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 | 作者 | 彭文生著 |
| 定价 | 65.00元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ISBN | 9787508675909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过去40年在金融自由化、对私人财富隐性、宏观政策过度依赖信贷的大环境下,全球范围内金融的顺周期性成为驱动经济中期波动的重要力量,甚至带来了金融危机。有别于实体与金融相割裂的传统视角,本书在金融周期的分析框架下,聚焦信用和房地产相互促进的机制,联系金融和实体、总量和结构,提供一个从金融看宏观经济的全景式分析。 中国在经历*个金融周期,上半场的繁荣已经持续了10年,房地产和信用(债务)过度扩张损害潜在增长率,扭曲经济结构,加剧贫富分化和环境污染,不可持续。央行加息(紧货币)、监管加强(紧信用)、结构改革包括税制调整,独立或合力作用,将触发金融周期拐点。下半场调整意味着房地产去泡沫、非部门去杠杆,经济增长在一段时间面临下行压力,但结构改善。寄希望于刺激增长和通胀去杠杆、家庭加杠杆扶持企业降杠杆、只减债务不减资产泡沫、汇率贬值消化高房价等都是不现实的。 进入金融周期下半场后,理想的宏观政策是“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但这是技术层面的调整,不改变金融的基本结构。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还需要深层次的变革:一是央行(财政)扩表增加货币投放,降低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支持财政大幅减税;二是回归某种形式的分业经营,存款归存款、投资归投资,区隔金融的公用事业和风险部分。过去40年在金融自由化、对私人财富隐性、宏观政策过度依赖信贷的大环境下,全球范围内金融的顺周期性成为驱动经济中期波动的重要力量,甚至带来了金融危机。有别于实体与金融相割裂的传统视角,本书在金融周期的分析框架下,聚焦信用和房地产相互促进的机制,联系金融和实体、总量和结构,提供一个从金融看宏观经济的全景式分析。 |
中国在经历*个金融周期,上半场的繁荣已经持续了10年,房地产和信用(债务)过度扩张损害潜在增长率,扭曲经济结构,加剧贫富分化和环境污染,不可持续。央行加息(紧货币)、监管加强(紧信用)、结构改革包括税制调整,独立或合力作用,将触发金融周期拐点。下半场调整意味着房地产去泡沫、非部门去杠杆,经济增长在一段时间面临下行压力,但结构改善。寄希望于刺激增长和通胀去杠杆、家庭加杠杆扶持企业降杠杆、只减债务不减资产泡沫、汇率贬值消化高房价等都是不现实的。
进入金融周期下半场后,理想的宏观政策是“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但这是技术层面的调整,不改变金融的基本结构。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还需要深层次的变革:一是央行(财政)扩表增加货币投放,降低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支持财政大幅减税;二是回归某种形式的分业经营,存款归存款、投资归投资,区隔金融的公用事业和风险部分。
| 作者简介 | |
| 彭文生 |
现任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博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曾任中信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巴克莱资本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香港金融管理局经济研究处和中地事务处主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曾参加*、*总理主持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现兼任香港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辖下货币发行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论坛创始成员,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研究生导师,南开大学教授。在宏观经济和金融研究领域拥有丰富经验,连续三年获得《亚洲货币》(Asia Money)宏观经济研究名。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多部中英文著作。其中,中文专著《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于2015年获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著作奖”。
| 目录 | |
| 导论 |
一、为什么要看金融周期
二、金融周期的理论渊源
三、政策框架演变的影响
四、中美金融周期分化
五、故事叙述的架构
章货币是非中性的
一、什么是货币
二、中性论的起源——货币数量论
三、货币中性的现代版本
四、非中性之总量视角
五、货币扩张如何影响资产配置
六、非中性之结构视角
第二章致个信用周期
一、信用不同于货币
二、高储蓄导致信用扩张?
三、顺周期性和银行的特殊角色
四、信用周期的总量视角
五、信用周期的结构视角
六、中国信用周期的总量与结构含义
第三章信用的价格——利率
一、利率由什么决定
二、自然利率见底了吗
三、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四、结构含义
五、政策的取舍
六、钱荒会重演吗
第四章影子银行是银行吗
一、野蛮生长的影子贷款
二、金融自由化的产品
三、影子贷款创造影子货币
四、放大金融的顺周期性
五、刚性兑付之谜
六、推波助澜的互联网金融
第五章地根连着银根
一、特殊的生产要素
二、土地的垄断属性
三、土地的金融属性
四、杠杆周期
五、房地产泡沫
六、去库存的陷阱
七、土地财政加大顺周期性
第六章汇率“常识”的偏差
一、汇率强弱之辨
二、误区一:贸易顺差代表升值压力
三、误区二:贬值不利于国际化
四、误区三:升值促进结构调整
五、从金融周期看汇率
六、不应有的贬值恐惧
七、贬值救不了房价
第七章金融周期的结构效应
一、房地产占尽先机
二、金融业近水楼台
三、不容忽视的隐性
四、民间投资下滑的非常解释
五、信用扩张加剧贫富分化
六、贫富分化促进信用扩张
七、结构的总量效应
第八章货币政策显疲态
一、何谓货币稳定
二、物价稳不代表经济稳
三、传统机制遇到障碍
四、非常规松货币
五、负利率的能与不能
六、中国的非常规货币政策
七、汇率机制是大挑战
第九章宏观审慎监管再发现
一、什么是宏观审慎监管
二、新瓶装旧酒?
