养和严谨态度在这本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不是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用大量实际案例来佐证他的观点。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前很多模糊不清的概念,现在都变得豁然开朗。这本书对于提升整个团队的工艺水平,规范生产流程,减少返工率,提高产品一次性合格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已经在向我的同事们推荐这本书了,相信它一定会成为我们车间里不可或缺的技术手册。

评分

我是一名电子产品质量检验员,每天的工作就是与各种电子产品打交道,识别和判定其质量问题。在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电子装联工艺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现代电子装联工艺规范及标准体系》这本书,无疑为我们质量检验人员提供了一把“金钥匙”。书中详细阐述了各种电子装联工艺的细节,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类缺陷,并给出了相应的判定标准。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关于焊接质量的章节,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焊接缺陷图片,如冷焊、假焊、过桥、锡瘤、焊球等,并深入分析了这些缺陷的成因。这对于我理解产品为何出现这些问题,以及如何从源头上进行预防,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此外,书中关于元器件的贴装、清洗、以及后期的防护等工艺的规范,也让我对产品的制造过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有助于我更准确地判断产品是否符合工艺要求,从而提高检验的效率和准确性。书中对“标准体系”的构建,更是让我看到了行业发展的方向。当所有的生产都遵循统一的标准,质量的控制和衡量就变得更加容易和客观。我已经在将书中提到的工艺规范和缺陷判定标准,应用到我的日常工作中,感觉效率和准确性都有了显著提升。这本书对于整个电子产品的质量保障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

老实说,在下单之前,我对于这本书是否能真正解决我的困惑持怀疑态度。我是一个电子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一些电子基础知识,到了实际的电子产品组装和焊接的时候,就显得捉襟见肘了。特别是在一些复杂的电路板上,那些细小的焊盘和密集的元器件,总让我望而却步,生怕一不小心就“玩完”。拿到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它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清晰的章节划分,精美的插图,还有一些流程图,都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不同类型元器件的装配技巧,比如SMD元器件的贴装,不同封装形式的处理方式,还有一些特殊元器件的焊接注意事项。书中对各种焊接缺陷的成因和预防措施的分析也十分到位,比如虚焊、桥接、锡珠等,我之前就常常遇到这些问题,但不知道如何彻底解决。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把手地教我如何避免这些“坑”。此外,它关于元器件的存储、ESD防护、以及后期的清洁和检查的规范,更是让我意识到了电子装联的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方法去焊接一些实验板,效果比之前好太多了。原本以为自己动手能力不行,现在看来,很多时候只是缺乏正确的指导和规范。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对电子制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