三、取消存贷比要求得不偿失
四、MPA的不可承受之重
五、被调坏了的房贷首付比
六、创新挑战监管
七、监管框架改革
八、宏观审慎监管也有局限性
第十章财政“复辟”?
一、重回聚焦点
二、财政关乎私人债务可持续性
三、债券是安全性资产
四、财政投放外生货币
五、顺周期还是逆周期
六、期待财税改革
七、规范地方财政
八、财政主导还是货币主导
第十一章山雨欲来“类滞胀”
一、金融周期接近顶部之现象
二、潜在增长率下降
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四、隐性通胀显性化
五、供给侧改革的影响
六、“紧信用”还是“紧货币”
第十二章去杠杆的路径
一、衡量杠杆率的两个指标
二、你的负债,他的资产
三、去杠杆的四个认知误区
四、降杠杆的机制
五、介入的时机与方式
六、债转股:似曾相识燕归来?
七、宏观政策: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
第十三章未来的货币
一、比特币(黄金)不是货币
二、功能财政投放货币
三、资本市场与银行体系之争
四、狭义银行与全能银行之争
五、央行数字货币促进狭义银行
六、普惠金融降低顺周期性
七、包容性增长:一个框架性建议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 编辑推荐 | |
| 2017年初增长靓丽,为什么不是新周期开启? |
货币转向之际,监管风暴缘何不期而至?
为什么房价不跌去不了杠杆,汇率贬值救不了房价?
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全新力作《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全新视角全景解读中国经济大趋势。
吴晓灵(全国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原副行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李扬(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倾情作序。张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陈志武(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巴曙松(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联袂推荐。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透露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气质,那种DK系列一贯的严谨风格,配合上“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这样一个充满思辨性的书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洞察。拿到书的那一刻,我便被它传递出的专业感所吸引。虽然我并非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标题中的“周期”二字,总能引发我对宏观经济走向的兴趣。我总是在想,那些看似偶然的市场波动背后,是否存在着某种可循的规律?经济的繁荣与衰退,就像潮涨潮落,总有其内在的驱动力量。这本书的名字,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这种宏观规律的好奇。我期待着它能用清晰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金融概念和经济现象剥茧抽丝,展现出隐藏在表面之下的逻辑脉络。彭文生这个名字,也让我对其作者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深度有了初步的期待,毕竟,能够梳理出金融周期的作者,想必是对这个领域有着长期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能提供一种思考框架,帮助我理解当下,预判未来,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拥有一双更明亮的眼睛。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对经济学理论总是感到有些畏惧的读者,复杂的模型和抽象的概念常常让我望而却步。然而,“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这个书名,以及DK出版社一贯的扎实风格,却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我试着想象,作者是如何将那些庞大而抽象的金融周期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的。金融市场的起伏,在我看来,就像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舞蹈,有其固定的节奏和步伐。而“周期”二字,则似乎暗示着一种内在的、重复性的力量在驱动着这场舞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打破对金融的固有认知,去理解那些看似无序的波动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可预测的规律。我期待作者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金融的迷宫,让我看到不同经济体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如何共同塑造着我们所处的时代。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即使是对经济学不太了解的普通人,也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经济的运行逻辑。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金融市场的朋友,我一直对“金融周期”这个概念深感兴趣,却苦于找不到一本能够真正系统性地阐释清楚的书籍。很多市面上的读物,要么过于侧重理论,要么过于偏重短期的市场波动,很难触及到金融周期那种宏观、长期且内在的演变逻辑。“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这个书名,以一种略带诗意的方式,概括了金融周期逐步显现、深入演化的过程,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金融周期的各个阶段,包括其产生的根源、驱动因素、表现形式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例如,我想了解不同类型的金融周期(如信贷周期、房地产周期、资产价格周期等)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作用于整体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案例和实证分析,来佐证其观点,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深入理解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内在运行机制,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评分读到“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似乎是一本能够帮助我拨开迷雾、看清金融市场本质的著作。我们常常被眼前的市场波动所迷惑,容易被短期的消息和情绪左右,却忽略了背后那股更深层次、更具决定性的力量——金融周期。这本书的标题,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这种力量的特点:它不是突如其来的风暴,而是潜移默化的演进,最终深刻地改变着经济的走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为何经济会出现繁荣与衰退的交替,为何某些资产会经历大幅的上涨和下跌,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那些复杂的金融理论、经济模型以及宏观数据,整合成一个清晰、 coherent 的金融周期框架的。尤其令我好奇的是,作者如何解释“渐行渐近”这一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信号和指标值得我们关注。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金融理论,更是一种关于如何理解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思维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了一种无声的力量,一种潜藏在经济肌体深处的脉动。金融周期,听起来似乎是一个遥远而专业的概念,但事实上,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我们的投资、我们的就业,甚至我们未来的生活品质。“渐行渐近”,则是一种更加 subtle 的描述,它暗示着金融周期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一个缓慢而深刻的演变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这个复杂的主题,用一种更容易被大众所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因素在驱动着金融周期的不断循环?是信贷的扩张与收缩?是资产价格的泡沫与破裂?还是技术革新的周期性影响?我渴望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去理解那些隐藏在经济周期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它们如何一步步地将经济推向繁荣或衰退。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理解宏观经济的运行逻辑,增添了一份期待和信心,希望能借此机会,更清晰地把握经济发展的脉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